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蒙田骈慎到 關尹老聃
關燈
小
中
大
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第三十七章)“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老子》第五十二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第五十五章)一篇之中,三緻意于斯者也。
使循“常”、“尚”之通假,而讀“常道”為“上道”,則“知常”、“習常”、“道常無名”、“道常無為”如此之類,更作何解?然則“道之常”何耶?以“有”為“道之常”耶?則“無名天地之始”(《老子》第一章)。
以“無”為“道之常”耶?則“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第一章)若以“不可道”者謂是“常道”,“不可名”者謂是“常名”,則滞于“常無”,活句翻成死句矣!道德五千言,無一而非活句,老子所謂“正言若反”也(《老子》第七十八章),不知此義,何能讀五千言!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老子》第一章)近儒嚴複為诂之曰:“玄,懸也,凡物理之所通攝而不滞于物者,皆玄也。
”夫建“常無”一義以觀道“妙”而明“有”之非真“有”,又建“常有”一谛以觀道“徼”而明“無”之非真“無”,然後通攝有無而無所滞,斯之謂“玄”。
“玄”之為言“常無有”也。
夫“建之以常無有”者,所以立道之大本;而“以有積為不足”者,所以明道之大用。
惟“建之以常無有”,故“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惟“以有積為不足”,故“以濡弱謙下為表”。
“表”之為言襲于外也。
“大盈若沖,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辯若讷”,此之謂“以濡弱謙下為表”也。
若雲“知雄”、“知白”、“知榮”,則心之知,固未同于“濡弱謙下”矣!此“濡弱謙下”之所以為“表”也。
至“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之明其為“建之以常無有”之證果者,蓋“空虛”,無也,“不毀萬物”,有也,“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建之以常無有”也,實者有真實不虛之意焉。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
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
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于咎”。
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博按:莊子此篇,論列諸家,獨許關尹、老聃為博大真人者,特以關尹、老聃悅古道術之有在,而明發“内聖外王之道”,有不同于諸家者耳。
惟“博大”乃“王”。
惟“真人”斯“聖”。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此關尹之所以“内通于聖”。
然而“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随人”,則又關尹之所以“外而成王”也。
然而未若老聃之“可謂至極”也,故于關尹尚略而稱老聃獨詳。
蓋“知雄”、“知白”,此老聃之所以“通于聖”。
然而“守雌”、“守辱”,“為天下溪”,“為天下谷”,則又老聃之所以“外而成王”也。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此老聃之所以“适為王”。
然“巍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則又老聃之所以“内而證聖”也。
“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于咎’。
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此老聃之所由“證于聖”。
然而“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則又老聃之所以“外适為王”也。
斯可謂明發“内聖外王之道”而至其極者矣!獨荀子之論慎子曰:“有見于後,無見于先。
”(見《荀子·天論》篇)而此篇之述老子曰:“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語相類而意不同。
何者?蓋慎到不知道而概嘗有聞“有見于後,無見于先”,其所謂道,非老子之道也。
老子曰:“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老子》第七章)又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老子》第六十六章)則是老子之取後者,蓋以退為進之法,非真甘心落人後也。
故曰:“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老子》第七十八章)老子“正言若反”,而慎子“概嘗有聞”而“不知道”,遂緻“有見于後,無見于先”,“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即此可以類推耳! 右論關尹、老聃。
”(《老子》第三十七章)“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老子》第五十二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第五十五章)一篇之中,三緻意于斯者也。
使循“常”、“尚”之通假,而讀“常道”為“上道”,則“知常”、“習常”、“道常無名”、“道常無為”如此之類,更作何解?然則“道之常”何耶?以“有”為“道之常”耶?則“無名天地之始”(《老子》第一章)。
以“無”為“道之常”耶?則“有名萬物之母”(《老子》第一章)若以“不可道”者謂是“常道”,“不可名”者謂是“常名”,則滞于“常無”,活句翻成死句矣!道德五千言,無一而非活句,老子所謂“正言若反”也(《老子》第七十八章),不知此義,何能讀五千言!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老子》第一章)近儒嚴複為诂之曰:“玄,懸也,凡物理之所通攝而不滞于物者,皆玄也。
”夫建“常無”一義以觀道“妙”而明“有”之非真“有”,又建“常有”一谛以觀道“徼”而明“無”之非真“無”,然後通攝有無而無所滞,斯之謂“玄”。
“玄”之為言“常無有”也。
夫“建之以常無有”者,所以立道之大本;而“以有積為不足”者,所以明道之大用。
惟“建之以常無有”,故“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惟“以有積為不足”,故“以濡弱謙下為表”。
“表”之為言襲于外也。
“大盈若沖,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辯若讷”,此之謂“以濡弱謙下為表”也。
若雲“知雄”、“知白”、“知榮”,則心之知,固未同于“濡弱謙下”矣!此“濡弱謙下”之所以為“表”也。
至“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之明其為“建之以常無有”之證果者,蓋“空虛”,無也,“不毀萬物”,有也,“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建之以常無有”也,實者有真實不虛之意焉。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
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
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于咎”。
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博按:莊子此篇,論列諸家,獨許關尹、老聃為博大真人者,特以關尹、老聃悅古道術之有在,而明發“内聖外王之道”,有不同于諸家者耳。
惟“博大”乃“王”。
惟“真人”斯“聖”。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此關尹之所以“内通于聖”。
然而“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随人”,則又關尹之所以“外而成王”也。
然而未若老聃之“可謂至極”也,故于關尹尚略而稱老聃獨詳。
蓋“知雄”、“知白”,此老聃之所以“通于聖”。
然而“守雌”、“守辱”,“為天下溪”,“為天下谷”,則又老聃之所以“外而成王”也。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此老聃之所以“适為王”。
然“巍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則又老聃之所以“内而證聖”也。
“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于咎’。
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此老聃之所由“證于聖”。
然而“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則又老聃之所以“外适為王”也。
斯可謂明發“内聖外王之道”而至其極者矣!獨荀子之論慎子曰:“有見于後,無見于先。
”(見《荀子·天論》篇)而此篇之述老子曰:“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
”語相類而意不同。
何者?蓋慎到不知道而概嘗有聞“有見于後,無見于先”,其所謂道,非老子之道也。
老子曰:“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老子》第七章)又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老子》第六十六章)則是老子之取後者,蓋以退為進之法,非真甘心落人後也。
故曰:“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老子》第七十八章)老子“正言若反”,而慎子“概嘗有聞”而“不知道”,遂緻“有見于後,無見于先”,“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即此可以類推耳! 右論關尹、老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