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禽滑厘 宋钘尹文
關燈
小
中
大
:“料子貴别宥。
”料子行事,無聞,傥宋钘、尹文之徒耶?吾觀宋钘、尹文,惟“别宥”,而後“為人”無患于“太多”,“自為”不嫌其“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
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
”惟“别宥”,而後“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
蓋所明而“無益于天下”,則所見者小而遺者大,宥之未能别,可知也。
故曰“明之不如已”。
《莊子·逍遙遊》曰:“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非無所明也,然而所見者限于一官一隅之細,郭象注:“亦猶鳥之自得于一方。
”此亦有所“宥”也。
故“宋榮子猶然笑之”,笑其見小而遺大也。
宋榮子即宋钘。
《韓非子·顯學》篇曰:“宋榮子之議,設不鬥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與此稱宋钘“見侮不辱”同。
“見侮不辱”,亦“别宥”之明效大驗也。
惟“别宥”,而後内則“情欲寡淺”,外則“禁攻寝兵”。
“以禁攻寝兵為外”,同于墨子之“非攻”;“以情欲寡淺為内”,本諸墨子之“節用”,宋钘、尹文“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此宋钘、尹文所以為墨者之支與流裔也。
然而有不同者,墨者“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宋钘、尹文“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
蓋墨子救世而極以自苦;宋钘尹文養人而不忘足我,故以“我必得活”,“圖傲乎救世之士”也。
“救世之士”,即指墨者之徒而言。
墨者之徒,“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故命之曰“救世之士”。
所以圖傲之者何?曰:“人我之養,畢足而止”,“我必得活”,不如墨者之道“大觳”,“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此所為相圖傲也!然則宋钘、尹文者,傥有合于“内聖外王之道”者耶?曰:“不然。
‘外王’而未能大通。
‘内聖’而未臻釋然。
”何以言其然?觀于宋钘、尹文,“不苟于人,不忮于衆,願天下之安甯以活民命”,“以聏合歡,以調海内請欲,置之以為主”,此宋钘、尹文之願欲為“外王”也。
然而“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上下見厭而強見”,則是未能任萬物之自往也。
曰:“人我之養,畢足而止。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救世”而不外遺“我”,以視墨翟之“大觳”,“使人憂愁”,“以自苦為極”,差為“達情”而“遂命”者,然而“以情欲寡淺為内”,則是純任自然之未能也。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由于宋钘、尹文之欲為“外王”而未能大通,欲為“内聖”而未臻釋然也。
此則宋钘、尹文之蔽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宋钘與墨翟同稱,蓋亦以為墨者之支與流裔也。
宋钘著書不傳,其遺說略可考見于《孟子》、《荀子》書者,亦惟“以禁攻寝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内”兩義而已。
《孟子·告子下》載“宋将之楚。
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将見楚王,說而罷之。
楚王不說,我将見秦王,說而罷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此“禁攻寝兵”之說也。
由國家言之,則曰“禁攻寝兵”,由私人而言,則曰“見侮不辱”。
《荀子·正論》篇曰:“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
人皆以見侮為辱,故鬥也;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鬥矣!’”又曰:“子宋子曰:‘見侮不辱。
’”此“見侮不辱”之教也。
一言以蔽之,曰“非鬥”而已!至《荀子·天論》篇曰:“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
”《正論》篇曰:“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欲為多,是過也。
’故率其群徒,辯其談說,明其譬稱,将使人知情欲之寡也。
”《解蔽》篇曰:“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此言宋钘之“情欲寡淺”也。
《荀子·正論》篇又曰:“子宋子嚴然而好說,聚人徒,立師學,成文曲。
”此言宋钘之“上說下教”也。
《漢書·藝文志》著《尹文子》一篇,在名家。
注曰:“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師古曰:‘劉向雲:與宋钘俱遊稷下。
’”而世所傳《尹文子》書,析題《大道上篇》、《大道下篇》,大指陳論治道,欲自處于虛靜,而萬事萬物,則一一綜核其實,其言出入黃老申韓之間,與莊生所稱不類,疑非其真也!其行事不可考見。
《漢書·藝文志》又有《宋子》十八篇,在小說家。
注雲:“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或以為即宋钘書。
然吾觀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而宋钘“上說下教”“為人太多”,何黃老意之有!而曰“其言黃老意”者;豈以“見侮不辱”,同于道者之“卑弱以自持”,而“情欲寡淺”,亦類道者之“清虛以自守”耶? 右論宋钘、尹文。
”料子行事,無聞,傥宋钘、尹文之徒耶?吾觀宋钘、尹文,惟“别宥”,而後“為人”無患于“太多”,“自為”不嫌其“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
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
”惟“别宥”,而後“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
蓋所明而“無益于天下”,則所見者小而遺者大,宥之未能别,可知也。
故曰“明之不如已”。
《莊子·逍遙遊》曰:“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非無所明也,然而所見者限于一官一隅之細,郭象注:“亦猶鳥之自得于一方。
”此亦有所“宥”也。
故“宋榮子猶然笑之”,笑其見小而遺大也。
宋榮子即宋钘。
《韓非子·顯學》篇曰:“宋榮子之議,設不鬥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與此稱宋钘“見侮不辱”同。
“見侮不辱”,亦“别宥”之明效大驗也。
惟“别宥”,而後内則“情欲寡淺”,外則“禁攻寝兵”。
“以禁攻寝兵為外”,同于墨子之“非攻”;“以情欲寡淺為内”,本諸墨子之“節用”,宋钘、尹文“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此宋钘、尹文所以為墨者之支與流裔也。
然而有不同者,墨者“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宋钘、尹文“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
蓋墨子救世而極以自苦;宋钘尹文養人而不忘足我,故以“我必得活”,“圖傲乎救世之士”也。
“救世之士”,即指墨者之徒而言。
墨者之徒,“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故命之曰“救世之士”。
所以圖傲之者何?曰:“人我之養,畢足而止”,“我必得活”,不如墨者之道“大觳”,“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此所為相圖傲也!然則宋钘、尹文者,傥有合于“内聖外王之道”者耶?曰:“不然。
‘外王’而未能大通。
‘内聖’而未臻釋然。
”何以言其然?觀于宋钘、尹文,“不苟于人,不忮于衆,願天下之安甯以活民命”,“以聏合歡,以調海内請欲,置之以為主”,此宋钘、尹文之願欲為“外王”也。
然而“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上下見厭而強見”,則是未能任萬物之自往也。
曰:“人我之養,畢足而止。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救世”而不外遺“我”,以視墨翟之“大觳”,“使人憂愁”,“以自苦為極”,差為“達情”而“遂命”者,然而“以情欲寡淺為内”,則是純任自然之未能也。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由于宋钘、尹文之欲為“外王”而未能大通,欲為“内聖”而未臻釋然也。
此則宋钘、尹文之蔽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宋钘與墨翟同稱,蓋亦以為墨者之支與流裔也。
宋钘著書不傳,其遺說略可考見于《孟子》、《荀子》書者,亦惟“以禁攻寝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内”兩義而已。
《孟子·告子下》載“宋将之楚。
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将見楚王,說而罷之。
楚王不說,我将見秦王,說而罷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此“禁攻寝兵”之說也。
由國家言之,則曰“禁攻寝兵”,由私人而言,則曰“見侮不辱”。
《荀子·正論》篇曰:“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
人皆以見侮為辱,故鬥也;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鬥矣!’”又曰:“子宋子曰:‘見侮不辱。
’”此“見侮不辱”之教也。
一言以蔽之,曰“非鬥”而已!至《荀子·天論》篇曰:“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
”《正論》篇曰:“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欲為多,是過也。
’故率其群徒,辯其談說,明其譬稱,将使人知情欲之寡也。
”《解蔽》篇曰:“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
”此言宋钘之“情欲寡淺”也。
《荀子·正論》篇又曰:“子宋子嚴然而好說,聚人徒,立師學,成文曲。
”此言宋钘之“上說下教”也。
《漢書·藝文志》著《尹文子》一篇,在名家。
注曰:“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師古曰:‘劉向雲:與宋钘俱遊稷下。
’”而世所傳《尹文子》書,析題《大道上篇》、《大道下篇》,大指陳論治道,欲自處于虛靜,而萬事萬物,則一一綜核其實,其言出入黃老申韓之間,與莊生所稱不類,疑非其真也!其行事不可考見。
《漢書·藝文志》又有《宋子》十八篇,在小說家。
注雲:“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或以為即宋钘書。
然吾觀李耳“無為自化,清淨自正”,而宋钘“上說下教”“為人太多”,何黃老意之有!而曰“其言黃老意”者;豈以“見侮不辱”,同于道者之“卑弱以自持”,而“情欲寡淺”,亦類道者之“清虛以自守”耶? 右論宋钘、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