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國支持教育的能力(續)
關燈
小
中
大
。
Ⅱ.年鑒 1.ChicagoDailyNewsAlmanacandYearBook,1933.Chicago:ChicagoDailyNews,p.276. 2.《中國年鑒》或《第一次中國年鑒》,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第一期,第82—145、587—588、622頁。
▲3.JiJiYearBook,1933.Tokyo,Japan. 4.LeagueofNations.ArmamentsYearBook,1933.Geneva. 5.Percy,LordEustace.TheYearBookofEducation.Table59,pp.XCIX,C,Table58,pp.XCVIII.London:Evans,1933. 6.《申報年鑒》,1933年、1934年,上海《申報》。
7.Statesman’sYearBook,1932.NewYork:Macmillan. 8.Woodhead,H.G.W.,Editor.TheChinaYearBook,fortheyears1921—1922,1923,1925,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2and1933.TientsinandlaterShanghai:TheNorth-ChinaDailyNewsandHerald,Ld. 9.WorldAlmanac,The,1933.NewYork:TheWorldTelegram. 10.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
11.舒新城:《中國教育指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1926年。
Ⅲ.數據主要來源 (一)教育統計數據來源 據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人黃炎培博士說,迄今見于政府文獻的最早學校統計,可以追溯到《元史》。
《元史》卷十四記載,1286年已有學校20,166所。
卷十五載,1288年全國學校有24,400所。
卷十六載,到1291年為21,300所。
自現代學制建立以來,政府公布的有關學校的統計資料如下(Ⅰ項除外): A.1907年,《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B.1908年,《第二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C.1909年,《第三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D.1912—1913年度,《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E.1913—1914年度,《第二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F.1914—1915年度,《第三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G.1915—1916年度,《第四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H.1916—1917年度,《第五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I.1922—1923年度,中華教育改進社:《中國教育統計概覽》(1922—1923年度),第16期公報,第Ⅱ卷,北京,1923年。
J.1.《1929—1930年度全國初等教育概況》,南京:教育部,1932年4月。
J.2.《1928—1929年度全國中等教育概況》,1932年7月。
J.3.《1928—1929年度全國高等教育概況》,1931年11月。
J.4.《1928—1929年度全國社會教育概況》,1931年8月。
K.《1931—1932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1933年7月。
(1930—1931年度的其他數據未找到。
) (二)内部文件和通過通訊、問卷的回複和計算表格得到的零星數據 1.1909年以來期刊發表的關于中國教育财政的論文篇數表。
2.教育行政方面的優秀著作及其偏于教育财政主題的概況表。
3.自1912年以來,導緻教育發展放慢的主要政治、軍事和财政事件一覽表。
4.關于教育未得到充分和穩定支持的證據和原因的數據來源(參見腳注)。
5.遣送學生出國留學的費用的估算 6.關于1900年以來全國及一些城市批發物價指數的數據。
7.1931—1932财政年度20省和5特别市的教育預算和總預算的計算表。
8.“ChartYourBudgetHere.”ComplimentsofA.J.NystromandCo.,Chicago,Ill.,U.S.A. 9.根據可資利用的數據制定的中國教師工資明細表。
10.1933—1934年度湖北省學校教育工作者每月薪資數額的頻率分布。
11.1933—1934财政年度湖北省教育廳預算的百分比率分析。
12.A.62個國家教育經費和軍事經費占其全國預算總額的百分比計算表。
12.B.ExchangeratesissuedbytheU.S.FederalReserveBoard,October10,1933. 12.C.ExchangeratesofChineseMexicandollarsinU.S.cents. 13.根據1929—1930年度的數據顯示中國正規學校教育和社會成人掃盲教育所應承擔的教育任務分量的示意圖。
14.陝西省教育廳對1932年12月17日問卷的回複與數據。
15.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就中央政府1928—1934年間教育預算問題所做的回複,1933年11月2日。
16.中華民國政府1933—1934年度國家預算,并與1932—1933年度相比較。
17.關于中國争取在專業領導下教育财政獨立鬥争的數據來源(參見腳注)。
18.自1912年以來中國債務的計算表和數據來源。
19.Cheng,Ronald.Y.S.TechnicalEducationorEducationforIndustryinEnglandandItsLessonforChina.Termpaper,Summer,1932. 20.TheCostoftheU.S.FederalGovernmentinsevencharts,courtesyoftheNationalAssociationofManufacturers,Summer,1933. 21.中文版湖北通志、10府志、69縣志書目,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22.湖北各縣學款學田計算表。
23.清朝湖北各縣歲入歲出計算表。
24.湖北省20年義務教育方案的概算。
25.相關系數運算數據表。
26.湖北全省各縣生産總值計算表。
27.本書使用過的空白調查問卷。
(三)官方報告與公報 1.安徽省教育廳:《一年來之安徽教育》,安慶,1930年,第三部分和第3—4頁。
2.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二十年度(1931—1932)地方歲入歲出預算之概算》,1932年。
3.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員留學調查錄》,南京:中央黨部,1931年。
4.張仲炘等纂:《湖北省通志》,武昌:湖北省政府出版局,第62卷第7部分等,1921年。
5.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三年來教育概況》,1933年,第21—32頁。
6.蔣維喬編:《江蘇教育行政概況》,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73頁。
7.《中國地質調查所報告》,截至1932年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報告,北平。
8.《中國海關年度報告》,上海:中國海關,1895—1933年。
9.财政專家委員會:《稅收政策報告》,南京:财政部,1929年(油印)。
10.林遠村輯:《鄂省丁漕指掌》,1875年。
11.FederalReserveBoard.StatementforthePress,October10,1933. 12.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195—196、226、223—292、303、293—302、141、193—209、355—365頁。
13.《福建省教育廳報告》,1930年7月。
14.福建省教育廳:《教育周刊》第10期,教育财政獨立專刊,1928年12月11日,福州。
15.漢口特别市政府:《1929—1930财政年度漢口特别市市政統計年刊》,漢口,1930年,第348、353頁。
16.10府69州縣志,1612—1896年。
17.Hodges,Charles.“Non-PoliticalFactorsUnderlyingtheChineseProblem.”PreliminaryPapersSolicitedbytheDataCommittee.PaperNo.VI,ConferenceonAmericanRelationswithChina.Baltimore,September17—20,1925. 18.河南省教育廳:《河南教育年鑒》(1930),開封,1931年,第二部分,第1—150頁。
19.河南省教育廳:《河南教育款産特刊》,開封,1930年,第92—96頁。
20.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料》(共4卷),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第1073頁。
21.湖南省政府秘書處:《湖南政治年鑒》(1930),1931年,第419頁。
22.湖北省教育廳:《湖北教育公報》,1929—1933年。
23.湖北省民政廳:《湖北省民政報告書》,武昌,1930年12月。
24.湖北省教育廳:《民國22年度湖北省教育文化費歲出分類預算書》,1933年12月。
25.湖北省教育廳:《最近湖北教育一覽》,武昌,1932年。
26.湖北省教育廳:《民國22年湖北省教育概況統計》,武昌,1934年1月。
27.湖北省教育廳:《1929—1930年度湖北教育現況》,武昌,1930年。
28.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政府教育廳現行規章》,武昌,1932年3月。
29.湖北省财政廳:《湖北省統稅稅則》,武昌,1928年。
30.湖北省财政廳:《湖北省稅務概要》,武昌,1932年9月。
31.湖北省财政廳:《民國21年湖北省财政報告書》,武昌,1932年。
32.湖北省财政廳:《民國22年3月至6月湖北省财政報告》,武昌,1933年。
33.湖北省财政廳:《湖北省各縣21年度縣地方歲入歲出預算表》,武昌,1932年。
34.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最近教育概況》,南京,1930年,附錄,第1頁。
35.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及議決案》,1928年,第43—44頁。
36.郭衛輯校:《中華民國行政法令大全》,第2卷,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1933年,第2170頁。
37.《全國教育經費獨立運動宣言》,《新教育》第4卷第5期,1922年5月,第901—903頁。
38.缪仞言輯錄:《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始末記》,上海:江東書局,1930年,第410頁。
39.财政部:《第18财政年度報告(1929年7月—1930年6月)》,1931年。
40.财政部:《1928年7月—1929年6月财政年度報告》,1930年。
41.财政部:《第19和20财政年度報告(1930年7月—1932年6月)》,1932年。
42.财政部:《第二次全國财政會議彙編》,南京,1928年,第616頁。
43.财政部:《全國經濟會議彙編》,南京,1928年,第626頁。
44.教育部:《教育部公報》第2卷第14期,1930年4月5日,第46頁。
45.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第1卷,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第558頁。
46.實業部:《實業統計》第1卷第5—6期,1933年12月,第6及以後頁。
又,第1卷第1期,1933年2月,第12頁。
47.内政部:《内政部公報》第3卷第2期,1930年3月。
47a.NationalCommitteeforEconomyinGovernment.FederalAppropriationsof1932—1933—1934.ChartVI.Washington:NationalAssociationofManufacturers,UnionTrustBuilding,December,1932. 48.《雲南民國日報》,1932年4月4日,雲南昆明。
49.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20年度國家普通歲入歲出總預算》,1932年4月28日公布。
50.《1933年湖北田價調查》,《國聞周報》第17卷第20期,1933年5月30日。
51.《經濟統計季刊》第2卷第3期,1933年9月,天津:南開大學,第693及以後頁。
52.《1914年以來湖北省财政狀況的報告》,《湖北财政月刊》第5卷第3、4期,武昌。
53.《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紀要》,第三部分,上海:江東書局,1930年。
54.《第七次農商部報告》,北京,1922年。
55.山東省教育廳:《财政年鑒:山東省各縣地方民國21年度教育費預算》,1932年,第1128頁。
56.山東省教育廳:《山東各縣教育款産一覽》(共4卷),濟南,1932年,第4476頁後表格。
57.山東省教育廳:《山東各縣地方民國18年度教育經費歲入一覽表》,濟南,1930年,第1601頁。
58.《申報》“教育新聞欄”,上海,1933年6月6日、1933年12月29日。
59.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月報》第9期,1933年1—2月;第10期,1933年3—4月;第1卷第10期,1929年12月。
12省教育财政一覽表。
60.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月報》第3卷第2期,1931年2月,1932年11—12月,1902年1—2月。
61.《大清教育法令》,第1卷。
62.戴夏:《視察山西教育報告書》,南京:教育部,1933年,第1頁。
Ⅳ.輔助資料:書與期刊 1.Abel,JamesF.EducationinBelgium.Washington: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32,p.6. 2.Abel,JamesF.TheEffectsoftheEconomicDepressiononEducationinOtherCountries.Washington: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33,p.37. 3.AmericanCouncil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Memorandum(OnChineseGovernmentFinances),VolumeII,No.3,February10,1933. 4.Arnold,Julean.ChinaThroughanAmericanWindow.Shanghai:TheAmericanChamberofCommerce,1932,pp.25—27. 5.Arnold,Julean.SomeBiggerIssuesinChina’sProblems.Shanghai:TheCommercialPress,1928.Foreword,p.1. 6.亞洲地理學會:《湖北分縣詳圖》,武昌,1927年。
7.《銀行周報》第17卷第46期,1933年11月28日;第25期,1933年7月4日,上海:銀行周報社。
8.BiennialSurveyofEducation,1928—1930.Bulletin,1931,No.20(In2volumes).U.S.OfficeofEducation.Washington: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31,pp.10—12,26,37,56,94. 9.Buck,J.L.ChineseFarmEconom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0. 10.Buehler,A.D.GeneralSalesTaxation.NewYork:TheBusinessBourse,1932,p.17. 11.《中央黨務月刊》第40期,1931年11月,南京:中央黨部,第2479、2606頁。
12.張心一:《中國農莊和農作物的估算》,南京:南京大學,1932年,第11頁。
13.張之洞總督:《勸學篇》,原文見《張文襄公全集》。
(英文版見SamuelI.Woodbridg,Translator,China’sOnlyHope,AnAppealbyHerGreatestViceroy,ChangChihTung,NewYork:FlemingH.RevellCo.1900,pp.6,98—100.) 14.張霄鳴:《中國曆代耕地問題》,上海:新生命書局,1932年,第303—304頁。
15.ChangKia-Ngau(張嘉璈).“SomeEconomicSymptomsinChina.”TheChinaCritic,VolumeV,No.40,October6,1932.Shanghai:TheChinaCriticSociety. 16.浙江實業銀行:《各省市及特種内債一覽》,《申報年鑒》,1933年,第60—63頁。
17.Chen,Gideon(陳其田).ChineseGovernmentEconomicPlanningandReconstructionSince1927.Shanghai:China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3,passim. 18.ChenHan-Seng(陳翰笙).ThePresentAgrarianProbleminChina.Shanghai:China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3,pp.1,12. 19.陳翰笙等:《畝的差異》,南京:中央研究院,1929年。
20.陳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第43—58、79頁。
21.ChenHuan-chang(陳煥章).TheEconomicPrinciplesofConfuciusandHisSchool.FacultyofPoliticalSciencesofColumbiaUniversity,NewYork,1911. 22.陳公博:《中國四年實業計劃》,《中國經濟雜志》第13卷第3期,1933年9月,第219頁。
23.陳公博:《兩年的觀察》,《國家》第1卷第3期,1933年3月1日,上海。
24.陳寶泉:《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北京:中華書局,1926年。
25.陳彬和:《教育經費亟應獨立》,《申報》,1932年1月26日。
26.陳彬和:《今後教育上基本問題之讨論》,《申報》,1931年8月20日。
27.程湘帆:《中國教育行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356頁。
28.陳震異:《今後我國營業稅問題》,《中國經濟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第103—104頁。
30.賈士毅:《國債與金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1、90頁。
31.賈士毅:《民國财政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第1182、1202、1164、1179、1548頁。
32.姜琦、邱椿:《中國新教育行政制度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第117頁。
33.蔣恭晟:《國恥史》,上海:中華書局,1926年,第6—7頁。
34.蔣維喬:《江蘇教育行政概況》,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17頁。
35.《中國經濟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第37—53頁。
36.千家駒:《中國的内債》,北平:社會調查所,1933年,第2、41及以後頁。
37.ChineseEconomicJournal.VolumeX,No.3,March,1932. 38.朱彬元、唐澤焱:《近十年來中央财政概況》,《清華學報》第3卷第2期,1926年1—2月,北京:清華大學,第967—997頁。
39.朱有光:《中國教育制度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53、100—110、293—295、165頁。
40.莊澤宣:《三十年來中國之新教育》,《教育研究》第2卷第2期,1928年3月,廣東:國立中山大學。
41.《中華教育界》第18卷第12期,1931年,附錄;第16卷第13期,1926年9月,新聞欄,第5—9頁,上海:中華書局。
42.Clark,Grover.EconomicRivalriesinChina.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31,pp.44—45. 43.Clarks,HaroldF.TheCostofGovernmentandtheSupportofEducation.NewYork:BureauofPublications,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24,pp.3—5. 44.Clark,HaroldF.TheEconomicEffectsofEducation.BureauofCooperativeResearch,IndianaUniversity,1928,passim. 45.《請專籌巨款舉行要政片》,《張文襄公全集》,第54卷,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初五。
46.Condliff,J.B.ChinaToday,Economic.Boston:WorldPeaceFoundation,1932. 47.《時事月報》第9卷第5期,1933年11月,南京:時事月報社,第171—173頁。
48.南京大學農業經濟系:《民國20年水災經濟調查》,南京,1932年,第10及以下頁。
49.DepartmentofSuperintendence,TwelfthYearbook:CriticalProblemsinSchoolAdministration,ChapterIII,“TheFinancialSupportofPublicEducation,”Washington: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February,1934,pp.57—90. 50.Djiang,Siao-Mei(張肖梅).ThePositionofChinaasaProducerofRawMaterialsandManufacturedGoods.Shanghai:China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3,passim. 51.Doane,RobertR.TheMeasurementofAmericanWealth.NewYork:HarperandBrothers,1933.TableX,p.35. 52.《中國憲法草案》,《中國事務》第5卷第19期,1934年3月15日,南京:國際關系委員會,第297頁。
53.DresdnerBank.TheEconomicForcesoftheWorld.Berlin:DresdnerBank,1930.Table2andpp.169,171,176. 54.Edie,L.D.Economics,PrinciplesandProblems.NewYork:ThomasY.Crowell,1926,p.273. 55.《教育雜志》第6卷第1期,1914年,新聞欄;第6卷第3期,1914年,新聞欄;第7卷第8期,1915年,新聞欄;第15卷第12期,1923年,新聞欄;第16卷第6期,1923年6月。
56.《教育與民衆》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28日,無錫:江蘇省教育學院,第1086頁,1933—1934财政年度各省和特别市教育支出表。
57.Engelhardt,N.L.PlanningSchoolBuildingPrograms.NewYork:BureauofPublications,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30,passim. 58.Engelhardt,N.L.,andAlexander,C.SchoolFinanceandBusinessManagementProblems.NewYork:BureauofPublications,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28. 59.Engelhardt,N.L.andEngelhardt,Fred.PublicSchoolBusinessAdministration.NewYork:BureauofPublications,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27,pp.219,771. 60.(12位)教育部專員報告摘要,《申報》新聞版,1933年12月29日。
61.Fairchild,F.R.,andOthers.ElementaryEconomics,VolumeII,1926,p.201. 62.FederalBoardforVocationalEducation.PrinciplesUnderlyingtheDistributionofAidtoVocationalEducationinAgriculture.Washington: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23. 63.Fong,H.D.(方顯廷)China’sIndustrialization.AStatisticalSurvey.Shanghai:China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1,p.45. 64.方顯廷和陳振漢:《中國工業困難之分析》,《大公報·經濟周刊》,1933年8月23日,第3頁。
65.Green,W.R.TheTheoryandPracticeofModernTaxation.NewYork:CommercialClearingHouse,1933. 66.《新建月刊》,“計劃經濟專刊”,第2卷第4期,1933年4月4日,北平:新建月刊社,第99頁, 67.Hoh,Yam-Tong(何蔭棠).TheBoxerIndemnityRemissionsandEducationinChina.DoctoralDissertation(inmanuscript),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NewYork,N.Y.,1933. ▲68.Homo-LinguisticSociety,The.GeographicalSurveyoftheChineseIndividualProvinces.Hupeh,Tokyo,Volume9,1918. 69.何炳賢:《民國二十二年我國工商業的回顧》,《中國經濟期刊》第14卷第1期,1934年1月,第19頁各處。
70.夏承楓:《現代教育行政》,上海:中華書局,1932年,第90—141、196—197頁。
71.邢必信等編:《第二次中國勞動年鑒》,北平:社會調查所,1932年,第207頁。
(參見全國稅法委員會的批發物價指數) 72.蕭一山:《清代通史》,第2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440—441頁。
73.舒新城:《中國教育建設方針》,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第144頁。
74.Hsu,LeonardS.(許仕廉)SunYat-sen,HisPoliticalandSocialIdeals.LosAngeles: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Press,1933,p.138. 75.Hu,Shih(胡适).“WhichRoadareWeGoing?”PacificAffairs,October,1930.Honolulu: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 76.黃炎培:《中國二十五年間全國教育統計的總檢查》,《人文月刊》第4卷第5期,1933年6月16日,第1—28頁。
77.InternationalBureauofEducation.“InquiryintotheEducationBudgetofCertainStates.”Bulletin.YearVII,4thQuarter,No.29,1933,pp.160—161. 78.InternationalLaborOffice.ThePossibilitiesandLimitationsofInternationalComparisonsofCostofLivingandFamilyBudgets.Honolulu: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1,passim. 79.JointCommissionontheEmergencyinEducation.ReportofNationalConferenceontheFinancingofEducation.“SchoolFinanceCharter,”p.9.Washington: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1933,p.78. 80.JointCommissiononTheEmergencyinEducation.ByPhiDeltaKappaFraternity.EvaluatingthePublicSchools.Washington: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1934. ▲81.(Japanese)DepartmentofEducation.AGeneralSurveyofEducationinJapan.Tokyo,DepartmentofEducation,1933,pp.62—63,57. 82.甘豫源:《江蘇各縣之教育财政》,南京:國立中央大學,1928年,第16頁。
83.顧毓瑔:《原動力之發展與中國的現代化》,《申報月刊》第2卷第7期,1933年7月15日,第87—96頁。
84.郭枏:《教育研究:中小學教職員待遇之調查與研究》,《教育評論》第23卷第1期,1931年1月,第121—140頁。
85.Kwo,P.W.(郭秉文)TheChineseSystemofPublicEducation.Ne
Ⅱ.年鑒 1.ChicagoDailyNewsAlmanacandYearBook,1933.Chicago:ChicagoDailyNews,p.276. 2.《中國年鑒》或《第一次中國年鑒》,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第一期,第82—145、587—588、622頁。
▲3.JiJiYearBook,1933.Tokyo,Japan. 4.LeagueofNations.ArmamentsYearBook,1933.Geneva. 5.Percy,LordEustace.TheYearBookofEducation.Table59,pp.XCIX,C,Table58,pp.XCVIII.London:Evans,1933. 6.《申報年鑒》,1933年、1934年,上海《申報》。
7.Statesman’sYearBook,1932.NewYork:Macmillan. 8.Woodhead,H.G.W.,Editor.TheChinaYearBook,fortheyears1921—1922,1923,1925,1926,1927,1928,1929—1930,1931,1932and1933.TientsinandlaterShanghai:TheNorth-ChinaDailyNewsandHerald,Ld. 9.WorldAlmanac,The,1933.NewYork:TheWorldTelegram. 10.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
11.舒新城:《中國教育指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1926年。
Ⅲ.數據主要來源 (一)教育統計數據來源 據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人黃炎培博士說,迄今見于政府文獻的最早學校統計,可以追溯到《元史》。
《元史》卷十四記載,1286年已有學校20,166所。
卷十五載,1288年全國學校有24,400所。
卷十六載,到1291年為21,300所。
自現代學制建立以來,政府公布的有關學校的統計資料如下(Ⅰ項除外): A.1907年,《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B.1908年,《第二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C.1909年,《第三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D.1912—1913年度,《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E.1913—1914年度,《第二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F.1914—1915年度,《第三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G.1915—1916年度,《第四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H.1916—1917年度,《第五次教育統計圖表報告》。
I.1922—1923年度,中華教育改進社:《中國教育統計概覽》(1922—1923年度),第16期公報,第Ⅱ卷,北京,1923年。
J.1.《1929—1930年度全國初等教育概況》,南京:教育部,1932年4月。
J.2.《1928—1929年度全國中等教育概況》,1932年7月。
J.3.《1928—1929年度全國高等教育概況》,1931年11月。
J.4.《1928—1929年度全國社會教育概況》,1931年8月。
K.《1931—1932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1933年7月。
(1930—1931年度的其他數據未找到。
) (二)内部文件和通過通訊、問卷的回複和計算表格得到的零星數據 1.1909年以來期刊發表的關于中國教育财政的論文篇數表。
2.教育行政方面的優秀著作及其偏于教育财政主題的概況表。
3.自1912年以來,導緻教育發展放慢的主要政治、軍事和财政事件一覽表。
4.關于教育未得到充分和穩定支持的證據和原因的數據來源(參見腳注)。
5.遣送學生出國留學的費用的估算 6.關于1900年以來全國及一些城市批發物價指數的數據。
7.1931—1932财政年度20省和5特别市的教育預算和總預算的計算表。
8.“ChartYourBudgetHere.”ComplimentsofA.J.NystromandCo.,Chicago,Ill.,U.S.A. 9.根據可資利用的數據制定的中國教師工資明細表。
10.1933—1934年度湖北省學校教育工作者每月薪資數額的頻率分布。
11.1933—1934财政年度湖北省教育廳預算的百分比率分析。
12.A.62個國家教育經費和軍事經費占其全國預算總額的百分比計算表。
12.B.ExchangeratesissuedbytheU.S.FederalReserveBoard,October10,1933. 12.C.ExchangeratesofChineseMexicandollarsinU.S.cents. 13.根據1929—1930年度的數據顯示中國正規學校教育和社會成人掃盲教育所應承擔的教育任務分量的示意圖。
14.陝西省教育廳對1932年12月17日問卷的回複與數據。
15.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就中央政府1928—1934年間教育預算問題所做的回複,1933年11月2日。
16.中華民國政府1933—1934年度國家預算,并與1932—1933年度相比較。
17.關于中國争取在專業領導下教育财政獨立鬥争的數據來源(參見腳注)。
18.自1912年以來中國債務的計算表和數據來源。
19.Cheng,Ronald.Y.S.TechnicalEducationorEducationforIndustryinEnglandandItsLessonforChina.Termpaper,Summer,1932. 20.TheCostoftheU.S.FederalGovernmentinsevencharts,courtesyoftheNationalAssociationofManufacturers,Summer,1933. 21.中文版湖北通志、10府志、69縣志書目,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22.湖北各縣學款學田計算表。
23.清朝湖北各縣歲入歲出計算表。
24.湖北省20年義務教育方案的概算。
25.相關系數運算數據表。
26.湖北全省各縣生産總值計算表。
27.本書使用過的空白調查問卷。
(三)官方報告與公報 1.安徽省教育廳:《一年來之安徽教育》,安慶,1930年,第三部分和第3—4頁。
2.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二十年度(1931—1932)地方歲入歲出預算之概算》,1932年。
3.中央執行委員會:《黨員留學調查錄》,南京:中央黨部,1931年。
4.張仲炘等纂:《湖北省通志》,武昌:湖北省政府出版局,第62卷第7部分等,1921年。
5.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三年來教育概況》,1933年,第21—32頁。
6.蔣維喬編:《江蘇教育行政概況》,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73頁。
7.《中國地質調查所報告》,截至1932年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報告,北平。
8.《中國海關年度報告》,上海:中國海關,1895—1933年。
9.财政專家委員會:《稅收政策報告》,南京:财政部,1929年(油印)。
10.林遠村輯:《鄂省丁漕指掌》,1875年。
11.FederalReserveBoard.StatementforthePress,October10,1933. 12.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195—196、226、223—292、303、293—302、141、193—209、355—365頁。
13.《福建省教育廳報告》,1930年7月。
14.福建省教育廳:《教育周刊》第10期,教育财政獨立專刊,1928年12月11日,福州。
15.漢口特别市政府:《1929—1930财政年度漢口特别市市政統計年刊》,漢口,1930年,第348、353頁。
16.10府69州縣志,1612—1896年。
17.Hodges,Charles.“Non-PoliticalFactorsUnderlyingtheChineseProblem.”PreliminaryPapersSolicitedbytheDataCommittee.PaperNo.VI,ConferenceonAmericanRelationswithChina.Baltimore,September17—20,1925. 18.河南省教育廳:《河南教育年鑒》(1930),開封,1931年,第二部分,第1—150頁。
19.河南省教育廳:《河南教育款産特刊》,開封,1930年,第92—96頁。
20.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料》(共4卷),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第1073頁。
21.湖南省政府秘書處:《湖南政治年鑒》(1930),1931年,第419頁。
22.湖北省教育廳:《湖北教育公報》,1929—1933年。
23.湖北省民政廳:《湖北省民政報告書》,武昌,1930年12月。
24.湖北省教育廳:《民國22年度湖北省教育文化費歲出分類預算書》,1933年12月。
25.湖北省教育廳:《最近湖北教育一覽》,武昌,1932年。
26.湖北省教育廳:《民國22年湖北省教育概況統計》,武昌,1934年1月。
27.湖北省教育廳:《1929—1930年度湖北教育現況》,武昌,1930年。
28.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政府教育廳現行規章》,武昌,1932年3月。
29.湖北省财政廳:《湖北省統稅稅則》,武昌,1928年。
30.湖北省财政廳:《湖北省稅務概要》,武昌,1932年9月。
31.湖北省财政廳:《民國21年湖北省财政報告書》,武昌,1932年。
32.湖北省财政廳:《民國22年3月至6月湖北省财政報告》,武昌,1933年。
33.湖北省财政廳:《湖北省各縣21年度縣地方歲入歲出預算表》,武昌,1932年。
34.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最近教育概況》,南京,1930年,附錄,第1頁。
35.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及議決案》,1928年,第43—44頁。
36.郭衛輯校:《中華民國行政法令大全》,第2卷,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1933年,第2170頁。
37.《全國教育經費獨立運動宣言》,《新教育》第4卷第5期,1922年5月,第901—903頁。
38.缪仞言輯錄:《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始末記》,上海:江東書局,1930年,第410頁。
39.财政部:《第18财政年度報告(1929年7月—1930年6月)》,1931年。
40.财政部:《1928年7月—1929年6月财政年度報告》,1930年。
41.财政部:《第19和20财政年度報告(1930年7月—1932年6月)》,1932年。
42.财政部:《第二次全國财政會議彙編》,南京,1928年,第616頁。
43.财政部:《全國經濟會議彙編》,南京,1928年,第626頁。
44.教育部:《教育部公報》第2卷第14期,1930年4月5日,第46頁。
45.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第1卷,上海:開明書店,1934年,第558頁。
46.實業部:《實業統計》第1卷第5—6期,1933年12月,第6及以後頁。
又,第1卷第1期,1933年2月,第12頁。
47.内政部:《内政部公報》第3卷第2期,1930年3月。
47a.NationalCommitteeforEconomyinGovernment.FederalAppropriationsof1932—1933—1934.ChartVI.Washington:NationalAssociationofManufacturers,UnionTrustBuilding,December,1932. 48.《雲南民國日報》,1932年4月4日,雲南昆明。
49.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20年度國家普通歲入歲出總預算》,1932年4月28日公布。
50.《1933年湖北田價調查》,《國聞周報》第17卷第20期,1933年5月30日。
51.《經濟統計季刊》第2卷第3期,1933年9月,天津:南開大學,第693及以後頁。
52.《1914年以來湖北省财政狀況的報告》,《湖北财政月刊》第5卷第3、4期,武昌。
53.《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紀要》,第三部分,上海:江東書局,1930年。
54.《第七次農商部報告》,北京,1922年。
55.山東省教育廳:《财政年鑒:山東省各縣地方民國21年度教育費預算》,1932年,第1128頁。
56.山東省教育廳:《山東各縣教育款産一覽》(共4卷),濟南,1932年,第4476頁後表格。
57.山東省教育廳:《山東各縣地方民國18年度教育經費歲入一覽表》,濟南,1930年,第1601頁。
58.《申報》“教育新聞欄”,上海,1933年6月6日、1933年12月29日。
59.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月報》第9期,1933年1—2月;第10期,1933年3—4月;第1卷第10期,1929年12月。
12省教育财政一覽表。
60.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月報》第3卷第2期,1931年2月,1932年11—12月,1902年1—2月。
61.《大清教育法令》,第1卷。
62.戴夏:《視察山西教育報告書》,南京:教育部,1933年,第1頁。
Ⅳ.輔助資料:書與期刊 1.Abel,JamesF.EducationinBelgium.Washington: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32,p.6. 2.Abel,JamesF.TheEffectsoftheEconomicDepressiononEducationinOtherCountries.Washington: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33,p.37. 3.AmericanCouncil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Memorandum(OnChineseGovernmentFinances),VolumeII,No.3,February10,1933. 4.Arnold,Julean.ChinaThroughanAmericanWindow.Shanghai:TheAmericanChamberofCommerce,1932,pp.25—27. 5.Arnold,Julean.SomeBiggerIssuesinChina’sProblems.Shanghai:TheCommercialPress,1928.Foreword,p.1. 6.亞洲地理學會:《湖北分縣詳圖》,武昌,1927年。
7.《銀行周報》第17卷第46期,1933年11月28日;第25期,1933年7月4日,上海:銀行周報社。
8.BiennialSurveyofEducation,1928—1930.Bulletin,1931,No.20(In2volumes).U.S.OfficeofEducation.Washington: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31,pp.10—12,26,37,56,94. 9.Buck,J.L.ChineseFarmEconom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0. 10.Buehler,A.D.GeneralSalesTaxation.NewYork:TheBusinessBourse,1932,p.17. 11.《中央黨務月刊》第40期,1931年11月,南京:中央黨部,第2479、2606頁。
12.張心一:《中國農莊和農作物的估算》,南京:南京大學,1932年,第11頁。
13.張之洞總督:《勸學篇》,原文見《張文襄公全集》。
(英文版見SamuelI.Woodbridg,Translator,China’sOnlyHope,AnAppealbyHerGreatestViceroy,ChangChihTung,NewYork:FlemingH.RevellCo.1900,pp.6,98—100.) 14.張霄鳴:《中國曆代耕地問題》,上海:新生命書局,1932年,第303—304頁。
15.ChangKia-Ngau(張嘉璈).“SomeEconomicSymptomsinChina.”TheChinaCritic,VolumeV,No.40,October6,1932.Shanghai:TheChinaCriticSociety. 16.浙江實業銀行:《各省市及特種内債一覽》,《申報年鑒》,1933年,第60—63頁。
17.Chen,Gideon(陳其田).ChineseGovernmentEconomicPlanningandReconstructionSince1927.Shanghai:China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3,passim. 18.ChenHan-Seng(陳翰笙).ThePresentAgrarianProbleminChina.Shanghai:China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3,pp.1,12. 19.陳翰笙等:《畝的差異》,南京:中央研究院,1929年。
20.陳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第43—58、79頁。
21.ChenHuan-chang(陳煥章).TheEconomicPrinciplesofConfuciusandHisSchool.FacultyofPoliticalSciencesofColumbiaUniversity,NewYork,1911. 22.陳公博:《中國四年實業計劃》,《中國經濟雜志》第13卷第3期,1933年9月,第219頁。
23.陳公博:《兩年的觀察》,《國家》第1卷第3期,1933年3月1日,上海。
24.陳寶泉:《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北京:中華書局,1926年。
25.陳彬和:《教育經費亟應獨立》,《申報》,1932年1月26日。
26.陳彬和:《今後教育上基本問題之讨論》,《申報》,1931年8月20日。
27.程湘帆:《中國教育行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356頁。
28.陳震異:《今後我國營業稅問題》,《中國經濟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第103—104頁。
30.賈士毅:《國債與金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1、90頁。
31.賈士毅:《民國财政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第1182、1202、1164、1179、1548頁。
32.姜琦、邱椿:《中國新教育行政制度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第117頁。
33.蔣恭晟:《國恥史》,上海:中華書局,1926年,第6—7頁。
34.蔣維喬:《江蘇教育行政概況》,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17頁。
35.《中國經濟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第37—53頁。
36.千家駒:《中國的内債》,北平:社會調查所,1933年,第2、41及以後頁。
37.ChineseEconomicJournal.VolumeX,No.3,March,1932. 38.朱彬元、唐澤焱:《近十年來中央财政概況》,《清華學報》第3卷第2期,1926年1—2月,北京:清華大學,第967—997頁。
39.朱有光:《中國教育制度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53、100—110、293—295、165頁。
40.莊澤宣:《三十年來中國之新教育》,《教育研究》第2卷第2期,1928年3月,廣東:國立中山大學。
41.《中華教育界》第18卷第12期,1931年,附錄;第16卷第13期,1926年9月,新聞欄,第5—9頁,上海:中華書局。
42.Clark,Grover.EconomicRivalriesinChina.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31,pp.44—45. 43.Clarks,HaroldF.TheCostofGovernmentandtheSupportofEducation.NewYork:BureauofPublications,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24,pp.3—5. 44.Clark,HaroldF.TheEconomicEffectsofEducation.BureauofCooperativeResearch,IndianaUniversity,1928,passim. 45.《請專籌巨款舉行要政片》,《張文襄公全集》,第54卷,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初五。
46.Condliff,J.B.ChinaToday,Economic.Boston:WorldPeaceFoundation,1932. 47.《時事月報》第9卷第5期,1933年11月,南京:時事月報社,第171—173頁。
48.南京大學農業經濟系:《民國20年水災經濟調查》,南京,1932年,第10及以下頁。
49.DepartmentofSuperintendence,TwelfthYearbook:CriticalProblemsinSchoolAdministration,ChapterIII,“TheFinancialSupportofPublicEducation,”Washington: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February,1934,pp.57—90. 50.Djiang,Siao-Mei(張肖梅).ThePositionofChinaasaProducerofRawMaterialsandManufacturedGoods.Shanghai:China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3,passim. 51.Doane,RobertR.TheMeasurementofAmericanWealth.NewYork:HarperandBrothers,1933.TableX,p.35. 52.《中國憲法草案》,《中國事務》第5卷第19期,1934年3月15日,南京:國際關系委員會,第297頁。
53.DresdnerBank.TheEconomicForcesoftheWorld.Berlin:DresdnerBank,1930.Table2andpp.169,171,176. 54.Edie,L.D.Economics,PrinciplesandProblems.NewYork:ThomasY.Crowell,1926,p.273. 55.《教育雜志》第6卷第1期,1914年,新聞欄;第6卷第3期,1914年,新聞欄;第7卷第8期,1915年,新聞欄;第15卷第12期,1923年,新聞欄;第16卷第6期,1923年6月。
56.《教育與民衆》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28日,無錫:江蘇省教育學院,第1086頁,1933—1934财政年度各省和特别市教育支出表。
57.Engelhardt,N.L.PlanningSchoolBuildingPrograms.NewYork:BureauofPublications,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30,passim. 58.Engelhardt,N.L.,andAlexander,C.SchoolFinanceandBusinessManagementProblems.NewYork:BureauofPublications,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28. 59.Engelhardt,N.L.andEngelhardt,Fred.PublicSchoolBusinessAdministration.NewYork:BureauofPublications,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1927,pp.219,771. 60.(12位)教育部專員報告摘要,《申報》新聞版,1933年12月29日。
61.Fairchild,F.R.,andOthers.ElementaryEconomics,VolumeII,1926,p.201. 62.FederalBoardforVocationalEducation.PrinciplesUnderlyingtheDistributionofAidtoVocationalEducationinAgriculture.Washington: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23. 63.Fong,H.D.(方顯廷)China’sIndustrialization.AStatisticalSurvey.Shanghai:China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1,p.45. 64.方顯廷和陳振漢:《中國工業困難之分析》,《大公報·經濟周刊》,1933年8月23日,第3頁。
65.Green,W.R.TheTheoryandPracticeofModernTaxation.NewYork:CommercialClearingHouse,1933. 66.《新建月刊》,“計劃經濟專刊”,第2卷第4期,1933年4月4日,北平:新建月刊社,第99頁, 67.Hoh,Yam-Tong(何蔭棠).TheBoxerIndemnityRemissionsandEducationinChina.DoctoralDissertation(inmanuscript),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NewYork,N.Y.,1933. ▲68.Homo-LinguisticSociety,The.GeographicalSurveyoftheChineseIndividualProvinces.Hupeh,Tokyo,Volume9,1918. 69.何炳賢:《民國二十二年我國工商業的回顧》,《中國經濟期刊》第14卷第1期,1934年1月,第19頁各處。
70.夏承楓:《現代教育行政》,上海:中華書局,1932年,第90—141、196—197頁。
71.邢必信等編:《第二次中國勞動年鑒》,北平:社會調查所,1932年,第207頁。
(參見全國稅法委員會的批發物價指數) 72.蕭一山:《清代通史》,第2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440—441頁。
73.舒新城:《中國教育建設方針》,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第144頁。
74.Hsu,LeonardS.(許仕廉)SunYat-sen,HisPoliticalandSocialIdeals.LosAngeles: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Press,1933,p.138. 75.Hu,Shih(胡适).“WhichRoadareWeGoing?”PacificAffairs,October,1930.Honolulu: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 76.黃炎培:《中國二十五年間全國教育統計的總檢查》,《人文月刊》第4卷第5期,1933年6月16日,第1—28頁。
77.InternationalBureauofEducation.“InquiryintotheEducationBudgetofCertainStates.”Bulletin.YearVII,4thQuarter,No.29,1933,pp.160—161. 78.InternationalLaborOffice.ThePossibilitiesandLimitationsofInternationalComparisonsofCostofLivingandFamilyBudgets.Honolulu:InstituteofPacificRelations,1931,passim. 79.JointCommissionontheEmergencyinEducation.ReportofNationalConferenceontheFinancingofEducation.“SchoolFinanceCharter,”p.9.Washington: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1933,p.78. 80.JointCommissiononTheEmergencyinEducation.ByPhiDeltaKappaFraternity.EvaluatingthePublicSchools.Washington: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1934. ▲81.(Japanese)DepartmentofEducation.AGeneralSurveyofEducationinJapan.Tokyo,DepartmentofEducation,1933,pp.62—63,57. 82.甘豫源:《江蘇各縣之教育财政》,南京:國立中央大學,1928年,第16頁。
83.顧毓瑔:《原動力之發展與中國的現代化》,《申報月刊》第2卷第7期,1933年7月15日,第87—96頁。
84.郭枏:《教育研究:中小學教職員待遇之調查與研究》,《教育評論》第23卷第1期,1931年1月,第121—140頁。
85.Kwo,P.W.(郭秉文)TheChineseSystemofPublicEducatio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