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唐宋元的宗教思想

關燈
以理自勝”。

    當其過洞庭時禱祀黃陵二妃,且出資治其廟;又上賀冊封号,諷憲宗封禅,大颠很率直地責備他,說道: “予知死生禍福,蓋系于天,彼黃陵豈能福汝耶?主上繼天寶之後,瘡痍未瘳,子乃欲封禅告功以騷動天下,[351]而屬意在乎子之欲歸,子奚忍如是耶?” 這樣懇切的話,非知己朋友不能出諸口,宜韓愈很感激而欽佩他。

    對佛教的觀念也因而改變,故其作《送高閑上人序》有“今閑師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膠”的話,[352]為馬彙作行狀,贊其刺臂出血作佛書,可見其對佛教的态度,前後似出兩人。

     自唐以後,駁韓愈辟佛之論不一而足,蘇轍謂其“斥佛老與楊墨同科,豈為知道”。

    最利害的莫如契嵩和尚的《非韓論》,歐陽修、李泰伯皆自歎不如,王安石、蘇轼、黃庭堅等皆服其才識。

    劉谧所著《平心論》兩卷,多載駁韓之文,[353]可謂概括(上引皆見《平心論》)。

    [354] 宋代辟佛者首推歐陽修,所作三篇《本論》,首言佛法為中國患千餘歲。

    《宋史》本傳言:“愈性愎忤,當時達官皆薄其為人,而公則喜其攘斥佛老。

    ”但他到了晚年也改變态度,與韓愈一樣,嘗以居士自稱。

    跋《韓愈别傳》中說:“餘官琅琊,有以《退之别傳》相示者,反覆論誦,乃知大颠蓋非常人。

    餘嘗患浮圖之盛而嘉退之之說,及觀大颠之言,乃知子厚不為過也。

    ” 此外如石守道作《怪說》,以佛教為汗漫不衍之教、妖誕幻惑之說。

    胡寅作《崇正辯》,李泰伯作《潛書》,皆力排佛教。

    理學家中如程、張、朱等,多有辟佛言論,他們大概都研究過釋老之學,後來才返而求諸六經,所以他們的批評比較來得深切,像程颢說“釋氏惟知上達而無下學”,程頤說“昔之惑人也乘其愚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張載說“釋氏誣天地為幻妄”,朱熹說“釋氏自以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實不識心性”……這類的話,在他們的語錄中可以找見許多,比傅、韓、歐陽高明得多。

    但也有一樣不可為諱的地方,就是他們自己所讨論的理氣心性,大概都是含着一點佛學色彩,所以有人說他們“坐在禅床上罵禅”,這也是不無理由的。

     三 理學與佛教的關系 理學是宋朝特産的哲學,說者謂其富含佛教思想,梁啟超說它是“儒表佛裡”之學,換句話說,就是儒佛思想調和的結晶。

    我們研究到這種調和的背景,它的曆史已經是很久了;[355]從漢牟子作《理惑論》起頭,經過許多學者及和尚的發揮,[356]不但認儒佛一緻,且認三教為同源,上文已經約略說過了。

    這就是理學産生的遠源;若從近一些的影響研究,不能不提到唐朝的李翺,他所著的《複性書》,把《易經》、《中庸》、老莊和佛義融合起來,當時很有人反對,但他卻自己解釋說:“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

    ”[357]他所謂“以心通”者,就是把《易》的寂然感通、《中庸》的誠明與老莊的複歸、佛教的寂照調和而已。

    我們看他所說的大意是: “性為定靜不動,惟善;情為性之動,有善有不善……性雖為情蔽,性亦不失;而無情則性亦不能新生。

    惟妄情滅息,乃複于性,性複則至誠。

    至誠之境,乃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既誠矣,則明;誠明乃不動之動,睹于不睹,聞于無聞,視聽昭昭而見聞不起。

    ”(見《李文公集》卷二) 即此數語,已足見其思想的近于佛,當時就有人罵他逃儒入佛了。

    《複性書》中的理論,好像做了宋代理學家論性的圖案,後來如周敦頤以下的理學家,他們學說的大體,都逃不出這一個範圍。

    但是李翺的思想何自來?有人說他曾經問道于鵝湖的大義,及與藥山惟俨等和尚相往還,所以他的思想曾受了佛教的影響。

     說到宋朝理學家的開山祖師,自然要推到周敦頤,但是周敦頤的無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與“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等話,可以說是祖述李翺而來的。

    他的學說中實在不能否認沒有老佛思想,他所說的“無極而太極”,正如老子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極是靜,太極是動,動生于靜,即“有生于無”,“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358]所以在他的《通書》裡說:“靜無而動有”,“誠無為”,“寂然不動者誠”,“無欲故靜”。

    這種寂然而誠的本體論,正與佛家所體認的虛無寂滅的本體一樣。

    可見他的學說是滿有佛老的質素。

    所以從道家方面說,道教祖師曾傳《先天圖》于種放,[359]曆穆修而傳于周子,同時又傳于邵雍。

    黃宗炎《太極圖辨》謂:“周子《太極圖》,創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煉之術也……考河上公本圖名《無極圖》,魏伯陽得之以著《參同契》,鐘離權得之以授呂洞賓,洞賓後與陳圖南同隐華山而以授陳,陳刻之華山石壁。

    陳又得《先天圖》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種放,放以授穆修與僧壽涯……修以《無極圖》授周子。

    ”說殊鑿鑿可據。

    而佛家方面則傳,周子嘗從學于潤州鶴林寺壽涯,參禅于黃龍山之慧南,問道于晦堂祖心,谒廬山佛印了元,師東林寺常總[360]。

    《郡齋讀書志》說,周子《太極圖》得之于僧壽涯,《弘益紀聞》則說周子、張子均得常總性理論及無極太極之傳于東林寺。

    [361]感山《雲卧記談》說:“周子居廬山時,追慕往古白蓮社故事,結青松社,以佛印為主。

    ”那末,他曾與若幹和尚相往還,也不是絕對沒有的事。

    他的思想曾受佛教的影響,也不能否認的。

    不過有人說,《太極圖》不像是他的作品,陸九淵這樣說,黃宗炎也這樣說。

     其次如張載,他是一個反佛最利害的人;他的反佛确是從研究佛理而來;《宋元學案》記他初谒範仲淹時,授以《中庸》一編,遂翻然有志于道,求諸釋老,因無所得,乃反求諸六經。

    可知他曾經研究過佛典,所以他對于《楞嚴經》的批評不是門外漢語。

    他最不滿意于佛教的,就是佛教以人生為幻妄,嘗說: “語其實際,以人生為幻妄,以有為贅疣,以世為蔭濁。

    ” “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天用,[362]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明不能盡,[363]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虛空之大,所以語大語小,[364]流遁失中。

    其過于大也,塵芥六合;其蔽于小也,夢幻人世,[365]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盡性可乎?”(見張子《正蒙·大心》篇) 這種批評是根源《楞嚴》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不可謂非切中佛教之病。

    但是他自己的學說卻又與佛理相通,嘗說: “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同上《太和》篇) 他以虛與氣為宇宙本體,名之為“天地性”,也叫它做太和。

    這太和的意義,正與佛教所說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的意義相同。

    他所主張的除惡去妄而成無我,以及所謂虛與氣有相即之關系,“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隐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等等的話,在宇宙論、修養論方面,無不與佛理相通。

    他的博大思想表顯于他所著《西銘》(《訂頑》),雖然有人疑他是墨子的兼愛,但是從我們現在看來,實在與基督教的博愛精神毫無區别。

    他承認人是天之子,人類皆是兄弟,應當愛人,應當敬天,實在高過了墨子的思想。

     傳周敦頤學說的二程,據《宋元學案》說:“大程德性寬宏,規模闊廣,以光風霁月為懷。

    二程氣質剛方,文理密察,以峭壁孤峰為體。

    ”[366]這卻是把二程的德性分别得很清楚。

    小程伊川為他的哥哥明道作行狀,說他“自十五六時……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367]可見明道亦曾學佛。

    他又與張載往還,當然于佛教思想有過研究,所以他也有許多批評佛教的話。

    他說:“山河大地之說與我無關,要簡易明白而易行”,[368]“釋氏說蠢動之含靈皆有佛性,如此則不可”,[369]“說死生以恐動人,為利心”,“言免死生齊煩惱,卒歸乎自私”,“以根塵為苦,為自利”,“徙除外物之患,堕于内外二境之弊。

    ”[370]這些都是他批評佛教最重要的話,大旨與張載差不多,不過他以人倫為立場,與張載以理論為立場有些不同。

    其實在他識仁思想中有不少與佛理相同的,好像他所說的:“天地萬物鬼神本無二”,[371]“天人本無二。

    ”與《華嚴》的“心佛衆生三無差别”相同。

    [372]“物之外無道,道之外無物”,“道亦器,器亦道。

    ”與《般若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同。

    [373]“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天地萬物皆是自己”,“萬物皆備于我,不獨人爾,物皆然。

    ”[374]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義相同。

    “天地之間,隻有一個感與應而已[375],更有甚事?”與《華嚴》的感應相同。

    “道即性也,言性已錯”,“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隻說道時,便不是道”。

    [376]與《大乘起信論》說真如一樣。

    此外如所謂義方敬直誠仁之順序,仿佛佛教的戒定慧;“與善人處,壞了人,須是與不善人處,方成就得人”,[377]仿佛菩薩入生死海度衆生的意思。

    即此可見,程颢的學說曾受佛教影響(上引見《宋元學案》卷十三)。

    [378] 程頤評佛,大旨與程颢相同,不過他曾經贊美佛教的修養工夫,說道:“隻是一個不動心,釋氏平生隻學這個事。

    ”[379]他在修養方面主張“心有主”,用靜坐、主敬、緻知的工夫,所以說:“心有主則邪不能入,[380]無主則外物來奪”,“為其主者敬是也”。

    敬與靜原是同樣的工夫。

    隻因要與佛教有所分别,故用敬字,不用靜字。

    他說道:“才說靜,便入于釋氏之說也,不用靜字,隻用敬字。

    ”[381]名字雖不同,工夫是一樣的。

    他又嘗與靈源、晦堂往還,靈源給他二封信,讨論到修養方法。

    他所著的《易傳》,用“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佛教術語。

    [382]生平注重靜坐,楊、遊立雪,[383]傳為美談。

    靜坐為禅家的唯一秘訣,其與佛教的關系于此可見。

     至于朱熹,學雖祖述程頤,但他對于佛理的批評,理障更甚,遠不如張載、程颢等透澈。

    他曾經說:“佛氏之學原出楊朱,後附以老莊之說”,[384]真是盲目之談。

    又說:“佛老犯三綱五常之罪”;“老莊不滅盡人倫,佛滅盡人倫,禅則滅盡義理”;“禅者直指人心,是不知心,雲見性成佛,是不知性,故滅盡人倫。

    ”[385]這種批評,實在搔不着佛教癢處。

    但他自己所主張的窮理、盡性、緻敬等等學說,類多源于程頤,不無禅家氣味(上皆參見林科棠《宋儒與佛教》)。

     尤顯著的,則為陸王派所主張的心即理,與禅家更相近。

    故程朱派人往往罵他們是禅,陸九淵所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86]正是禅家心本真如的意義。

    王守仁所說“人人心中有良知”,正是禅家人皆有佛性的意義。

    他們都認人心即天理,天理在人心之中,故陸九淵嘗說: “理,一理也,心即理也,[387]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

    此理本天所以與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388]即是主宰,真能為主,則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惑。

    ”(見《宋元學案》卷五十八) 理不滅,心亦不滅,大而天地,小而人心,無不包含于此理之中,故曰塞宇宙一理耳。

    王守仁說: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389]……心之本體,即天理也。

    ” “良知為人人先天所同具的本體,無分聖愚,莫不固有。

    ” “良知是真智慧。

    ” “良知在先天中圓滿具足,了無缺陷。

    ”(見《明儒學案》卷十) 這些理論完全是禅的主張,較諸程朱派尤為清楚。

    近世劉仁航曾譯日本《陽明與禅》一小冊,講到這兩方面關系很詳,這裡恕不贅述了。

     總之,理學是中國的形而上學,曆宋元明而至清,不下數百家,然總不出上列幾家的範圍。

    他們雖多有批評佛教的話,但是所讨論的理氣心性都帶着佛教的氣味。

    所以說理學是出發于宗教思想,或說是宗教與哲學混合的結晶,都無不可。

    尤其是理學家的修養工夫,無論主誠、主敬、主靜、主寡欲、主返觀内心、主緻良知、主敬以直内義以方外等等,莫不含有宗教上祈禱面目。

    因此,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宗教思想的表現。

     四 佛教的全盛與高僧 佛教傳入中國,在唐朝以前可以說是萌芽時代,唐朝才到了發達的時代;唐朝以後則漸漸凋落了。

    我們現在來說唐朝的佛教,應當說到開創的皇帝高祖,他是很重佛教的,他曾經舍舊宅改為興聖寺。

    他那身經百戰的兒子太宗,也是覺得殺戮太多,有些悔懼;當他即位之後,馬上叫京城裡的廟宇禮忏七日七夜,并且在戰陣各地建立了寺宇:在豳州破薛舉處建立昭仁寺,在洛州破王世充處建立昭覺寺,[390]在洺州破劉黑闼處建立昭福寺,在汾州破劉武周處建立弘濟寺,在晉州破宋金剛處建立慈雲寺,在台州破宋老生處建立普濟寺,[391]在鄭州破窦建德處建立等慈寺。

    又建立弘福寺、慈恩寺,為後來玄奘等譯經之所。

    這就是《大唐内典》中所說“四方堅壘,鹹置伽藍,立碑表德,以光帝業”。

    他曾經親自撰著《大唐三藏聖教序》,诏令度天下僧尼,可見他對于佛教的提倡是很有力的。

     高宗亦然,敬禮玄奘,好像石勒敬禮佛圖澄,姚秦敬禮鸠摩羅什一樣。

    他生了兒子,就是中宗,命玄奘為他題名叫佛光王;所以中宗即位,就敕東西京各建佛光寺。

    武後篡唐,禮佛更甚。

    西來僧徒日愈多,譯經事業亦發達。

    貞觀時有光智自中天竺來,譯經于勝光寺。

    同時,有在佛教史上最著名之人物,首推玄奘。

    他是洛州人,在貞觀三年八月西遊印度,曆五十六國,親受業于戒賢門下,治《瑜伽》等大乘之學。

    及貞觀十九年四月歸國,前後共出國十六年,帶來梵經,有二百二十四部大乘經,一百九十二部大乘論,[392]十七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393]四十二部法密部經律論,六十七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三十六部因明論,十三部聲明論,[394]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

    即開始在長安譯經,曆十九年手未釋管,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參見梁著《佛典之翻譯》玄奘譯書目表)。

    [395]其出遊情形詳記于自著之《大唐西域記》,其生平事迹詳載于《續高僧傳》及慧立所著之《慈恩三藏法師傳》,[396]皆可考見其譯務之勤,說: “專務翻譯,無棄寸陰,每日自立程課,若晝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續……三更暫眠,五更複起,讀誦梵本,朱點次第,拟明旦所翻。

    ”(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397] 譯梵為漢之外,又譯《老子》為梵文以遺西域,複将《大乘起信論》從漢文更譯梵文,使印度已失傳之《起信論》得複保存。

    其在譯業上的貢獻,實高出于羅什。

     玄奘弟子有三千之多,窺基為弟子中的第一;其次如圓測、普光、法寶、神泰、靖邁、順璟、嘉尚、慧立、彥悰、神昉、宗哲,[398]都是弟子中的傑出者。

    窺基即慈恩大師,傳玄奘唯識因明之學,這是印度的邏輯,首由玄奘輸入中國的。

    窺基譯著之現存者,有二十二部一百餘卷;其中關于唯識學者占半數,為中國法相宗的根據。

    自玄奘譯《俱舍論》(即《新俱舍論》,以真谛所譯為《舊俱舍論》)後,弟子中發揮《俱舍》者甚多。

    普光、法寶、神泰皆撰注疏,稱為《俱舍》三大家。

    窺基弟子慧沼,慧沼弟子智周,亦有許多著作,這個時代是唯識學最發達的時代,但自安史亂後便式微了。

     與玄奘同時的,有一個中天竺人名叫那提,在高宗時也攜帶了五百多夾一千五百多部大小乘經律論到中國來,安置在慈恩寺。

    他本來是印度法性宗大師,親出龍樹之門;到了中國之時,[399]正是玄奘聲譽最隆的時候。

    後來奉派到昆侖諸國去采藥,等到回來,他所帶來的經典都為玄奘搬去了,[400]他就沒有方法可翻,那正像羅什對付覺賢的故事一樣,[401]那提因此沒有什麼表現,[402]道宣《續高僧傳》很為他可惜。

    [403] 當時在譯著事業上著名的,如阿地瞿多、會甯、佛陀波利、地婆诃羅(即日照)、提雲般若、實叉難陀、義淨、菩提流志、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般若等人為最著。

    此外自印度來的,與華人中通梵語自譯的甚多,其中尤以實叉難陀、義淨、菩提流志、不空為傑出。

    實叉難陀譯出《華嚴》八十卷,即今所存的唐譯《華嚴》。

    原來自漢支婁迦谶所譯《兜沙經》,支謙譯《菩薩本業經》,及西晉竺法護所譯五種,皆《華嚴》品分。

    後羅什譯《十地品》,佛馱跋陀羅譯《華嚴》六十卷,[404]為晉譯《華嚴》,皆不很完全,實叉難陀所譯較為完備也。

     義淨是中國人,慕玄奘風,遊印度二十五年之久,得梵本經律論約四百部,譯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并著有《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内法傳》等,[405]為佛門掌故珍重之書,玄奘以後的第一人。

     菩提流志,南天竺人,完成《大寶積經》百二十卷,玄宗賜谥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可以知其學問了。

    此二人——義淨、流志,曾參與實叉難陀《華嚴》譯務,其貢獻亦甚大。

     不空為完成密宗(即真言宗)最重要之一人,譯密部經咒凡百四十餘卷,與善無畏、金剛智同來中國,同為密教功臣。

    後來傳入日本。

    般若翻四十《華嚴》,為唐代最後的翻譯家。

    其他著名作品,如玄應的《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道宣的《大唐内典錄》十卷,圓照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三十卷,[406]《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三卷,與前此智昇的《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同為佛教重要的史料。

     此外如灌頂的中興天台,[407]更有荊溪大師湛然,尤為天台宗重要人材。

    法藏及清涼大師澄觀、圭峰禅師宗密的宏揚華嚴宗,以及禅宗在此時所出的慧能,律宗中的相部法砺、南山道宣、東塔懷素,都是唐代的高僧。

    又有念佛宗,此時分善導與慈慜二派,亦極興盛。

    但是,唐代佛教經安史之亂與武宗之難後,又加以五代的紛擾,也便衰落了。

     宋太祖承周世宗毀佛之後,即行恢複佛教;首先命張從信雕《大藏經》于成都,為中國《大藏經》版的起始,《佛祖統紀》有“開寶五年,[408]诏京城名德玄超等入大内,誦金字《大藏經》”的話。

    太宗複太平興國寺,其時西僧赍梵經來中國的亦絡續不絕,如法天、吉祥、天息災、施護等名僧,特建譯經院(後賜名傳法院)于太平興國寺之西,[409]收羅他們從事譯務。

    《佛祖統紀》記天息災所定譯經儀式:[410] “第一譯主,[411]正坐面外,宣誦梵文。

    第二證義,坐其左,與譯主評量梵文。

    第三證文,坐其右,聽譯主高讀梵文,以驗差誤。

    第四書字,梵學僧,審聽梵文,書成華字,猶是梵音。

    [412]第五筆受,翻梵音成華言。

    第六綴文,回綴文字,使成句義。

    第七參譯,參考兩土文字,使無誤。

    第八刊定,刊削冗長,定取句義。

    第九潤文,官于僧衆,南向設位,參詳潤色[413]。

    ”(參看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三十第六章)[414] 譯經院西設印經院,譯畢即雕版,又選拔童子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