三禮志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儀》,曰《鄉射儀》,曰《燕儀》,曰《大射儀》,曰《聘儀》,曰《公食大夫儀》,曰《朝事儀》。
其《鄉射儀》、《大射儀》取《禮記·射義篇》所陳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射,厘之為二;其《士相見》、《公食大夫》二儀,則取宋劉敞之所補。
然敞拟《記》而作者,尚有《投壺儀》一篇,亦見敞所著《公是集》,而澄遺焉,則亦不免多所疏漏。
然較之祁門汪克寬德輔所撰之《經禮補逸》,則條例精密多矣。
克寬之《經禮補逸》九卷,蓋取《儀禮》、《周官》、大小戴《記》、《春秋三傳》以及諸經之文,有涉于禮者,以吉、兇、軍、賓、嘉五禮統之,《吉禮》之目六十有八,《兇禮》之目五十有七,《軍禮》之目二十有五,《賓禮》之目十有三,《嘉禮》之目二十有一,而以《禮經附說》終焉。
然克寬究心道學,于禮家度數,非所深求,于著書體例,亦不甚講,如每條必标出典是矣,乃一類之中,條條連綴書之,合為一篇,文相屬而語不屬,遂緻參差無緒。
又此書實考典文,非考故事,乃多載春秋失禮之事,系以論說,雜列古制之中,卷頁雖視澄書為增,而精實則遠遜澄焉。
澄之撰《禮記纂言》也,其書三十六卷,每一卷為一篇,大緻以《戴記》經文龐雜,疑多錯簡,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類相從,俾上下文意義聯屬貫通,而識其章句于左。
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類相從。
凡《通禮》九篇,《喪禮》十一篇,《祭禮》四篇,《通論》十一篇,各為标目,如《通禮》首《曲禮》,則以《少儀》、《玉藻》篇附之,皆非《小戴》之舊,蓋劉向《别錄》、魏徵《類禮》之嗣響也。
他如《大學》、《中庸》,依宋儒别隸《四書》,而《投壺》、《奔喪》歸于《儀禮》,《冠義》等六篇,别輯為《儀禮傳》,胥以隸于《儀禮逸經傳》之内焉。
倘亦張皇補苴,有裨禮經者乎?若乃疏解《三禮》,繼往開來,厥有豫章毛應龍介石之《周官集傳》十六卷,長樂敖繼公君善之《儀禮集說》十七卷,都昌陳澔可大之《禮記集說》十卷,大抵好為臆談,不本古義,三家之所同蔽。
而度長挈短,當以敖繼公《儀禮集說》為善。
其自序稱:“鄭康成注疵多而醇少,删其不合于經者。
意義有未足,則取《疏》或先儒之說以補之,又未足,則附以一得之見。
”又疑《喪服傳》違背經義,非子夏作,皆未免宋儒師心之餘習。
然于鄭注之中,錄其所取,而不攻駁所不取,無吹毛素垢、百計求勝之心。
蓋繼公于禮,所得頗深,其不合于舊說者,不過所見不同,各自抒其心得,初非矯激以争名,故與目未睹《注疏》之面而随聲佐鬥者有不同也。
且鄭注簡約,又多古語,賈公彥《疏》尚未能一一申明,繼公獨逐字研求,務暢厥旨,實能有所發揮,則亦不病其異同矣。
毛應龍之《周官集傳》,膠執舊文,疏于考核,不如敖繼公《儀禮》之能疏通證明,然諸家訓釋,引據頗博,而于冕服車旗之度,廟祧昭穆之制,司尊彜之六尊六彜,司幾筵之五幾五席,方弓義弓之異名,正歲正月之并用,條例引證,頗為明晰,宋以來諸家散佚之說,尚因是以存崖略,其搜輯之功,尤不可沒也。
至陳澔之《禮記集說》,其詳明者,皆襲自鄭注,其簡略者,即自以意為删改,不知禮制當有根據,禮意當有發明,而箋釋字句,循文為诂,用為蒙訓則有餘,求以經術斯不足,要視敖繼公之《儀禮》、毛應龍之《周禮》尤為卑之無甚高論者矣。
初,仁宗制定科舉,雖罷《儀禮》、《周禮》,不以試士,獨用《禮記》,然《禮記》則專用古注疏,蓋其時老師宿儒,猶有存者,知禮不可以空言解也。
澔之《集說》,徒托空言,而成書則在仁宗制科舉之後,本不為議禮者所重,徒以禮文奧赜,誦讀為難,因其疏解,得知門徑,斯以為便蒙之讀本耳,讵意明纂元祚,遂定《禮記》用澔說。
而成祖命行在翰林院學士胡廣等修《五經大全》,其中《禮記》三十卷,一以澔說為宗,用以取士,遂誦習相沿。
而不知用《注疏》,則《集說》之精華畢出;用《集說》,則昔賢之訓诂半淪。
此固澔始願所不及也。
夫說《禮記》者,漢、唐莫善于鄭、孔,而鄭注簡奧,孔疏典贍,皆不似澔說之淺顯。
宋儒莫詳于衛湜,而卷帙繁富,亦不似澔說之簡易。
又南宋以來,朱子之學大行,而澔父大猷師餘幹饒魯,魯師黃幹,而幹為朱子之婿,遂借朱學之旗鼓,獨列學官而成禮家不刊之書焉。
自是《禮記》之陳澔《集說》行,而鄭注、孔疏廢。
《三禮》之在有明,幾為絕學。
《禮記》既古義蕩然,而《儀禮》束閣無人問,獨《周禮》差多習者。
然《周禮》一書,得鄭注而訓诂明,得賈《疏》而名物制度考究大備,雖有疏舛,要非宋、元諸儒望文鑿空者所得置辭也。
宋儒周、程、張、朱自度征實之學,必不能出漢、唐上,故雖盛稱《周禮》,而皆無箋注之專書。
其傳于今者,王安石、王昭禹始推尋于文句之間,而自俞廷椿以後,多騁臆見,竄亂五官以補《冬官》之亡,經遂破裂不完。
朱申以後,又苟趨簡易,以《叙官》為無用而删之,經遂有目無綱。
沿及明代,彌逐頹波,又空疏不事考據而推論義理,于是考證之學,漸變為論辨之學。
其可考見者,如山陰季本明德之《讀禮疑圖》六卷,歸安唐樞惟鎮之《周禮因論》一卷,昆山王應電昭明之《周禮傳》十卷、《翼傳》二卷、《圖說》二卷,德清沈瑤林珍之《周禮發明》一卷,大抵議論多而考證少。
至廣昌何喬新廷秀之《周禮集注》七卷、進賢舒芬國裳之《周禮定本》四卷、長興陳深子淵之《周禮訓隽》二十卷、長樂柯尚遷之《周禮全經釋原》十四卷、休甯金瑤德溫之《周禮述注》六卷、豐城徐即登匡嶽之《周禮說》十四卷、京山郝敬仲輿之《周禮完解》十二卷、莆田郭良翰道憲之《周禮古本訂注》六卷,則又承訛襲謬,竄亂古經,而宗宋俞廷椿《冬官》不亡之說者也。
鄭注、賈疏亦幾幾乎從祧矣。
獨昆山王志長平仲于神宗之世,撰《周禮注疏删翼》三十卷,一以鄭注、賈疏為主。
謂之删者,以其書多刊削鄭注、賈疏之繁文也。
又雜引諸家之說以發明其義,故謂之翼。
雖多采宋以後說,不免浮文妨要,而能以《注疏》為根柢,尚變而不離其宗者也。
又篇第一遵舊次,不為竄亂,亦為力遏橫流。
在經學荒蕪之日,臨深為高,可謂研心古義者矣。
既讓清代興,禮學重光,而首開風氣,驅除先路者,厥推濟陽張爾歧稷若、鄞縣萬斯大充宗,皆明之遺獻也。
初,爾歧之父曰廷鸾者,自以家藏宋景德中官本《儀禮疏》,正經注語,皆标起止,而疏文列其下,因以明國子監刊本附益,手自點校,并取朱子與黃幹、楊複所次,成《儀禮鄭注句讀》十七卷,附《監本正誤》、《石經正誤》二卷。
其書全錄《儀禮》鄭注,摘取賈疏,而略以己意斷之,于字句同異,考證極詳。
所校除監本外,則有唐開成石經本、元吳澄本,及陸德明《音義》、朱子師弟《經傳通解》諸家,其謬誤脫落,衍羨颠倒,經注混淆之處,皆參考得實,又以監本十三經《儀禮》脫誤尤多,而西安王堯惠刻石經補字,亦有舛錯,乃為一一駁正,而因其文之古奧難通也,故并為之句讀。
蓋《儀禮》一經,自唐韓愈已苦難讀,故習者愈少,傳刻之訛愈甚。
爾歧茲編,于學者可謂有功矣。
昆山顧炎武亭林于友朋嚴于推許,獨為人稱爾歧《儀禮鄭注句讀》一書,根本先儒,立言簡當,而惜其不求聞達,無當時之名,作《廣師篇》曰:“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
”推挹甚至,不徒然也。
至斯大以《三禮》名當世,不同爾歧之然隐淪,傳者稱“斯大排纂說禮之言,較衛湜為尤傳,湜無所折衷,而斯大則批卻導竅,言之了了,為書三百卷”,惜其不見,而别出者四書:曰《周官辨非》一卷,大旨病其官冗而賦重,曆引諸經之相牴牾者,以力攻其僞也;曰《儀禮商》二卷,則取《儀禮》十七篇,篇為之說者也;曰《學禮質疑》二卷,蓋讀禮有不安者,以志疑也;曰《禮記偶箋》三卷,則與《學禮質疑》相為表裡者。
大抵好出新義,勇于師心,讀者或喜其覃思,而亦嫌其自用。
然斯大學本淹通,用思尤銳,其合處往往發明前人所未發,如《儀禮商》之辨治朝無堂,《學禮質疑》之辨商、周改月改時,周詩周正,兄弟同昭穆,及宗法十餘篇,推闡皆極精确,置其非而存其是,亦未始非一家之學也。
然好騁獨見,不盡可依據,轉不如張爾歧恪守鄭注,離經辨志之謹樸矣。
自張爾歧、萬斯大而後,風氣大開,議禮之作日出,略可考見者,《周禮》則有安溪李光坡耜卿之《周禮述注》二十四卷,李鐘倫世得之《周禮訓纂》二十一卷,桐城方苞望溪之《周官集注》十三卷、《周官析疑》三十六卷、《考工記析義》四卷、《周官辨》一卷,吳縣惠士奇天牧之《禮說》十四卷,婺源江永慎修之《周禮疑義舉要》七卷,金壇段玉裁懋堂之《周禮漢讀考》六卷,韋協夢之《周官彙說》三十二卷、附《解義》十二卷,武進莊存與方耕之《周官記》五卷、《周官說》二卷、《周官說補》三卷,德清徐養原新田之《周官故書考》四卷,南城王聘珍貞吾之《周禮學》二卷,南海曾钊冕士之《周禮注疏小箋》四卷,湘潭王闿運壬秋之《周官箋》六卷,瑞安孫诒讓仲容之《周禮正義》八十六卷焉;《儀禮》則有李光坡之《儀禮述注》十七卷,方苞之《儀禮析疑》十七卷,仁和吳廷[26]華中林之《儀禮章句》十七卷,無錫蔡德晉仁錫之《禮經本義》十七卷,吳江沈彤果堂之《儀禮小疏》一卷,長洲褚寅亮搢升之《儀禮管見》四卷,秀水盛世佐之《儀禮集編》四十卷,江永之《儀禮釋例》一卷,段玉裁之《儀禮漢讀考》一卷,歙縣淩廷堪次仲之《禮經釋例》十三卷,韋協夢之《儀禮集解》四十卷、《儀禮章句》十七卷,武進張惠言臯文之《儀禮圖》六卷、《讀儀禮記》二卷,績溪胡培翚竹村之《儀禮正義》四十卷,泾胡承珙墨莊之《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徐養原之《儀禮古今文異同疏證》十七卷,嘉定金曰追璞園之《儀禮經注疏正訛》十七卷,績溪胡匡衷樸齋之《鄭氏儀禮目錄校證》一卷,王聘珍之《儀禮學》一卷,湘鄉曾國藩滌生之《讀儀禮錄》一卷,遵義鄭珍子尹之《儀禮私箋》六卷,湘潭王闿運壬秋之《禮經箋》十七卷焉;《禮記》則有滿洲納喇性德容若之《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李光坡之《禮記述注》二十八卷,方苞之《禮記析疑》四十六卷,江永之《禮記訓義擇言》八卷,仁和杭世駿大宗之《續衛氏禮記集說》一百卷,江都焦循裡堂之《禮記補疏》三卷,陽城張敦仁古餘之《撫本禮記鄭注考異》二卷,德清俞樾蔭甫之《禮記異文箋》、《禮記鄭讀考》各一卷,侯官陳喬枞樸園之《禮記鄭讀考》六卷,湘潭王闿運壬秋之《禮記箋》四十六卷,湘陰郭嵩焘筠仙之《禮記質疑》四十九卷焉。
若乃一事一篇,專攻名家者,《周禮》則有沈彤之《周官祿田考》三卷,嘉定王鳴盛西莊之《周禮軍賦說》四卷,休甯戴震東原之《考工記圖》二卷,儀征阮元芸台之《車制圖考》一卷,歙程瑤田易疇之《溝洫疆理小記》、《水地小記》、《考工創物小記》各一卷,鄭珍之《考工輪輿私箋》一卷、《附圖》一卷,定海黃以周元同之《軍禮司馬法》一卷;《儀禮》則有秀水諸錦襄七之《補鄉禮》一卷,荊溪任啟運翼聖之《宮室考》十三卷、《肆獻祼饋食禮》三卷,江永之《釋宮譜增注》一卷,興化任大椿幼植之《弁服釋例》八卷,臨海洪頤煊筠軒之《禮經宮室答問》二卷,程瑤田之《喪服足征記》十卷,胡匡衷之《儀禮釋官》九卷,南豐吳嘉賓子序之《喪服會通說》四卷;《禮記》則有錢塘邵泰衢鶴亭之《檀弓疑問》一卷,江永之《深衣考誤》一卷,吳縣惠棟定宇之《明堂大道錄》八卷、《禘說》二卷,任大椿之《深衣釋例》三卷,胡培翚之《燕寝考》三卷,善化皮錫瑞[27]鹿門之《王制箋》一卷,南海康有為長素之《禮運注》一卷。
而兼綜博考,不名一家者,則又有昆山徐乾學健庵之《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平湖陸隴其稼書之《讀禮志疑》六卷,江永之《禮書綱目》八十五卷,金匮秦蕙田樹峰之《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歙金榜檠齋之《禮箋》三卷,曲阜孔廣森約之《禮學卮言》六卷,江都淩曙曉樓之《禮說》四卷,侯官陳喬枞樸園之《禮堂經說》二卷,臨海金鹗誠齋之《求古錄禮說》十五卷、《補遺》一卷,當塗夏炘心伯之《學禮管釋》十八卷,仁和邵懿辰位西之《禮經通論》一卷,黃以周之《禮書通故》一百卷,皮錫瑞之《三禮通論》一卷焉。
凡一千六百三十一卷,其不知者蓋阙如也,可謂洋洋乎大觀也哉。
間[28]嘗究其得失明其指歸,有考訂字句,正其訛脫者;有辨章注語,校其音讀者;有離經辨志,明其章句者;有發凡起例,觀其會通者;有删正舊注,訂其阙失者;有駁糾前人,庶乎不刊者;有明發經疑,以俟論定者;有偶疏小箋,自抒所見者;有折衷至當,重造新疏者;有依物取類,繪為禮圖者;有疏證名物,究明古制者;有心知其意,創通大義者;有網羅衆說,博采前賢者;有旁采古記,而補禮經之阙佚者;有囊括大典,而考禮制之沿革者;有兼綜《三禮》,而明禮學之源委者。
略條諸家,以明指歸,則有胡承珙之《儀禮古今文疏義》,徐養原之《周官故書考》、《儀禮古今文異同疏證》,金曰追之《儀禮經注正訛》,張敦仁之《撫本禮記鄭注考異》,俞樾之《禮記異文箋》,斯所謂考訂字句,正其訛脫者也。
段玉裁之《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俞樾、陳喬枞之《禮記鄭讀考》,斯所謂辨章注語,校其音讀者也。
吳廷華、韋協夢之《儀禮章句》,江永之《禮書綱目》,胡匡衷之《鄭氏儀禮目錄校證》,所謂離經辨志,明其章句者也。
江永之《儀禮釋例》,淩廷堪之《禮經釋例》,莊存與之《周官記》,任大椿之《弁服釋例》、《深衣釋例》,斯所謂發凡起例,觀其會通者也。
李光坡之《周禮述注》、《儀禮述注》、《禮記述注》,李鐘倫之《周禮訓纂》,斯所謂删正舊注,訂其阙失者也。
納喇性德之《陳氏禮記集說補正》,惠士奇之《禮說》,沈彤之《周官祿田考》,江永之《禮記訓義擇言》、《深衣考誤》,褚寅亮之《儀禮管見》,鄭珍之《儀禮私箋》,斯所謂駁糾前人,庶乎不刊者也。
陸隴其之《讀禮志疑》,方苞之《周官析疑》、《周官辨》、《儀禮析疑》、《禮記析疑》,邵泰衢之《檀弓疑問》,江永之《周禮疑義舉要》,郭嵩焘之《禮記質疑》,斯所謂明發經疑,以俟論定者也。
沈彤之《儀禮小疏》,金榜之《禮箋》,孔廣森之《禮學卮言》,莊存與之《周官說》、《周官說補》,焦循之《禮記補疏》,張惠言之《讀儀禮記》,王聘珍之《周禮學》、《儀禮學》,曾國藩之《讀儀禮錄》,曾钊之《周禮注疏小箋》,斯所謂偶疏小箋,自抒所見者也。
胡培翚之《儀禮正義》,孫诒讓之《周禮正義[29]》,斯所謂折衷至當,重造新疏者也。
戴震之《考工記圖》,阮元之《車制圖考》,張惠言之《儀禮圖》,鄭珍之《考工輪輿私箋附圖》,斯所謂依物取類,繪為禮圖者也。
任啟運之《宮室考》,江永之《釋宮譜增注》,王鳴盛之《周禮軍賦說》,程瑤田之《溝洫疆理小記》、《水地小記》、《考工創物小記》,洪頤煊之《禮經宮室答問》,胡培翚之《燕寝考》,胡匡衷之《儀禮釋宮》,陳喬枞之《禮堂經說》,金鹗之《求古錄禮說》,夏炘之《學禮管釋》,斯所謂疏證名物,究明古制者也。
惠棟之《明堂大道錄》、《禘說》,程瑤田之《喪服足征記》,淩曙之《禮說》,吳嘉賓之《喪服會通說》,皮錫瑞之《王制箋》,康有為之《禮運注》,斯所謂心知其意,創通大義者也。
方苞之《周官集注》,蔡德晉之《禮經本義》,杭大宗之《續衛氏禮記集說》,盛世佐之《儀禮集編》,韋協夢之《周官彙說》、《儀禮集解》,斯所謂網羅衆說,博采前賢者也。
諸錦之《補飨禮》,任啟運之《肆獻祼饋食禮》,黃以周之《軍禮司馬法》,斯所謂旁搜故記,而補禮經之阙佚者也。
徐乾學之《讀禮通考》,秦蕙田之《五禮通考》,黃以周之《禮書通故》,斯所謂囊括大典而考禮制之沿革者也。
邵懿辰之《禮經通論》,皮錫瑞之《三禮通論》,斯所謂兼綜《三禮》而明禮學之源委者也。
雖議禮考文,厥功無二,然識大識小,賢否判然。
而揚榷群言,較其短長,要以惠士奇之《禮說》,盛世佐之《儀禮集編》,褚寅亮之《儀禮管見》,杭大宗之《續禮記集說》,秦蕙田之《五禮通考》,段玉裁之《二禮漢讀考》,莊存與之《周官記》,淩廷堪之《禮經釋例》,張惠言之《儀禮圖》,胡培翚之《儀禮正義》,邵懿
其《鄉射儀》、《大射儀》取《禮記·射義篇》所陳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射,厘之為二;其《士相見》、《公食大夫》二儀,則取宋劉敞之所補。
然敞拟《記》而作者,尚有《投壺儀》一篇,亦見敞所著《公是集》,而澄遺焉,則亦不免多所疏漏。
然較之祁門汪克寬德輔所撰之《經禮補逸》,則條例精密多矣。
克寬之《經禮補逸》九卷,蓋取《儀禮》、《周官》、大小戴《記》、《春秋三傳》以及諸經之文,有涉于禮者,以吉、兇、軍、賓、嘉五禮統之,《吉禮》之目六十有八,《兇禮》之目五十有七,《軍禮》之目二十有五,《賓禮》之目十有三,《嘉禮》之目二十有一,而以《禮經附說》終焉。
然克寬究心道學,于禮家度數,非所深求,于著書體例,亦不甚講,如每條必标出典是矣,乃一類之中,條條連綴書之,合為一篇,文相屬而語不屬,遂緻參差無緒。
又此書實考典文,非考故事,乃多載春秋失禮之事,系以論說,雜列古制之中,卷頁雖視澄書為增,而精實則遠遜澄焉。
澄之撰《禮記纂言》也,其書三十六卷,每一卷為一篇,大緻以《戴記》經文龐雜,疑多錯簡,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類相從,俾上下文意義聯屬貫通,而識其章句于左。
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類相從。
凡《通禮》九篇,《喪禮》十一篇,《祭禮》四篇,《通論》十一篇,各為标目,如《通禮》首《曲禮》,則以《少儀》、《玉藻》篇附之,皆非《小戴》之舊,蓋劉向《别錄》、魏徵《類禮》之嗣響也。
他如《大學》、《中庸》,依宋儒别隸《四書》,而《投壺》、《奔喪》歸于《儀禮》,《冠義》等六篇,别輯為《儀禮傳》,胥以隸于《儀禮逸經傳》之内焉。
倘亦張皇補苴,有裨禮經者乎?若乃疏解《三禮》,繼往開來,厥有豫章毛應龍介石之《周官集傳》十六卷,長樂敖繼公君善之《儀禮集說》十七卷,都昌陳澔可大之《禮記集說》十卷,大抵好為臆談,不本古義,三家之所同蔽。
而度長挈短,當以敖繼公《儀禮集說》為善。
其自序稱:“鄭康成注疵多而醇少,删其不合于經者。
意義有未足,則取《疏》或先儒之說以補之,又未足,則附以一得之見。
”又疑《喪服傳》違背經義,非子夏作,皆未免宋儒師心之餘習。
然于鄭注之中,錄其所取,而不攻駁所不取,無吹毛素垢、百計求勝之心。
蓋繼公于禮,所得頗深,其不合于舊說者,不過所見不同,各自抒其心得,初非矯激以争名,故與目未睹《注疏》之面而随聲佐鬥者有不同也。
且鄭注簡約,又多古語,賈公彥《疏》尚未能一一申明,繼公獨逐字研求,務暢厥旨,實能有所發揮,則亦不病其異同矣。
毛應龍之《周官集傳》,膠執舊文,疏于考核,不如敖繼公《儀禮》之能疏通證明,然諸家訓釋,引據頗博,而于冕服車旗之度,廟祧昭穆之制,司尊彜之六尊六彜,司幾筵之五幾五席,方弓義弓之異名,正歲正月之并用,條例引證,頗為明晰,宋以來諸家散佚之說,尚因是以存崖略,其搜輯之功,尤不可沒也。
至陳澔之《禮記集說》,其詳明者,皆襲自鄭注,其簡略者,即自以意為删改,不知禮制當有根據,禮意當有發明,而箋釋字句,循文為诂,用為蒙訓則有餘,求以經術斯不足,要視敖繼公之《儀禮》、毛應龍之《周禮》尤為卑之無甚高論者矣。
初,仁宗制定科舉,雖罷《儀禮》、《周禮》,不以試士,獨用《禮記》,然《禮記》則專用古注疏,蓋其時老師宿儒,猶有存者,知禮不可以空言解也。
澔之《集說》,徒托空言,而成書則在仁宗制科舉之後,本不為議禮者所重,徒以禮文奧赜,誦讀為難,因其疏解,得知門徑,斯以為便蒙之讀本耳,讵意明纂元祚,遂定《禮記》用澔說。
而成祖命行在翰林院學士胡廣等修《五經大全》,其中《禮記》三十卷,一以澔說為宗,用以取士,遂誦習相沿。
而不知用《注疏》,則《集說》之精華畢出;用《集說》,則昔賢之訓诂半淪。
此固澔始願所不及也。
夫說《禮記》者,漢、唐莫善于鄭、孔,而鄭注簡奧,孔疏典贍,皆不似澔說之淺顯。
宋儒莫詳于衛湜,而卷帙繁富,亦不似澔說之簡易。
又南宋以來,朱子之學大行,而澔父大猷師餘幹饒魯,魯師黃幹,而幹為朱子之婿,遂借朱學之旗鼓,獨列學官而成禮家不刊之書焉。
自是《禮記》之陳澔《集說》行,而鄭注、孔疏廢。
《三禮》之在有明,幾為絕學。
《禮記》既古義蕩然,而《儀禮》束閣無人問,獨《周禮》差多習者。
然《周禮》一書,得鄭注而訓诂明,得賈《疏》而名物制度考究大備,雖有疏舛,要非宋、元諸儒望文鑿空者所得置辭也。
宋儒周、程、張、朱自度征實之學,必不能出漢、唐上,故雖盛稱《周禮》,而皆無箋注之專書。
其傳于今者,王安石、王昭禹始推尋于文句之間,而自俞廷椿以後,多騁臆見,竄亂五官以補《冬官》之亡,經遂破裂不完。
朱申以後,又苟趨簡易,以《叙官》為無用而删之,經遂有目無綱。
沿及明代,彌逐頹波,又空疏不事考據而推論義理,于是考證之學,漸變為論辨之學。
其可考見者,如山陰季本明德之《讀禮疑圖》六卷,歸安唐樞惟鎮之《周禮因論》一卷,昆山王應電昭明之《周禮傳》十卷、《翼傳》二卷、《圖說》二卷,德清沈瑤林珍之《周禮發明》一卷,大抵議論多而考證少。
至廣昌何喬新廷秀之《周禮集注》七卷、進賢舒芬國裳之《周禮定本》四卷、長興陳深子淵之《周禮訓隽》二十卷、長樂柯尚遷之《周禮全經釋原》十四卷、休甯金瑤德溫之《周禮述注》六卷、豐城徐即登匡嶽之《周禮說》十四卷、京山郝敬仲輿之《周禮完解》十二卷、莆田郭良翰道憲之《周禮古本訂注》六卷,則又承訛襲謬,竄亂古經,而宗宋俞廷椿《冬官》不亡之說者也。
鄭注、賈疏亦幾幾乎從祧矣。
獨昆山王志長平仲于神宗之世,撰《周禮注疏删翼》三十卷,一以鄭注、賈疏為主。
謂之删者,以其書多刊削鄭注、賈疏之繁文也。
又雜引諸家之說以發明其義,故謂之翼。
雖多采宋以後說,不免浮文妨要,而能以《注疏》為根柢,尚變而不離其宗者也。
又篇第一遵舊次,不為竄亂,亦為力遏橫流。
在經學荒蕪之日,臨深為高,可謂研心古義者矣。
既讓清代興,禮學重光,而首開風氣,驅除先路者,厥推濟陽張爾歧稷若、鄞縣萬斯大充宗,皆明之遺獻也。
初,爾歧之父曰廷鸾者,自以家藏宋景德中官本《儀禮疏》,正經注語,皆标起止,而疏文列其下,因以明國子監刊本附益,手自點校,并取朱子與黃幹、楊複所次,成《儀禮鄭注句讀》十七卷,附《監本正誤》、《石經正誤》二卷。
其書全錄《儀禮》鄭注,摘取賈疏,而略以己意斷之,于字句同異,考證極詳。
所校除監本外,則有唐開成石經本、元吳澄本,及陸德明《音義》、朱子師弟《經傳通解》諸家,其謬誤脫落,衍羨颠倒,經注混淆之處,皆參考得實,又以監本十三經《儀禮》脫誤尤多,而西安王堯惠刻石經補字,亦有舛錯,乃為一一駁正,而因其文之古奧難通也,故并為之句讀。
蓋《儀禮》一經,自唐韓愈已苦難讀,故習者愈少,傳刻之訛愈甚。
爾歧茲編,于學者可謂有功矣。
昆山顧炎武亭林于友朋嚴于推許,獨為人稱爾歧《儀禮鄭注句讀》一書,根本先儒,立言簡當,而惜其不求聞達,無當時之名,作《廣師篇》曰:“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
”推挹甚至,不徒然也。
至斯大以《三禮》名當世,不同爾歧之然隐淪,傳者稱“斯大排纂說禮之言,較衛湜為尤傳,湜無所折衷,而斯大則批卻導竅,言之了了,為書三百卷”,惜其不見,而别出者四書:曰《周官辨非》一卷,大旨病其官冗而賦重,曆引諸經之相牴牾者,以力攻其僞也;曰《儀禮商》二卷,則取《儀禮》十七篇,篇為之說者也;曰《學禮質疑》二卷,蓋讀禮有不安者,以志疑也;曰《禮記偶箋》三卷,則與《學禮質疑》相為表裡者。
大抵好出新義,勇于師心,讀者或喜其覃思,而亦嫌其自用。
然斯大學本淹通,用思尤銳,其合處往往發明前人所未發,如《儀禮商》之辨治朝無堂,《學禮質疑》之辨商、周改月改時,周詩周正,兄弟同昭穆,及宗法十餘篇,推闡皆極精确,置其非而存其是,亦未始非一家之學也。
然好騁獨見,不盡可依據,轉不如張爾歧恪守鄭注,離經辨志之謹樸矣。
自張爾歧、萬斯大而後,風氣大開,議禮之作日出,略可考見者,《周禮》則有安溪李光坡耜卿之《周禮述注》二十四卷,李鐘倫世得之《周禮訓纂》二十一卷,桐城方苞望溪之《周官集注》十三卷、《周官析疑》三十六卷、《考工記析義》四卷、《周官辨》一卷,吳縣惠士奇天牧之《禮說》十四卷,婺源江永慎修之《周禮疑義舉要》七卷,金壇段玉裁懋堂之《周禮漢讀考》六卷,韋協夢之《周官彙說》三十二卷、附《解義》十二卷,武進莊存與方耕之《周官記》五卷、《周官說》二卷、《周官說補》三卷,德清徐養原新田之《周官故書考》四卷,南城王聘珍貞吾之《周禮學》二卷,南海曾钊冕士之《周禮注疏小箋》四卷,湘潭王闿運壬秋之《周官箋》六卷,瑞安孫诒讓仲容之《周禮正義》八十六卷焉;《儀禮》則有李光坡之《儀禮述注》十七卷,方苞之《儀禮析疑》十七卷,仁和吳廷[26]華中林之《儀禮章句》十七卷,無錫蔡德晉仁錫之《禮經本義》十七卷,吳江沈彤果堂之《儀禮小疏》一卷,長洲褚寅亮搢升之《儀禮管見》四卷,秀水盛世佐之《儀禮集編》四十卷,江永之《儀禮釋例》一卷,段玉裁之《儀禮漢讀考》一卷,歙縣淩廷堪次仲之《禮經釋例》十三卷,韋協夢之《儀禮集解》四十卷、《儀禮章句》十七卷,武進張惠言臯文之《儀禮圖》六卷、《讀儀禮記》二卷,績溪胡培翚竹村之《儀禮正義》四十卷,泾胡承珙墨莊之《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徐養原之《儀禮古今文異同疏證》十七卷,嘉定金曰追璞園之《儀禮經注疏正訛》十七卷,績溪胡匡衷樸齋之《鄭氏儀禮目錄校證》一卷,王聘珍之《儀禮學》一卷,湘鄉曾國藩滌生之《讀儀禮錄》一卷,遵義鄭珍子尹之《儀禮私箋》六卷,湘潭王闿運壬秋之《禮經箋》十七卷焉;《禮記》則有滿洲納喇性德容若之《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李光坡之《禮記述注》二十八卷,方苞之《禮記析疑》四十六卷,江永之《禮記訓義擇言》八卷,仁和杭世駿大宗之《續衛氏禮記集說》一百卷,江都焦循裡堂之《禮記補疏》三卷,陽城張敦仁古餘之《撫本禮記鄭注考異》二卷,德清俞樾蔭甫之《禮記異文箋》、《禮記鄭讀考》各一卷,侯官陳喬枞樸園之《禮記鄭讀考》六卷,湘潭王闿運壬秋之《禮記箋》四十六卷,湘陰郭嵩焘筠仙之《禮記質疑》四十九卷焉。
若乃一事一篇,專攻名家者,《周禮》則有沈彤之《周官祿田考》三卷,嘉定王鳴盛西莊之《周禮軍賦說》四卷,休甯戴震東原之《考工記圖》二卷,儀征阮元芸台之《車制圖考》一卷,歙程瑤田易疇之《溝洫疆理小記》、《水地小記》、《考工創物小記》各一卷,鄭珍之《考工輪輿私箋》一卷、《附圖》一卷,定海黃以周元同之《軍禮司馬法》一卷;《儀禮》則有秀水諸錦襄七之《補鄉禮》一卷,荊溪任啟運翼聖之《宮室考》十三卷、《肆獻祼饋食禮》三卷,江永之《釋宮譜增注》一卷,興化任大椿幼植之《弁服釋例》八卷,臨海洪頤煊筠軒之《禮經宮室答問》二卷,程瑤田之《喪服足征記》十卷,胡匡衷之《儀禮釋官》九卷,南豐吳嘉賓子序之《喪服會通說》四卷;《禮記》則有錢塘邵泰衢鶴亭之《檀弓疑問》一卷,江永之《深衣考誤》一卷,吳縣惠棟定宇之《明堂大道錄》八卷、《禘說》二卷,任大椿之《深衣釋例》三卷,胡培翚之《燕寝考》三卷,善化皮錫瑞[27]鹿門之《王制箋》一卷,南海康有為長素之《禮運注》一卷。
而兼綜博考,不名一家者,則又有昆山徐乾學健庵之《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平湖陸隴其稼書之《讀禮志疑》六卷,江永之《禮書綱目》八十五卷,金匮秦蕙田樹峰之《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歙金榜檠齋之《禮箋》三卷,曲阜孔廣森約之《禮學卮言》六卷,江都淩曙曉樓之《禮說》四卷,侯官陳喬枞樸園之《禮堂經說》二卷,臨海金鹗誠齋之《求古錄禮說》十五卷、《補遺》一卷,當塗夏炘心伯之《學禮管釋》十八卷,仁和邵懿辰位西之《禮經通論》一卷,黃以周之《禮書通故》一百卷,皮錫瑞之《三禮通論》一卷焉。
凡一千六百三十一卷,其不知者蓋阙如也,可謂洋洋乎大觀也哉。
間[28]嘗究其得失明其指歸,有考訂字句,正其訛脫者;有辨章注語,校其音讀者;有離經辨志,明其章句者;有發凡起例,觀其會通者;有删正舊注,訂其阙失者;有駁糾前人,庶乎不刊者;有明發經疑,以俟論定者;有偶疏小箋,自抒所見者;有折衷至當,重造新疏者;有依物取類,繪為禮圖者;有疏證名物,究明古制者;有心知其意,創通大義者;有網羅衆說,博采前賢者;有旁采古記,而補禮經之阙佚者;有囊括大典,而考禮制之沿革者;有兼綜《三禮》,而明禮學之源委者。
略條諸家,以明指歸,則有胡承珙之《儀禮古今文疏義》,徐養原之《周官故書考》、《儀禮古今文異同疏證》,金曰追之《儀禮經注正訛》,張敦仁之《撫本禮記鄭注考異》,俞樾之《禮記異文箋》,斯所謂考訂字句,正其訛脫者也。
段玉裁之《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俞樾、陳喬枞之《禮記鄭讀考》,斯所謂辨章注語,校其音讀者也。
吳廷華、韋協夢之《儀禮章句》,江永之《禮書綱目》,胡匡衷之《鄭氏儀禮目錄校證》,所謂離經辨志,明其章句者也。
江永之《儀禮釋例》,淩廷堪之《禮經釋例》,莊存與之《周官記》,任大椿之《弁服釋例》、《深衣釋例》,斯所謂發凡起例,觀其會通者也。
李光坡之《周禮述注》、《儀禮述注》、《禮記述注》,李鐘倫之《周禮訓纂》,斯所謂删正舊注,訂其阙失者也。
納喇性德之《陳氏禮記集說補正》,惠士奇之《禮說》,沈彤之《周官祿田考》,江永之《禮記訓義擇言》、《深衣考誤》,褚寅亮之《儀禮管見》,鄭珍之《儀禮私箋》,斯所謂駁糾前人,庶乎不刊者也。
陸隴其之《讀禮志疑》,方苞之《周官析疑》、《周官辨》、《儀禮析疑》、《禮記析疑》,邵泰衢之《檀弓疑問》,江永之《周禮疑義舉要》,郭嵩焘之《禮記質疑》,斯所謂明發經疑,以俟論定者也。
沈彤之《儀禮小疏》,金榜之《禮箋》,孔廣森之《禮學卮言》,莊存與之《周官說》、《周官說補》,焦循之《禮記補疏》,張惠言之《讀儀禮記》,王聘珍之《周禮學》、《儀禮學》,曾國藩之《讀儀禮錄》,曾钊之《周禮注疏小箋》,斯所謂偶疏小箋,自抒所見者也。
胡培翚之《儀禮正義》,孫诒讓之《周禮正義[29]》,斯所謂折衷至當,重造新疏者也。
戴震之《考工記圖》,阮元之《車制圖考》,張惠言之《儀禮圖》,鄭珍之《考工輪輿私箋附圖》,斯所謂依物取類,繪為禮圖者也。
任啟運之《宮室考》,江永之《釋宮譜增注》,王鳴盛之《周禮軍賦說》,程瑤田之《溝洫疆理小記》、《水地小記》、《考工創物小記》,洪頤煊之《禮經宮室答問》,胡培翚之《燕寝考》,胡匡衷之《儀禮釋宮》,陳喬枞之《禮堂經說》,金鹗之《求古錄禮說》,夏炘之《學禮管釋》,斯所謂疏證名物,究明古制者也。
惠棟之《明堂大道錄》、《禘說》,程瑤田之《喪服足征記》,淩曙之《禮說》,吳嘉賓之《喪服會通說》,皮錫瑞之《王制箋》,康有為之《禮運注》,斯所謂心知其意,創通大義者也。
方苞之《周官集注》,蔡德晉之《禮經本義》,杭大宗之《續衛氏禮記集說》,盛世佐之《儀禮集編》,韋協夢之《周官彙說》、《儀禮集解》,斯所謂網羅衆說,博采前賢者也。
諸錦之《補飨禮》,任啟運之《肆獻祼饋食禮》,黃以周之《軍禮司馬法》,斯所謂旁搜故記,而補禮經之阙佚者也。
徐乾學之《讀禮通考》,秦蕙田之《五禮通考》,黃以周之《禮書通故》,斯所謂囊括大典而考禮制之沿革者也。
邵懿辰之《禮經通論》,皮錫瑞之《三禮通論》,斯所謂兼綜《三禮》而明禮學之源委者也。
雖議禮考文,厥功無二,然識大識小,賢否判然。
而揚榷群言,較其短長,要以惠士奇之《禮說》,盛世佐之《儀禮集編》,褚寅亮之《儀禮管見》,杭大宗之《續禮記集說》,秦蕙田之《五禮通考》,段玉裁之《二禮漢讀考》,莊存與之《周官記》,淩廷堪之《禮經釋例》,張惠言之《儀禮圖》,胡培翚之《儀禮正義》,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