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志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說文》:“經,織也。
”《玉篇》:“經緯以成缯布[1]也。
”借以為經綸天下之意。
《易·屯卦》象曰:“雷震,《屯》。
君子以經綸。
”《周禮·天官·太宰》:“以經邦國。
”注:“經,法也。
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也。
邦國官府謂之禮法,常所守以[2]為法式也。
常者,其上下通名。
”《釋名》:“經,徑也。
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此經之義也。
然古無經之名。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少皞、颛顼、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虞、夏、商、周,雅诰奧義,其歸一揆。
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
九州之志,謂之《九丘》。
丘,聚也,言九州所宜,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大都不離所謂墳典者近是。
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學士大夫所誦習者此耳。
時尚未有經名。
《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亦不聞稱《詩》、《書》、《禮》、《樂》曰四經也。
經之名見于《國語》“挾經秉枹[3]”,而《孝經鈎命決》引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莊子·天運篇》載孔子謂老聃曰:“吾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以為文。
”六經之名始此。
然此之所謂六經,即後世之九經。
蓋《禮經》統《三禮》,《春秋》統《三傳》,而《樂經》亡佚也。
此經稱之見于傳與緯書、子書之在西漢以前者也。
自漢以後,儒者相傳,俱言五經。
而陳後主時,吳中陸元朗德明撰《經典釋文》,則于五經之外,增入《孝經》、《論語》、《老子》、《莊子》、《爾雅》五書。
其系《孝經》、《論語》、《爾雅》于五經之後,或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附《論語》、《孝經》、小學之例,而廁以《老》、《莊》者,蓋《老》、《莊》自魏、晉以來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于陳季,猶沿六代之餘波也。
其書凡三十卷,于諸經皆摘字為音,惟《孝經》以童蒙始學,《老子》以衆本多乖,各摘全句。
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餘家,又兼載諸儒之訓诂,證各本之異同。
後儒得以考見古義,其有借于德明此書者非細也。
惟德明系《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于五經之後,則增五經而十矣。
唐時立之學官,則省德明之所增,而雲九經者,《三禮》、《三傳》,分而習之,故為九也。
其刻石國子學,則所雲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
至宋儒取《禮記》中之《大學》、《中庸》,及進《孟子》以配《論語》,謂之《四書》,而十三經之名始立。
所謂十四經者,先時嘗并《大戴記》于十三經末,稱十四經也。
其先儒釋經之書,或曰傳,或曰箋,或曰解,或曰學,今通謂之注。
聖人著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因記訓曰诂,因章句曰注,見張華《博物志》。
世所傳者,《詩》則毛苌傳、鄭玄箋,《周禮》、《儀禮》、《禮記》則鄭玄注,《公羊》則何休學[4],《孟子》則趙歧注,皆漢人。
《易》則王弼注,《系辭》韓康伯注,《書》則梅赜僞孔安國傳,皆晉人。
《論語》則何晏集解,魏人。
《左氏》則杜預注,《爾雅》則郭璞注,《穀梁》則範甯集解,皆晉人。
《孝經》則唐明皇禦注。
蓋經之注,率成于唐以前,而唐以後諸儒辨釋之書,則名曰正義,今通謂之疏。
而創為正義者,蓋自唐之孔穎達始。
據《舊唐書·儒學傳》:“太宗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
诏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
”《高宗紀》“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于天下”是也。
然世儒或執此以《五經正義》為孔穎達作者則又非。
《新唐書》穎達本傳雲:
”《玉篇》:“經緯以成缯布[1]也。
”借以為經綸天下之意。
《易·屯卦》象曰:“雷震,《屯》。
君子以經綸。
”《周禮·天官·太宰》:“以經邦國。
”注:“經,法也。
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也。
邦國官府謂之禮法,常所守以[2]為法式也。
常者,其上下通名。
”《釋名》:“經,徑也。
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此經之義也。
然古無經之名。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少皞、颛顼、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虞、夏、商、周,雅诰奧義,其歸一揆。
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
九州之志,謂之《九丘》。
丘,聚也,言九州所宜,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大都不離所謂墳典者近是。
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學士大夫所誦習者此耳。
時尚未有經名。
《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亦不聞稱《詩》、《書》、《禮》、《樂》曰四經也。
經之名見于《國語》“挾經秉枹[3]”,而《孝經鈎命決》引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莊子·天運篇》載孔子謂老聃曰:“吾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以為文。
”六經之名始此。
然此之所謂六經,即後世之九經。
蓋《禮經》統《三禮》,《春秋》統《三傳》,而《樂經》亡佚也。
此經稱之見于傳與緯書、子書之在西漢以前者也。
自漢以後,儒者相傳,俱言五經。
而陳後主時,吳中陸元朗德明撰《經典釋文》,則于五經之外,增入《孝經》、《論語》、《老子》、《莊子》、《爾雅》五書。
其系《孝經》、《論語》、《爾雅》于五經之後,或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附《論語》、《孝經》、小學之例,而廁以《老》、《莊》者,蓋《老》、《莊》自魏、晉以來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于陳季,猶沿六代之餘波也。
其書凡三十卷,于諸經皆摘字為音,惟《孝經》以童蒙始學,《老子》以衆本多乖,各摘全句。
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餘家,又兼載諸儒之訓诂,證各本之異同。
後儒得以考見古義,其有借于德明此書者非細也。
惟德明系《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于五經之後,則增五經而十矣。
唐時立之學官,則省德明之所增,而雲九經者,《三禮》、《三傳》,分而習之,故為九也。
其刻石國子學,則所雲九經,并《孝經》、《論語》、《爾雅》。
至宋儒取《禮記》中之《大學》、《中庸》,及進《孟子》以配《論語》,謂之《四書》,而十三經之名始立。
所謂十四經者,先時嘗并《大戴記》于十三經末,稱十四經也。
其先儒釋經之書,或曰傳,或曰箋,或曰解,或曰學,今通謂之注。
聖人著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因記訓曰诂,因章句曰注,見張華《博物志》。
世所傳者,《詩》則毛苌傳、鄭玄箋,《周禮》、《儀禮》、《禮記》則鄭玄注,《公羊》則何休學[4],《孟子》則趙歧注,皆漢人。
《易》則王弼注,《系辭》韓康伯注,《書》則梅赜僞孔安國傳,皆晉人。
《論語》則何晏集解,魏人。
《左氏》則杜預注,《爾雅》則郭璞注,《穀梁》則範甯集解,皆晉人。
《孝經》則唐明皇禦注。
蓋經之注,率成于唐以前,而唐以後諸儒辨釋之書,則名曰正義,今通謂之疏。
而創為正義者,蓋自唐之孔穎達始。
據《舊唐書·儒學傳》:“太宗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
诏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
”《高宗紀》“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于天下”是也。
然世儒或執此以《五經正義》為孔穎達作者則又非。
《新唐書》穎達本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