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題畫稿
關燈
小
中
大
暇,鍵戶息機,吮筆揮毫者數日,方成此圖。
雖未敢與作家相見,而解衣磅礴,以研求之思,發蒼莽之筆,間亦有得力處也。
因風郵寄,以誌遠懷。
○仿梅道人(為雪巢作) 餘憶戊寅冬從豫章歸,溪山回抱,村墟曆落,頗似梅道人筆,刻意摹仿,未能夢見。
十餘年來,心神間有合處,方信古人得力,以天地為師也。
雪巢大弟,就幕閩中,此行為道所必經,奚囊中試攜此圖,渡錢塘江,過江郎山,逾仙霞嶺,時一展觀,亦有一二吻合處否。
○仿大癡 畫中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
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
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腠,不入窾要,宜其浮而不實也。
餘作此圖,偶有所感,遂弁數語於首。
○仿大癡九峰雪霽意(為張樸園先生作) 畫中雪景,唐以前但取形似而已。
氣韻生動,自摩詰開之。
至宋李營邱,畫法大備,雪景之能事畢矣。
大癡不取刻畫,平淡天真,別開生麵。
此又一變格也。
餘於雪景,未經攻苦,諸家雖曾探索,終未夢見。
此圖應樸園先生之命,客冬至秋,經營磅礴,乘暇渲染,冀得匠心之作,而手與心違。
即於子久專師以宋法,未合觚棱,轉折處每為筆使,何以得其三昧乎。
質之識者,幸有以教我。
○仿大癡(為顧天山作號南原) 餘與南原年道兄訂交,已十年矣。
南兄詩文,士林推重,餘一見心折。
間一出餘技,點染山水,與倪黃心傳,若合符節。
其天姿筆力,迥異尋常畫史也。
篆學不輕示人,近餘始得三四石刻,渾脫流麗,精嚴高古,無美不備。
遠宗文三橋,近師顧雲美,尤有出藍之妙。
猶憶甲寅秋,步月虎丘,與雲美相遇,談心甚洽,屬留塔影園,一日以二章易餘便麵,寶惜者三十餘年。
正慮其漫漶失真,得南兄重開生麵,方信知過於師矣。
南原酷嗜餘筆,因追昔年佳話,促餘作此圖,即用新章,亦不可不記也。
○仿大癡設色(為賈毅庵作) 畫法與詩文相通,必有書卷氣,而後可以言畫。
右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唐宋以來悉宗之。
若不知其源流,則與販夫牧豎何異也。
其中可以通性情,釋憂鬱,畫者不自知,觀畫者得從知之。
非巨眼卓識,不能會及此矣。
毅庵博學好古,於拙筆有癖嗜。
餘不敢自任,而不能卻其請,為仿大癡筆意。
其中妍媸,知者自能辨之。
○仿倪黃設色 壬辰春正望後,燈事方闌,料峭愈烈,銜杯嗬凍。
放筆作此圖,似有荊關筆意,而風趣用元人本色。
此倪黃窠臼,未能純熟脫化也。
傅以淺色,恐益增其累耳。
○仿大癡筆(己醜年二月十一日畫歸繆文子) 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
元之四家,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健為和柔,正藏鋒之意也。
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到處,正不可及不可到處,個中三昧,在深參而自會之。
○送厲南湖畫冊十幅 畫雖一藝,而氣合書卷,道通心性。
非深於契合者,不輕以此為酬酢也。
宋元諸家,俱有源委。
其所投贈,無不寄托深遠。
仿其意者,曠然有遐思焉,而後可以從事。
南湖先生與餘同直暢春,積有歲月,著作承明,揚扢風雅。
先生之所以自得,與餘之所以受教於先生者,久欲傾倒。
戊子冬日,值其四十懸弧之辰,非平常祝嘏之詞所能盡也。
東坡詩雲:“我從公遊非一日,不覺青山映黃發。
”爰為寫一冊,以誌岡陵之盛雲。
○仿萬壑鬆風(丹思三十幅之一) 萬壑鬆風,百灘流水;意在機先,筆隨心止;聲光閃爍,宋人之髓;溯流董巨,六法如是;松雪偶題,莫辨朱紫;標識輝煌,千秋有美;須審豪厘,莫別遠邇;極深研幾,竿頭一縱。
此圖以趙松雪題,董宗伯遂目為趙作。
識者駁之,至今為疑。
餘以為此賞鑒家之言,若論畫法,惟求宗旨,何論宋元。
茲特取畫中之意,寫出示丹思,以見羹牆寤寐雲。
○仿範華原(三十幅之一) 終南亙地脈,遠翠落人間;馬跡隨人轉,客心入嶂間;晴沙橫古渡,槲葉滿深山;領略高秋意,歸來但閉關。
餘癸酉秦中典試,路經函穀太華,直至省會,仰眺終南,山勢雄傑,真百二氣象也。
海澱寓窗,追憶此景,輒仿範華原筆,而繼之以詩。
○畫設色高房山(三十幅之一) 房山畫法,傳董米衣缽,而自成一家,又在董米之外。
學者竊取氣機,刻意摹仿,已落後一著矣。
嚐讀雪竇頌古雲:“南江春風吹不起,鷓鴣啼在深花裏。
三級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
”解此意,可以學房山,即可學董米。
○仿松雪大年筆意(為服尹作) “天空浮修眉,濃綠畫新就。
”此昌黎詩也。
餘和樹百弟一絕句,以廣其後,二語有合處,因仿松雪大年筆意,並錄拙詠於後:“眼飽長安花欲然,卻教愁絕路三千。
竹深處處鶯啼綠,輸與江南四月天。
” ○仿王叔明長卷(武清三弟) 都城之西,層巒疊翠,其龍脈自太行蜿蜒而來,起伏結聚,山麓平川,回環幾十裡,芳樹甘泉,金莖紫氣,瑰麗鬱蔥,禦苑在焉。
得茅茨土階
雖未敢與作家相見,而解衣磅礴,以研求之思,發蒼莽之筆,間亦有得力處也。
因風郵寄,以誌遠懷。
○仿梅道人(為雪巢作) 餘憶戊寅冬從豫章歸,溪山回抱,村墟曆落,頗似梅道人筆,刻意摹仿,未能夢見。
十餘年來,心神間有合處,方信古人得力,以天地為師也。
雪巢大弟,就幕閩中,此行為道所必經,奚囊中試攜此圖,渡錢塘江,過江郎山,逾仙霞嶺,時一展觀,亦有一二吻合處否。
○仿大癡 畫中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
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
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腠,不入窾要,宜其浮而不實也。
餘作此圖,偶有所感,遂弁數語於首。
○仿大癡九峰雪霽意(為張樸園先生作) 畫中雪景,唐以前但取形似而已。
氣韻生動,自摩詰開之。
至宋李營邱,畫法大備,雪景之能事畢矣。
大癡不取刻畫,平淡天真,別開生麵。
此又一變格也。
餘於雪景,未經攻苦,諸家雖曾探索,終未夢見。
此圖應樸園先生之命,客冬至秋,經營磅礴,乘暇渲染,冀得匠心之作,而手與心違。
即於子久專師以宋法,未合觚棱,轉折處每為筆使,何以得其三昧乎。
質之識者,幸有以教我。
○仿大癡(為顧天山作號南原) 餘與南原年道兄訂交,已十年矣。
南兄詩文,士林推重,餘一見心折。
間一出餘技,點染山水,與倪黃心傳,若合符節。
其天姿筆力,迥異尋常畫史也。
篆學不輕示人,近餘始得三四石刻,渾脫流麗,精嚴高古,無美不備。
遠宗文三橋,近師顧雲美,尤有出藍之妙。
猶憶甲寅秋,步月虎丘,與雲美相遇,談心甚洽,屬留塔影園,一日以二章易餘便麵,寶惜者三十餘年。
正慮其漫漶失真,得南兄重開生麵,方信知過於師矣。
南原酷嗜餘筆,因追昔年佳話,促餘作此圖,即用新章,亦不可不記也。
○仿大癡設色(為賈毅庵作) 畫法與詩文相通,必有書卷氣,而後可以言畫。
右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唐宋以來悉宗之。
若不知其源流,則與販夫牧豎何異也。
其中可以通性情,釋憂鬱,畫者不自知,觀畫者得從知之。
非巨眼卓識,不能會及此矣。
毅庵博學好古,於拙筆有癖嗜。
餘不敢自任,而不能卻其請,為仿大癡筆意。
其中妍媸,知者自能辨之。
○仿倪黃設色 壬辰春正望後,燈事方闌,料峭愈烈,銜杯嗬凍。
放筆作此圖,似有荊關筆意,而風趣用元人本色。
此倪黃窠臼,未能純熟脫化也。
傅以淺色,恐益增其累耳。
○仿大癡筆(己醜年二月十一日畫歸繆文子) 古人用筆,意在筆先,然妙處在藏鋒不露。
元之四家,化渾厚為瀟灑,變剛健為和柔,正藏鋒之意也。
子久尤得其要,可及可到處,正不可及不可到處,個中三昧,在深參而自會之。
○送厲南湖畫冊十幅 畫雖一藝,而氣合書卷,道通心性。
非深於契合者,不輕以此為酬酢也。
宋元諸家,俱有源委。
其所投贈,無不寄托深遠。
仿其意者,曠然有遐思焉,而後可以從事。
南湖先生與餘同直暢春,積有歲月,著作承明,揚扢風雅。
先生之所以自得,與餘之所以受教於先生者,久欲傾倒。
戊子冬日,值其四十懸弧之辰,非平常祝嘏之詞所能盡也。
東坡詩雲:“我從公遊非一日,不覺青山映黃發。
”爰為寫一冊,以誌岡陵之盛雲。
○仿萬壑鬆風(丹思三十幅之一) 萬壑鬆風,百灘流水;意在機先,筆隨心止;聲光閃爍,宋人之髓;溯流董巨,六法如是;松雪偶題,莫辨朱紫;標識輝煌,千秋有美;須審豪厘,莫別遠邇;極深研幾,竿頭一縱。
此圖以趙松雪題,董宗伯遂目為趙作。
識者駁之,至今為疑。
餘以為此賞鑒家之言,若論畫法,惟求宗旨,何論宋元。
茲特取畫中之意,寫出示丹思,以見羹牆寤寐雲。
○仿範華原(三十幅之一) 終南亙地脈,遠翠落人間;馬跡隨人轉,客心入嶂間;晴沙橫古渡,槲葉滿深山;領略高秋意,歸來但閉關。
餘癸酉秦中典試,路經函穀太華,直至省會,仰眺終南,山勢雄傑,真百二氣象也。
海澱寓窗,追憶此景,輒仿範華原筆,而繼之以詩。
○畫設色高房山(三十幅之一) 房山畫法,傳董米衣缽,而自成一家,又在董米之外。
學者竊取氣機,刻意摹仿,已落後一著矣。
嚐讀雪竇頌古雲:“南江春風吹不起,鷓鴣啼在深花裏。
三級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
”解此意,可以學房山,即可學董米。
○仿松雪大年筆意(為服尹作) “天空浮修眉,濃綠畫新就。
”此昌黎詩也。
餘和樹百弟一絕句,以廣其後,二語有合處,因仿松雪大年筆意,並錄拙詠於後:“眼飽長安花欲然,卻教愁絕路三千。
竹深處處鶯啼綠,輸與江南四月天。
” ○仿王叔明長卷(武清三弟) 都城之西,層巒疊翠,其龍脈自太行蜿蜒而來,起伏結聚,山麓平川,回環幾十裡,芳樹甘泉,金莖紫氣,瑰麗鬱蔥,禦苑在焉。
得茅茨土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