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題畫稿
關燈
小
中
大
之意,而仍有蓬萊閬苑之觀,置身其際,盛世之遭逢也。
餘忝列清班,簪筆入直,晨光夕照,領略多年。
近接禁地之清華,遠眺高峰之爽秀,曠然會心,能不濡毫吮墨乎!有真山水,可以見真筆墨,可以發真文章。
古人如是,景行而私淑之,庶幾其有得焉。
此圖經年而成,頗費經營。
識者流覽,此中瑕瑜,應有定鑒耳(康熙戊子長夏,題於海澱寓直)。
○仿大癡手卷 董巨畫法三昧,一變而為子久。
張伯雨題雲:精進頭陀以巨然為師。
真深知子久者。
學古之家,代不乏人,而出藍者無幾。
宋元以來宗旨,授受不過數人而已。
明季一代,惟董宗伯得大癡神髓,猶文起八代之衰也。
先奉常親炙於華亭,於陡壑密林,富春長卷,為子久作諸粉本中,探驪得珠,獨開生麵。
餘少時侍先大父,得聞緒論,又酷嗜筆墨,東塗西抹,將五十年。
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
然求出藍之道,終不可得也。
又今人多喜談設色,然古人五墨法,如風行水麵,自然成文,荒率蒼莽之緻,非可學而至。
餘故數年前作此長卷,久弆未出,今敢以公諸同好。
○仿淡墨雲林 仿雲林筆,最忌有傖父氣。
作意生淡,又失之偏枯,俱非佳境。
立稿時從大意看出,皴染時從眼光得來,庶幾於古人氣機,不大相徑庭矣。
○仿梅道人長卷 畫有五品,神逸為上。
然神之與逸,不能相兼,非具有扛鼎之力,貫虱之巧,則難至也。
元季梅道人傳巨然衣缽,餘見溪山無盡,關山秋霽二圖,皆為得其髓者。
餘初學之,茫然不解,既而知循序漸進之法,體裁以正其規,渲染以合其氣,不懈不促,不脫不粘,然後筆力墨花,油然而生。
今人以潑墨為能,工力為上。
以為有成法,此不知庵主者;以為無成法,亦不知庵主者也。
於此研求,庶幾於神逸之門,不至望洋。
明季惟白石翁最得梅道人法,詩雲:“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來未用真。
”可謂深知而篤信者矣。
○學思翁仿子久 董宗伯畫,不類大癡,而其骨格風味,則純乎子久也。
石穀子嚐與餘言,寫時不問粗細,但看出進,大意煩簡,亦不拘成見,任筆所之,由意得情,隨境生巧,氣韻一來便止。
此最合先生後熟之意。
餘作此圖,以斯言弁其首。
○仿趙大年(推蓬四頁之一) 惠崇江南春,寫田家山家之景。
大年畫法,悉本此意,而纖妍淡冶中,更開跌宕超逸之緻。
學者須味其筆墨,勿但於柳暗花明中求之。
○仿董巨筆 畫中有董巨,猶吾儒之有孔顏也。
餘少侍先奉常,並私淑思翁,近始略得津涯,方知初起處,從無畫看出有畫,即從有畫看到無畫,為成性存誠宗旨。
董巨得其全,四家具體,故亦稱大家。
○仿小米筆 山水蒼茫之變化,取其神與意。
元章峰巒,以墨運點,積點成文,呼吸濃淡,進退厚薄,無一非法,無一執法。
觀米家畫者,止知其融成一片,而不知其條分縷析中,在在皆靈機也。
米友仁稱為小米最得家傳,結構比老米稍可摹擬,而古秀另有風韻,猶書中羲獻也。
宋太宰為收藏名家,聞有名畫,餘未之見,爾載世兄以同裏得觀,囑筆亦仿米意。
餘未經寓目,古人神髓,豈能夢見。
以意為之,聊博噴飯可爾。
○仿大癡設色秋山(與向若) 大癡秋山,向藏京口張修羽家,先奉常曾見之。
雲氣韻生動,墨飛色化,平淡天真,包含奇趣,為大癡生平合作。
目所僅見,興朝以來,杳不可即,如阿閃佛光,一見不複再見。
幾十年間,追憶祖訓,回環夢寐,茲就見過大癡各圖,參以管見,點染成文。
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不至與癡翁大相徑庭耳。
○仿梅道人(與陳七) 筆不用煩,要取煩中之簡;墨須用淡,要取淡中之濃;要於位置間架處,步步得肯,方得元人三昧。
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雖渲染周緻,終屬隔膜。
梅道人潑墨,學者甚多,皆粗服亂頭,揮灑以自鳴其得意,於節節肯綮處,全未夢見,無怪乎有墨豬之誚也。
己醜中秋,乍霽新涼,興會所適,因作是圖,並書以弁其首。
○仿設色小米 宋元各家,俱於實處取氣,惟米家於虛中取氣。
然虛中之實,節節有呼吸,有照應,靈機活潑,全要於筆墨之外,有餘不盡,方無掛礙。
至色隨氣轉,陰晴顯晦,全從眼光體認而出,最忌執一之見,粗豪之筆。
須細參之。
○仿大癡秋山 己醜九月之杪,寒風迅發,秋雪滿山,黃葉丹楓,翠岩森烈,動學士之高懷,感騷人之離思,正其時也。
餘以清署公冗,久疏筆硯。
今將入直,興複不淺,作秋山圖寓意,上林簪筆,與湖橋縱酒,處境不同,而心跡則一。
識者取其意,恕其學可爾。
○仿梅道人 貧且勞,人之所惡也。
正為貧與勞之所役,以之移性情,隳意氣,則與道漸遠,無以表我之真樂矣。
餘鹿鹿清署,補衣節食,忘老辦公,時以典禮候直,寄跡蕭寺,篝燈揮灑,長箋短幅,不問所從來,偶意古人得意處,放筆為之,夜分樂成,欣然就寢,一枕黑甜,不知東方之既白矣。
因仿梅道人筆識之。
○仿大癡水墨長卷
餘忝列清班,簪筆入直,晨光夕照,領略多年。
近接禁地之清華,遠眺高峰之爽秀,曠然會心,能不濡毫吮墨乎!有真山水,可以見真筆墨,可以發真文章。
古人如是,景行而私淑之,庶幾其有得焉。
此圖經年而成,頗費經營。
識者流覽,此中瑕瑜,應有定鑒耳(康熙戊子長夏,題於海澱寓直)。
○仿大癡手卷 董巨畫法三昧,一變而為子久。
張伯雨題雲:精進頭陀以巨然為師。
真深知子久者。
學古之家,代不乏人,而出藍者無幾。
宋元以來宗旨,授受不過數人而已。
明季一代,惟董宗伯得大癡神髓,猶文起八代之衰也。
先奉常親炙於華亭,於陡壑密林,富春長卷,為子久作諸粉本中,探驪得珠,獨開生麵。
餘少時侍先大父,得聞緒論,又酷嗜筆墨,東塗西抹,將五十年。
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
然求出藍之道,終不可得也。
又今人多喜談設色,然古人五墨法,如風行水麵,自然成文,荒率蒼莽之緻,非可學而至。
餘故數年前作此長卷,久弆未出,今敢以公諸同好。
○仿淡墨雲林 仿雲林筆,最忌有傖父氣。
作意生淡,又失之偏枯,俱非佳境。
立稿時從大意看出,皴染時從眼光得來,庶幾於古人氣機,不大相徑庭矣。
○仿梅道人長卷 畫有五品,神逸為上。
然神之與逸,不能相兼,非具有扛鼎之力,貫虱之巧,則難至也。
元季梅道人傳巨然衣缽,餘見溪山無盡,關山秋霽二圖,皆為得其髓者。
餘初學之,茫然不解,既而知循序漸進之法,體裁以正其規,渲染以合其氣,不懈不促,不脫不粘,然後筆力墨花,油然而生。
今人以潑墨為能,工力為上。
以為有成法,此不知庵主者;以為無成法,亦不知庵主者也。
於此研求,庶幾於神逸之門,不至望洋。
明季惟白石翁最得梅道人法,詩雲:“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來未用真。
”可謂深知而篤信者矣。
○學思翁仿子久 董宗伯畫,不類大癡,而其骨格風味,則純乎子久也。
石穀子嚐與餘言,寫時不問粗細,但看出進,大意煩簡,亦不拘成見,任筆所之,由意得情,隨境生巧,氣韻一來便止。
此最合先生後熟之意。
餘作此圖,以斯言弁其首。
○仿趙大年(推蓬四頁之一) 惠崇江南春,寫田家山家之景。
大年畫法,悉本此意,而纖妍淡冶中,更開跌宕超逸之緻。
學者須味其筆墨,勿但於柳暗花明中求之。
○仿董巨筆 畫中有董巨,猶吾儒之有孔顏也。
餘少侍先奉常,並私淑思翁,近始略得津涯,方知初起處,從無畫看出有畫,即從有畫看到無畫,為成性存誠宗旨。
董巨得其全,四家具體,故亦稱大家。
○仿小米筆 山水蒼茫之變化,取其神與意。
元章峰巒,以墨運點,積點成文,呼吸濃淡,進退厚薄,無一非法,無一執法。
觀米家畫者,止知其融成一片,而不知其條分縷析中,在在皆靈機也。
米友仁稱為小米最得家傳,結構比老米稍可摹擬,而古秀另有風韻,猶書中羲獻也。
宋太宰為收藏名家,聞有名畫,餘未之見,爾載世兄以同裏得觀,囑筆亦仿米意。
餘未經寓目,古人神髓,豈能夢見。
以意為之,聊博噴飯可爾。
○仿大癡設色秋山(與向若) 大癡秋山,向藏京口張修羽家,先奉常曾見之。
雲氣韻生動,墨飛色化,平淡天真,包含奇趣,為大癡生平合作。
目所僅見,興朝以來,杳不可即,如阿閃佛光,一見不複再見。
幾十年間,追憶祖訓,回環夢寐,茲就見過大癡各圖,參以管見,點染成文。
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不至與癡翁大相徑庭耳。
○仿梅道人(與陳七) 筆不用煩,要取煩中之簡;墨須用淡,要取淡中之濃;要於位置間架處,步步得肯,方得元人三昧。
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雖渲染周緻,終屬隔膜。
梅道人潑墨,學者甚多,皆粗服亂頭,揮灑以自鳴其得意,於節節肯綮處,全未夢見,無怪乎有墨豬之誚也。
己醜中秋,乍霽新涼,興會所適,因作是圖,並書以弁其首。
○仿設色小米 宋元各家,俱於實處取氣,惟米家於虛中取氣。
然虛中之實,節節有呼吸,有照應,靈機活潑,全要於筆墨之外,有餘不盡,方無掛礙。
至色隨氣轉,陰晴顯晦,全從眼光體認而出,最忌執一之見,粗豪之筆。
須細參之。
○仿大癡秋山 己醜九月之杪,寒風迅發,秋雪滿山,黃葉丹楓,翠岩森烈,動學士之高懷,感騷人之離思,正其時也。
餘以清署公冗,久疏筆硯。
今將入直,興複不淺,作秋山圖寓意,上林簪筆,與湖橋縱酒,處境不同,而心跡則一。
識者取其意,恕其學可爾。
○仿梅道人 貧且勞,人之所惡也。
正為貧與勞之所役,以之移性情,隳意氣,則與道漸遠,無以表我之真樂矣。
餘鹿鹿清署,補衣節食,忘老辦公,時以典禮候直,寄跡蕭寺,篝燈揮灑,長箋短幅,不問所從來,偶意古人得意處,放筆為之,夜分樂成,欣然就寢,一枕黑甜,不知東方之既白矣。
因仿梅道人筆識之。
○仿大癡水墨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