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的教育方案
關燈
小
中
大
部發布的數字,則增長率為764%。
惟高等教育注冊增長速度最為緩慢,1912—1913年度至1930—1931年度隻增加120%。
但如果教育部發布的那些引人懷疑數字是正确的話,同期的增長應該是2230%了。
表5的腳注已解釋了高等教育兩個注冊數字之間差異的原因。
由于筆者曾将手中的數據,和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圖書館找到的原始表格做過核對,故就這一點而言,此處列出的相關數據,也許是信得過的。
各級教師培訓機構學生人數的增長,趕不上整個學校系統注冊人數的增長。
如表4顯示,所有學校的學生當中,對職業教育感興趣的學生所占的比例也有限。
1912—1913年度至1930—1931年度,教師培訓學校和職業學校分别隻增長到232%和175%。
表6列出了注冊人數。
由此可以看出,從1903年至1909年,現代學校系統注冊人數增長達52倍,民國建立以來,增長速度曲線上升,1930—1931年度增為1912—1913年度的430%。
教育機會的普及覆蓋度 表7和圖2,列出了教育機會占學齡兒童的百分比及其對應人口構成的各項比率,圖表本身說明了它的普及覆蓋程度。
表7表明,1930—1931年度和1929—1930年度相比,初等教育的學齡兒童的就學率平均值增長了4.97%;現在,在49,116,060名學齡兒童當中,有22.07%正在學校就讀。
在這方面,中國遠遠落後于日本和美國。
在日本,6—14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1%;在美國,5—17歲學齡兒童的入學率為81.3%。
表71929—1931年間 各省市單位學齡兒童(6—12歲)入學率分布表 資料來源: A:據資料J1表格5改編。
B:改編自《申報年鑒》,1934年,第1096頁。
日本:見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總調查》,東京,1933年,第1頁及以下。
美國:見BiennialSurveyofEducation,1928—1930,p.41。
圖2表明,中國還有38,258,767名學齡兒童的教育任務亟待完成。
學齡男童大約有33.4%已經入學,而學齡女童的入學比例僅有7.6%。
圖2按人口數量估算的教育項目需求示意圖 資料來源: 1.《申報年鑒》,1934年,1934年的人口數見第168頁,6—12歲在校學生人數統計見第1096頁。
2.1930—1931年度在校學生人數見本書表3。
3.估算不同年齡段人口的方法請參見圖7。
中外比較 通過中外比較,可以明顯看出中國落後得有多遠。
由于不同國家學齡規定不同,所以,作為比較基礎的最好尺度是根據人口總數進行運算。
表6最後一欄顯示了在校學生人數占總人口比例的趨勢。
圖2也顯示了消除文盲的任務,表8則顯示了其他國家在校學生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
表8表明,中國1930—1931年度在校學生人數隻占總人口的2.67%,這個比例在所選的36個國家中是最低的。
這裡,有30個國家的在校人數超過其總人口的10%,20個國家的在校人數超過了15%,6個國家的在校人數超過了20%,美國領先于其他國家,在校人數是總人口的24.35%。
在中國,文盲将近占總人口的80%注62,而在那些能夠獲得最新數據的國家當中,蘇聯(1932)的文盲隻占10%,美國(1930)的文盲為4.3%,加拿大(1931)的文盲為7.64%,日本(1927)的文盲為0.7%,德國(1929)的文盲為0.03%。
由此可見,中國的文盲率是文明國家中(印度除外)最高的。
圖2顯示了一個教育234,873,517人的艱巨任務,其目的僅僅是為了給他們摘掉文盲的帽子! 表8中國在校學生占總人口比例與其他國家比較表 續表 數據來源:A、B、C三欄來自于EustacePercy,ed.,TheYearBookofEducation,London:EvansBrothers,Ltd.,1933,Table58,p.XCVIII.。
但不包括下列内容: 1.蘇聯1932年的資料來源于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概要》,莫斯科,蘇聯對外文化關系協會,1933年。
2.日本1931年的資料來源于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總調查》,東京,1933年。
3.美國的資料來源于BiennialSurveyofEducation,1928—1930。
4.法國、英格蘭和威爾士、蘇格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中國、愛爾蘭自由邦的資料已重新計算。
人口數據取自TheStateman’sYearBook,1932年。
D欄來源于WorldAlmanac,1933,不包括标(f)的内容。
惟高等教育注冊增長速度最為緩慢,1912—1913年度至1930—1931年度隻增加120%。
但如果教育部發布的那些引人懷疑數字是正确的話,同期的增長應該是2230%了。
表5的腳注已解釋了高等教育兩個注冊數字之間差異的原因。
由于筆者曾将手中的數據,和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圖書館找到的原始表格做過核對,故就這一點而言,此處列出的相關數據,也許是信得過的。
各級教師培訓機構學生人數的增長,趕不上整個學校系統注冊人數的增長。
如表4顯示,所有學校的學生當中,對職業教育感興趣的學生所占的比例也有限。
1912—1913年度至1930—1931年度,教師培訓學校和職業學校分别隻增長到232%和175%。
表6列出了注冊人數。
由此可以看出,從1903年至1909年,現代學校系統注冊人數增長達52倍,民國建立以來,增長速度曲線上升,1930—1931年度增為1912—1913年度的430%。
教育機會的普及覆蓋度 表7和圖2,列出了教育機會占學齡兒童的百分比及其對應人口構成的各項比率,圖表本身說明了它的普及覆蓋程度。
表7表明,1930—1931年度和1929—1930年度相比,初等教育的學齡兒童的就學率平均值增長了4.97%;現在,在49,116,060名學齡兒童當中,有22.07%正在學校就讀。
在這方面,中國遠遠落後于日本和美國。
在日本,6—14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1%;在美國,5—17歲學齡兒童的入學率為81.3%。
表71929—1931年間 各省市單位學齡兒童(6—12歲)入學率分布表 資料來源: A:據資料J1表格5改編。
B:改編自《申報年鑒》,1934年,第1096頁。
日本:見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總調查》,東京,1933年,第1頁及以下。
美國:見BiennialSurveyofEducation,1928—1930,p.41。
圖2表明,中國還有38,258,767名學齡兒童的教育任務亟待完成。
學齡男童大約有33.4%已經入學,而學齡女童的入學比例僅有7.6%。
圖2按人口數量估算的教育項目需求示意圖 資料來源: 1.《申報年鑒》,1934年,1934年的人口數見第168頁,6—12歲在校學生人數統計見第1096頁。
2.1930—1931年度在校學生人數見本書表3。
3.估算不同年齡段人口的方法請參見圖7。
中外比較 通過中外比較,可以明顯看出中國落後得有多遠。
由于不同國家學齡規定不同,所以,作為比較基礎的最好尺度是根據人口總數進行運算。
表6最後一欄顯示了在校學生人數占總人口比例的趨勢。
圖2也顯示了消除文盲的任務,表8則顯示了其他國家在校學生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
表8表明,中國1930—1931年度在校學生人數隻占總人口的2.67%,這個比例在所選的36個國家中是最低的。
這裡,有30個國家的在校人數超過其總人口的10%,20個國家的在校人數超過了15%,6個國家的在校人數超過了20%,美國領先于其他國家,在校人數是總人口的24.35%。
在中國,文盲将近占總人口的80%注62,而在那些能夠獲得最新數據的國家當中,蘇聯(1932)的文盲隻占10%,美國(1930)的文盲為4.3%,加拿大(1931)的文盲為7.64%,日本(1927)的文盲為0.7%,德國(1929)的文盲為0.03%。
由此可見,中國的文盲率是文明國家中(印度除外)最高的。
圖2顯示了一個教育234,873,517人的艱巨任務,其目的僅僅是為了給他們摘掉文盲的帽子! 表8中國在校學生占總人口比例與其他國家比較表 續表 數據來源:A、B、C三欄來自于EustacePercy,ed.,TheYearBookofEducation,London:EvansBrothers,Ltd.,1933,Table58,p.XCVIII.。
但不包括下列内容: 1.蘇聯1932年的資料來源于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概要》,莫斯科,蘇聯對外文化關系協會,1933年。
2.日本1931年的資料來源于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總調查》,東京,1933年。
3.美國的資料來源于BiennialSurveyofEducation,1928—1930。
4.法國、英格蘭和威爾士、蘇格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中國、愛爾蘭自由邦的資料已重新計算。
人口數據取自TheStateman’sYearBook,1932年。
D欄來源于WorldAlmanac,1933,不包括标(f)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