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美感與聯想
關燈
小
中
大
承認美感經驗為形象的直覺,我們還可以解決另一個糾紛的問題,就是美感與聯想的關系。
聯想是一種最普遍的作用,通常分為兩種。
一種是類似聯想,例如看到菊花想起向日葵,因為它們都是花,都是黃色,在性質上有類似點。
一種是接近聯想,例如看到菊花想起中山公園,又想起陶淵明的詩,因為我在中山公園裡看過菊花,在陶淵明的詩裡也常遇到提起菊花的句子,兩種對象雖不同,而在經驗上卻曾相接近。
這兩種聯想有時混在一起,例如看到菊花想起陶淵明,一方面是一種接近聯想,因為陶淵明常作菊花詩;一方面也是一種類似聯想,因為菊花有高人節士的氣概,和陶淵明的性格很類似。
凡是兩個觀念聯在一起想時都用聯想,例如說“人是動物”“這個聲音像是張三的”“妻就是老婆”“美感經驗是形象的直覺”“流雲如白衣蒼狗”“衣在箱子裡”等等。
從此可知凡是可以用一個完全語句表示的知識都是聯想作用的結果。
這就是說,聯想是知覺、概念、記憶、思考、想象等心理活動的基礎,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想在進行。
從前哲學家如霍布斯(Hobbes)、詹姆斯諸人把思想分為有意旨的(voluntarythought)和聯想的(associativethought)兩種。
“聯想的思想”是自由起伏飄忽不定的。
例如我此刻從菊花想起,想到中山公園,由中山公園想到溥心畲的畫展、檀柘寺、蛇、《古舟子詠》中一行詩、鴉片煙等等。
從菊花到鴉片煙雖似牛頭不對馬嘴,其中聯想線索前後相承,卻有關系可尋;雖有關系可尋,卻都是偶然的。
換一個時間,換一個環境,我也許可以由菊花想起許多其他事物。
夢中的思想往往完全是聯想的。
“有意旨的思想”也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逐漸前進,但是在輾轉前進時步步受一個主旨控制,它所走的方向是由主旨指定的。
甲和乙、乙和丙相承是以必然關系為線索的。
日常思考都是用這種“有意旨的思想”。
其實“有意旨的思想”也還脫離不了聯想,所不同者不過是一個是有定向、有必然關系的聯想,一個是飄忽的偶然的聯想罷了。
現在我們沿舊習慣,說聯想作用時單指飄忽的偶然的聯想,就是與“有意旨的思想”有别的“聯想的思想”。
在觀照自然或藝術時,我們最容易起聯想,因為我們暫時丢開實際生活的種種牽制,心裡沒有一個主旨指定思路的方向,平時可以限制聯想的種種力量都暫時失其作用。
一般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大半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
最簡單的實例是顔色的偏好。
我們對于顔色,往往因民族、年齡、性别、教育不同而各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紅色,有人偏好青色。
據一派心理學家看,這都是由于聯想作用。
例如紅是火和血的顔色,所以看到紅令人覺得溫暖,感到熱情。
青是田園草木的顔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聯想到鄉村生活的安閑。
再比如看畫。
圖畫的美本來在顔色、線紋、陰影諸成分的諧和配合所現出的意象。
多數人看畫卻不着重這一點而着重畫裡的故事。
鄉下人歡喜把孟姜女、薛仁貴、桃園三結義、安天會的圖糊在壁上做裝飾,并不是因為能欣賞那些木闆雕刻,而是因為它們可以引起許多有趣的故事的聯想。
這種心理習慣是很普遍的,所以往日畫家都喜歡用曆史宗教的題材。
例如《拿破侖的結婚》《乾隆南巡》《耶稣臨刑》之類的圖畫雖然本身不一定有什麼價值,卻為多數人所愛看。
詹姆斯說,有一位老修道婦站在一幅耶稣臨刑圖前合掌仰視,悠然神往。
旁人問她那幅畫如何,她回答說:“真美!你看上帝是多麼仁慈,讓自己的兒子去犧牲,來贖全人類的罪孽!”在音樂方面聯想的勢力更大。
據近代實驗美學的結果,純粹的音樂嗜好是極稀罕的,許多人歡喜音樂,都不是因為欣賞聲音的和諧,而是因為歡喜它所喚起的視覺的意象。
我們在實驗報告裡摘一兩節出來看: 我仿佛坐在皇後的大廳裡。
一位穿紅袍的女子在拉提琴,另外一個女子在伴着琴聲唱歌。
那位拉琴者的面容很凄慘,她生平一定有什麼失意的事。
劍橋大學Meyers教授的實驗報告聽瓦格納的《林間微響》時我很明顯地看見一叢青綠的橡樹和棕榈,橡樹高低如普通的橡樹,棕榈有時高達三四米。
...我隐約聽見橡樹的最高枝有一隻夜莺在歌唱。
.我想那隻夜莺是黃色夾黑色,但是我并沒有看見它。
巴黎大學Delacroix教授的實驗報告中國許多詩人描寫音樂的詩也可當作實驗報告看。
例如李颀的《聽董大彈胡笳》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裡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堕瓦。
進泉飒飒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
聯想是一種最普遍的作用,通常分為兩種。
一種是類似聯想,例如看到菊花想起向日葵,因為它們都是花,都是黃色,在性質上有類似點。
一種是接近聯想,例如看到菊花想起中山公園,又想起陶淵明的詩,因為我在中山公園裡看過菊花,在陶淵明的詩裡也常遇到提起菊花的句子,兩種對象雖不同,而在經驗上卻曾相接近。
這兩種聯想有時混在一起,例如看到菊花想起陶淵明,一方面是一種接近聯想,因為陶淵明常作菊花詩;一方面也是一種類似聯想,因為菊花有高人節士的氣概,和陶淵明的性格很類似。
凡是兩個觀念聯在一起想時都用聯想,例如說“人是動物”“這個聲音像是張三的”“妻就是老婆”“美感經驗是形象的直覺”“流雲如白衣蒼狗”“衣在箱子裡”等等。
從此可知凡是可以用一個完全語句表示的知識都是聯想作用的結果。
這就是說,聯想是知覺、概念、記憶、思考、想象等心理活動的基礎,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想在進行。
從前哲學家如霍布斯(Hobbes)、詹姆斯諸人把思想分為有意旨的(voluntarythought)和聯想的(associativethought)兩種。
“聯想的思想”是自由起伏飄忽不定的。
例如我此刻從菊花想起,想到中山公園,由中山公園想到溥心畲的畫展、檀柘寺、蛇、《古舟子詠》中一行詩、鴉片煙等等。
從菊花到鴉片煙雖似牛頭不對馬嘴,其中聯想線索前後相承,卻有關系可尋;雖有關系可尋,卻都是偶然的。
換一個時間,換一個環境,我也許可以由菊花想起許多其他事物。
夢中的思想往往完全是聯想的。
“有意旨的思想”也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逐漸前進,但是在輾轉前進時步步受一個主旨控制,它所走的方向是由主旨指定的。
甲和乙、乙和丙相承是以必然關系為線索的。
日常思考都是用這種“有意旨的思想”。
其實“有意旨的思想”也還脫離不了聯想,所不同者不過是一個是有定向、有必然關系的聯想,一個是飄忽的偶然的聯想罷了。
現在我們沿舊習慣,說聯想作用時單指飄忽的偶然的聯想,就是與“有意旨的思想”有别的“聯想的思想”。
在觀照自然或藝術時,我們最容易起聯想,因為我們暫時丢開實際生活的種種牽制,心裡沒有一個主旨指定思路的方向,平時可以限制聯想的種種力量都暫時失其作用。
一般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大半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
最簡單的實例是顔色的偏好。
我們對于顔色,往往因民族、年齡、性别、教育不同而各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紅色,有人偏好青色。
據一派心理學家看,這都是由于聯想作用。
例如紅是火和血的顔色,所以看到紅令人覺得溫暖,感到熱情。
青是田園草木的顔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聯想到鄉村生活的安閑。
再比如看畫。
圖畫的美本來在顔色、線紋、陰影諸成分的諧和配合所現出的意象。
多數人看畫卻不着重這一點而着重畫裡的故事。
鄉下人歡喜把孟姜女、薛仁貴、桃園三結義、安天會的圖糊在壁上做裝飾,并不是因為能欣賞那些木闆雕刻,而是因為它們可以引起許多有趣的故事的聯想。
這種心理習慣是很普遍的,所以往日畫家都喜歡用曆史宗教的題材。
例如《拿破侖的結婚》《乾隆南巡》《耶稣臨刑》之類的圖畫雖然本身不一定有什麼價值,卻為多數人所愛看。
詹姆斯說,有一位老修道婦站在一幅耶稣臨刑圖前合掌仰視,悠然神往。
旁人問她那幅畫如何,她回答說:“真美!你看上帝是多麼仁慈,讓自己的兒子去犧牲,來贖全人類的罪孽!”在音樂方面聯想的勢力更大。
據近代實驗美學的結果,純粹的音樂嗜好是極稀罕的,許多人歡喜音樂,都不是因為欣賞聲音的和諧,而是因為歡喜它所喚起的視覺的意象。
我們在實驗報告裡摘一兩節出來看: 我仿佛坐在皇後的大廳裡。
一位穿紅袍的女子在拉提琴,另外一個女子在伴着琴聲唱歌。
那位拉琴者的面容很凄慘,她生平一定有什麼失意的事。
劍橋大學Meyers教授的實驗報告聽瓦格納的《林間微響》時我很明顯地看見一叢青綠的橡樹和棕榈,橡樹高低如普通的橡樹,棕榈有時高達三四米。
...我隐約聽見橡樹的最高枝有一隻夜莺在歌唱。
.我想那隻夜莺是黃色夾黑色,但是我并沒有看見它。
巴黎大學Delacroix教授的實驗報告中國許多詩人描寫音樂的詩也可當作實驗報告看。
例如李颀的《聽董大彈胡笳》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裡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堕瓦。
進泉飒飒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