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關燈
小
中
大
之,心中大歡喜。
視曆複開書,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應。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 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
青雀白鹄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随風轉。
金車玉作輪,踯躅青骢馬,流蘇金镂鞍。
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
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鲑珍。
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适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羅。
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
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未至二三裡,摧藏馬悲哀。
新婦識馬聲,蹑履相逢迎,怅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舉手拍馬鞍,嗟歎使心傷:“自君别我後,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府吏謂新婦:“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複全。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
故作不良計,勿複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阿母為汝求,便複在旦夕。
” 府吏再拜還,長歎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轉頭向戶裡,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
”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别離。
徘徊庭樹下,自挂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東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首空前的、僅有的、哀豔動人的長詩創作。
這樣樸素無華的文字,寫得真是真摯、誠實,宛如一幕真實的悲劇扮演在我們的面前。
作者描寫的技術真是高妙,他把劇中四五個人物——仲卿、仲卿母、蘭芝、蘭芝母及兄——各個不同的個性,都很生動地抒寫出來。
全文雖有一千七百餘字之多,但我們讀了,一點也不覺冗長。
全篇的結構,恰如一件無縫的天衣。
不但可作文學名著讀,還可以當作古代婦女生活史讀。
老實說,漢賦隻不過是當代貴族社會一種時髦的妝飾品、娛樂品而已;真正的時代文學、社會文學,真正有價值的文學,還是要算這些民間的詩歌呢。
五言詩和七言詩都是起源于民間,是無可懷疑的。
民間的歌謠初無一定的格式,他們任意地撰制,有時作出長短其句的歌,有時作出句調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歌。
後來大家作五言和七言作得順手,唱得順口,形式又整齊美觀,大家便都不約而同地趨向作五七言詩一途,五七言詩便自然地發達起來。
就中五言詩的發達又早于七言,我們看漢代的民間詩歌,以五言詩為最多,而且作得很長篇的出來了。
文人的詩歌是受了民間詩的影響才産生的,起來很遲。
舊說《古詩十九首》中有枚乘的作品,推為五言詩的始創者;又有說李陵、蘇武的《河梁贈答》等詩為五言詩之祖。
這是壓根兒錯誤了的。
不但枚乘、李陵和蘇武沒有作過詩,所有的西漢文人并沒有一個曾作詩的,《古詩十九首》和《河梁贈答》等詩也不一定是西漢的作品。
說《古詩十九首》中有枚乘的作品始于劉勰,他說:“古詩佳麗,或稱枚叔。
”(《文心雕龍·明詩》篇)這還是疑似之言,至徐陵編《玉台新詠》則直錄《古詩十九首》中之九首為枚乘作。
這是不可靠的。
在徐陵之前有蕭統,蕭統的《文選》錄《古詩十九首》,皆不題作者姓名;在徐陵之前又有鐘嵘,鐘嵘的《詩品》也說:“《古詩》眇邈,人世難詳。
”更推上去說,東漢人班固作的《漢書》裡面的《枚乘傳》,也沒有說起枚乘作詩的話。
我們知道枚乘是當代很有名氣的文人,他如作了五言詩,決不會沒有人知道。
你看他作了一篇《七發》,引出後人多少的摸拟作品;倘使他創為五言新詩,定必轟動一時,人人争拟,何以竟“吟詠靡聞”?這都是解釋不通的。
至于李陵與蘇武的詩,雖蕭統《文選》明載李陵《與蘇武詩》三首、蘇武詩四首,鐘嵘《詩品》也說“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但也是不可信的。
班固的《漢書·蘇武傳》和《藝文志》也都不曾說起蘇李有五言詩。
梁劉勰則對于所傳西漢的詩根本懷疑,他在《文心雕龍·明詩》篇說: (上略)至成帝(西漢末年),品錄三百餘篇,朝章國采,亦雲周備;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于後代也。
一種新文體的起來,是經過長期的醞釀,逐漸演化而成立的,絕不是哪一兩個文人所能獨創出來的。
西漢隻有民歌,文人隻會作淫麗鋪張的古典賦,還不是他們作得出整齊完美的五言詩的時候。
《古詩十九首》與《河梁贈答》等詩,絕不是西漢時期的作品,更不是西漢中年做文丐的枚乘、武夫的李陵、牧羊的蘇武所能憑空創造的。
其餘,如卓文君的《白頭吟》、班婕妤的《怨歌行》,都不是她們自己的作品,而且都是東漢或東漢以後的作品。
文人作詩,始于東漢。
可稽考的如《古詩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劉勰謂是傅毅之作;此外,班固有《詠史》,張衡有《四愁詩》。
這時,文人蓋已受着民間詩歌風氣的影響了,有眼光的文人都開始試作詩歌了。
至東漢末年建安時期,五七言詩歌很迅速地發展起來,便成為文人創作中的主要部分。
建安時期的文學 漢代文學至漢末起了一個大變化。
就時代說,東漢至靈帝獻帝時,太平時代已經過去,天下已經很紛亂了。
漢末的文人再沒有那樣安閑的工夫,花費百多天來作《子虛》《上林》,花費十年來寫《兩京賦》了。
他們隻好在戎馬倉皇中橫槊賦詩;他們隻好在客居異鄉的時候,登樓作賦。
他們再也歌詠不出太平時代的美景勝事,再也作不出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一般人的賦出來了。
漢末的文人,是亂世的文人,他們寫的是亂世的社會生活,是作者自己抑壓不住的情感的流露。
他們的作風,不是悲壯高曠,便是凄涼悲哀,不像以前的辭賦隻是一味的“靡靡之音”了。
這是漢末文學的特色。
在文學史上,這個時期的文學被稱為“建安文學”(196—220)。
漢末文學,以建安時期為中心;這個中心時期的文學,又以詩歌為主幹部分。
這,顯然是民間的歌謠發展到文人的社會裡來了。
在建安前的百多年,已經有文人在試作詩歌,這是在前面說過了的,如班固的五言《詠史詩》。
那時因為文人作詩的風氣未開,故班固隻是采用民間的詩體,而不敢模拟民間的作風,他的《詠史詩》實嫌倫理忠孝的氣味太濃,作得并不好。
直到章帝和帝之際,傅毅、張衡等出,才大膽地模仿民間的作風來作詩,才作出五七言好詩來。
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傅毅(?)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裡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四愁詩 張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緻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路遠莫緻倚惆怅,何為懷憂心煩怏? (《四愁詩》共有四節,這裡選錄二節) 張衡、傅毅們的賦都是讀來令人煩厭的,而他倆這種模仿民間作風的詩卻寫得怪清新可愛,可見詩的時代是來了。
到了建安期,詩壇益繁盛。
建安的文人雖一方面作賦,一方面作詩,但他們作出來的賦還比不上他們的詩。
如曹植的《七哀詩》與《出婦賦》都是寫少婦的哀怨的,而《出婦賦》實不如《七哀詩》寫得好;這很顯然證明詩體是比較賦體更為适宜于抒情寫意的文學體裁。
從建安時起,詩歌便成為正統文學的主幹了。
建安期的文壇,曹氏父子實為領袖人物。
他們都是天生多才的文學家,又複敬愛文士;以帝王的資格來提倡文學,使“天下才人,競集魏都”,文學遂盛。
第一個要說的是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人。
他在政治舞台上是一位不世出的英雄,在文學界亦是一個怪傑。
他的作風憑着一團豪氣,如天馬行空,不可羁扼。
試讀他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風調悲壯,氣魄沉雄。
至他的《苦寒行》則更變為剛勁蒼涼,不許第二人寫得出來,其詩全文如下: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诘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罴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
視曆複開書,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應。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 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雲。
青雀白鹄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随風轉。
金車玉作輪,踯躅青骢馬,流蘇金镂鞍。
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
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鲑珍。
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
阿母謂阿女:“适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羅。
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
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門啼。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未至二三裡,摧藏馬悲哀。
新婦識馬聲,蹑履相逢迎,怅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
舉手拍馬鞍,嗟歎使心傷:“自君别我後,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願,又非君所詳。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府吏謂新婦:“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複全。
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
故作不良計,勿複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阿母為汝求,便複在旦夕。
” 府吏再拜還,長歎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轉頭向戶裡,漸見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
”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别離。
徘徊庭樹下,自挂東南枝。
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東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首空前的、僅有的、哀豔動人的長詩創作。
這樣樸素無華的文字,寫得真是真摯、誠實,宛如一幕真實的悲劇扮演在我們的面前。
作者描寫的技術真是高妙,他把劇中四五個人物——仲卿、仲卿母、蘭芝、蘭芝母及兄——各個不同的個性,都很生動地抒寫出來。
全文雖有一千七百餘字之多,但我們讀了,一點也不覺冗長。
全篇的結構,恰如一件無縫的天衣。
不但可作文學名著讀,還可以當作古代婦女生活史讀。
老實說,漢賦隻不過是當代貴族社會一種時髦的妝飾品、娛樂品而已;真正的時代文學、社會文學,真正有價值的文學,還是要算這些民間的詩歌呢。
五言詩和七言詩都是起源于民間,是無可懷疑的。
民間的歌謠初無一定的格式,他們任意地撰制,有時作出長短其句的歌,有時作出句調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歌。
後來大家作五言和七言作得順手,唱得順口,形式又整齊美觀,大家便都不約而同地趨向作五七言詩一途,五七言詩便自然地發達起來。
就中五言詩的發達又早于七言,我們看漢代的民間詩歌,以五言詩為最多,而且作得很長篇的出來了。
文人的詩歌是受了民間詩的影響才産生的,起來很遲。
舊說《古詩十九首》中有枚乘的作品,推為五言詩的始創者;又有說李陵、蘇武的《河梁贈答》等詩為五言詩之祖。
這是壓根兒錯誤了的。
不但枚乘、李陵和蘇武沒有作過詩,所有的西漢文人并沒有一個曾作詩的,《古詩十九首》和《河梁贈答》等詩也不一定是西漢的作品。
說《古詩十九首》中有枚乘的作品始于劉勰,他說:“古詩佳麗,或稱枚叔。
”(《文心雕龍·明詩》篇)這還是疑似之言,至徐陵編《玉台新詠》則直錄《古詩十九首》中之九首為枚乘作。
這是不可靠的。
在徐陵之前有蕭統,蕭統的《文選》錄《古詩十九首》,皆不題作者姓名;在徐陵之前又有鐘嵘,鐘嵘的《詩品》也說:“《古詩》眇邈,人世難詳。
”更推上去說,東漢人班固作的《漢書》裡面的《枚乘傳》,也沒有說起枚乘作詩的話。
我們知道枚乘是當代很有名氣的文人,他如作了五言詩,決不會沒有人知道。
你看他作了一篇《七發》,引出後人多少的摸拟作品;倘使他創為五言新詩,定必轟動一時,人人争拟,何以竟“吟詠靡聞”?這都是解釋不通的。
至于李陵與蘇武的詩,雖蕭統《文選》明載李陵《與蘇武詩》三首、蘇武詩四首,鐘嵘《詩品》也說“逮漢李陵,始著五言之目”,但也是不可信的。
班固的《漢書·蘇武傳》和《藝文志》也都不曾說起蘇李有五言詩。
梁劉勰則對于所傳西漢的詩根本懷疑,他在《文心雕龍·明詩》篇說: (上略)至成帝(西漢末年),品錄三百餘篇,朝章國采,亦雲周備;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于後代也。
一種新文體的起來,是經過長期的醞釀,逐漸演化而成立的,絕不是哪一兩個文人所能獨創出來的。
西漢隻有民歌,文人隻會作淫麗鋪張的古典賦,還不是他們作得出整齊完美的五言詩的時候。
《古詩十九首》與《河梁贈答》等詩,絕不是西漢時期的作品,更不是西漢中年做文丐的枚乘、武夫的李陵、牧羊的蘇武所能憑空創造的。
其餘,如卓文君的《白頭吟》、班婕妤的《怨歌行》,都不是她們自己的作品,而且都是東漢或東漢以後的作品。
文人作詩,始于東漢。
可稽考的如《古詩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劉勰謂是傅毅之作;此外,班固有《詠史》,張衡有《四愁詩》。
這時,文人蓋已受着民間詩歌風氣的影響了,有眼光的文人都開始試作詩歌了。
至東漢末年建安時期,五七言詩歌很迅速地發展起來,便成為文人創作中的主要部分。
建安時期的文學 漢代文學至漢末起了一個大變化。
就時代說,東漢至靈帝獻帝時,太平時代已經過去,天下已經很紛亂了。
漢末的文人再沒有那樣安閑的工夫,花費百多天來作《子虛》《上林》,花費十年來寫《兩京賦》了。
他們隻好在戎馬倉皇中橫槊賦詩;他們隻好在客居異鄉的時候,登樓作賦。
他們再也歌詠不出太平時代的美景勝事,再也作不出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一般人的賦出來了。
漢末的文人,是亂世的文人,他們寫的是亂世的社會生活,是作者自己抑壓不住的情感的流露。
他們的作風,不是悲壯高曠,便是凄涼悲哀,不像以前的辭賦隻是一味的“靡靡之音”了。
這是漢末文學的特色。
在文學史上,這個時期的文學被稱為“建安文學”(196—220)。
漢末文學,以建安時期為中心;這個中心時期的文學,又以詩歌為主幹部分。
這,顯然是民間的歌謠發展到文人的社會裡來了。
在建安前的百多年,已經有文人在試作詩歌,這是在前面說過了的,如班固的五言《詠史詩》。
那時因為文人作詩的風氣未開,故班固隻是采用民間的詩體,而不敢模拟民間的作風,他的《詠史詩》實嫌倫理忠孝的氣味太濃,作得并不好。
直到章帝和帝之際,傅毅、張衡等出,才大膽地模仿民間的作風來作詩,才作出五七言好詩來。
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傅毅(?)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裡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四愁詩 張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緻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路遠莫緻倚惆怅,何為懷憂心煩怏? (《四愁詩》共有四節,這裡選錄二節) 張衡、傅毅們的賦都是讀來令人煩厭的,而他倆這種模仿民間作風的詩卻寫得怪清新可愛,可見詩的時代是來了。
到了建安期,詩壇益繁盛。
建安的文人雖一方面作賦,一方面作詩,但他們作出來的賦還比不上他們的詩。
如曹植的《七哀詩》與《出婦賦》都是寫少婦的哀怨的,而《出婦賦》實不如《七哀詩》寫得好;這很顯然證明詩體是比較賦體更為适宜于抒情寫意的文學體裁。
從建安時起,詩歌便成為正統文學的主幹了。
建安期的文壇,曹氏父子實為領袖人物。
他們都是天生多才的文學家,又複敬愛文士;以帝王的資格來提倡文學,使“天下才人,競集魏都”,文學遂盛。
第一個要說的是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人。
他在政治舞台上是一位不世出的英雄,在文學界亦是一個怪傑。
他的作風憑着一團豪氣,如天馬行空,不可羁扼。
試讀他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風調悲壯,氣魄沉雄。
至他的《苦寒行》則更變為剛勁蒼涼,不許第二人寫得出來,其詩全文如下: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诘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罴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