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關燈
小
中
大
,異常俚俗;她們描寫情思,異常佳妙。
《詞苑叢談》載,有客自蜀挾一妓歸,蓄之别室,率數日往。
偶以病稍疏,妓頗疑之。
客作《鵲橋仙》詞自解,妓用韻答之雲: 說盟,說誓,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
多應念得《脫空經》,是那位先生教底? 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
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 這樣絕妙的白話詞,豈是文人學士們所能作出來的?她們的傑作正多,可惜這裡篇幅不容多舉例了。
往下,我們要講南宋的樂府詞。
因為南宋偏安的局面已經定了,一般士大夫文人都把“亡國喪君之痛”忘記了,大家又走上享樂主義的路去,據洪爐而高歌了。
于是詞又變成笙歌宴樂的工具,樂府詞又在這時候發展起來。
白話詞特别注意詞的内容,樂府詞特别注意詞的表面。
白話詞是拿詞來表現自己,樂府詞是拿詞來協音樂。
所以樂府詞興,白話詞便衰。
我們遍讀那些樂府專家的詞,隻看着華美的字面、調協的音韻,完全失卻辛棄疾、陸遊那一派感慨悲涼的作風了。
吳文英說: 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纏令之體。
這簡單幾句話把樂府詞的意義說得很明白。
樂府詞的好處在這裡,樂府詞的壞處也就在這裡。
自宋甯宗嘉定(1208,辛棄疾已死)以後,至南宋末年,完全是樂府詞的風氣支配了整個的詞壇。
其首倡者乃是姜夔。
夔(約1155—1209)字堯章,鄱陽人。
生于紹興末年,死約在嘉定末年。
因秦桧當國,即隐居箬坑之千山不仕。
自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
與範成大、楊萬裡諸人相吟詠酬唱,嘯傲山水。
他精通音樂,嘗作自度腔。
每制新詞,即自吹箫,其妾小紅則歌而和之。
晚年,他帶着小紅遍遊江南諸勝地。
卒于蘇州。
夔作詞喜事雕琢,往往“過旬塗稿始定”,故不免刻畫過甚,削減了詞的意境與情感。
例如《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裡,盡荠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的詞譽向來很高。
黃昇說:“白石詞極精妙,不減清真;高處有美成所不能。
”姜夔與周邦彥本是一派的作家,論格調則姜夔尤高。
他的詞主“清空”,不重“質實”,其妙處“如野雲孤飛,來去無迹”;壞處則“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
這是我們對于姜詞最公允的批評。
屬于姜派的詞人,最著的有高觀國、史達祖、吳文英、蔣捷、王沂孫、周密、陳允平、張炎諸家。
高觀國的詞無甚可觀;史達祖則長于詠物;吳文英作詞最喜堆砌雕琢,其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易知。
他的長調幾乎沒有一首可讀的。
間有小詞,脫下古典的衣裳,則清蔚可誦。
例如《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帶住,謾長是、系行舟。
在南宋末年的詞人中,最能解脫超拔于詞律的拘束的,隻有一個蔣捷。
捷字勝欲,宜興人。
德祐年間進士。
宋亡,遁迹不仕,隐居竹山,人稱為竹山先生。
他的詞雖号稱姜派,而不喜刻畫字面,很有辛派自由放肆的精神。
其詞如《霜天曉角》: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 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
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鬓邊斜。
其餘,王沂孫、周密、陳允平三家的詞,也沒有特别可稱述的成績。
隻有張炎,要算是樂府詞壇最後一個有權威的殿軍。
張炎(1248—1314後),字叔夏,号玉田,又号樂笑翁。
原籍西秦,家居臨安。
生于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宋亡時隻有二十九歲。
他本是貴介子弟,後來資産盡失,晚年落拓,到處飄流。
到了七十多歲才去世,在元朝生活四十多年。
他作詞是費了苦心的,自稱“生平好為詞章,用功逾四十年”。
他的詞在當代很有名,嘗以《春水詞》傳誦一時,人稱為“張春水”;後又以《孤雁詞》脍炙人口,又被稱為“張孤雁”。
今舉其《高陽台》(西湖春感)為例: 接葉巢莺,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
能幾番遊?看花又是明年。
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
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
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
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
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樂府詞到了張炎,已經是告一段落了。
他是樂府詞人最後的光輝,但也沒有表現什麼好成績出來。
宋詞的生命便從此殁落了。
詞體本來是很狹隘的,經過唐五代詞人的開辟創造,經過北宋詞人的發揚光大,經過南渡詞人的展拓衍變,詞的發展已經登峰造極。
後來姜夔、吳文英、張炎輩找不着詞的出路了,便走上調弄音韻、講究文字技巧的路上去了。
詞本是從音樂的關系起來的,現在又被一班樂府詞人把它葬送在音樂的關系裡面。
宋代的詩 宋代的文學者都是用大部分的才力去作詩,以餘力作詞。
除了少數詞的專家如柳永、辛棄疾、吳文英等以外,大多數的作家,其詩集往往卷帙浩繁,詞則僅有一二卷,或竟不能裝成卷帙,隻有數詞流傳。
就數量的發展說,宋詩可謂極盛,較之唐詩實有過之。
可是詩的狂飙怒潮時代已經過去了。
宋代是太平的時代,這時的太平民衆,隻是歡迎柳永、周邦彥一派豔冶多情的新式曲子,不再歡迎詩歌了。
宋代的詩人也再作不出唐人那種悲壯有氣力的詩,再作不出唐人那種熱烈感慨的詩來了。
詩歌發展至宋,已經是一條末路。
故宋代雖濟濟多才,專心緻力于詩,而詩的成績極少。
四百年的詩壇,隻産生了幾個較為名貴的詩人,這不能不說是時代風氣推移的緣故。
吳之振《宋詩鈔》序說: 宋人之詩,變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盡落,精神獨存。
宋詩的最初期完全模拟晚唐。
分析來說,約有三派:第一,楊億、錢惟演、劉筠等,以晚唐的李商隐為宗向,号為“西昆體”;第二,王禹偁、徐铉等,學白居易,号“白體”;第三,寇準、魏野、林逋、潘阆等學晚唐,号“晚唐體”。
在這三派中,尤以西昆體為最盛,他們的詩秾豔纖靡,風行一時。
直到宋仁宗時,梅堯臣、蘇舜欽等起來,才大倡詩的革命,極力反對西昆體的詩。
他們作詩務為平淡,以反西昆體的秾豔;文字務求俚俗,以糾正西昆體的語僻難曉。
自後歐陽修繼蘇梅而鼓吹光大之,于是便造成以“平淡俚俗”為特色的所謂“宋詩”。
歐陽修的小詩很有些隽美的: 豐樂亭遊春 紅樹青山日欲斜, 長郊草色綠無涯。
遊人不管春将老, 來往亭前踏落花。
琅琊山(石屏路) 石屏自倚浮雲外, 石路久無人迹行。
我來攜酒醉其下, 卧看千峰秋月明。
繼歐陽修而起的大詩人有王安石(1021—1086),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臨川人。
神宗朝,他官至宰相,施行新法,是曆史上一位大政治思想家,事迹詳見《宋史》本傳。
他在文學史上也是一位怪傑,天才極高,詩文都作得好。
《宋詩鈔》的編者批評他的詩說:“論者謂其有工緻,無悲壯,餘以為不然。
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閑澹之中。
獨是議論過多,亦是一病耳。
”安石的長詩造意峻刻,氣力甚足,但我們卻最喜歡舉他的小詩為例: 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竹裡 竹裡編茅倚石根, 竹莖疏處見前村。
閑眠盡日無人到, 自有春風為掃門。
宋詩至蘇轼而一變。
蘇轼本是一位才情肆溢、氣魄豪放的文學家。
他無論作文、作賦、作詩、作詞,都是不可抑勒束縛的。
《宋詩鈔》小傳批評他的詩道:“子瞻詩,氣象洪闊,鋪叙宛轉,子美之後,一人而已。
然用事太多,不免失之豐缛;雖其學問所溢,要亦洗刷之工未盡也。
”其實“洗刷之工未盡”,正是蘇詩的天然本色處。
他的歌行波瀾壯闊,變化莫測,很似李白。
例如《遊金山寺》詩: 我家江水初發源, 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 古來出沒随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 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尋歸楫, 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 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飛焰照山栖鳥驚。
怅然歸卧心莫識, 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 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 有田不歸如江水。
他的小詩也另具清新的風味,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野水參差落漲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 家在江南黃葉村。
蘇門文人,能詩者極多,然缺乏第一流的作者。
秦觀的詩最婉麗清華,而傷之纖弱;張耒的詩平澹古逸,終嫌才短;晁補之的詩失之峻刻;陳師道的詩過于艱苦;其能與蘇轼對抗于詩壇的,隻有一個黃庭堅。
庭堅作詩雖隻字半句不輕出,荟萃衆長,自創一格,為江西派的祖師。
其詩如《題蓮華寺》: 狂卒猝起金坑西, 脅從數百馬百蹄。
所過州
《詞苑叢談》載,有客自蜀挾一妓歸,蓄之别室,率數日往。
偶以病稍疏,妓頗疑之。
客作《鵲橋仙》詞自解,妓用韻答之雲: 說盟,說誓,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
多應念得《脫空經》,是那位先生教底? 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
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工夫咒你! 這樣絕妙的白話詞,豈是文人學士們所能作出來的?她們的傑作正多,可惜這裡篇幅不容多舉例了。
往下,我們要講南宋的樂府詞。
因為南宋偏安的局面已經定了,一般士大夫文人都把“亡國喪君之痛”忘記了,大家又走上享樂主義的路去,據洪爐而高歌了。
于是詞又變成笙歌宴樂的工具,樂府詞又在這時候發展起來。
白話詞特别注意詞的内容,樂府詞特别注意詞的表面。
白話詞是拿詞來表現自己,樂府詞是拿詞來協音樂。
所以樂府詞興,白話詞便衰。
我們遍讀那些樂府專家的詞,隻看着華美的字面、調協的音韻,完全失卻辛棄疾、陸遊那一派感慨悲涼的作風了。
吳文英說: 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纏令之體。
這簡單幾句話把樂府詞的意義說得很明白。
樂府詞的好處在這裡,樂府詞的壞處也就在這裡。
自宋甯宗嘉定(1208,辛棄疾已死)以後,至南宋末年,完全是樂府詞的風氣支配了整個的詞壇。
其首倡者乃是姜夔。
夔(約1155—1209)字堯章,鄱陽人。
生于紹興末年,死約在嘉定末年。
因秦桧當國,即隐居箬坑之千山不仕。
自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
與範成大、楊萬裡諸人相吟詠酬唱,嘯傲山水。
他精通音樂,嘗作自度腔。
每制新詞,即自吹箫,其妾小紅則歌而和之。
晚年,他帶着小紅遍遊江南諸勝地。
卒于蘇州。
夔作詞喜事雕琢,往往“過旬塗稿始定”,故不免刻畫過甚,削減了詞的意境與情感。
例如《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裡,盡荠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的詞譽向來很高。
黃昇說:“白石詞極精妙,不減清真;高處有美成所不能。
”姜夔與周邦彥本是一派的作家,論格調則姜夔尤高。
他的詞主“清空”,不重“質實”,其妙處“如野雲孤飛,來去無迹”;壞處則“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
這是我們對于姜詞最公允的批評。
屬于姜派的詞人,最著的有高觀國、史達祖、吳文英、蔣捷、王沂孫、周密、陳允平、張炎諸家。
高觀國的詞無甚可觀;史達祖則長于詠物;吳文英作詞最喜堆砌雕琢,其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易知。
他的長調幾乎沒有一首可讀的。
間有小詞,脫下古典的衣裳,則清蔚可誦。
例如《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帶住,謾長是、系行舟。
在南宋末年的詞人中,最能解脫超拔于詞律的拘束的,隻有一個蔣捷。
捷字勝欲,宜興人。
德祐年間進士。
宋亡,遁迹不仕,隐居竹山,人稱為竹山先生。
他的詞雖号稱姜派,而不喜刻畫字面,很有辛派自由放肆的精神。
其詞如《霜天曉角》: 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 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
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鬓邊斜。
其餘,王沂孫、周密、陳允平三家的詞,也沒有特别可稱述的成績。
隻有張炎,要算是樂府詞壇最後一個有權威的殿軍。
張炎(1248—1314後),字叔夏,号玉田,又号樂笑翁。
原籍西秦,家居臨安。
生于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宋亡時隻有二十九歲。
他本是貴介子弟,後來資産盡失,晚年落拓,到處飄流。
到了七十多歲才去世,在元朝生活四十多年。
他作詞是費了苦心的,自稱“生平好為詞章,用功逾四十年”。
他的詞在當代很有名,嘗以《春水詞》傳誦一時,人稱為“張春水”;後又以《孤雁詞》脍炙人口,又被稱為“張孤雁”。
今舉其《高陽台》(西湖春感)為例: 接葉巢莺,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
能幾番遊?看花又是明年。
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
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
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
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
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樂府詞到了張炎,已經是告一段落了。
他是樂府詞人最後的光輝,但也沒有表現什麼好成績出來。
宋詞的生命便從此殁落了。
詞體本來是很狹隘的,經過唐五代詞人的開辟創造,經過北宋詞人的發揚光大,經過南渡詞人的展拓衍變,詞的發展已經登峰造極。
後來姜夔、吳文英、張炎輩找不着詞的出路了,便走上調弄音韻、講究文字技巧的路上去了。
詞本是從音樂的關系起來的,現在又被一班樂府詞人把它葬送在音樂的關系裡面。
宋代的詩 宋代的文學者都是用大部分的才力去作詩,以餘力作詞。
除了少數詞的專家如柳永、辛棄疾、吳文英等以外,大多數的作家,其詩集往往卷帙浩繁,詞則僅有一二卷,或竟不能裝成卷帙,隻有數詞流傳。
就數量的發展說,宋詩可謂極盛,較之唐詩實有過之。
可是詩的狂飙怒潮時代已經過去了。
宋代是太平的時代,這時的太平民衆,隻是歡迎柳永、周邦彥一派豔冶多情的新式曲子,不再歡迎詩歌了。
宋代的詩人也再作不出唐人那種悲壯有氣力的詩,再作不出唐人那種熱烈感慨的詩來了。
詩歌發展至宋,已經是一條末路。
故宋代雖濟濟多才,專心緻力于詩,而詩的成績極少。
四百年的詩壇,隻産生了幾個較為名貴的詩人,這不能不說是時代風氣推移的緣故。
吳之振《宋詩鈔》序說: 宋人之詩,變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盡落,精神獨存。
宋詩的最初期完全模拟晚唐。
分析來說,約有三派:第一,楊億、錢惟演、劉筠等,以晚唐的李商隐為宗向,号為“西昆體”;第二,王禹偁、徐铉等,學白居易,号“白體”;第三,寇準、魏野、林逋、潘阆等學晚唐,号“晚唐體”。
在這三派中,尤以西昆體為最盛,他們的詩秾豔纖靡,風行一時。
直到宋仁宗時,梅堯臣、蘇舜欽等起來,才大倡詩的革命,極力反對西昆體的詩。
他們作詩務為平淡,以反西昆體的秾豔;文字務求俚俗,以糾正西昆體的語僻難曉。
自後歐陽修繼蘇梅而鼓吹光大之,于是便造成以“平淡俚俗”為特色的所謂“宋詩”。
歐陽修的小詩很有些隽美的: 豐樂亭遊春 紅樹青山日欲斜, 長郊草色綠無涯。
遊人不管春将老, 來往亭前踏落花。
琅琊山(石屏路) 石屏自倚浮雲外, 石路久無人迹行。
我來攜酒醉其下, 卧看千峰秋月明。
繼歐陽修而起的大詩人有王安石(1021—1086),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臨川人。
神宗朝,他官至宰相,施行新法,是曆史上一位大政治思想家,事迹詳見《宋史》本傳。
他在文學史上也是一位怪傑,天才極高,詩文都作得好。
《宋詩鈔》的編者批評他的詩說:“論者謂其有工緻,無悲壯,餘以為不然。
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閑澹之中。
獨是議論過多,亦是一病耳。
”安石的長詩造意峻刻,氣力甚足,但我們卻最喜歡舉他的小詩為例: 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竹裡 竹裡編茅倚石根, 竹莖疏處見前村。
閑眠盡日無人到, 自有春風為掃門。
宋詩至蘇轼而一變。
蘇轼本是一位才情肆溢、氣魄豪放的文學家。
他無論作文、作賦、作詩、作詞,都是不可抑勒束縛的。
《宋詩鈔》小傳批評他的詩道:“子瞻詩,氣象洪闊,鋪叙宛轉,子美之後,一人而已。
然用事太多,不免失之豐缛;雖其學問所溢,要亦洗刷之工未盡也。
”其實“洗刷之工未盡”,正是蘇詩的天然本色處。
他的歌行波瀾壯闊,變化莫測,很似李白。
例如《遊金山寺》詩: 我家江水初發源, 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 古來出沒随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 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尋歸楫, 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 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飛焰照山栖鳥驚。
怅然歸卧心莫識, 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 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 有田不歸如江水。
他的小詩也另具清新的風味,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野水參差落漲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 家在江南黃葉村。
蘇門文人,能詩者極多,然缺乏第一流的作者。
秦觀的詩最婉麗清華,而傷之纖弱;張耒的詩平澹古逸,終嫌才短;晁補之的詩失之峻刻;陳師道的詩過于艱苦;其能與蘇轼對抗于詩壇的,隻有一個黃庭堅。
庭堅作詩雖隻字半句不輕出,荟萃衆長,自創一格,為江西派的祖師。
其詩如《題蓮華寺》: 狂卒猝起金坑西, 脅從數百馬百蹄。
所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