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唐宋元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一,無所謂人種之謬見也。
對于勞工,則謂食勞力而為生活者,其生活乃彌覺有價值,無賤視之心理也。
回教又重信仰,而信仰須使化為行為;知而行之,與天意合,則回教極崇高之道德也。
”(見《東方雜志》二十卷二号《全回教運動之将來》) 三 回教在中國的影響 在千三百年前,回教在世界文化上确有過相當的影響與貢獻。
從曆史的觀察,阿拉伯民族文化于當時受回教力量的鼓蕩,而發生良好的效能。
最顯著的,在宗教方面,則統一旁門左道等紛雜的信仰于澈底的一神崇拜,在社會方面,則使婦女地位的提高,民衆團結的鞏固,與夫智識道德的發皇。
在學術方面,則化學、醫藥學、天文曆算學、物理學以及交通商業上等種種發展,實為當時歐亞兩洲間的明星。
其文教的西被東歐,東及中國,确為不可抹煞的事實。
質言之,回教不僅是一種教條,乃是一種社會的制度,為具有優越性的哲學與藝術之文明,使阿拉伯民族得占世界文明中的優越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讀中國與世界的交通史,在唐宋的時候,執歐亞間商業上的牛耳者,莫如大食;其輸入西方的文明與物品實已不少。
其在世界列國中的地位,正與今日的歐美一樣。
他們東來的商人很得我國政府的優遇,于是由經商而居留于中國的為數日多。
歐洲的文物與其文明亦藉以輸入,最著的莫如醫藥與日曆。
當時有李玹、李珣鬻香藥為業,在李時珍《本草綱目》曾引李珣《海藥本草》,黃休複《茅亭客話》謂其“暮年以爐鼎之費,家無餘财,惟道書藥囊而已”。
陳援菴言“珣并知醫,與元末回回詩人丁鶴年之兼擅醫術同”(并見《回回教入中國史略》)。
而醫藥的記載最多者,莫如元代。
《元史》記: “廣惠司,掌修制禦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衛士及在京孤寒者。
[302]至元七年,始置提舉二員……大都、上都回回藥物院二,[303]掌回回藥事。
”(見《元史·百官志四·太醫院》)[304] “至元十年,改回回愛薛所立京師醫藥院,名廣惠司。
”(見《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305] 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有薩德彌實《瑞竹堂經驗方》十五卷,可見回回教輸入的醫藥為曆來所重視。
至于日曆,影響更大: “回回司天監,掌觀象衍曆,[306]世祖在潛邸時,有旨征回回為星學者,劄馬剌丁等以其藝進,未有官署;至元八年始置司天台,[307]皇慶元年改為監。
”(見《元史·百官志六·回回司天監》)[308] 這裡所說的劄馬剌丁是一個天文學家,[309]《元史·天文志、曆志》中作紮馬魯丁,[310]言其曾造西域儀象,并撰萬年曆以進世祖。
中國在曆數上頗得西來曆數的糾正,回回曆尤有關系。
《明史紀事本末》記:“洪武元年十月,征元回回司天監黑的兒阿都剌,司天監丞疊裡月實一十四人,修定曆數。
三年,改司天監為欽天監,分四科:曰天文,曰漏刻,曰大統曆,曰回回曆。
十五年,命大學士吳伯宗等譯回回曆經緯度天文諸書。
”(見卷七十三)又《明史》雲:“《回回曆法》,洪武初得其書于元都,太祖謂西域推測天象最精,其五星緯度又中國所無,命翰林李翀、吳伯宗,同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譯其書,與大統參用。
”上面引證雖多見于《元史》、[311]《明史》,而杭世駿《道古堂文集》雲:“今以其教之在中國者考之,隋開皇中,[312]國人撒哈八撒阿的斡思葛始以其教來,故明初用回回曆,[313]其法亦起自開皇”(卷二十五),這雖屬于推測之辭,而回回曆之在中國,當與回教同時輸入,不謂無理。
回教不是摩尼教,也不是景教,現在我們已經不用去讨論,不過回教在當時與景教、摩尼教等同傳中國,頗引起社會的注意,而且當時回回人的散居中國日見其多,以科學而做中國官的亦自不少。
《全唐文》記: “大中初年,大梁連帥範陽公,得大食人李彥昇,薦于阙下,天子诏春司考其才。
二年,以進士第名顯,然常所賓貢者不得拟。
或曰:梁,大都也;帥,碩賢也,受命于華君,仰祿于華民,[314]其薦人也則求于夷,豈華不足稱也耶?夷人獨可用也耶?吾終有惑于帥也。
曰:帥真薦才而不私其人也。
苟以地言之,則有華夷也;以教言,亦有華夷乎?”(見卷七百六十七陳黯《華心》)[315] 原來當時中國與大食交通頻繁,貢使往來,由永徽二年至貞元十四年間計百四十八年間,見于記載的有三十七次,其尚有遺漏未計的(見陳垣《唐時大食交聘表》)。
因此經商服賈,留寓中國,據《通鑒》“天寶以來,胡客留長安者四千人”,可想見其人數之多,李彥昇不過其中的一人。
同時,我們看見當時欲泯絕華夷的界限,從宗教的立場一視同仁,所以在唐朝所傳入的外國宗教,如摩尼、波斯、大秦等教,皆能在中土流行。
後來從五代而宋而元,回教人與中國人互通婚姻,互相往還,不一而足;尤其是在元朝,僧、道、儒、也裡可溫、答失蠻平等看待,屢見于文告之中。
回回人之著錄《元史氏族表》的,标明為回回或答失蠻的四十四人及補十五人,尚有其他稱塔木居伊吾盧及康裡氏之回回,哈刺乞台氏之回回,哈刺魯氏之回回等等。
在此種人名中,見有貴族、文學家、弓矢炮手、[316]畫家、醫家等,以及著名著作家如瞻思、丁鶴年,散處中國;其文字、天算、武術、醫方、工匠、商業,流行于中國朝野,正不獨答失蠻的宗教而已。
此種人大都歸化華人,讀書應舉,從李彥昇以進士及第後曆代皆有,在《元史氏族表》中有不少登中國科第,或以儒學教授,或任達官;僅以元統癸酉進士題名錄計,一科中回回十八人。
後來明朝诏譯回回天文書,主其事者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永樂時的三寶太監鄭和,其父馬哈隻亦回教人,可見回回人的歸服中國與中國社會民族同化,回教思想乃得影響于中國内地。
陳援菴先生曾舉回教繁盛的原因有四點:(1)商賈之遠征;(2)兵力之所屆;(3)本族之繁衍;(4)客族之同化(見《回回教入中國史略》)。
這的确是回教所具的特别潛力,而在中國,更有一發皇的原因,就是對于儒家思想的容納與尊崇。
他們與中國宗教不同的地方,隻有不供佛像,不拜祖先;對于中國人所尊的天并不反對;以為天就是阿拉神,所以很能與儒家尊天思想相調和。
尤其特别是尊敬孔聖人,讀儒書應科舉,以孔子的倫理道德為最高道德,像他們有一首詩評論三教: “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說蓬萊在海東,[317]唯有孔門真實事,眼前無日不春風。
”(見《七修類稿》)[318] 他們對于儒家的尊崇可見一斑。
在他們所發揮的學理中,尤以宋儒的思想為根據,讨論理氣二元的宇宙論,完全與宋代理學家的口氣相合,與朱熹的意見尤多相同;清雍正時劉智所著的《天方性理》這本書,[319]皆帶宋儒色彩。
《四庫全書總目》稱有《天方典禮擇要解》,[320]為回回裔劉智(字介濂)所撰,“嘗搜取彼國經典七十種,譯為《天方禮經》,後以卷帙浩繁,複撮其要”,末言“智頗習儒書,乃雜援經義,[321]以文其說,其文亦頗雅贍。
”[322]把儒回思想冶為一爐,[323]這本書是最足以代表的。
所以儒回之間絕不發生什麼沖突,很能博得曆來儒家的好評。
政府也不加以禁止,像曆來三武一宗的破壞佛教,傅奕、韓愈等反對佛道,沈?、楊光先等排斥耶教,從沒有及到回教,大概因為回教人隻知保守宗教範圍,在思想上既與儒家調和,在政治上又無何種幹涉,所以能夠保持長時間的相安。
不過到了清朝,卻發生過幾次回亂,實在原因,由于清政府的幾番壓迫,前後五次的叛變乃是不得已的舉動,并不是他們的本意。
所以從大體上看,回教在中國千餘年的經過,總算是十分融洽的。
從曆史的觀察,果然不能否定它的地位與價值,但在現時,卻又不能不承認它的不振。
在漢美林(Cyrus&enspHamlin)所著《土耳其之回教五百年史》一文中,有幾句老實的話: “現在之土耳其,惟有普遍之貧乏,人民則褴褛不堪,商業則萎靡不振;質言之則絕無文化可言也。
”(見《東方雜志》二十卷第二号《全回運動之将來》文中所引) 把這幾句話同七、八世紀的情形比較,的确不能否認回教文化的退落。
他們很覺悟到五百年來的回教隻留着一個軀殼,把精神失掉了;因此便有回教複興的運動。
這種運動果然能夠實現,不但可以恢複過去在宗教上、文化上的榮耀,在世界宗教中更可與基督教相匹敵;占二萬三千萬人數的大團體(見同上),确是不可以輕視的。
第四節 儒佛道的相互關系 一 對天的讨論 在宗教空氣極濃厚的唐朝,忽然發生一回極有趣味的對天讨論。
這回讨論的發起人要算是韓愈;他在柳宗元《天說》中有過一段問話,表示他對于天的懷疑,就是說: “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饑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殘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為使至此極戾也?’若是者,[324]舉不能知天。
夫果蓏飲食既壞,蟲生之;人之血氣敗逆壅底,為癰瘍疣贅瘘痔,亦蟲生之;木朽而蠍出,草腐而螢飛,是豈不以壞而後出耶?[325]物壞,蟲由之生;元氣陰陽之壞,人由之生。
蟲之生而物益壞,[326]食齧之,攻穴之,蟲之禍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物之仇也。
人之壞元氣陰陽也亦滋甚,[327]墾原田,伐山林,鑿泉以井飲,窾墓以送死,而又穴為偃溲,[328]築為牆垣城郭台榭觀遊,疏為川渎溝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镕,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萬物不得其情,倖倖沖沖,攻殘敗撓,[329]而未嘗息,其為禍元氣陰陽也,不甚于蟲之所為乎?吾意有能殘斯人,使日薄歲削,禍元氣陰陽者滋少,是則有功于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
今夫人舉不能知天,故為是呼且怨也。
吾意天聞其呼且怨,則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者受罰亦大矣。
”(見《柳先生集》卷十六) 有他那一番懷疑的話,便有柳宗元的答案: “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天地大果蓏也,元氣大癰痔也,陰陽大草木也,其烏能賞功而罰禍乎?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其賞罰者大謬矣;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
”(同上) 這種斬釘截鐵的唯物獨斷論,與荀子的《天論》,王充的天行,老莊的自然,實在有相同的見解。
所以說: “莊周言天曰自然,吾取之。
”(同上書卷三《天爵論》)[330] 這樣,他的思想好像根源于道家。
其實不然;我們看他的《天對》,把屈原所懷疑的問題一一加以解答;而他所解答的總意還是一種唯物論,可以看作《天說》的注疏。
其與道家思想根本不同的所在,就是他是純從唯物觀念來斷定宇宙本體,而道家卻還認自然是一個不可思議。
從他那種唯物的獨斷論發表以後,便引出第三者的心物平行論,就是劉禹錫的三篇《天論》,用“天人交相勝”的道理來辯正他的純唯物思想。
在《天論上》篇中說: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餘曰:天與人交相勝耳。
”(見《劉夢得集》卷十二)[331] 他又用比喻來說明“天與人交相勝”的意義: “若知旅乎?夫旅者,群适乎莽蒼,求休乎茂木,飲乎水泉,[332]必強有力者先焉;否則雖聖且賢,莫能競也:[333]斯非天勝乎?群次乎邑郛,求蔭于華榱,飽于饩牢,[334]必聖且賢者先焉;否則強有力莫能競也:[335]斯非人勝乎?苟道乎虞芮,雖莽蒼猶郛邑然;苟由乎匡宋,雖郛邑猶莽蒼然:是一日之途,天與人交相勝矣。
” “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于濰淄伊洛者,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風之怒号不能鼓為濤也,流之泝洄不能峭為魁也,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膠亦人也,舟中之人未嘗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
彼行乎江河淮海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鳴條之風可以沃日,車蓋之雲可以見怪,恬然濟亦天也,黯然沉亦天也,[336]阽危而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嘗有言人者,何哉?理昧故也。
”(同上) 理所能明的事,責之于人;理所不能明的事,乃歸于天。
這樣,他所說的天能勝人、人能勝天,卻是在人的智識上分别;人的智識發達,便能藉人力以勝天。
下文他又說到“天數”兩個字,以為人生所遭遇的幸不幸,本不是天數,乃是依照人的智識而定;智識高的人能見理之微,可免不幸。
他嘗說: “以目而視,[337]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視,得形之微者也。
”(同上) 這樣,他所說的天也是一種自然,并不能禍福人;人的禍福都是由于自召;所以他的理論與柳宗元的意見原沒有多少分别。
他雖不滿意于柳說,以為“子厚作《天說》,蓋有激而雲,非所以盡天人之際”。
[338]但是柳宗元卻說: “發書得《天論》三篇,以仆所為《天說》為未究……及詳讀,求其所以異吾說,卒不可得。
凡子之論,乃《天說》傳疏耳,[339]無異道焉。
”(見《柳先生集》卷卅一《答劉禹錫〈天論〉書》) 果然,細玩韓柳劉三人的立論點,雖說各不同,其根本的意義卻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對于古代所信仰的天,從超神的而變為泛神的,從唯心的而變為唯物的,都可以說是近于懷疑論者,也是中國宗教思想中的一重公案。
二 辟佛的言論與反駁 反佛的言論,本不自唐朝始。
漢末牟子的《理惑論》,是為佛教辯護,想當時必有一種反佛的言論的緣故。
六朝範缜的《神滅論》,更是一種很厲害的反佛論。
到得唐朝,倡反佛論的,先有傅奕,後有韓愈,此後則宋之歐陽修,以及程子、張子、朱子等理學家,皆有反佛的論調。
試略言之: 傅奕嘗著《高識傳》,詳列古今排斥佛教諸人,其書今不得見;惟其所上封事,痛斥佛教之害者凡十一條,可得而考。
李仲卿乃著《十異九迷論》,劉進喜乃著《顯正論》,以輔翼傅說,排斥佛教。
便引起了佛教方面的反駁,法琳著《破邪論》,李師政著《内德論》,同時綿州明概著《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八條,[340]法琳著《辯正論》,竟因此獲譴。
這一場筆墨官司,以傅奕為主幹,法琳、李師政為應敵,茲且以兩方面的意見,綜合叙述如下。
傅奕的意見約有五端:(1)佛法乃出西胡,不應奉之中國。
(2)佛說為中國《詩》、《書》所未有。
(3)佛教廟宇為淫邪之祀,宜懸為厲禁。
(4)僧徒助惡作亂,足使政虐祚短。
(5)崇事泥偶,實屬迷信。
而李師政的辯駁,則說:(1)古來用人取物,不分胡夏,道更無遠近親疏可分。
(2)《詩》、《書》不載之事甚多,不得以《詩》、《書》不載之事而棄絕之。
(3)自漢至唐,世世奉祀,豈得盡以淫祀目之。
(4)無佛以前,篡亂叛逆,莫甚于春秋,豈得以一二僧人為非,而歸咎于全體?國祚長短,亦不能歸咎佛教,無佛之時國祚不必盡長,有佛之時國祚不必盡短。
(5)佛像等于中國木主,本不過敬神如在,以表其欽仰之意。
傅奕之後,則有韓愈,其著名辟佛的文章,有《原道》與《論佛骨表》兩篇。
[341]邵太史注曰:“傅奕上疏,請除佛法,雲降自羲農,至于有漢,皆無佛法,君明臣忠,祚長年久。
漢明帝始立胡神,洎于苻石,羌胡亂華,主庸臣佞,祚短政虐雲雲。
予謂愈之言,蓋廣奕之言也。
”誠然,韓之立論理由,不出傅之範圍,《原道》所言: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 是從經濟方面攻擊佛老,與傅奕“無佛則國治”、“未有佛之前,人皆淳和”同一意義。
《原道》又言: “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342]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343]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
” 是從儒家倫理方面攻擊佛教,以為君臣父子為古聖先王倫理教化之源,今悉去之,不啻撲滅古聖先王之教。
所以他接着就說到禹、湯、文、武、周公、孔子,[344]在《佛骨表》中且更言: “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 這與傅奕所說“佛法本出西胡”、“《詩》、《書》所未言”一樣意義。
在《原道》篇中,我們隻見這兩點,認為是他辟佛的理由;此外都不過是深惡痛絕的感情話,什麼“道其所道”,什麼“人其人,廬其居”,都沒有什麼意義的。
但在《佛骨表》中卻更有幾點: (一)就是說:“佛者,夷狄之一法耳”,“佛本夷狄之人”,這與傅奕的第一義相同,是中國人固有的自大思想,以為世界之大,隻有中國是禮義之邦,餘皆不過蠻夷戎狄,與孟子“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一樣思想。
[345] (二)他以國祚年壽的長短來定信佛的罪,自黃帝的年歲一直數到梁武帝,比較出事佛者不但不能得福,反而得禍。
這一番話,傅奕也已經說過了,可是韓愈卻因此惹動憲宗的怒氣,幾乎喪了性命,幸虧有人替他求情,結果便貶到潮州去。
這條辟佛的理由原也并不充足,而且矛盾的地方很多。
(三)他以為天子不當信佛,因為将要影響到百姓。
他說: “百姓愚冥易惑難曉,[346]苟見陛下如此,将謂真心事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347]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348]……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 這也是辟佛的一種理由,是防微杜漸的意思,也本于傅奕所謂“妖魅之氣”、淫邪之祀的意義而來。
不知這反為佛教說好話,能犧牲自己,解衣散錢,豈不是很好的社會服務嗎?總觀韓愈辟佛的言論,純從效用上觀察,不從思想上立論,所以非常膚淺,宜乎他的好朋友柳宗元也說:“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
”在《送浩初上人序》中又說:[349] “儒者韓退之嘗病餘嗜浮圖言,餘以為凡為其道者,不愛官,不争能,其賢于逐逐然唯印組為務以相軋者亦遠矣。
”[350] 這幾句話好像故意說韓愈的好名逐利,在《韓愈别傳》中有與大颠和尚問答的話: “愈曰:‘爾之所謂佛者,口不道先王之法言,安得而不斥之?’大颠曰:‘計子嘗誦佛書矣,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愈曰:‘吾何暇讀彼之書!’大颠曰:‘子未嘗讀彼之書,則安知其不道先王之法言也?且子無乃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乎?抑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乎?苟自以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是舜犬也;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是妾婦也。
’” 韓愈自貶潮州後,與大颠往還甚密,嘗三簡大颠,轉任袁州時,曾布施兩衣,又嘗贊其“能識道理,能外形骸,
對于勞工,則謂食勞力而為生活者,其生活乃彌覺有價值,無賤視之心理也。
回教又重信仰,而信仰須使化為行為;知而行之,與天意合,則回教極崇高之道德也。
”(見《東方雜志》二十卷二号《全回教運動之将來》) 三 回教在中國的影響 在千三百年前,回教在世界文化上确有過相當的影響與貢獻。
從曆史的觀察,阿拉伯民族文化于當時受回教力量的鼓蕩,而發生良好的效能。
最顯著的,在宗教方面,則統一旁門左道等紛雜的信仰于澈底的一神崇拜,在社會方面,則使婦女地位的提高,民衆團結的鞏固,與夫智識道德的發皇。
在學術方面,則化學、醫藥學、天文曆算學、物理學以及交通商業上等種種發展,實為當時歐亞兩洲間的明星。
其文教的西被東歐,東及中國,确為不可抹煞的事實。
質言之,回教不僅是一種教條,乃是一種社會的制度,為具有優越性的哲學與藝術之文明,使阿拉伯民族得占世界文明中的優越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讀中國與世界的交通史,在唐宋的時候,執歐亞間商業上的牛耳者,莫如大食;其輸入西方的文明與物品實已不少。
其在世界列國中的地位,正與今日的歐美一樣。
他們東來的商人很得我國政府的優遇,于是由經商而居留于中國的為數日多。
歐洲的文物與其文明亦藉以輸入,最著的莫如醫藥與日曆。
當時有李玹、李珣鬻香藥為業,在李時珍《本草綱目》曾引李珣《海藥本草》,黃休複《茅亭客話》謂其“暮年以爐鼎之費,家無餘财,惟道書藥囊而已”。
陳援菴言“珣并知醫,與元末回回詩人丁鶴年之兼擅醫術同”(并見《回回教入中國史略》)。
而醫藥的記載最多者,莫如元代。
《元史》記: “廣惠司,掌修制禦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衛士及在京孤寒者。
[302]至元七年,始置提舉二員……大都、上都回回藥物院二,[303]掌回回藥事。
”(見《元史·百官志四·太醫院》)[304] “至元十年,改回回愛薛所立京師醫藥院,名廣惠司。
”(見《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305] 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有薩德彌實《瑞竹堂經驗方》十五卷,可見回回教輸入的醫藥為曆來所重視。
至于日曆,影響更大: “回回司天監,掌觀象衍曆,[306]世祖在潛邸時,有旨征回回為星學者,劄馬剌丁等以其藝進,未有官署;至元八年始置司天台,[307]皇慶元年改為監。
”(見《元史·百官志六·回回司天監》)[308] 這裡所說的劄馬剌丁是一個天文學家,[309]《元史·天文志、曆志》中作紮馬魯丁,[310]言其曾造西域儀象,并撰萬年曆以進世祖。
中國在曆數上頗得西來曆數的糾正,回回曆尤有關系。
《明史紀事本末》記:“洪武元年十月,征元回回司天監黑的兒阿都剌,司天監丞疊裡月實一十四人,修定曆數。
三年,改司天監為欽天監,分四科:曰天文,曰漏刻,曰大統曆,曰回回曆。
十五年,命大學士吳伯宗等譯回回曆經緯度天文諸書。
”(見卷七十三)又《明史》雲:“《回回曆法》,洪武初得其書于元都,太祖謂西域推測天象最精,其五星緯度又中國所無,命翰林李翀、吳伯宗,同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譯其書,與大統參用。
”上面引證雖多見于《元史》、[311]《明史》,而杭世駿《道古堂文集》雲:“今以其教之在中國者考之,隋開皇中,[312]國人撒哈八撒阿的斡思葛始以其教來,故明初用回回曆,[313]其法亦起自開皇”(卷二十五),這雖屬于推測之辭,而回回曆之在中國,當與回教同時輸入,不謂無理。
回教不是摩尼教,也不是景教,現在我們已經不用去讨論,不過回教在當時與景教、摩尼教等同傳中國,頗引起社會的注意,而且當時回回人的散居中國日見其多,以科學而做中國官的亦自不少。
《全唐文》記: “大中初年,大梁連帥範陽公,得大食人李彥昇,薦于阙下,天子诏春司考其才。
二年,以進士第名顯,然常所賓貢者不得拟。
或曰:梁,大都也;帥,碩賢也,受命于華君,仰祿于華民,[314]其薦人也則求于夷,豈華不足稱也耶?夷人獨可用也耶?吾終有惑于帥也。
曰:帥真薦才而不私其人也。
苟以地言之,則有華夷也;以教言,亦有華夷乎?”(見卷七百六十七陳黯《華心》)[315] 原來當時中國與大食交通頻繁,貢使往來,由永徽二年至貞元十四年間計百四十八年間,見于記載的有三十七次,其尚有遺漏未計的(見陳垣《唐時大食交聘表》)。
因此經商服賈,留寓中國,據《通鑒》“天寶以來,胡客留長安者四千人”,可想見其人數之多,李彥昇不過其中的一人。
同時,我們看見當時欲泯絕華夷的界限,從宗教的立場一視同仁,所以在唐朝所傳入的外國宗教,如摩尼、波斯、大秦等教,皆能在中土流行。
後來從五代而宋而元,回教人與中國人互通婚姻,互相往還,不一而足;尤其是在元朝,僧、道、儒、也裡可溫、答失蠻平等看待,屢見于文告之中。
回回人之著錄《元史氏族表》的,标明為回回或答失蠻的四十四人及補十五人,尚有其他稱塔木居伊吾盧及康裡氏之回回,哈刺乞台氏之回回,哈刺魯氏之回回等等。
在此種人名中,見有貴族、文學家、弓矢炮手、[316]畫家、醫家等,以及著名著作家如瞻思、丁鶴年,散處中國;其文字、天算、武術、醫方、工匠、商業,流行于中國朝野,正不獨答失蠻的宗教而已。
此種人大都歸化華人,讀書應舉,從李彥昇以進士及第後曆代皆有,在《元史氏族表》中有不少登中國科第,或以儒學教授,或任達官;僅以元統癸酉進士題名錄計,一科中回回十八人。
後來明朝诏譯回回天文書,主其事者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永樂時的三寶太監鄭和,其父馬哈隻亦回教人,可見回回人的歸服中國與中國社會民族同化,回教思想乃得影響于中國内地。
陳援菴先生曾舉回教繁盛的原因有四點:(1)商賈之遠征;(2)兵力之所屆;(3)本族之繁衍;(4)客族之同化(見《回回教入中國史略》)。
這的确是回教所具的特别潛力,而在中國,更有一發皇的原因,就是對于儒家思想的容納與尊崇。
他們與中國宗教不同的地方,隻有不供佛像,不拜祖先;對于中國人所尊的天并不反對;以為天就是阿拉神,所以很能與儒家尊天思想相調和。
尤其特别是尊敬孔聖人,讀儒書應科舉,以孔子的倫理道德為最高道德,像他們有一首詩評論三教: “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說蓬萊在海東,[317]唯有孔門真實事,眼前無日不春風。
”(見《七修類稿》)[318] 他們對于儒家的尊崇可見一斑。
在他們所發揮的學理中,尤以宋儒的思想為根據,讨論理氣二元的宇宙論,完全與宋代理學家的口氣相合,與朱熹的意見尤多相同;清雍正時劉智所著的《天方性理》這本書,[319]皆帶宋儒色彩。
《四庫全書總目》稱有《天方典禮擇要解》,[320]為回回裔劉智(字介濂)所撰,“嘗搜取彼國經典七十種,譯為《天方禮經》,後以卷帙浩繁,複撮其要”,末言“智頗習儒書,乃雜援經義,[321]以文其說,其文亦頗雅贍。
”[322]把儒回思想冶為一爐,[323]這本書是最足以代表的。
所以儒回之間絕不發生什麼沖突,很能博得曆來儒家的好評。
政府也不加以禁止,像曆來三武一宗的破壞佛教,傅奕、韓愈等反對佛道,沈?、楊光先等排斥耶教,從沒有及到回教,大概因為回教人隻知保守宗教範圍,在思想上既與儒家調和,在政治上又無何種幹涉,所以能夠保持長時間的相安。
不過到了清朝,卻發生過幾次回亂,實在原因,由于清政府的幾番壓迫,前後五次的叛變乃是不得已的舉動,并不是他們的本意。
所以從大體上看,回教在中國千餘年的經過,總算是十分融洽的。
從曆史的觀察,果然不能否定它的地位與價值,但在現時,卻又不能不承認它的不振。
在漢美林(Cyrus&enspHamlin)所著《土耳其之回教五百年史》一文中,有幾句老實的話: “現在之土耳其,惟有普遍之貧乏,人民則褴褛不堪,商業則萎靡不振;質言之則絕無文化可言也。
”(見《東方雜志》二十卷第二号《全回運動之将來》文中所引) 把這幾句話同七、八世紀的情形比較,的确不能否認回教文化的退落。
他們很覺悟到五百年來的回教隻留着一個軀殼,把精神失掉了;因此便有回教複興的運動。
這種運動果然能夠實現,不但可以恢複過去在宗教上、文化上的榮耀,在世界宗教中更可與基督教相匹敵;占二萬三千萬人數的大團體(見同上),确是不可以輕視的。
第四節 儒佛道的相互關系 一 對天的讨論 在宗教空氣極濃厚的唐朝,忽然發生一回極有趣味的對天讨論。
這回讨論的發起人要算是韓愈;他在柳宗元《天說》中有過一段問話,表示他對于天的懷疑,就是說: “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饑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殘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為使至此極戾也?’若是者,[324]舉不能知天。
夫果蓏飲食既壞,蟲生之;人之血氣敗逆壅底,為癰瘍疣贅瘘痔,亦蟲生之;木朽而蠍出,草腐而螢飛,是豈不以壞而後出耶?[325]物壞,蟲由之生;元氣陰陽之壞,人由之生。
蟲之生而物益壞,[326]食齧之,攻穴之,蟲之禍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物之仇也。
人之壞元氣陰陽也亦滋甚,[327]墾原田,伐山林,鑿泉以井飲,窾墓以送死,而又穴為偃溲,[328]築為牆垣城郭台榭觀遊,疏為川渎溝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镕,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萬物不得其情,倖倖沖沖,攻殘敗撓,[329]而未嘗息,其為禍元氣陰陽也,不甚于蟲之所為乎?吾意有能殘斯人,使日薄歲削,禍元氣陰陽者滋少,是則有功于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
今夫人舉不能知天,故為是呼且怨也。
吾意天聞其呼且怨,則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者受罰亦大矣。
”(見《柳先生集》卷十六) 有他那一番懷疑的話,便有柳宗元的答案: “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天地大果蓏也,元氣大癰痔也,陰陽大草木也,其烏能賞功而罰禍乎?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其賞罰者大謬矣;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
”(同上) 這種斬釘截鐵的唯物獨斷論,與荀子的《天論》,王充的天行,老莊的自然,實在有相同的見解。
所以說: “莊周言天曰自然,吾取之。
”(同上書卷三《天爵論》)[330] 這樣,他的思想好像根源于道家。
其實不然;我們看他的《天對》,把屈原所懷疑的問題一一加以解答;而他所解答的總意還是一種唯物論,可以看作《天說》的注疏。
其與道家思想根本不同的所在,就是他是純從唯物觀念來斷定宇宙本體,而道家卻還認自然是一個不可思議。
從他那種唯物的獨斷論發表以後,便引出第三者的心物平行論,就是劉禹錫的三篇《天論》,用“天人交相勝”的道理來辯正他的純唯物思想。
在《天論上》篇中說: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餘曰:天與人交相勝耳。
”(見《劉夢得集》卷十二)[331] 他又用比喻來說明“天與人交相勝”的意義: “若知旅乎?夫旅者,群适乎莽蒼,求休乎茂木,飲乎水泉,[332]必強有力者先焉;否則雖聖且賢,莫能競也:[333]斯非天勝乎?群次乎邑郛,求蔭于華榱,飽于饩牢,[334]必聖且賢者先焉;否則強有力莫能競也:[335]斯非人勝乎?苟道乎虞芮,雖莽蒼猶郛邑然;苟由乎匡宋,雖郛邑猶莽蒼然:是一日之途,天與人交相勝矣。
” “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于濰淄伊洛者,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風之怒号不能鼓為濤也,流之泝洄不能峭為魁也,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膠亦人也,舟中之人未嘗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
彼行乎江河淮海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鳴條之風可以沃日,車蓋之雲可以見怪,恬然濟亦天也,黯然沉亦天也,[336]阽危而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嘗有言人者,何哉?理昧故也。
”(同上) 理所能明的事,責之于人;理所不能明的事,乃歸于天。
這樣,他所說的天能勝人、人能勝天,卻是在人的智識上分别;人的智識發達,便能藉人力以勝天。
下文他又說到“天數”兩個字,以為人生所遭遇的幸不幸,本不是天數,乃是依照人的智識而定;智識高的人能見理之微,可免不幸。
他嘗說: “以目而視,[337]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視,得形之微者也。
”(同上) 這樣,他所說的天也是一種自然,并不能禍福人;人的禍福都是由于自召;所以他的理論與柳宗元的意見原沒有多少分别。
他雖不滿意于柳說,以為“子厚作《天說》,蓋有激而雲,非所以盡天人之際”。
[338]但是柳宗元卻說: “發書得《天論》三篇,以仆所為《天說》為未究……及詳讀,求其所以異吾說,卒不可得。
凡子之論,乃《天說》傳疏耳,[339]無異道焉。
”(見《柳先生集》卷卅一《答劉禹錫〈天論〉書》) 果然,細玩韓柳劉三人的立論點,雖說各不同,其根本的意義卻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對于古代所信仰的天,從超神的而變為泛神的,從唯心的而變為唯物的,都可以說是近于懷疑論者,也是中國宗教思想中的一重公案。
二 辟佛的言論與反駁 反佛的言論,本不自唐朝始。
漢末牟子的《理惑論》,是為佛教辯護,想當時必有一種反佛的言論的緣故。
六朝範缜的《神滅論》,更是一種很厲害的反佛論。
到得唐朝,倡反佛論的,先有傅奕,後有韓愈,此後則宋之歐陽修,以及程子、張子、朱子等理學家,皆有反佛的論調。
試略言之: 傅奕嘗著《高識傳》,詳列古今排斥佛教諸人,其書今不得見;惟其所上封事,痛斥佛教之害者凡十一條,可得而考。
李仲卿乃著《十異九迷論》,劉進喜乃著《顯正論》,以輔翼傅說,排斥佛教。
便引起了佛教方面的反駁,法琳著《破邪論》,李師政著《内德論》,同時綿州明概著《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八條,[340]法琳著《辯正論》,竟因此獲譴。
這一場筆墨官司,以傅奕為主幹,法琳、李師政為應敵,茲且以兩方面的意見,綜合叙述如下。
傅奕的意見約有五端:(1)佛法乃出西胡,不應奉之中國。
(2)佛說為中國《詩》、《書》所未有。
(3)佛教廟宇為淫邪之祀,宜懸為厲禁。
(4)僧徒助惡作亂,足使政虐祚短。
(5)崇事泥偶,實屬迷信。
而李師政的辯駁,則說:(1)古來用人取物,不分胡夏,道更無遠近親疏可分。
(2)《詩》、《書》不載之事甚多,不得以《詩》、《書》不載之事而棄絕之。
(3)自漢至唐,世世奉祀,豈得盡以淫祀目之。
(4)無佛以前,篡亂叛逆,莫甚于春秋,豈得以一二僧人為非,而歸咎于全體?國祚長短,亦不能歸咎佛教,無佛之時國祚不必盡長,有佛之時國祚不必盡短。
(5)佛像等于中國木主,本不過敬神如在,以表其欽仰之意。
傅奕之後,則有韓愈,其著名辟佛的文章,有《原道》與《論佛骨表》兩篇。
[341]邵太史注曰:“傅奕上疏,請除佛法,雲降自羲農,至于有漢,皆無佛法,君明臣忠,祚長年久。
漢明帝始立胡神,洎于苻石,羌胡亂華,主庸臣佞,祚短政虐雲雲。
予謂愈之言,蓋廣奕之言也。
”誠然,韓之立論理由,不出傅之範圍,《原道》所言: “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 是從經濟方面攻擊佛老,與傅奕“無佛則國治”、“未有佛之前,人皆淳和”同一意義。
《原道》又言: “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342]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343]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
” 是從儒家倫理方面攻擊佛教,以為君臣父子為古聖先王倫理教化之源,今悉去之,不啻撲滅古聖先王之教。
所以他接着就說到禹、湯、文、武、周公、孔子,[344]在《佛骨表》中且更言: “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 這與傅奕所說“佛法本出西胡”、“《詩》、《書》所未言”一樣意義。
在《原道》篇中,我們隻見這兩點,認為是他辟佛的理由;此外都不過是深惡痛絕的感情話,什麼“道其所道”,什麼“人其人,廬其居”,都沒有什麼意義的。
但在《佛骨表》中卻更有幾點: (一)就是說:“佛者,夷狄之一法耳”,“佛本夷狄之人”,這與傅奕的第一義相同,是中國人固有的自大思想,以為世界之大,隻有中國是禮義之邦,餘皆不過蠻夷戎狄,與孟子“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一樣思想。
[345] (二)他以國祚年壽的長短來定信佛的罪,自黃帝的年歲一直數到梁武帝,比較出事佛者不但不能得福,反而得禍。
這一番話,傅奕也已經說過了,可是韓愈卻因此惹動憲宗的怒氣,幾乎喪了性命,幸虧有人替他求情,結果便貶到潮州去。
這條辟佛的理由原也并不充足,而且矛盾的地方很多。
(三)他以為天子不當信佛,因為将要影響到百姓。
他說: “百姓愚冥易惑難曉,[346]苟見陛下如此,将謂真心事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347]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348]……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 這也是辟佛的一種理由,是防微杜漸的意思,也本于傅奕所謂“妖魅之氣”、淫邪之祀的意義而來。
不知這反為佛教說好話,能犧牲自己,解衣散錢,豈不是很好的社會服務嗎?總觀韓愈辟佛的言論,純從效用上觀察,不從思想上立論,所以非常膚淺,宜乎他的好朋友柳宗元也說:“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
”在《送浩初上人序》中又說:[349] “儒者韓退之嘗病餘嗜浮圖言,餘以為凡為其道者,不愛官,不争能,其賢于逐逐然唯印組為務以相軋者亦遠矣。
”[350] 這幾句話好像故意說韓愈的好名逐利,在《韓愈别傳》中有與大颠和尚問答的話: “愈曰:‘爾之所謂佛者,口不道先王之法言,安得而不斥之?’大颠曰:‘計子嘗誦佛書矣,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愈曰:‘吾何暇讀彼之書!’大颠曰:‘子未嘗讀彼之書,則安知其不道先王之法言也?且子無乃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乎?抑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乎?苟自以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是舜犬也;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是妾婦也。
’” 韓愈自貶潮州後,與大颠往還甚密,嘗三簡大颠,轉任袁州時,曾布施兩衣,又嘗贊其“能識道理,能外形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