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題畫稿

關燈
筆墨一道,用意為尚。

    而意之所至,一點精神,在微茫些子間,隱躍欲出,大癡一生得力處,全在於此。

    畫家不解其故,必曰某處是其用意,某處是其著力,而於濡毫吮墨,隨機應變,行乎所不得不行,止乎所不得不止,火候到而呼吸靈,全幅片段自然活現,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則茫然未之講也。

    毓東於六法中揣摩精進,論古亦極淹博。

    餘慮其執而未化也,偶來相訪,而拙卷適成,遂以此言告之。

    恍然有得,從此以後,眼光當陵轢諸家,以是言為左券。

     ○畫家總論題畫呈八叔 畫家自晉唐以來,代有名家。

    若其理趣兼到,右丞始發其蘊。

    至宋有董巨,規矩準繩大備矣。

    沿習既久,傳其遺法,而各見其能,發其新思,而各創其格。

    如南宋之劉李馬夏,非不驚心眩目,有刻畫精巧處,與董巨老米之元氣磅礴,則大小不覺徑庭矣。

    元季趙吳興發藻麗於渾厚之中,高房山示變化於筆墨之表,與董巨米家精神,為一家眷屬。

    以後王黃倪吳,闡發其旨,各有言外意。

    吳興房山之學,方見祖述不虛。

    董巨二米之傳,益信淵源有自矣。

    八叔父問南宗正派,敢以是對,並寫四家大意,彙為一軸,以作證明。

    若可留諸清秘,公餘擬再作兩宋兩元,為正宗全觀,冀略存古人面目,未識有合於法鑒否。

    推篷係宣和裱法,另橫一紙於前,並題數語。

    此畫始於壬辰夏五月,至癸巳六月竣事。

     ○仿設色大癡長卷 古人長卷,皆不輕作,必經年累月而後告成。

    苦心在是,適意亦在是也。

    昔大癡畫富春長卷,經營七年而成。

    想其吮毫揮筆時,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絕無求工求奇之意。

    而工處奇處,斐於筆墨之外,幾百年來,神彩煥然。

    餘前日於司農處,獲一寓目,頓覺有會心處,方信妙境亦無多子也。

    雲徵不學畫而性喜畫,每以論文之法論畫,教學相長無倦也。

    更喜觀餘潑墨,侍側竟日不移。

    非深知篤好者,能如是乎?餘故為作長卷。

    雲徵有館課,餘點染時輒來,指摘微茫,推求精奧。

    餘恐其妨帖括之功,亦時作而時輟,竟曆三四年之久。

    餘心思學識不逮古人,然落筆時不肯苟且從事。

    或者子久些子腳汗氣,於此稍有發現乎。

    識之以博一粲。

     ○仿王叔明(為周大酉作) 元畫至黃鶴山樵而一變。

    山樵少時,酷似趙吳興,祖述輞川,入董巨之室,化出本宗體,縱橫離奇,莫可端倪。

    與子久雲林仲圭相伯仲,跡雖異而趣則同也。

    今人不解其妙,多作奇幻之筆,愈趨而愈遠矣。

    癸巳秋日,大酉從潞河來,偶談山樵筆墨,寫以歸諸奚囊。

    周兄將為嶽遊,攜杖著屐,水濱木末,出是圖觀之,未必無契合處也,亦可以解好奇之惑矣。

     ○仿大癡設色秋山(為鄒拱宸作) 大癡秋山,餘從未之見。

    先大父雲:於京口張子羽家曾寓目,為子久生平第一。

    數十年時移物換,此畫不可複睹。

    藝苑論畫,亦不傳其名也。

    癸巳九秋,風高木落,氣候蕭森。

    拱宸將南歸,餘正值悲秋之際,有動於中,因名之曰:“仿大癡秋山。

    ”不知當年真虎筆墨何如,神韻何如,但以餘之筆,寫餘之意,中間不無悠然以遠,悄然以思,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

     ○為凱功掌憲寫元季四家 餘二年前,奉命修書畫譜,見大癡論畫二十則,不出宋人之法。

    但於林下水邊,沙磧本末,極閑中輒加留意,歸於無筆不靈,無筆不趣,在宋法又開生麵矣。

    餘幼學於先奉常贈公,久而得其藩翰,見此二十則,方知子久深力處,益信華亭宗伯及家奉常所傳,為不虛也(題仿子久)。

    王叔明筆,酷似其舅趙吳興,進而學王摩詰,得離奇奧窔之妙。

    晚年墨法純師董巨,一變而為本家體,人更莫可端倪。

    師之者不泥其跡,務得其神,要在可解不可解處。

    若求其形,雲某處如何用筆,某處如何用墨,造出險幻之狀,以之驚人炫俗,未免邈若河漢矣(題仿黃鶴山樵)。

    北宋高人三昧,惟梅道人得之,以其傳巨然衣缽也。

    與盛子昭同裏掞而居,求盛畫者,填門接踵。

    庵主惟茅屋數椽,閉門靜坐,人有言者笑而不答。

    五百年來,重吳而輕盛,洵乎筆墨有定論也。

    然人但知其淋漓揮灑,不知其剛健而含婀娜之緻,亦未思一笑之故耳(題仿梅道人)。

    宋元諸家,各出機杼。

    惟高士一洗陳跡,空諸所有,為逸品中第一,非創為是法也。

    於不用工力之中,為善用工力者所莫能及,故能獨臻其妙耳。

    董宗伯題倪畫雲:江南士大夫家,以有無為清俗。

    餘邇來苦心揣摩,終未能得其神理。

    有無清俗之言,洵不虛也(題仿雲林)。

     ○仿黃子久設色(為沛翁殷大司馬作) 畫自家右丞以氣韻生動為主,遂開南宗法派。

    北宋董巨,集其大成。

    元高趙暨四家俱宗之,用意則渾樸中有超脫,用筆則剛健中含婀娜。

    不事粉飾,而神彩出焉;不務矜奇,而精神注焉。

    此為得本之論也。

    沛翁以政事巨公,為風雅宗盟。

    其識力必有大過人者,每見必惓惓下問。

    餘雖鈍拙,不敢自匿,竭其薄技,幸有以教之。

     ○仿設色大癡秋山 六法一道,非惟習之為難,知之為最難;非惟知之為難,行之為尤難也。

    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