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題畫稿
關燈
小
中
大
○題丹思畫冊仿叔明
畫如四始與六義,未埽俗腸便為累。
青山幻出平中奇,剛健婀娜審真偽。
此理山樵深得之,扛鼎力中有嫵媚。
老而篤好不知疲,譬如小戶飲輒醉。
寫以贈君君一噱,僧寮又聽鍾聲至。
○仿黃子久筆(為張南陰作) 西嶺春雲,餘聞粵西多山少水,拔地插天,與此迥別。
及於此者,寒山流水,另有一番登臨氣概矣。
大癡得董巨三昧,平淡天真,不尚奇峭,意在富春烏目間。
吟樵奉命遠行,出守大郡,屬餘仿此,置行篋中。
攬峰岩之獨秀,思湖山之佳麗,兩者均有得也。
特慚筆墨癡鈍,不足為燕寢凝香之用耳。
○題仿大癡巨冊(為李憲臣作) 餘見子久大幅,一為浮巒暖翠,一為夏山圖,筆墨位置,盡發其蘊。
餘向欲采取二軸,運以體裁,彙成結構,以腕弱思淺,動而輒止,未能與之鏖戰也。
憲臣先生與予同事數年,悃愊無華,氣誼敦洽,予之知音也。
向以此見委,怯於作大幛,遲回久之。
邇來功力稍進,不敢匿醜,經營慘澹者,一載餘矣。
今奉命為粵東之行,迫促難辭。
十日一山,五日一水,何以副好友之意乎!急作此圖,歸之行篋中,以供清玩。
餘老來樂此不倦,南華羊城多奇山,先生歸述所見,予將為先生再索枯腸。
千岩萬壑,別開生麵,藝苑中一美談也。
書之以為後訂。
○煙巒秋爽仿荊關(金明吉求) 元季四家,俱宗北宋。
以大癡之筆,用山樵之格,便是荊關遺意也。
隨機而趣生,法無一定。
丘壑雲煙,惟見渾厚磅礴之氣。
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用淺絳色,而墨妙愈顯,剛健婀娜,隱躍行間墨裏。
不謂六法中道統相傳,不可移易如此。
若以臆見窺測,便去萬裡,為門外傖父,不獨徑庭而已。
明吉以小卷問畫,餘為寫荊關秋色,並以源流告之。
並屬質之識者,以餘言為不謬耶。
○仿梅道人筆(司民求) 世人論畫以筆墨,而用筆用墨,必須辨其次第,審其純駁,從氣勢而定位置,從位置而加皴染,略一任意,便疥癩滿紙矣。
每於梅道人有墨豬之誚,精深流逸之緻,茫然不解,何以得古人用心處。
餘急於此指出,得其三昧,即得北宋之三昧也。
○仿小米筆(為司民作) 米家畫法,品格最高。
得其衣缽,惟高尚書,有大乘氣象。
元人中如方方壺、郭天錫,皆具體而微者也。
庚寅春暮夏初,餘在暢春入直,晨光晚色,諸峰隱現出沒,有平淡天真之妙。
方信南宮遺墨,得此中真髓,揣摩成圖,可以忘倦,可以忘老。
諸方評論雲:可與北苑頡頏,雖大癡山樵,猶遜一格。
不虛也。
○仿黃子久(為宗室柳泉作) 清光咫尺五雲間,刻意臨摹且閉關。
漫學癡翁求粉本,富春依舊有青山。
大癡畫至富春長卷,筆墨可謂化工。
學之者須以神遇,不以跡求。
若於位置皴染,研求成法,縱與子久形模相似,落落從上,諸大家不若是之拘也。
此圖成後,偶有會心處,向上拈出,平淡天真之妙,可深參而得之。
○仿大癡筆(為毗陵唐益之作) 要仿元筆,須透宋法。
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則元筆之趣一分不出。
毫厘千裡之辨在此,子久三昧也。
益翁文章政事之餘,旁及藝事,筆墨一道,亦從家學得之。
相值都門,論心深為契合。
今將製錦南行矣,寫此奉贈。
○仿大癡秋山 大癡愛佳山水,至虞山,見其頗似富春,遂僑寓二十年。
湖橋酒瓶,至今猶傳勝事。
吾穀楓林,為秋山之勝,癡翁一生筆墨最得意處。
所謂峰巒渾厚,草木華滋,於此可見古人之匠心矣。
餘侍直辦公之暇,偶作此圖,有客從虞山來,遂以持贈。
質之具眼,有少分相合否。
○仿大癡(為錢長黃之任新安作) 新安形勝地也。
餘前至秦中,驅車過洛陽,渡伊洛。
四圍山色,崚嶒巨石,俯瞰河流,曲折迤邐者數裏。
方知大癡浮巒暖翠,天池石壁二圖之妙,過此而新安至矣。
今“長黃官於茲土”,與“崔峒寒山流水”之句,恰相符合,可不作此為賀乎!此行身在畫圖中,而又領略詩意。
古稱花縣,何以過之。
發軔可以博報最也,請以拙筆為左券。
○仿黃大癡長卷(為鄭年上作) 畫法莫備於宋,至元人搜抉其義蘊,洗發其精神,實處轉鬆,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
四家各有真髓,其中逸緻橫生,天機透露,大癡尤精進頭陀也。
餘弱冠時,得先大父指授,方明董巨正宗法派,於子久為專師。
今五十年矣,凡用筆之抑揚頓挫,用墨之濃淡枯濕,可解不可解處,有難以言傳者,餘年來漸覺有會心處,悉於此卷發之。
藝雖不工,而苦心一番,甘苦自知。
謂我似古人,我不敢信。
謂我不似古人,我亦不敢信也。
究心斯道者,或不以餘言為河漢耳。
○仿大癡(為漢陽郡守郝子希作) 筆墨一道,同乎性情,非高曠中有真摯,則性情終不出也。
餘與子希先生,論交垂四十年,回思渚陽襄國時,政事之暇,較藝論文,流連無虛日。
年來又同官於京,過從為更密矣。
先生出守漢陽,以畫屬餘,蹉跎年久,終未踐約。
猶幸筋力未衰,可以應知己之命。
庚寅秋日,久雨初晴,辦公稍
青山幻出平中奇,剛健婀娜審真偽。
此理山樵深得之,扛鼎力中有嫵媚。
老而篤好不知疲,譬如小戶飲輒醉。
寫以贈君君一噱,僧寮又聽鍾聲至。
○仿黃子久筆(為張南陰作) 西嶺春雲,餘聞粵西多山少水,拔地插天,與此迥別。
及於此者,寒山流水,另有一番登臨氣概矣。
大癡得董巨三昧,平淡天真,不尚奇峭,意在富春烏目間。
吟樵奉命遠行,出守大郡,屬餘仿此,置行篋中。
攬峰岩之獨秀,思湖山之佳麗,兩者均有得也。
特慚筆墨癡鈍,不足為燕寢凝香之用耳。
○題仿大癡巨冊(為李憲臣作) 餘見子久大幅,一為浮巒暖翠,一為夏山圖,筆墨位置,盡發其蘊。
餘向欲采取二軸,運以體裁,彙成結構,以腕弱思淺,動而輒止,未能與之鏖戰也。
憲臣先生與予同事數年,悃愊無華,氣誼敦洽,予之知音也。
向以此見委,怯於作大幛,遲回久之。
邇來功力稍進,不敢匿醜,經營慘澹者,一載餘矣。
今奉命為粵東之行,迫促難辭。
十日一山,五日一水,何以副好友之意乎!急作此圖,歸之行篋中,以供清玩。
餘老來樂此不倦,南華羊城多奇山,先生歸述所見,予將為先生再索枯腸。
千岩萬壑,別開生麵,藝苑中一美談也。
書之以為後訂。
○煙巒秋爽仿荊關(金明吉求) 元季四家,俱宗北宋。
以大癡之筆,用山樵之格,便是荊關遺意也。
隨機而趣生,法無一定。
丘壑雲煙,惟見渾厚磅礴之氣。
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用淺絳色,而墨妙愈顯,剛健婀娜,隱躍行間墨裏。
不謂六法中道統相傳,不可移易如此。
若以臆見窺測,便去萬裡,為門外傖父,不獨徑庭而已。
明吉以小卷問畫,餘為寫荊關秋色,並以源流告之。
並屬質之識者,以餘言為不謬耶。
○仿梅道人筆(司民求) 世人論畫以筆墨,而用筆用墨,必須辨其次第,審其純駁,從氣勢而定位置,從位置而加皴染,略一任意,便疥癩滿紙矣。
每於梅道人有墨豬之誚,精深流逸之緻,茫然不解,何以得古人用心處。
餘急於此指出,得其三昧,即得北宋之三昧也。
○仿小米筆(為司民作) 米家畫法,品格最高。
得其衣缽,惟高尚書,有大乘氣象。
元人中如方方壺、郭天錫,皆具體而微者也。
庚寅春暮夏初,餘在暢春入直,晨光晚色,諸峰隱現出沒,有平淡天真之妙。
方信南宮遺墨,得此中真髓,揣摩成圖,可以忘倦,可以忘老。
諸方評論雲:可與北苑頡頏,雖大癡山樵,猶遜一格。
不虛也。
○仿黃子久(為宗室柳泉作) 清光咫尺五雲間,刻意臨摹且閉關。
漫學癡翁求粉本,富春依舊有青山。
大癡畫至富春長卷,筆墨可謂化工。
學之者須以神遇,不以跡求。
若於位置皴染,研求成法,縱與子久形模相似,落落從上,諸大家不若是之拘也。
此圖成後,偶有會心處,向上拈出,平淡天真之妙,可深參而得之。
○仿大癡筆(為毗陵唐益之作) 要仿元筆,須透宋法。
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則元筆之趣一分不出。
毫厘千裡之辨在此,子久三昧也。
益翁文章政事之餘,旁及藝事,筆墨一道,亦從家學得之。
相值都門,論心深為契合。
今將製錦南行矣,寫此奉贈。
○仿大癡秋山 大癡愛佳山水,至虞山,見其頗似富春,遂僑寓二十年。
湖橋酒瓶,至今猶傳勝事。
吾穀楓林,為秋山之勝,癡翁一生筆墨最得意處。
所謂峰巒渾厚,草木華滋,於此可見古人之匠心矣。
餘侍直辦公之暇,偶作此圖,有客從虞山來,遂以持贈。
質之具眼,有少分相合否。
○仿大癡(為錢長黃之任新安作) 新安形勝地也。
餘前至秦中,驅車過洛陽,渡伊洛。
四圍山色,崚嶒巨石,俯瞰河流,曲折迤邐者數裏。
方知大癡浮巒暖翠,天池石壁二圖之妙,過此而新安至矣。
今“長黃官於茲土”,與“崔峒寒山流水”之句,恰相符合,可不作此為賀乎!此行身在畫圖中,而又領略詩意。
古稱花縣,何以過之。
發軔可以博報最也,請以拙筆為左券。
○仿黃大癡長卷(為鄭年上作) 畫法莫備於宋,至元人搜抉其義蘊,洗發其精神,實處轉鬆,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
四家各有真髓,其中逸緻橫生,天機透露,大癡尤精進頭陀也。
餘弱冠時,得先大父指授,方明董巨正宗法派,於子久為專師。
今五十年矣,凡用筆之抑揚頓挫,用墨之濃淡枯濕,可解不可解處,有難以言傳者,餘年來漸覺有會心處,悉於此卷發之。
藝雖不工,而苦心一番,甘苦自知。
謂我似古人,我不敢信。
謂我不似古人,我亦不敢信也。
究心斯道者,或不以餘言為河漢耳。
○仿大癡(為漢陽郡守郝子希作) 筆墨一道,同乎性情,非高曠中有真摯,則性情終不出也。
餘與子希先生,論交垂四十年,回思渚陽襄國時,政事之暇,較藝論文,流連無虛日。
年來又同官於京,過從為更密矣。
先生出守漢陽,以畫屬餘,蹉跎年久,終未踐約。
猶幸筋力未衰,可以應知己之命。
庚寅秋日,久雨初晴,辦公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