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教育政策的财政含義

關燈
用并沒有包括各省呈報較詳細和綜合的服務項目。

    比如,在整個計劃時期中,電影和廣播的總費用是3,400,000元。

    這些是民衆教育最有效的先進設備,中國也不能忽視它們的作用。

    如果每個省都能負擔相關費用的話,那麼通過這些設備獲得的教益,也許要比通過“書本學習”還要多。

     9.沒有規定給中學教師每年漲工資。

    如果目前中國不能做到制訂退休和養老金的計劃,那麼,就必須規定每年給所有的教師增加工資。

     10.學校的校舍。

    學校的校舍問題無疑是中國必須面對的最傷腦筋的問題。

    在概算中,開辦費包括學校建築和設備的費用。

    義務教育方案中,每個班即每40名學生500元。

    不同類型學校開辦費概算如下:注192 以上的概算偏低,因為還有一些現存的宗祠、孔廟、舊書院、公共建築以及佛寺和道觀等,都可能用于校舍。

    開辦費大部分是計劃用于對這些建築的改建和維修。

    新校舍的建設則盡可能節約,并鼓勵私人捐房或者捐資建校。

     因為沒有有關現存祠堂、房屋和廟宇的數量、條件和地點的客觀數據,也沒有建設新學校的單位成本的數據,所以隻能大概估算不同類型學校的用費。

    建築方案的成本估算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美國在學校建築方面的著名專家恩格爾哈特注193總結的一些原則和技術,可能也會有效地适用于中國。

     11.利用現有配備的程度。

    該概算假定,現有學校系統中,教學力量配備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能用于再增招學生了,就是說,以7元作為概算的基數是最終花費的飽和點。

    然而,且不談其他因素的影響,單從表59、60和61就可以看出,事實并非如此。

     表59表明,1929—1930年度我國各省初小每個教師所教的學生平均數是20.6人,中位值是23.85。

    隻有12.4%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有28.2到43.6名,而68.8%的教師隻教10.7到23.3名。

    與此相較,表61顯示,在其他23個國家中,一個小學教師所教的學生平均數是29.36人。

    在蘇聯,一個小學教師教41.9個學生。

    美國的研究人員對班級的規模和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展開了很多研究。

    下面是1930年的相關數據: 傳統觀點一直認為,班級的大小是最重要的,盡管就成效而論,許多其他因素或許決定教學效果。

    試驗和問卷調查獲得的證據,都更有利于中型班。

    在大多數研究中,中型班的人數,都離中位值38不遠……注194 表591929—1930年度各省和特别市初小教師人均所教學生數表 續表 根據參考文獻第Ⅲ部分,A條J1的表1改編。

     表601929—1930年度各省和特别市初小學校之規模表 續表 根據“參考文獻”第三部分,(一)條J1的表3重新整理并改編。

     表61中國教師人均所教學生數與其他國家比較表 續表 資料來源:EustacePercy,TheYearBookofEducation,1933,Table59,pp.XCIX,C.PaulR.Mort,StateSupportforPubliEducation,1933,p.435.中國:“參考文獻”J1表7和J2表1。

     ▲初中 ▲▲所有小學 *“中間學校”(intermediateschool)的概念,美、英兩國大同小異。

    據《英漢大詞典》解釋,它指:1.(美)初級中學;(隻設小學四至六年級的)高小;(小學與中學之間的)中間學校。

    2.(英)(介于初、高中之間、學生年齡在12至14歲的)中間學校。

    ——譯注 的确,國外的教學條件和教具要比中國的好,因此,這些國家的教師可以教更多的學生,而不會降低教學效果。

    的确,中國的理想班級的規模需要靠調查和實踐來确定。

    但是中國隻有有限的資源,在将來,中國教師的教學負擔也得比現在重得多。

    在概算中,把教師人均教40個學生作基數,也許不是過分的要求。

    因為現有教師的教學負擔僅僅約是這個數字的一半,所以現有教師隊伍,多教近700萬學生似乎是可能的。

     如果不考慮現有學校的容量和規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