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唐宋元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在院學習梵學,使傳譯經之業,惟淨即此十童中之一,後譯著甚多;此為國立譯場,經費皆由官給,可見太宗對佛教的熱忱了。
時有通慧大師贊甯,著《宋高僧傳》、《僧史略》等書。
[415]真宗時西來僧徒有法護、日稱,仁宗時則有智吉祥、契丹國師慈賢,徽宗時則有金總持等,皆從事譯著。
綜宋一代,佛教皆得國家保護,惟徽宗以信道故,曾抑佛教,然而未有若何影響。
當時天台宗發生山家山外之争,也是佛教史上一件大公案;由于教理上發生不同的見解,及對于天台大師所著《金光明經玄義》廣略本的真僞問題而起,[416]以晤恩的《發揮記》為導火線,一方對于荊溪所作《十不二門》亦起争端。
[417]在山外方面有源清、宗昱等,山家方面則有知禮,兩方辯難,著作甚多。
這是天台宗的内部問題,然亦影響于當時的佛教。
當時惟禅宗最為發達,雖分為五家七宗(即曹洞、臨濟、沩仰、雲門、法眼五家,臨濟又分楊岐、黃龍二派,故謂七宗),而各有其傳授系統,極為隆盛。
名僧如契嵩、圓通居讷為雲門宗人,靈源、常總為黃龍派人。
元代雖重喇嘛,然以信用禅僧劉秉忠故,禅宗亦極發達。
明太祖幼為禅僧,明之佛教多為禅宗,有憨山大師德清、蕅益大師智旭,[418]皆富于著作。
此外如律宗中的南山律,有允堪、元照以著作而宏其教,華嚴宗有長水、淨源以著作而興其宗;念佛宗尤為包羅萬象,無論何種宗派,皆從念佛法漸趨于融合。
佛教在唐代為登峰造極的時代,宋代雖曾産生不少學者,已不及唐代,自宋以後更無足述。
惟元代則有特别的喇嘛教自西藏流入,成為元代的國教。
喇嘛教本為唐太宗時從中土輸入之佛教,與西藏原來之巴恩教融和,[419]漸成為帶有密教色彩的喇嘛,後出有宗喀巴其人改良其教義。
但元世祖尊八思巴為國師,末流所至,乃至演成演揲兒的怪現象,即廣聚女子以取樂的惡風,佛教堕落,一至于此。
五 帝王與道教 唐代雖稱為三教鼎立,但是因為國姓與老子相同,故終唐代二百多年,特别尊崇道教。
排佛的傅奕曾為道士,貞觀十一年,有洛陽道士與佛僧辯論之事,以道士得勢之故,把道士女冠列于僧尼之前。
[420]尤其是玄宗,幾以老子教為國教,稱老子為大聖祖玄元皇帝,[421]诏諸州立玄元皇帝廟,并設立崇玄館,[422]使諸州學生皆習《道德經》與《莊子》、《列子》等書;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稱其書為《南華真經》;封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其書為《沖虛真經》;封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其書為《通玄真經》;封庚桑子為洞靈真人,稱其書為《洞靈真經》;[423]設道舉之制,置博士、助教以教授諸生,官吏登庸,皆由道舉出身。
是時道教雖借托老子之名,然頗多迷信;以神仙長生之術誘人信仰。
唐代諸帝,如太宗、高宗、憲宗、敬宗、武宗,皆惑于道士之言,服食丹藥而死。
先是王浮作《化胡經》,說老子、尹喜因欲化胡成佛,投身為釋迦、文殊。
至是二教讨論《化胡經》的真僞,法明乃問老子往印度成佛,用華語抑用胡語?使道士無言可答,于是高宗命将道書中化胡之語盡行除去,中宗亦命道觀中撤去《化胡圖》,[424]因當時知道此種虛搆事實,與老佛産生年代不符,不能自圓其說。
唐武宗之滅佛教及外來宗教,獨留道教一事,尤為顯然,會昌元年,武宗召趙歸真等道士八十一人入宮,親受法箓,衡山道士劉元靖得帝信仰,[425]為光祿大夫,任崇玄館學士。
又招羅浮山道士鄧元超,[426]互相結納,以厚其勢,于是演成撲滅道教以外宗教的慘劇。
宋太宗集天下道經七千卷,修治删正,真宗亦選道士為之詳訂,成三千九百五十七卷之《寶文統錄》,并賜禦序,即為《道藏》。
徽宗極信道教,賜道士徐知常為沖虛先生,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任用林靈素、徐守信、劉混康等人,建玉清昭陽宮,奉祀老子。
改天下佛寺為宮觀,奉長生青華帝君像,行千道會,費帑無數。
诏道箓院燒毀佛經,稱佛為大覺金仙,稱菩薩為仙人大士,稱僧為德士,尼為女德士,德士位在道士之下。
使道士居佛寺之中,其意蓋欲使道佛二教混合為一,亦即欲吞滅佛教而僅成一道教。
但不久即取消前诏,恢複舊觀。
元世祖時,曾有燒毀道藏之令,除老子、《道德經》外,悉禁止;并刻碑立石,記其始末。
其事蓋起于道士丘處機、李志常等毀滅佛像寺塔,占為道觀,至有四百八十二所之多;并據《化胡經》說壓迫佛教。
憲宗乃令佛道辯論,道士失敗,于是有焚毀僞經之命。
說謊經文盡行燒毀,至是已凡三次,令道為僧,不願者為民,當時罷道為僧者有七八百人。
其原因實由于道教徒的侵占佛寺而起的反動,《辯僞錄》有載《焚毀諸路僞道藏經之碑》;《佛祖通載》列此焚毀道藏書目凡三十九部,道士之歸佛者十七人,這是佛道争衡中一大公案。
當時道教中的著名學者,有孫思邈著《千金方》,司馬承祯著《坐忘論》,張志和著《元真子》,羅隐著《兩同書》,譚峭著《化書》,杜光庭著《廣成集》,[427]呂純陽著《呂祖全書》,[428]張君房編《雲笈七簽》等,更有無能子、天隐子、劉進喜、葉法善、趙歸真、林靈素等皆為道教中著名人物。
總之,道教除老莊外,學理淺薄,迷信甚多,遠不如佛理高深,故雖一時得帝王的信仰提倡,偶有一時的興盛,然不久即消聲匿迹,并無特别發旺的機會,這是道教本身不良的緣故。
而且這時候的道教,無非複演漢魏以來的金丹服食符箓等等迷信,沒有什麼思想上、學術上、宗教上的貢獻。
第五節 也裡可溫教的傳布 一 也裡可溫與景教的關系 也裡可溫,是元代基督教的名稱。
在唐朝有景教,在元朝有也裡可溫教,名稱雖然不同,但同是基督教的一種。
佛教在唐武宗的時候遭遇了不幸,一時在中國内部似已無基督教存在,實則在中國的西北方與南方,仍不絕基督教教士的足迹。
尤其是在北方的蒙古,與歐洲的基督教國有特别的關系,基督教士也就跟着蒙古人的勢力而複興于中國。
當元太祖時,正值歐洲十字軍之争,太祖、太宗曾予羅馬教皇以助力,因此常有密切的往還。
及世祖入主中華,基督教因随而傳入中國,名之為也裡可溫。
也裡可溫,本蒙古語,意思就是福分人,或有緣人,或即“奉福音之人”。
多桑謂蒙古人呼基督教為Arcoun,唐景教之阿羅本,或即是也裡可溫的古音。
清洪鈞著《元史譯文證補》卷二九中有《元世各教名考》,[429]說道: “也裡可溫為元之天主教,[430]有鎮江北固山下殘碑可證;自唐時景教入中國,支裔流傳,曆久未絕,也裡可溫當即景教之遺緒。
” 又說: “多桑譯著《旭烈兀傳》,有蒙古人稱天主教為阿勒可溫一語,始不解所謂,繼知阿剌比文、回纥文,也阿二音往往互混,[431]阿勒可溫即也裡可溫。
” 也裡可溫這個名詞,數見于《元史》中,且常與和尚、先生、答失蠻并列,和尚為佛徒,先生為道士,答失蠻為回教徒,那末,也裡可溫就是基督徒了。
元世祖是一個雄主,很可以比美唐太宗,對于宗教也是同樣的寬大,佛、耶、回諸宗教都能容納。
其母别吉太後,為基督教信徒,所以當馬可孛羅觐見世祖後,世祖便命其攜書緻教皇,且請求派遣道行高深的教士百人來華,并取來耶稣墓前燈油以為紀念(見《馬可孛羅遊記》)。
可見基督教在中國又開一新紀元了。
也裡可溫既然就是基督教,那末,也裡可溫與佛教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先來看一看梁相《大興國寺記》所說:[432] “薛迷思賢,[433]在中原西北十萬餘裡,乃也裡可溫行教之地。
愚聞其所謂教者……祖師麻兒也裡牙(按即馬利亞)……今馬薛裡吉思是其徒也。
教以禮東方為主,與天竺寂滅之教不同……十字者,取像人身,揭于屋,繪于殿,冠于首,佩于胸,[434]四方上下以是為準。
薛迷思賢,地名也;也裡可溫,教名也。
公之大父可裡吉思,父滅裡,外祖撒必,為太醫。
太祖皇帝初得其地,太子也可那延病,父、外祖、舍裡八、馬裡哈昔牙(義即信耶稣者)徒衆祈禱始愈。
充禦位舍裡八赤(舍裡八義即智慧,赤即官也),本處也裡可溫答剌罕(答剌罕義即一國之長)。
至元五年,世祖皇帝召公馳驿進入舍裡八,賞赉甚侈。
舍裡八煎諸香果,泉調蜜和而成。
[435]舍裡八赤,職名也,公世精其法,且有驗,特降金牌以專職。
九年,同賽典(貴族)赤平章往雲南,十二年往閩浙皆為造裡八,十四年欽受宣命虎符懷遠大将軍、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
雖登榮顯,持教尤謹,常有志于推廣教法。
一夕,夢中天門開七重,二神人告雲‘汝當興寺七所’,贈以白物為記。
覺而有感,遂休官務建寺:首于鐵甕門舍宅建八世忽木剌大興國寺,次得西津豎土山并建答石忽木剌雲山寺、都打吾兒忽木剌聚明寺,二寺之下創為也裡可溫義阡;又于丹徒開沙建打雷忽木剌四渎安寺,登雲門外黃山建的廉海牙忽木剌高安寺,大興國寺側又建馬裡吉瓦裡吉思忽木剌甘泉寺,杭州薦橋門建樣宜忽木剌大普興寺:此七寺實起于公之心。
公忠君愛國,無以自見,而見之于寺耳。
完澤丞相謂公以好心建七寺奏聞,玺書護持,仍撥賜江南官田三十頃,又益置浙西民田三十四頃,為七寺常住。
公任鎮江五年,[436]連興土木之役,秋毫無擾于民;家之人口受戒者,悉為也裡可溫,迎禮佛國馬裡哈昔牙、麻兒失理河、必思忽八,闡揚妙義,安奉經文,而七寺道場始為大備;且敕子孫流水住持。
舍利八世業也,謹不可廢,條示訓誡,為似續無窮計,益可見公之用心矣。
”[437](見《(至順)鎮江志·卷九·大興國寺記》)[438] 我們在這段記事中,不但可以知道鎮江也裡可溫的創始情形,更可以看出也裡可溫與景教實是相同的基督教。
所以在《馬可孛羅遊記》中有“鎮江府有景教禮拜寺二所,千二百七十八年,大可汗命景教徒名馬薛裡吉思者為其地長官,寺即其所建”等話,這是明明說鎮江也裡可溫寺為景教寺的起頭。
後來俞樾序楊文傑《東城記餘》說道: “餘讀其中大普興寺一條,稱其奉乃也裡可溫之教,有十字者,乃其祖師麻兒也裡牙之靈迹,[439]上下四方以是為準,與《景教流行中國碑》所雲‘判十字以定四方’者,其說相合。
”[440](見《春在堂雜文》六編卷九)[441] 這也是認也裡可溫為景教之說。
最近麥克納在《中國基督教四大危急時期》的演說中,叙述景教之後即曰: “基督教在中國本部未及推廣;其在中亞則繼續傳布,至十三世紀中葉元世祖時,東方基督教日漸來華,重整旗鼓。
” 這是認也裡可溫與景教本為一脈之傳。
不過也裡可溫乃元代基督教通稱的名字,當時并不知道中間的派别,或統稱為十字教、十字寺而已。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九有很詳細的記載,可以參考。
二 也裡可溫興盛的一斑[442] 元代起自蒙古,當其未入中國之先,曾據有中亞細亞諸地,即基督教廣行的地方,後來又西侵歐洲,北抵俄羅斯,羅馬派與希臘派的基督教都為所吸收。
及至入主中國,此等教派都亦随之而來,彌漫内地。
最顯著的則為鎮江杭州的七寺,其實并不是獨盛于鎮江杭州,之所以如此,[443]乃是由于鎮江《大興國寺碑》文獨保存在《(至順)鎮江志》中的緣故。
[444]假使我們看一看元朝的官制,在《元通制條格·僧道詞訟門》有一條記載: “至大四年十月十四日,省台官同奏:昨前宣政院為和尚、也裡可溫、先生、等,開讀了聖旨的上頭,奉聖旨教俺與禦史台、集賢院、宣政院、崇福司官人每,一同商量者麼道,聖旨有來,禦史台、集賢院、崇福司來省裡一處商量來。
崇福司官說:楊暗普奏也裡可溫教崇福司管時分,我聽得道來,這勾當是大勾當,不曾與省台一處商量,省台必回奏,如今四海之大,也裡可溫犯的勾當多有,便有壹佰個官人也管不得[445],這事斷難行,麼道說有。
”[446] 宣政院是管釋教的,集賢院是管道教的,崇福司是管也裡可溫教的,當時楊暗普做江南釋教總統,崇福司就根據他的奏章提出這番意見;可見也裡可溫人數之多了。
再從《(至順)鎮江志》戶口類看:僑寓戶三千八百四十五之中有也裡可溫二十三戶,一萬五百五十五人口之中有也裡可溫一百六人,二千九百四十八單身之中有也裡可溫一百九人。
從鎮江一區講,一百六十七戶中有一戶也裡可溫,六十三人中有一個也裡可溫人。
宜乎要說“一百個官人也管不得”了。
但這還是單從江南一部分講,若從《元史·職官列傳》去看,有許多寫着也裡可溫字樣:北方如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直隸等省,南方如廣東、雲南、江浙等省,皆有也裡可溫駐居,那當然也有禮拜寺及崇福司等在各該處。
再據《元史·順帝紀》,說到别吉太後之喪有: “後至元元年三月,中書省臣言,甘肅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别吉太後”雲雲。
甘州有十字寺,馬可孛羅也提及過:“甘州者……其地基督教徒于城中建大禮拜寺二所。
”别吉太後是信奉基督教的,《文苑紀》有“命也裡可溫于顯懿莊聖皇後神禦殿作佛事”的話,這不獨可以知道别吉皇後是基督徒,更足以證明也裡可溫已普遍于全國了。
《元史》所見“某某者,也裡可溫人”,有達官,有孝子,有良醫,有學者,有義士……很多很多,而且他們的名氏又多與古基督徒相同。
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馬祖常(見《元史》卷一百四十三),本是聶斯脫裡望族,也是曆代的大官,從他所著的曾祖《月合乃神道碑》(見《元史》卷一百三十四),[447]便可以知道他們是元代大族,都是也裡可溫人。
黃溍曾著《馬氏世譜》,記載極詳,餘阙《合淝修城記》記馬世德政績,也有也裡可溫國人字樣(見《青陽集》卷三)。
《中國基督教四大危急時期》裡說到,羅馬教王尼古拉司第四,[448]命佛蘭西司可派教士孟德可兒米諾來華,由印度至燕京,孜孜布道,得世祖許可,建教堂于燕京,信徒達六千餘人。
後又得可隆教士阿諾爾來相助,教務愈加發達。
孟德将印度及中國教會情形報告到羅馬,教王嘉其功績,封為中國主教。
後來羅馬教士繼續來華傳教者日多,基督教便日益興旺。
不過這裡明說是佛蘭西司可派,那末,與江南的聶斯脫裡的派别不同,不過在當時都稱為也裡可溫,現在我們也無法把它分别清楚;[449]好像現在中國傳教的一百三十多宗派,都叫它基督教一樣。
三 也裡可溫與佛道的争端 在元代文告中,每以和尚、也裡可溫、先生并稱,或稱僧、道、也裡可溫,于是便發生朝賀班次的争端。
《至元辨僞錄》卷三曾有:[450] “釋道兩路,各不相妨,隻欲專擅自家,遏他門戶,非通論也。
今先生言道門最高,秀才人言儒門第一,疊屑人奉彌失诃言得生天,達失蠻叫空謝天賜與,細思根本,皆難與佛齊。
”(見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八十七所引)[451] 這是出于佛教徒之口,可見當時各教互争的情形。
又《元典章》卷三十三有: “大德八年,江浙行省準中書省咨禮部呈奉省判集賢院呈:江南諸路道教所呈:溫州路有也裡可溫,創立掌教司衙門,招收民戶,本充教戶計,及行将法箓先生誘化,侵奪管領,及于祝聖處祈禱去處,必欲班立于先生之上,動緻争競,将先生人等毆打,深為不便。
申乞轉呈上司禁約事。
[452]得此,照得江南自前至今,止存僧道二教,[453]各令管領,别無也裡可溫教門。
近年以來,因随路有一等規避差役之人,投充本教戶計,遂于各處再設衙門,又将道教法箓先生侵奪管領,實為不應。
呈乞照驗。
得此,奉都堂鈞旨,送禮部照拟,議得即目随朝慶賀班次,[454]和尚、先生祝贊之後,方至也裡可溫人等,拟合依例照會外,據擅自招收戶計、并攙管法箓先生事理,移咨本道行省嚴加禁治,相應具呈照詳。
得此,都省咨請照驗,依上禁治施行外,行移合屬并僧道箓司、也裡可溫掌教司,[455]依上施行。
” 這一道咨文是根據道教的呈控,其重要原因乃在将法箓先生誘化。
所謂招收民戶,充本教戶計,認為侵奪管領之權。
其餘如祝聖祈禱時的班次,甚至将法箓先生毆打等話,原屬附帶的問題,并不十分重要,但也可想見也裡可溫的興盛,乃至引起佛道二教的排擠。
現在禮部既明定朝賀班次并禁止招收戶計,并謂投充戶計是為規避差役,這自然是片面的判決,然亦适足反證基督教人數的加增影響到法箓先生。
還有一件與佛教的争端,就是鎮江十字寺的交涉,竟至被佛教沒收改作金山下院,也裡可溫實受了一大打擊。
金山寺本來是晉朝建武時建立的,初名叫澤心,後來梁天監水陸法式,就在寺中營齋,宋大中祥符的時候改名叫龍遊;到元朝至元十六年的時候,馬薛裡吉思做鎮江達魯花赤,建立十字寺于西津岡頭,到二十七年,乃收金山寺為下院,這是趙孟的按語。
到這時候,元仁宗頗信仰佛教,收十字寺複改為金山下院,歸佛教所有,趙孟奉敕撰碑,[456]立于其地。
其碑文中有: “也裡可溫擅作十字寺于金山地,其毀拆十字,命前畫塑白塔寺工劉高,往改作寺殿屋壁佛菩薩天龍圖像,官具給須用物,[457]以還金山。
庚辰,薦降玺書護持,金山也裡可溫子子孫孫勿争,争者坐罪以重論……特奉玉音,[458]金山地外道也裡可溫倚勢修蓋十字寺既除拆所塑,其重作佛像,繪畫寺壁,永以為金山下院。
命臣孟為文,[459]立碑金山,傳示無極雲”雲。
(見《(至順)鎮江志》卷十) 同時,潘昂霄也奉敕撰碑,[460]有: “至元十六年,也裡可溫馬薛裡吉思者,绾監郡符,勢張甚,掇危峰秀絕之所,[461]屋其颠,祠彼教,曰銀山寺,營隙為侪類葬區……今皇踐祚,[462]敕宣政臣婆闾等,即寺故像撤去之,[463]仿京刹梵相,朱金绀碧,一新清供,付金山住持佛海應聲長老,錫名金山寺般若禅院,舉域一辭,歸誠贊羨。
”[464](同上) 也裡可溫經打擊以後,或日即于衰微,而至于滅亡,亦未可知。
考查也裡可溫滅亡的原因,除了異教徒的壓迫以外,尚有一重大的原因,在《四大危急時期》中說: “中國景教徒為數頗衆,大半系蒙古人,非中國人,威廉羅伯魯不克來華,即在中亞傳道,與中亞景教接觸,評其缺乏智識……設此兩派耶教均以基督為法,互相敬愛……則耶教在華在亞之發展,必無限量也……總主教約翰初居北京甯夏時,景教徒極力反對,是以兩方互仇,不能協力同心……約翰嘗捕入法庭,屢受污辱……” 由此可知,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兩派基督教既自相傾軋,自然佛教得收漁翁之利。
此所謂景教,即指南方的也裡可溫,依唐人名而名的。
仁宗以後,元朝的國勢日衰,曆三十年即亡國,斯時的基督教也就随着國祚而消滅。
因為它既然藉着國家的勢力而興隆,當然要随着國勢而衰滅,固不單是由于教派傾軋的緣故。
時有通慧大師贊甯,著《宋高僧傳》、《僧史略》等書。
[415]真宗時西來僧徒有法護、日稱,仁宗時則有智吉祥、契丹國師慈賢,徽宗時則有金總持等,皆從事譯著。
綜宋一代,佛教皆得國家保護,惟徽宗以信道故,曾抑佛教,然而未有若何影響。
當時天台宗發生山家山外之争,也是佛教史上一件大公案;由于教理上發生不同的見解,及對于天台大師所著《金光明經玄義》廣略本的真僞問題而起,[416]以晤恩的《發揮記》為導火線,一方對于荊溪所作《十不二門》亦起争端。
[417]在山外方面有源清、宗昱等,山家方面則有知禮,兩方辯難,著作甚多。
這是天台宗的内部問題,然亦影響于當時的佛教。
當時惟禅宗最為發達,雖分為五家七宗(即曹洞、臨濟、沩仰、雲門、法眼五家,臨濟又分楊岐、黃龍二派,故謂七宗),而各有其傳授系統,極為隆盛。
名僧如契嵩、圓通居讷為雲門宗人,靈源、常總為黃龍派人。
元代雖重喇嘛,然以信用禅僧劉秉忠故,禅宗亦極發達。
明太祖幼為禅僧,明之佛教多為禅宗,有憨山大師德清、蕅益大師智旭,[418]皆富于著作。
此外如律宗中的南山律,有允堪、元照以著作而宏其教,華嚴宗有長水、淨源以著作而興其宗;念佛宗尤為包羅萬象,無論何種宗派,皆從念佛法漸趨于融合。
佛教在唐代為登峰造極的時代,宋代雖曾産生不少學者,已不及唐代,自宋以後更無足述。
惟元代則有特别的喇嘛教自西藏流入,成為元代的國教。
喇嘛教本為唐太宗時從中土輸入之佛教,與西藏原來之巴恩教融和,[419]漸成為帶有密教色彩的喇嘛,後出有宗喀巴其人改良其教義。
但元世祖尊八思巴為國師,末流所至,乃至演成演揲兒的怪現象,即廣聚女子以取樂的惡風,佛教堕落,一至于此。
五 帝王與道教 唐代雖稱為三教鼎立,但是因為國姓與老子相同,故終唐代二百多年,特别尊崇道教。
排佛的傅奕曾為道士,貞觀十一年,有洛陽道士與佛僧辯論之事,以道士得勢之故,把道士女冠列于僧尼之前。
[420]尤其是玄宗,幾以老子教為國教,稱老子為大聖祖玄元皇帝,[421]诏諸州立玄元皇帝廟,并設立崇玄館,[422]使諸州學生皆習《道德經》與《莊子》、《列子》等書;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稱其書為《南華真經》;封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其書為《沖虛真經》;封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其書為《通玄真經》;封庚桑子為洞靈真人,稱其書為《洞靈真經》;[423]設道舉之制,置博士、助教以教授諸生,官吏登庸,皆由道舉出身。
是時道教雖借托老子之名,然頗多迷信;以神仙長生之術誘人信仰。
唐代諸帝,如太宗、高宗、憲宗、敬宗、武宗,皆惑于道士之言,服食丹藥而死。
先是王浮作《化胡經》,說老子、尹喜因欲化胡成佛,投身為釋迦、文殊。
至是二教讨論《化胡經》的真僞,法明乃問老子往印度成佛,用華語抑用胡語?使道士無言可答,于是高宗命将道書中化胡之語盡行除去,中宗亦命道觀中撤去《化胡圖》,[424]因當時知道此種虛搆事實,與老佛産生年代不符,不能自圓其說。
唐武宗之滅佛教及外來宗教,獨留道教一事,尤為顯然,會昌元年,武宗召趙歸真等道士八十一人入宮,親受法箓,衡山道士劉元靖得帝信仰,[425]為光祿大夫,任崇玄館學士。
又招羅浮山道士鄧元超,[426]互相結納,以厚其勢,于是演成撲滅道教以外宗教的慘劇。
宋太宗集天下道經七千卷,修治删正,真宗亦選道士為之詳訂,成三千九百五十七卷之《寶文統錄》,并賜禦序,即為《道藏》。
徽宗極信道教,賜道士徐知常為沖虛先生,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任用林靈素、徐守信、劉混康等人,建玉清昭陽宮,奉祀老子。
改天下佛寺為宮觀,奉長生青華帝君像,行千道會,費帑無數。
诏道箓院燒毀佛經,稱佛為大覺金仙,稱菩薩為仙人大士,稱僧為德士,尼為女德士,德士位在道士之下。
使道士居佛寺之中,其意蓋欲使道佛二教混合為一,亦即欲吞滅佛教而僅成一道教。
但不久即取消前诏,恢複舊觀。
元世祖時,曾有燒毀道藏之令,除老子、《道德經》外,悉禁止;并刻碑立石,記其始末。
其事蓋起于道士丘處機、李志常等毀滅佛像寺塔,占為道觀,至有四百八十二所之多;并據《化胡經》說壓迫佛教。
憲宗乃令佛道辯論,道士失敗,于是有焚毀僞經之命。
說謊經文盡行燒毀,至是已凡三次,令道為僧,不願者為民,當時罷道為僧者有七八百人。
其原因實由于道教徒的侵占佛寺而起的反動,《辯僞錄》有載《焚毀諸路僞道藏經之碑》;《佛祖通載》列此焚毀道藏書目凡三十九部,道士之歸佛者十七人,這是佛道争衡中一大公案。
當時道教中的著名學者,有孫思邈著《千金方》,司馬承祯著《坐忘論》,張志和著《元真子》,羅隐著《兩同書》,譚峭著《化書》,杜光庭著《廣成集》,[427]呂純陽著《呂祖全書》,[428]張君房編《雲笈七簽》等,更有無能子、天隐子、劉進喜、葉法善、趙歸真、林靈素等皆為道教中著名人物。
總之,道教除老莊外,學理淺薄,迷信甚多,遠不如佛理高深,故雖一時得帝王的信仰提倡,偶有一時的興盛,然不久即消聲匿迹,并無特别發旺的機會,這是道教本身不良的緣故。
而且這時候的道教,無非複演漢魏以來的金丹服食符箓等等迷信,沒有什麼思想上、學術上、宗教上的貢獻。
第五節 也裡可溫教的傳布 一 也裡可溫與景教的關系 也裡可溫,是元代基督教的名稱。
在唐朝有景教,在元朝有也裡可溫教,名稱雖然不同,但同是基督教的一種。
佛教在唐武宗的時候遭遇了不幸,一時在中國内部似已無基督教存在,實則在中國的西北方與南方,仍不絕基督教教士的足迹。
尤其是在北方的蒙古,與歐洲的基督教國有特别的關系,基督教士也就跟着蒙古人的勢力而複興于中國。
當元太祖時,正值歐洲十字軍之争,太祖、太宗曾予羅馬教皇以助力,因此常有密切的往還。
及世祖入主中華,基督教因随而傳入中國,名之為也裡可溫。
也裡可溫,本蒙古語,意思就是福分人,或有緣人,或即“奉福音之人”。
多桑謂蒙古人呼基督教為Arcoun,唐景教之阿羅本,或即是也裡可溫的古音。
清洪鈞著《元史譯文證補》卷二九中有《元世各教名考》,[429]說道: “也裡可溫為元之天主教,[430]有鎮江北固山下殘碑可證;自唐時景教入中國,支裔流傳,曆久未絕,也裡可溫當即景教之遺緒。
” 又說: “多桑譯著《旭烈兀傳》,有蒙古人稱天主教為阿勒可溫一語,始不解所謂,繼知阿剌比文、回纥文,也阿二音往往互混,[431]阿勒可溫即也裡可溫。
” 也裡可溫這個名詞,數見于《元史》中,且常與和尚、先生、答失蠻并列,和尚為佛徒,先生為道士,答失蠻為回教徒,那末,也裡可溫就是基督徒了。
元世祖是一個雄主,很可以比美唐太宗,對于宗教也是同樣的寬大,佛、耶、回諸宗教都能容納。
其母别吉太後,為基督教信徒,所以當馬可孛羅觐見世祖後,世祖便命其攜書緻教皇,且請求派遣道行高深的教士百人來華,并取來耶稣墓前燈油以為紀念(見《馬可孛羅遊記》)。
可見基督教在中國又開一新紀元了。
也裡可溫既然就是基督教,那末,也裡可溫與佛教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先來看一看梁相《大興國寺記》所說:[432] “薛迷思賢,[433]在中原西北十萬餘裡,乃也裡可溫行教之地。
愚聞其所謂教者……祖師麻兒也裡牙(按即馬利亞)……今馬薛裡吉思是其徒也。
教以禮東方為主,與天竺寂滅之教不同……十字者,取像人身,揭于屋,繪于殿,冠于首,佩于胸,[434]四方上下以是為準。
薛迷思賢,地名也;也裡可溫,教名也。
公之大父可裡吉思,父滅裡,外祖撒必,為太醫。
太祖皇帝初得其地,太子也可那延病,父、外祖、舍裡八、馬裡哈昔牙(義即信耶稣者)徒衆祈禱始愈。
充禦位舍裡八赤(舍裡八義即智慧,赤即官也),本處也裡可溫答剌罕(答剌罕義即一國之長)。
至元五年,世祖皇帝召公馳驿進入舍裡八,賞赉甚侈。
舍裡八煎諸香果,泉調蜜和而成。
[435]舍裡八赤,職名也,公世精其法,且有驗,特降金牌以專職。
九年,同賽典(貴族)赤平章往雲南,十二年往閩浙皆為造裡八,十四年欽受宣命虎符懷遠大将軍、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
雖登榮顯,持教尤謹,常有志于推廣教法。
一夕,夢中天門開七重,二神人告雲‘汝當興寺七所’,贈以白物為記。
覺而有感,遂休官務建寺:首于鐵甕門舍宅建八世忽木剌大興國寺,次得西津豎土山并建答石忽木剌雲山寺、都打吾兒忽木剌聚明寺,二寺之下創為也裡可溫義阡;又于丹徒開沙建打雷忽木剌四渎安寺,登雲門外黃山建的廉海牙忽木剌高安寺,大興國寺側又建馬裡吉瓦裡吉思忽木剌甘泉寺,杭州薦橋門建樣宜忽木剌大普興寺:此七寺實起于公之心。
公忠君愛國,無以自見,而見之于寺耳。
完澤丞相謂公以好心建七寺奏聞,玺書護持,仍撥賜江南官田三十頃,又益置浙西民田三十四頃,為七寺常住。
公任鎮江五年,[436]連興土木之役,秋毫無擾于民;家之人口受戒者,悉為也裡可溫,迎禮佛國馬裡哈昔牙、麻兒失理河、必思忽八,闡揚妙義,安奉經文,而七寺道場始為大備;且敕子孫流水住持。
舍利八世業也,謹不可廢,條示訓誡,為似續無窮計,益可見公之用心矣。
”[437](見《(至順)鎮江志·卷九·大興國寺記》)[438] 我們在這段記事中,不但可以知道鎮江也裡可溫的創始情形,更可以看出也裡可溫與景教實是相同的基督教。
所以在《馬可孛羅遊記》中有“鎮江府有景教禮拜寺二所,千二百七十八年,大可汗命景教徒名馬薛裡吉思者為其地長官,寺即其所建”等話,這是明明說鎮江也裡可溫寺為景教寺的起頭。
後來俞樾序楊文傑《東城記餘》說道: “餘讀其中大普興寺一條,稱其奉乃也裡可溫之教,有十字者,乃其祖師麻兒也裡牙之靈迹,[439]上下四方以是為準,與《景教流行中國碑》所雲‘判十字以定四方’者,其說相合。
”[440](見《春在堂雜文》六編卷九)[441] 這也是認也裡可溫為景教之說。
最近麥克納在《中國基督教四大危急時期》的演說中,叙述景教之後即曰: “基督教在中國本部未及推廣;其在中亞則繼續傳布,至十三世紀中葉元世祖時,東方基督教日漸來華,重整旗鼓。
” 這是認也裡可溫與景教本為一脈之傳。
不過也裡可溫乃元代基督教通稱的名字,當時并不知道中間的派别,或統稱為十字教、十字寺而已。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九有很詳細的記載,可以參考。
二 也裡可溫興盛的一斑[442] 元代起自蒙古,當其未入中國之先,曾據有中亞細亞諸地,即基督教廣行的地方,後來又西侵歐洲,北抵俄羅斯,羅馬派與希臘派的基督教都為所吸收。
及至入主中國,此等教派都亦随之而來,彌漫内地。
最顯著的則為鎮江杭州的七寺,其實并不是獨盛于鎮江杭州,之所以如此,[443]乃是由于鎮江《大興國寺碑》文獨保存在《(至順)鎮江志》中的緣故。
[444]假使我們看一看元朝的官制,在《元通制條格·僧道詞訟門》有一條記載: “至大四年十月十四日,省台官同奏:昨前宣政院為和尚、也裡可溫、先生、等,開讀了聖旨的上頭,奉聖旨教俺與禦史台、集賢院、宣政院、崇福司官人每,一同商量者麼道,聖旨有來,禦史台、集賢院、崇福司來省裡一處商量來。
崇福司官說:楊暗普奏也裡可溫教崇福司管時分,我聽得道來,這勾當是大勾當,不曾與省台一處商量,省台必回奏,如今四海之大,也裡可溫犯的勾當多有,便有壹佰個官人也管不得[445],這事斷難行,麼道說有。
”[446] 宣政院是管釋教的,集賢院是管道教的,崇福司是管也裡可溫教的,當時楊暗普做江南釋教總統,崇福司就根據他的奏章提出這番意見;可見也裡可溫人數之多了。
再從《(至順)鎮江志》戶口類看:僑寓戶三千八百四十五之中有也裡可溫二十三戶,一萬五百五十五人口之中有也裡可溫一百六人,二千九百四十八單身之中有也裡可溫一百九人。
從鎮江一區講,一百六十七戶中有一戶也裡可溫,六十三人中有一個也裡可溫人。
宜乎要說“一百個官人也管不得”了。
但這還是單從江南一部分講,若從《元史·職官列傳》去看,有許多寫着也裡可溫字樣:北方如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直隸等省,南方如廣東、雲南、江浙等省,皆有也裡可溫駐居,那當然也有禮拜寺及崇福司等在各該處。
再據《元史·順帝紀》,說到别吉太後之喪有: “後至元元年三月,中書省臣言,甘肅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别吉太後”雲雲。
甘州有十字寺,馬可孛羅也提及過:“甘州者……其地基督教徒于城中建大禮拜寺二所。
”别吉太後是信奉基督教的,《文苑紀》有“命也裡可溫于顯懿莊聖皇後神禦殿作佛事”的話,這不獨可以知道别吉皇後是基督徒,更足以證明也裡可溫已普遍于全國了。
《元史》所見“某某者,也裡可溫人”,有達官,有孝子,有良醫,有學者,有義士……很多很多,而且他們的名氏又多與古基督徒相同。
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馬祖常(見《元史》卷一百四十三),本是聶斯脫裡望族,也是曆代的大官,從他所著的曾祖《月合乃神道碑》(見《元史》卷一百三十四),[447]便可以知道他們是元代大族,都是也裡可溫人。
黃溍曾著《馬氏世譜》,記載極詳,餘阙《合淝修城記》記馬世德政績,也有也裡可溫國人字樣(見《青陽集》卷三)。
《中國基督教四大危急時期》裡說到,羅馬教王尼古拉司第四,[448]命佛蘭西司可派教士孟德可兒米諾來華,由印度至燕京,孜孜布道,得世祖許可,建教堂于燕京,信徒達六千餘人。
後又得可隆教士阿諾爾來相助,教務愈加發達。
孟德将印度及中國教會情形報告到羅馬,教王嘉其功績,封為中國主教。
後來羅馬教士繼續來華傳教者日多,基督教便日益興旺。
不過這裡明說是佛蘭西司可派,那末,與江南的聶斯脫裡的派别不同,不過在當時都稱為也裡可溫,現在我們也無法把它分别清楚;[449]好像現在中國傳教的一百三十多宗派,都叫它基督教一樣。
三 也裡可溫與佛道的争端 在元代文告中,每以和尚、也裡可溫、先生并稱,或稱僧、道、也裡可溫,于是便發生朝賀班次的争端。
《至元辨僞錄》卷三曾有:[450] “釋道兩路,各不相妨,隻欲專擅自家,遏他門戶,非通論也。
今先生言道門最高,秀才人言儒門第一,疊屑人奉彌失诃言得生天,達失蠻叫空謝天賜與,細思根本,皆難與佛齊。
”(見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八十七所引)[451] 這是出于佛教徒之口,可見當時各教互争的情形。
又《元典章》卷三十三有: “大德八年,江浙行省準中書省咨禮部呈奉省判集賢院呈:江南諸路道教所呈:溫州路有也裡可溫,創立掌教司衙門,招收民戶,本充教戶計,及行将法箓先生誘化,侵奪管領,及于祝聖處祈禱去處,必欲班立于先生之上,動緻争競,将先生人等毆打,深為不便。
申乞轉呈上司禁約事。
[452]得此,照得江南自前至今,止存僧道二教,[453]各令管領,别無也裡可溫教門。
近年以來,因随路有一等規避差役之人,投充本教戶計,遂于各處再設衙門,又将道教法箓先生侵奪管領,實為不應。
呈乞照驗。
得此,奉都堂鈞旨,送禮部照拟,議得即目随朝慶賀班次,[454]和尚、先生祝贊之後,方至也裡可溫人等,拟合依例照會外,據擅自招收戶計、并攙管法箓先生事理,移咨本道行省嚴加禁治,相應具呈照詳。
得此,都省咨請照驗,依上禁治施行外,行移合屬并僧道箓司、也裡可溫掌教司,[455]依上施行。
” 這一道咨文是根據道教的呈控,其重要原因乃在将法箓先生誘化。
所謂招收民戶,充本教戶計,認為侵奪管領之權。
其餘如祝聖祈禱時的班次,甚至将法箓先生毆打等話,原屬附帶的問題,并不十分重要,但也可想見也裡可溫的興盛,乃至引起佛道二教的排擠。
現在禮部既明定朝賀班次并禁止招收戶計,并謂投充戶計是為規避差役,這自然是片面的判決,然亦适足反證基督教人數的加增影響到法箓先生。
還有一件與佛教的争端,就是鎮江十字寺的交涉,竟至被佛教沒收改作金山下院,也裡可溫實受了一大打擊。
金山寺本來是晉朝建武時建立的,初名叫澤心,後來梁天監水陸法式,就在寺中營齋,宋大中祥符的時候改名叫龍遊;到元朝至元十六年的時候,馬薛裡吉思做鎮江達魯花赤,建立十字寺于西津岡頭,到二十七年,乃收金山寺為下院,這是趙孟的按語。
到這時候,元仁宗頗信仰佛教,收十字寺複改為金山下院,歸佛教所有,趙孟奉敕撰碑,[456]立于其地。
其碑文中有: “也裡可溫擅作十字寺于金山地,其毀拆十字,命前畫塑白塔寺工劉高,往改作寺殿屋壁佛菩薩天龍圖像,官具給須用物,[457]以還金山。
庚辰,薦降玺書護持,金山也裡可溫子子孫孫勿争,争者坐罪以重論……特奉玉音,[458]金山地外道也裡可溫倚勢修蓋十字寺既除拆所塑,其重作佛像,繪畫寺壁,永以為金山下院。
命臣孟為文,[459]立碑金山,傳示無極雲”雲。
(見《(至順)鎮江志》卷十) 同時,潘昂霄也奉敕撰碑,[460]有: “至元十六年,也裡可溫馬薛裡吉思者,绾監郡符,勢張甚,掇危峰秀絕之所,[461]屋其颠,祠彼教,曰銀山寺,營隙為侪類葬區……今皇踐祚,[462]敕宣政臣婆闾等,即寺故像撤去之,[463]仿京刹梵相,朱金绀碧,一新清供,付金山住持佛海應聲長老,錫名金山寺般若禅院,舉域一辭,歸誠贊羨。
”[464](同上) 也裡可溫經打擊以後,或日即于衰微,而至于滅亡,亦未可知。
考查也裡可溫滅亡的原因,除了異教徒的壓迫以外,尚有一重大的原因,在《四大危急時期》中說: “中國景教徒為數頗衆,大半系蒙古人,非中國人,威廉羅伯魯不克來華,即在中亞傳道,與中亞景教接觸,評其缺乏智識……設此兩派耶教均以基督為法,互相敬愛……則耶教在華在亞之發展,必無限量也……總主教約翰初居北京甯夏時,景教徒極力反對,是以兩方互仇,不能協力同心……約翰嘗捕入法庭,屢受污辱……” 由此可知,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兩派基督教既自相傾軋,自然佛教得收漁翁之利。
此所謂景教,即指南方的也裡可溫,依唐人名而名的。
仁宗以後,元朝的國勢日衰,曆三十年即亡國,斯時的基督教也就随着國祚而消滅。
因為它既然藉着國家的勢力而興隆,當然要随着國勢而衰滅,固不單是由于教派傾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