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關燈
小
中
大
森書的《品花寶鑒》是寫北京的妓女化的男伶,俞達的《青樓夢》與韓子雲的《海上花列傳》都是寫的妓女。
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海上花列傳》,完全是用蘇州方言寫的,描寫極為逼真而自然,實清末小說中之傑構。
仿此書而作者有《九尾龜》,描繪亦佳。
此外尚有《青樓寶鑒》《海上繁華夢》《繪芳園》等書,皆以寫妓女生活為主,但已無特點可言了。
(二)俠義小說民間傳說,最重英雄故事,故《水浒傳》在一般社會中最為流行。
至清代則小說中所叙英雄類多以任俠義勇見長者,這亦可見當代民衆的社會心理。
如《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小五義》《七劍十三俠》《施公案》等,皆為清代俠義小說之著名者,但比之《水浒傳》則遠為遜色了。
《兒女英雄傳評話》原本有五十三回,今殘存四十回。
道光時人文康作。
康為費莫氏,字鐵仙,滿洲鑲紅旗人。
他本是世家子,曾做過郡守、觀察,又被任為駐藏大臣,但以疾未往就職。
後因諸子不肖,家道中落。
相傳他晚年困居一室,僅存筆墨,乃作此書以自遣。
全書内容系叙一俠女何玉鳳為父報仇的俠義行為,後嫁安骥為妻,夫婦備極榮貴。
是蓋作者幻為理想的境界,以劇中主角安骥自居,而慰其殘年也。
此書的最大特色在純粹用北京話寫成,流暢可誦。
此外亦無其他可觀之處。
後有作續書者,成三十二回,文意既拙,複未完稿,不足述也。
《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後又被稱為《大五義》。
作者為石玉昆,其生平不詳。
此書内容系從宋真宗朝“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講起,次則叙到包拯的降生及其斷案事迹,複次則叙述三俠(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及五鼠(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的武俠行動,最後衆俠士皆歸順朝廷,全劇以終。
這部書是俠義小說中的一大創作。
當時的文人俞樾稱其“事迹新奇,筆意酣恣,描寫細入毫芒”。
俞氏并以己意,為之删改,另名《七俠五義》以行世。
後此不久,乃有《小五義》及《續小五義》出現,皆一百二十四回,序中亦稱為石玉昆原稿。
自白玉堂盜盟單喪生講起,至襄陽王謀叛被擒止,其間活躍的俠士,則為五鼠之子及其他的小英雄了。
及于清末,俠義小說竟如風起雲湧地起來,如《英雄大八義》《英雄小八義》《七劍十三俠》《七劍十八義》等,名目尚繁,而《七俠五義》之續書則二十四集之多。
其中多不足觀者,惟《七劍十三俠》較佳。
自明人作《包公案》,清代仿之作者遂繁。
如《施公案》(一名《百斷奇觀》)《彭公案》《永慶昇平》《乾隆巡幸江南記》《劉公案》《李公案》等,皆系叙賢明之君臣微行查案,有俠士義賊為之幫助破案的故事。
後《施公案》竟續至十集,《彭公案》更續至三十集。
作品既濫,便毫不足觀了。
(三)社會小說此類小說多注重于抒寫社會的暗面,而出之以諷刺的态度;或寫社會問題,而借以闡發自己的理想。
如《儒林外史》《鏡花緣》《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等,皆是含有暗示或諷刺的社會問題小說。
《儒林外史》為清代說部名著之一,吳敬梓(1701—1754)作。
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
幼穎異,詩賦援筆立就。
雍正時,曾被舉應博學鴻詞科,不赴。
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
他性豪邁,不善治生,産業揮霍俱盡。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
所著《文木山房集》五卷、《詩說》七卷、《詩》七卷,告不甚傳。
惟《儒林外史》著稱于世。
全書共五十五回,是許多短篇故事集合而成的長篇。
作者在這部小說裡面最注重的是描寫當時一般假名士、僞君子及那些制藝家的醜惡。
憑他那支诙諧風趣的筆,寫得異常尖刻生動,罵盡儒林敗類。
中國小說之善于諷刺者當以此書為第一部。
《鏡花緣》是李汝珍(約1763—約1830)所作。
汝珍字松石,直隸大興人。
少而穎異,不樂為時文,精于音韻,旁及雜藝。
不得志于時,以諸生終老海州。
年六十餘。
他的《鏡花緣》即作于晚年窮愁的時候,曆十餘載始成。
全書凡一百回,是一部讨論婦女問題的小說。
大略叙唐武後時,有秀才唐敖因政治失意,附其婦弟林之洋商舶至海外遨遊,遍曆奇觀,并遊君子邦、女人國等處,頗多笑噱。
後唐敖竟入山不返。
其女唐閨臣又附船尋父,亦曆諸異境,終不遇。
僅得父書約其“中過才女”後相見。
閨臣乃歸國,恰遇武後開科試才女,取百人,閨臣中第十一。
此百人者蓋皆天上花神之谪于人間也。
此時她們會聚于京師,大事遊宴吟詠。
後她們助唐室,讨平武氏,中宗複位。
末了有續開女試,命前科才女重赴“紅文宴”之言,然全書已完。
作者自雲尚有續書,亦竟未作。
這部小說的描寫是很能引人入勝的,亦往往有很深刻的諷刺。
但其最大的特色,則是在于作者所幻想創造出來許多新奇而滑稽的事迹。
《官場現形記》是李寶嘉(1867—1906)所作。
寶嘉字伯元,号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
少時擅制藝及詩賦,以第一名入學。
累舉不第,乃赴上海,前後辦《指南報》《遊戲報》《海上繁華報》。
所著有《庚子國變彈詞》《海天鴻雪記》《李蓮英》《繁華夢》《活地獄》《文明小史》等書。
他死時年四十。
《官場現形記》為其最後一部未完的作品。
已成六十回,皆自成起訖的許多短篇湊合而成,把當時官場的腐敗狀态,說得個痛快淋漓。
書出,風行一時,作者之名因以大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吳沃堯(1867—1910)所作。
沃堯字繭人,改字趼人,廣東南海人。
居佛山鎮,故自号我佛山人。
年二十餘至上海,賣文為生。
後客山東,遊日本,皆不得意。
終複居上海。
文字之暇,則盡力于教育事業。
年四十四。
所著文稿甚富,出版者不下十餘種,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最負盛名。
共一百零八回。
全書以自号“九死一生”者為線索,曆記二十年中所遇、所見、所聞天地間驚奇之事,綴為一書,描寫極為酣暢。
惜過于誇飾,亦是一病。
《老殘遊記》是劉鹗(1857—1909)所作。
鹗字鐵雲,筆名為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
少時頗放蕩不檢。
後行醫,複改業商,盡喪其資。
因治河有功,漸至以知府用。
曾上書請敷鐵道,又主張開山西礦,既成,世俗指為“漢奸”。
庚子之亂後數年,政府以私售倉粟之罪誣之,流新疆死。
《老殘遊記》為其唯一的傑作,共二十章。
系用遊記的體裁,叙一号“老殘”者遊行各地時的所見所聞及其言論,中多攻擊官吏之處。
其最精彩者實為《明湖居聽書》《黃河上打冰》及《桃花山》諸章的描寫,蓋已極藝術的能事了。
《孽海花》亦為寫清末政治社會的小說,曾樸所作。
樸字太仆,改字孟樸,常熟人。
此書僅成二十回,讀者稱其“結構工巧,文采斐然”。
作者今尚存,但其作風則已很有變遷了。
此外尚有一部小說巨制不可不叙及者,即《野叟曝言》。
為康熙時人夏敬渠作。
敬渠字懋修,号二銘,江陰人。
學問淹博,交遊甚廣,足迹幾遍海内。
所著《野叟曝言》多至一百五十四回,以“奮武揆文,天下無雙正士,熔經鑄史,人間第一奇書”二十字編卷。
其内容則如凡例所言,凡“叙事、說理、談經、論史、教孝、勸忠、運籌、決策、藝之兵詩醫算、情之喜怒哀懼、講道學、辟邪說……”無所不包,蓋作者以此表現其學問才華也。
若從中去探讨其藝術上的價值,則全然是令人失望的。
(四)彈詞以上所講的都是散文的小說,現在要來講一種韻文的小說。
彈詞在形體上是詩歌,然其内容則是道地的通俗小說。
其起源甚早。
如唐代佛曲中的各種“俗文”和“變文”,宋代的各種“寶卷”和“鼓子詞”,金人董解元的《西廂搊彈詞》,皆為後來彈詞的先驅。
彈詞的體制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為有唱無白者,一為有唱有白者。
最初流行于明清之際。
明人的作品,有号稱楊慎著的《廿一史彈詞》。
至清代則作品日繁。
最著者如《玉钏緣》《玉蜻蜓》《珍珠塔》《再生緣》《再造天》《天雨花》《鳳凰山》《安邦志》《定國志》《珍珠鳳》《果報錄》《鳳雙飛》《三笑姻緣》《筆生花》等,皆在民間風行。
作者多為無名氏。
亦有出于婦女手筆者,頗為婦女所喜歡讀。
但大部分是千篇一律之作,文意并拙,很少有藝術價值的。
清代的短篇小說,雖未能與長篇小說對抗發展,然亦有足述者。
蒲松齡作《聊齋志異》,袁枚作《新齊諧》,紀昀作《閱微草堂筆記》,皆著稱于世。
以蒲松齡(1640—1715)所作為最佳。
松齡字留仙,山東淄川人。
幼有轶才,老而不達。
年七十六。
其《聊齋志異》共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所叙皆仙狐鬼怪之事。
文詞華麗,描寫委曲,清人的短篇小說當推此為第一部。
紀昀(1724—1805),字曉岚,直隸獻縣人。
官至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
他是《四庫全書》的總纂,文望甚高。
其《閱微草堂筆記》分《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灤陽續錄》五種,皆屬志怪,但體例已不似小說。
後來作品日繁。
仿《聊齋志異》者有王韬的《遁窟讕言》《淞隐漫錄》《淞濱瑣話》,及宣鼎的《夜雨秋燈錄》,仿《閱微草堂筆記》者有許元仲的《三異筆談》等書。
此外如俞鴻漸的《印雪軒随筆》、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亦盡是記述異聞。
又有專講善惡報應之說者,如金捧阊的《客窗偶筆》、梁恭辰的《池上草堂筆記》、許奉恩的《裡乘》等,則已是“勸善書”一流,不能算是小說了。
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海上花列傳》,完全是用蘇州方言寫的,描寫極為逼真而自然,實清末小說中之傑構。
仿此書而作者有《九尾龜》,描繪亦佳。
此外尚有《青樓寶鑒》《海上繁華夢》《繪芳園》等書,皆以寫妓女生活為主,但已無特點可言了。
(二)俠義小說民間傳說,最重英雄故事,故《水浒傳》在一般社會中最為流行。
至清代則小說中所叙英雄類多以任俠義勇見長者,這亦可見當代民衆的社會心理。
如《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小五義》《七劍十三俠》《施公案》等,皆為清代俠義小說之著名者,但比之《水浒傳》則遠為遜色了。
《兒女英雄傳評話》原本有五十三回,今殘存四十回。
道光時人文康作。
康為費莫氏,字鐵仙,滿洲鑲紅旗人。
他本是世家子,曾做過郡守、觀察,又被任為駐藏大臣,但以疾未往就職。
後因諸子不肖,家道中落。
相傳他晚年困居一室,僅存筆墨,乃作此書以自遣。
全書内容系叙一俠女何玉鳳為父報仇的俠義行為,後嫁安骥為妻,夫婦備極榮貴。
是蓋作者幻為理想的境界,以劇中主角安骥自居,而慰其殘年也。
此書的最大特色在純粹用北京話寫成,流暢可誦。
此外亦無其他可觀之處。
後有作續書者,成三十二回,文意既拙,複未完稿,不足述也。
《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後又被稱為《大五義》。
作者為石玉昆,其生平不詳。
此書内容系從宋真宗朝“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講起,次則叙到包拯的降生及其斷案事迹,複次則叙述三俠(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及五鼠(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的武俠行動,最後衆俠士皆歸順朝廷,全劇以終。
這部書是俠義小說中的一大創作。
當時的文人俞樾稱其“事迹新奇,筆意酣恣,描寫細入毫芒”。
俞氏并以己意,為之删改,另名《七俠五義》以行世。
後此不久,乃有《小五義》及《續小五義》出現,皆一百二十四回,序中亦稱為石玉昆原稿。
自白玉堂盜盟單喪生講起,至襄陽王謀叛被擒止,其間活躍的俠士,則為五鼠之子及其他的小英雄了。
及于清末,俠義小說竟如風起雲湧地起來,如《英雄大八義》《英雄小八義》《七劍十三俠》《七劍十八義》等,名目尚繁,而《七俠五義》之續書則二十四集之多。
其中多不足觀者,惟《七劍十三俠》較佳。
自明人作《包公案》,清代仿之作者遂繁。
如《施公案》(一名《百斷奇觀》)《彭公案》《永慶昇平》《乾隆巡幸江南記》《劉公案》《李公案》等,皆系叙賢明之君臣微行查案,有俠士義賊為之幫助破案的故事。
後《施公案》竟續至十集,《彭公案》更續至三十集。
作品既濫,便毫不足觀了。
(三)社會小說此類小說多注重于抒寫社會的暗面,而出之以諷刺的态度;或寫社會問題,而借以闡發自己的理想。
如《儒林外史》《鏡花緣》《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等,皆是含有暗示或諷刺的社會問題小說。
《儒林外史》為清代說部名著之一,吳敬梓(1701—1754)作。
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
幼穎異,詩賦援筆立就。
雍正時,曾被舉應博學鴻詞科,不赴。
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
他性豪邁,不善治生,産業揮霍俱盡。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
所著《文木山房集》五卷、《詩說》七卷、《詩》七卷,告不甚傳。
惟《儒林外史》著稱于世。
全書共五十五回,是許多短篇故事集合而成的長篇。
作者在這部小說裡面最注重的是描寫當時一般假名士、僞君子及那些制藝家的醜惡。
憑他那支诙諧風趣的筆,寫得異常尖刻生動,罵盡儒林敗類。
中國小說之善于諷刺者當以此書為第一部。
《鏡花緣》是李汝珍(約1763—約1830)所作。
汝珍字松石,直隸大興人。
少而穎異,不樂為時文,精于音韻,旁及雜藝。
不得志于時,以諸生終老海州。
年六十餘。
他的《鏡花緣》即作于晚年窮愁的時候,曆十餘載始成。
全書凡一百回,是一部讨論婦女問題的小說。
大略叙唐武後時,有秀才唐敖因政治失意,附其婦弟林之洋商舶至海外遨遊,遍曆奇觀,并遊君子邦、女人國等處,頗多笑噱。
後唐敖竟入山不返。
其女唐閨臣又附船尋父,亦曆諸異境,終不遇。
僅得父書約其“中過才女”後相見。
閨臣乃歸國,恰遇武後開科試才女,取百人,閨臣中第十一。
此百人者蓋皆天上花神之谪于人間也。
此時她們會聚于京師,大事遊宴吟詠。
後她們助唐室,讨平武氏,中宗複位。
末了有續開女試,命前科才女重赴“紅文宴”之言,然全書已完。
作者自雲尚有續書,亦竟未作。
這部小說的描寫是很能引人入勝的,亦往往有很深刻的諷刺。
但其最大的特色,則是在于作者所幻想創造出來許多新奇而滑稽的事迹。
《官場現形記》是李寶嘉(1867—1906)所作。
寶嘉字伯元,号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
少時擅制藝及詩賦,以第一名入學。
累舉不第,乃赴上海,前後辦《指南報》《遊戲報》《海上繁華報》。
所著有《庚子國變彈詞》《海天鴻雪記》《李蓮英》《繁華夢》《活地獄》《文明小史》等書。
他死時年四十。
《官場現形記》為其最後一部未完的作品。
已成六十回,皆自成起訖的許多短篇湊合而成,把當時官場的腐敗狀态,說得個痛快淋漓。
書出,風行一時,作者之名因以大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吳沃堯(1867—1910)所作。
沃堯字繭人,改字趼人,廣東南海人。
居佛山鎮,故自号我佛山人。
年二十餘至上海,賣文為生。
後客山東,遊日本,皆不得意。
終複居上海。
文字之暇,則盡力于教育事業。
年四十四。
所著文稿甚富,出版者不下十餘種,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最負盛名。
共一百零八回。
全書以自号“九死一生”者為線索,曆記二十年中所遇、所見、所聞天地間驚奇之事,綴為一書,描寫極為酣暢。
惜過于誇飾,亦是一病。
《老殘遊記》是劉鹗(1857—1909)所作。
鹗字鐵雲,筆名為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
少時頗放蕩不檢。
後行醫,複改業商,盡喪其資。
因治河有功,漸至以知府用。
曾上書請敷鐵道,又主張開山西礦,既成,世俗指為“漢奸”。
庚子之亂後數年,政府以私售倉粟之罪誣之,流新疆死。
《老殘遊記》為其唯一的傑作,共二十章。
系用遊記的體裁,叙一号“老殘”者遊行各地時的所見所聞及其言論,中多攻擊官吏之處。
其最精彩者實為《明湖居聽書》《黃河上打冰》及《桃花山》諸章的描寫,蓋已極藝術的能事了。
《孽海花》亦為寫清末政治社會的小說,曾樸所作。
樸字太仆,改字孟樸,常熟人。
此書僅成二十回,讀者稱其“結構工巧,文采斐然”。
作者今尚存,但其作風則已很有變遷了。
此外尚有一部小說巨制不可不叙及者,即《野叟曝言》。
為康熙時人夏敬渠作。
敬渠字懋修,号二銘,江陰人。
學問淹博,交遊甚廣,足迹幾遍海内。
所著《野叟曝言》多至一百五十四回,以“奮武揆文,天下無雙正士,熔經鑄史,人間第一奇書”二十字編卷。
其内容則如凡例所言,凡“叙事、說理、談經、論史、教孝、勸忠、運籌、決策、藝之兵詩醫算、情之喜怒哀懼、講道學、辟邪說……”無所不包,蓋作者以此表現其學問才華也。
若從中去探讨其藝術上的價值,則全然是令人失望的。
(四)彈詞以上所講的都是散文的小說,現在要來講一種韻文的小說。
彈詞在形體上是詩歌,然其内容則是道地的通俗小說。
其起源甚早。
如唐代佛曲中的各種“俗文”和“變文”,宋代的各種“寶卷”和“鼓子詞”,金人董解元的《西廂搊彈詞》,皆為後來彈詞的先驅。
彈詞的體制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為有唱無白者,一為有唱有白者。
最初流行于明清之際。
明人的作品,有号稱楊慎著的《廿一史彈詞》。
至清代則作品日繁。
最著者如《玉钏緣》《玉蜻蜓》《珍珠塔》《再生緣》《再造天》《天雨花》《鳳凰山》《安邦志》《定國志》《珍珠鳳》《果報錄》《鳳雙飛》《三笑姻緣》《筆生花》等,皆在民間風行。
作者多為無名氏。
亦有出于婦女手筆者,頗為婦女所喜歡讀。
但大部分是千篇一律之作,文意并拙,很少有藝術價值的。
清代的短篇小說,雖未能與長篇小說對抗發展,然亦有足述者。
蒲松齡作《聊齋志異》,袁枚作《新齊諧》,紀昀作《閱微草堂筆記》,皆著稱于世。
以蒲松齡(1640—1715)所作為最佳。
松齡字留仙,山東淄川人。
幼有轶才,老而不達。
年七十六。
其《聊齋志異》共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所叙皆仙狐鬼怪之事。
文詞華麗,描寫委曲,清人的短篇小說當推此為第一部。
紀昀(1724—1805),字曉岚,直隸獻縣人。
官至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
他是《四庫全書》的總纂,文望甚高。
其《閱微草堂筆記》分《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灤陽續錄》五種,皆屬志怪,但體例已不似小說。
後來作品日繁。
仿《聊齋志異》者有王韬的《遁窟讕言》《淞隐漫錄》《淞濱瑣話》,及宣鼎的《夜雨秋燈錄》,仿《閱微草堂筆記》者有許元仲的《三異筆談》等書。
此外如俞鴻漸的《印雪軒随筆》、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亦盡是記述異聞。
又有專講善惡報應之說者,如金捧阊的《客窗偶筆》、梁恭辰的《池上草堂筆記》、許奉恩的《裡乘》等,則已是“勸善書”一流,不能算是小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