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志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縢》諸篇,采今文而不用古文說[5]。
都尉朝傳膠東庸譚,譚傳清河胡常少子,以明《穀梁春秋》為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
常傳虢徐敖。
敖為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恽子真。
子真傳河南桑欽君長。
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叙》為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數簡,文意淺陋。
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求《尚書》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篇征,以中古文校之,非是,是為最先出之僞古文《尚書》。
而中古文者,蓋即安國所獻者也。
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诰》脫簡一,《召诰》脫簡二。
率簡二十五字,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而向治《穀梁春秋》,數其禍福,傅以《洪範》,成《尚書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著錄者是也。
自孝武時,夏侯始昌通五經,善推《五行傳》,以傳族子夏侯勝,下及許商,皆以教所賢弟子,其傳與劉向同,惟劉歆傳獨異。
歆,向之子也,受诏嗣父領校秘書,貴幸,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
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博士或不肯置對,歆移書太常切責之。
諸儒皆怨恨,卒不果立。
王莽時,諸學皆立,而王璜、塗恽之傳古文《尚書》者,皆貴顯矣。
由是《尚書》有古文之學。
時世祖龍潛在野,之長安,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未詳今古文誰宗。
既中興漢業,立五經博士,《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而古文不與立焉,疑亦習今文《尚書》也。
今文歐陽《尚書》,後漢傳習最盛。
自顯宗以下,諸帝者罔不習歐陽焉,則桓氏之故也。
沛郡桓榮春卿,少學長安,習歐陽《尚書》,事博士九江朱普,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
教授徒衆數百人。
世祖即位,既立顯宗為皇太子,選求明經,乃選榮弟子豫章何湯仲弓為虎贲中郎将,以《尚書》授皇太子。
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事沛國桓榮。
”帝即命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議郎,入使授太子。
每朝會,辄令榮于公卿前敷奏經書。
帝稱善,曰:“得生幾晚。
”會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謙對:“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闳作明、揚州從事臯宏奉卿也。
”帝曰:“俞,往,汝諧。
”因拜榮為博士,引闳、宏為議郎。
車駕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于前。
榮被服儒衣,溫恭有蘊藉,辨明經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之及,特加恩賞,常令止宿太子宮。
積五年,榮薦門下生九江胡憲侍講,乃能得出,旦一入而已。
累擢太常。
顯宗即位,尊以師禮。
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南,設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辄曰:“太師在是。
”會三雍成,拜榮為五更。
每大射養老禮畢,帝辄引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說。
乃封榮為關内侯,食邑五千戶。
門徒多仕公卿。
颍川丁鴻孝公、趙國張禹伯達、汝南張酺孟侯,皆至三公。
榮少子郁字仲恩,少以父仕為郎。
敦厚笃學,傳父業,以《尚書》教授,門徒常數百人。
榮卒,襲爵。
顯宗以郁先師子,甚見親厚,常居中論經書,問以政事,稍遷侍中。
帝自制《五家要說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
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經。
太子即位為肅宗,累遷屯騎校尉。
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憲自以帝舅之重,欲令少主頗涉經學,上疏皇太後曰:“昔五更桓榮,親為帝師。
子郁,結發敦尚,繼傳父業,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
父子給事禁省,更曆四世。
今白首好禮,經行笃備,宜令郁入教授。
”由是遷長樂少府,複入侍講。
頃之,轉侍中奉車都尉。
永元四年,代丁鴻為太常。
郁教授二帝,恩寵甚笃。
門人弘農楊震伯起、京兆朱寵仲威,皆至三公。
初,榮受朱普學章句四十萬言,及榮入授顯宗,減為二十三萬言,郁複删省,定成十三萬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郁中子焉,以父任為郎,能世傳其家學。
永初元年,入授安帝。
而侍中南陽鄧宏,亦以帝舅治歐陽《尚書》,授帝禁中,然不如焉之三代帝者師,推世儒宗。
三遷為侍中步兵校尉。
永甯中,順帝立為皇太子,以焉為太子少傅,月餘遷太傅。
順帝即位,累官太尉。
弟子傳業者數百人,江夏黃瓊世英、弘農楊賜伯獻,皆至三公,最知名。
孫典字公雅,複傳其家業,以《尚書》教授颍川,門徒數百人。
桓氏自榮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師,受其業者皆至卿相,顯乎當世。
而學最高,稱儒宗者,莫如丁鴻、張酺及楊震、楊賜祖孫父子也。
張、楊兩氏,家世傳經。
張酺、楊賜先後帝師,胥足繩徽師門者焉。
考之于史,丁鴻年十三,與九江人鮑駿同事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句,善論難,為都講。
經學至行,顯宗甚賢之。
诏征鴻至,即召見說《文侯之命》篇,賜禦衣及绶,禀食公車,與博士同禮。
肅宗诏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太常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郁、衛士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于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将魏應主承制問難,侍中淳于恭上,帝親稱制臨決。
鴻以才高,論難最明,諸儒稱之,帝數嗟美焉。
時人歎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數受賞賜,累擢少府。
門下由是益盛,遠方至者數千人。
彭城劉恺、北海巴茂、九江朱伥,皆至公卿。
陳留陳弇叔明亦受歐陽《尚書》于鴻,仕為蕲長。
而鴻累轉司徒,行太尉。
張酺祖父充,與世祖同門學,通《尚書》。
酺傳祖業,又事桓榮,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數。
顯宗為四姓小侯開學于南宮,置五經師,酺以《尚書》教授,數講于禦前,以論難當意,除為郎,賜車馬衣裳,遂令入授皇太子。
酺為人質直,守經義。
每侍講間隙,數有匡正之辭,以嚴見憚。
及肅宗即位,擢侍中、虎贲中郎将。
數月,出為東郡太守。
自酺出後,帝每見諸王師傅,嘗言:“張酺前入侍講,屢有谏正,訚訚側側,有史魚之節。
”會東巡,幸東郡,引酺及門生并郡縣掾吏會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賞賜殊特,莫不沾洽。
累轉太尉司空。
子藩,曾孫濟,亦世其學。
楊震父寶,本習歐陽《尚書》,而震又受歐陽《尚書》于桓郁,明征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夫子楊伯起。
”仕至司徒。
中子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
仕為任城相。
桓帝即位,以明《尚書》征入勸講,拜大中大夫、左中郎将,累轉太尉。
子即賜也,少傳家學,笃志博聞,仕為侍中、越騎校尉。
建甯初,靈帝當受學,诏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舉賜,乃侍講于華光殿。
遷少府[6]、光祿勳,累轉司徒。
行辟雍禮,引賜為三老。
又拜太尉,封臨晉侯。
初,賜薦張濟明習典訓,因與濟及太尉劉寬并入侍講,至是辭不宜獨受封賞,願分戶邑寬、濟。
帝嘉歎,複封寬及濟子。
寬少學歐陽《尚書》、京氏《易》,尤明《韓詩外傳》、星官、風隅、算曆,皆究極師法,稱為通儒,而以明《尚書》與賜同入侍講。
賜子彪,字文先,亦傳家學。
此桓氏門下生之傳歐陽《尚書》最為高第者也。
其他後漢經師之世傳歐陽《尚書》者,曰樂安歐陽氏。
自前漢歐陽生傳伏生《尚書》,至歙,字王思,八世皆為博士。
歙既傳業,而恭謙好禮讓。
世祖即位,累仕遷汝南太守,在郡教授數百人。
濟陰曹曾,字伯山,從歙受《尚書》,門徒三千人,位至谏議大夫。
而汝南高獲,字敬公,少遊學京師,與光武有舊,亦嘗師事歙焉。
歙子祉,河南尹,傳父業教授。
曰上黨鮑氏。
自前漢鮑宣受歐陽《尚書》于平當,傳子永字君長,少有志操,能習歐陽《尚書》。
世祖即位,累仕至兖州牧。
子昱字文泉,少傳父學,客授東平,累官太尉。
子德,修志節,亦有名稱,至大司農。
凡此諸儒,皆授受有原,師承可考者。
至師承不可考者,樂安牟長君高,少習歐陽《尚書》,不仕王莽。
世祖即位,大司空宋弘特辟,拜博士,稍遷河内太守。
諸生講學者常有千餘人,著錄前後萬人。
著《尚書章句》四十五萬餘言,皆本之歐陽氏,俗号為《牟氏章句》。
而敦煌張奂字然明者,常[7]受歐陽《尚書》于朱寵,養徒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言。
顧以為《牟氏章句》浮辭繁[8]多,減為九萬言。
《後漢書·張奂傳》章懷太子注:“時牟卿受《書》于張堪,為博士,故有《牟氏章句》。
”不知何據。
倘參觀範《書》諸傳,當知《牟氏章句》自指牟長所撰者耳。
且牟卿之師系周堪,非張堪,而《張堪本傳》亦不言。
堪習歐陽《尚書》也。
上書桓帝,奏其章句。
诏下東觀,與牟氏并。
牟長子纡又以隐居教授,門生千人。
此外又有颍川太守京兆宋登叔陽、太尉河内杜喬叔榮、處士豫章徐穉孺子、汝南太守南陽宗資叔都、處士汝南廖扶文起、侍中蜀郡董扶茂安,皆習歐陽《尚書》,教授數百千人。
蓋東漢《尚書》今文之學,罔有盛于歐陽氏者矣。
其以大夏侯《尚書》教授,可考見者三人:曰遼東太守南陽宋京及子司隸校尉宋意伯意,曰太尉北海牟融子優,曰大司農濟陰張馴子俊。
以小夏侯《尚書》教授可考見者一人:曰大司徒司直東海王良仲子。
以夏侯《尚書》相傳而未詳大小何所屬者,曰廣漢楊統仲通、楊厚仲桓父子。
未若歐陽《尚書》傳習之盛也。
時亦有初習歐陽《尚書》而後受古文者,曰谏議大夫南陽尹敏幼季,世祖初即位,上疏陳《洪範》消災之術;曰大中大夫陳留楊倫仲理,史稱“少為諸生,師事司徒丁鴻,習古文《尚書》”。
然餘考丁鴻習歐陽《尚書》于桓榮,具如所記,不聞其通古文。
倘倫亦如尹敏之初習歐陽《尚書》,而後受古文者耶?古文《尚書》之專習者,曰汝南周防偉公。
年十六,仕郡小吏。
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防尤能誦讀,拜為守丞。
防以未冠谒去,師事徐州刺史蓋豫,受古文《尚書》。
撰《尚書雜記》三十二篇,四十萬言。
累仕至陳留太守。
又有魯國孔僖仲和、孔昱元世者,安國後也。
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之有孔氏,比之歐陽《尚書》之有歐陽氏矣。
其他汝南周磐堅伯、蜀郡張楷公超、颍川劉陶子奇、濟陰孫期仲彧[9]、中山劉佑伯祖,亦皆習古文《尚書》。
而楷作《尚書注》,陶推三家《尚書》及古文,是正三百餘事,名曰中古文《尚書》。
然後漢之言古文《尚書》者,胥推扶風杜林伯山為繼别之宗。
方王莽之敗,林則辟兵河西,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
既還三輔,世祖征拜侍禦史,問以經書。
京師士大夫鹹推博洽。
河南鄭興少贛、東海衛宏敬仲等,皆長于古學。
興嘗師事劉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興等固諧矣。
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
”及宏見林,然而服。
濟南徐巡,始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
林出漆書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将絕。
何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複能傳之,是道竟不墜于地也。
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
”宏因為作訓注。
于是古文遂行。
林同郡賈逵景伯,亦為作訓,而逵之父曰徽者,受古文《尚書》于塗恽。
逵傳父業,能以大夏侯《尚書》教授。
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
建初元年,诏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
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诂訓相應。
诏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
逵撰集為三卷,又為杜林傳古文《尚書》作訓。
林同郡馬融季長又為作傳。
北海鄭玄康成先受古文《尚書》于東郡張恭祖,既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子幹事馬融,受杜林漆書古文,為作注解。
盧植少與鄭玄俱事馬融,受古學,好研精,作《尚書章句》,其書皆不得,獨馬融注十一卷、鄭玄注九卷著錄《隋書·經籍志》。
古文之得大顯于世者,則馬融、鄭玄之力也。
鄭玄《書贊》雲:“我先師棘下生子安國亦好此學。
自世祖興後漢,衛、賈、馬二三君子之業,則疋材好博,既宣之矣。
”《書贊》見《正義》。
雲“棘下生”者,棘下,地名也。
《水經注》二十六卷引《鄭志》曰:“張逸問《贊》雲:‘我先師棘下生,何時人?’鄭答雲:‘齊田氏時善學者所會處也。
齊人号之棘下生,無常人也。
’”雲“子安國”者,尊之為師,故子之也。
又雲:“歐陽氏失其本義。
”則是鄭玄者固淵原于孔安國氏,而又津逮夫杜林
都尉朝傳膠東庸譚,譚傳清河胡常少子,以明《穀梁春秋》為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
常傳虢徐敖。
敖為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恽子真。
子真傳河南桑欽君長。
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叙》為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數簡,文意淺陋。
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求《尚書》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篇征,以中古文校之,非是,是為最先出之僞古文《尚書》。
而中古文者,蓋即安國所獻者也。
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诰》脫簡一,《召诰》脫簡二。
率簡二十五字,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而向治《穀梁春秋》,數其禍福,傅以《洪範》,成《尚書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著錄者是也。
自孝武時,夏侯始昌通五經,善推《五行傳》,以傳族子夏侯勝,下及許商,皆以教所賢弟子,其傳與劉向同,惟劉歆傳獨異。
歆,向之子也,受诏嗣父領校秘書,貴幸,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
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博士或不肯置對,歆移書太常切責之。
諸儒皆怨恨,卒不果立。
王莽時,諸學皆立,而王璜、塗恽之傳古文《尚書》者,皆貴顯矣。
由是《尚書》有古文之學。
時世祖龍潛在野,之長安,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未詳今古文誰宗。
既中興漢業,立五經博士,《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而古文不與立焉,疑亦習今文《尚書》也。
今文歐陽《尚書》,後漢傳習最盛。
自顯宗以下,諸帝者罔不習歐陽焉,則桓氏之故也。
沛郡桓榮春卿,少學長安,習歐陽《尚書》,事博士九江朱普,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
教授徒衆數百人。
世祖即位,既立顯宗為皇太子,選求明經,乃選榮弟子豫章何湯仲弓為虎贲中郎将,以《尚書》授皇太子。
世祖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事沛國桓榮。
”帝即命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議郎,入使授太子。
每朝會,辄令榮于公卿前敷奏經書。
帝稱善,曰:“得生幾晚。
”會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謙對:“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闳作明、揚州從事臯宏奉卿也。
”帝曰:“俞,往,汝諧。
”因拜榮為博士,引闳、宏為議郎。
車駕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于前。
榮被服儒衣,溫恭有蘊藉,辨明經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之及,特加恩賞,常令止宿太子宮。
積五年,榮薦門下生九江胡憲侍講,乃能得出,旦一入而已。
累擢太常。
顯宗即位,尊以師禮。
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南,設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辄曰:“太師在是。
”會三雍成,拜榮為五更。
每大射養老禮畢,帝辄引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說。
乃封榮為關内侯,食邑五千戶。
門徒多仕公卿。
颍川丁鴻孝公、趙國張禹伯達、汝南張酺孟侯,皆至三公。
榮少子郁字仲恩,少以父仕為郎。
敦厚笃學,傳父業,以《尚書》教授,門徒常數百人。
榮卒,襲爵。
顯宗以郁先師子,甚見親厚,常居中論經書,問以政事,稍遷侍中。
帝自制《五家要說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
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經。
太子即位為肅宗,累遷屯騎校尉。
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憲自以帝舅之重,欲令少主頗涉經學,上疏皇太後曰:“昔五更桓榮,親為帝師。
子郁,結發敦尚,繼傳父業,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
父子給事禁省,更曆四世。
今白首好禮,經行笃備,宜令郁入教授。
”由是遷長樂少府,複入侍講。
頃之,轉侍中奉車都尉。
永元四年,代丁鴻為太常。
郁教授二帝,恩寵甚笃。
門人弘農楊震伯起、京兆朱寵仲威,皆至三公。
初,榮受朱普學章句四十萬言,及榮入授顯宗,減為二十三萬言,郁複删省,定成十三萬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郁中子焉,以父任為郎,能世傳其家學。
永初元年,入授安帝。
而侍中南陽鄧宏,亦以帝舅治歐陽《尚書》,授帝禁中,然不如焉之三代帝者師,推世儒宗。
三遷為侍中步兵校尉。
永甯中,順帝立為皇太子,以焉為太子少傅,月餘遷太傅。
順帝即位,累官太尉。
弟子傳業者數百人,江夏黃瓊世英、弘農楊賜伯獻,皆至三公,最知名。
孫典字公雅,複傳其家業,以《尚書》教授颍川,門徒數百人。
桓氏自榮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師,受其業者皆至卿相,顯乎當世。
而學最高,稱儒宗者,莫如丁鴻、張酺及楊震、楊賜祖孫父子也。
張、楊兩氏,家世傳經。
張酺、楊賜先後帝師,胥足繩徽師門者焉。
考之于史,丁鴻年十三,與九江人鮑駿同事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句,善論難,為都講。
經學至行,顯宗甚賢之。
诏征鴻至,即召見說《文侯之命》篇,賜禦衣及绶,禀食公車,與博士同禮。
肅宗诏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太常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郁、衛士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于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将魏應主承制問難,侍中淳于恭上,帝親稱制臨決。
鴻以才高,論難最明,諸儒稱之,帝數嗟美焉。
時人歎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數受賞賜,累擢少府。
門下由是益盛,遠方至者數千人。
彭城劉恺、北海巴茂、九江朱伥,皆至公卿。
陳留陳弇叔明亦受歐陽《尚書》于鴻,仕為蕲長。
而鴻累轉司徒,行太尉。
張酺祖父充,與世祖同門學,通《尚書》。
酺傳祖業,又事桓榮,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數。
顯宗為四姓小侯開學于南宮,置五經師,酺以《尚書》教授,數講于禦前,以論難當意,除為郎,賜車馬衣裳,遂令入授皇太子。
酺為人質直,守經義。
每侍講間隙,數有匡正之辭,以嚴見憚。
及肅宗即位,擢侍中、虎贲中郎将。
數月,出為東郡太守。
自酺出後,帝每見諸王師傅,嘗言:“張酺前入侍講,屢有谏正,訚訚側側,有史魚之節。
”會東巡,幸東郡,引酺及門生并郡縣掾吏會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賞賜殊特,莫不沾洽。
累轉太尉司空。
子藩,曾孫濟,亦世其學。
楊震父寶,本習歐陽《尚書》,而震又受歐陽《尚書》于桓郁,明征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夫子楊伯起。
”仕至司徒。
中子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
仕為任城相。
桓帝即位,以明《尚書》征入勸講,拜大中大夫、左中郎将,累轉太尉。
子即賜也,少傳家學,笃志博聞,仕為侍中、越騎校尉。
建甯初,靈帝當受學,诏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舉賜,乃侍講于華光殿。
遷少府[6]、光祿勳,累轉司徒。
行辟雍禮,引賜為三老。
又拜太尉,封臨晉侯。
初,賜薦張濟明習典訓,因與濟及太尉劉寬并入侍講,至是辭不宜獨受封賞,願分戶邑寬、濟。
帝嘉歎,複封寬及濟子。
寬少學歐陽《尚書》、京氏《易》,尤明《韓詩外傳》、星官、風隅、算曆,皆究極師法,稱為通儒,而以明《尚書》與賜同入侍講。
賜子彪,字文先,亦傳家學。
此桓氏門下生之傳歐陽《尚書》最為高第者也。
其他後漢經師之世傳歐陽《尚書》者,曰樂安歐陽氏。
自前漢歐陽生傳伏生《尚書》,至歙,字王思,八世皆為博士。
歙既傳業,而恭謙好禮讓。
世祖即位,累仕遷汝南太守,在郡教授數百人。
濟陰曹曾,字伯山,從歙受《尚書》,門徒三千人,位至谏議大夫。
而汝南高獲,字敬公,少遊學京師,與光武有舊,亦嘗師事歙焉。
歙子祉,河南尹,傳父業教授。
曰上黨鮑氏。
自前漢鮑宣受歐陽《尚書》于平當,傳子永字君長,少有志操,能習歐陽《尚書》。
世祖即位,累仕至兖州牧。
子昱字文泉,少傳父學,客授東平,累官太尉。
子德,修志節,亦有名稱,至大司農。
凡此諸儒,皆授受有原,師承可考者。
至師承不可考者,樂安牟長君高,少習歐陽《尚書》,不仕王莽。
世祖即位,大司空宋弘特辟,拜博士,稍遷河内太守。
諸生講學者常有千餘人,著錄前後萬人。
著《尚書章句》四十五萬餘言,皆本之歐陽氏,俗号為《牟氏章句》。
而敦煌張奂字然明者,常[7]受歐陽《尚書》于朱寵,養徒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言。
顧以為《牟氏章句》浮辭繁[8]多,減為九萬言。
《後漢書·張奂傳》章懷太子注:“時牟卿受《書》于張堪,為博士,故有《牟氏章句》。
”不知何據。
倘參觀範《書》諸傳,當知《牟氏章句》自指牟長所撰者耳。
且牟卿之師系周堪,非張堪,而《張堪本傳》亦不言。
堪習歐陽《尚書》也。
上書桓帝,奏其章句。
诏下東觀,與牟氏并。
牟長子纡又以隐居教授,門生千人。
此外又有颍川太守京兆宋登叔陽、太尉河内杜喬叔榮、處士豫章徐穉孺子、汝南太守南陽宗資叔都、處士汝南廖扶文起、侍中蜀郡董扶茂安,皆習歐陽《尚書》,教授數百千人。
蓋東漢《尚書》今文之學,罔有盛于歐陽氏者矣。
其以大夏侯《尚書》教授,可考見者三人:曰遼東太守南陽宋京及子司隸校尉宋意伯意,曰太尉北海牟融子優,曰大司農濟陰張馴子俊。
以小夏侯《尚書》教授可考見者一人:曰大司徒司直東海王良仲子。
以夏侯《尚書》相傳而未詳大小何所屬者,曰廣漢楊統仲通、楊厚仲桓父子。
未若歐陽《尚書》傳習之盛也。
時亦有初習歐陽《尚書》而後受古文者,曰谏議大夫南陽尹敏幼季,世祖初即位,上疏陳《洪範》消災之術;曰大中大夫陳留楊倫仲理,史稱“少為諸生,師事司徒丁鴻,習古文《尚書》”。
然餘考丁鴻習歐陽《尚書》于桓榮,具如所記,不聞其通古文。
倘倫亦如尹敏之初習歐陽《尚書》,而後受古文者耶?古文《尚書》之專習者,曰汝南周防偉公。
年十六,仕郡小吏。
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防尤能誦讀,拜為守丞。
防以未冠谒去,師事徐州刺史蓋豫,受古文《尚書》。
撰《尚書雜記》三十二篇,四十萬言。
累仕至陳留太守。
又有魯國孔僖仲和、孔昱元世者,安國後也。
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之有孔氏,比之歐陽《尚書》之有歐陽氏矣。
其他汝南周磐堅伯、蜀郡張楷公超、颍川劉陶子奇、濟陰孫期仲彧[9]、中山劉佑伯祖,亦皆習古文《尚書》。
而楷作《尚書注》,陶推三家《尚書》及古文,是正三百餘事,名曰中古文《尚書》。
然後漢之言古文《尚書》者,胥推扶風杜林伯山為繼别之宗。
方王莽之敗,林則辟兵河西,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
既還三輔,世祖征拜侍禦史,問以經書。
京師士大夫鹹推博洽。
河南鄭興少贛、東海衛宏敬仲等,皆長于古學。
興嘗師事劉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興等固諧矣。
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
”及宏見林,然而服。
濟南徐巡,始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
林出漆書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将絕。
何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複能傳之,是道竟不墜于地也。
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
”宏因為作訓注。
于是古文遂行。
林同郡賈逵景伯,亦為作訓,而逵之父曰徽者,受古文《尚書》于塗恽。
逵傳父業,能以大夏侯《尚書》教授。
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
建初元年,诏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
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诂訓相應。
诏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
逵撰集為三卷,又為杜林傳古文《尚書》作訓。
林同郡馬融季長又為作傳。
北海鄭玄康成先受古文《尚書》于東郡張恭祖,既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子幹事馬融,受杜林漆書古文,為作注解。
盧植少與鄭玄俱事馬融,受古學,好研精,作《尚書章句》,其書皆不得,獨馬融注十一卷、鄭玄注九卷著錄《隋書·經籍志》。
古文之得大顯于世者,則馬融、鄭玄之力也。
鄭玄《書贊》雲:“我先師棘下生子安國亦好此學。
自世祖興後漢,衛、賈、馬二三君子之業,則疋材好博,既宣之矣。
”《書贊》見《正義》。
雲“棘下生”者,棘下,地名也。
《水經注》二十六卷引《鄭志》曰:“張逸問《贊》雲:‘我先師棘下生,何時人?’鄭答雲:‘齊田氏時善學者所會處也。
齊人号之棘下生,無常人也。
’”雲“子安國”者,尊之為師,故子之也。
又雲:“歐陽氏失其本義。
”則是鄭玄者固淵原于孔安國氏,而又津逮夫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