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青
關燈
小
中
大
到哪裡去啦。
”後來就用“泛梗”比喻漂泊。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種草本植物,用來比喻漂泊不定的人或身世,唐杜甫《巴西驿亭觀江漲呈窦使君》“相看萬裡外,同是一浮萍”。
平仄上,“金盤”是平平,“玉箸”是仄仄;“泛梗”是仄仄,“浮萍”是平平。
語法上,四者都是定中結構。
“泛梗”“浮萍”二詞表示浮遊之梗、漂泊之萍的意思。
④群玉圃,衆芳亭:群玉,《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
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謂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
唐李白《清平調》有“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以此形容楊玉環之絕世容貌。
衆芳,本指百花,如宋林逋《山園小梅》“衆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古有修衆芳亭者,如元王恽《秋澗集》有《題李巨川衆芳亭》,曰“主人襟韻有餘馨,俯仰乾坤一草亭”。
平仄上,“群玉圃”是平仄仄,“衆芳亭”是仄平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定中結構。
⑤舊典對新型:舊典,舊的制度、規則,《尚書&bull君牙》“君牙,乃惟由先正舊典時式”,孔穎達疏“惟當奉用先世正官之法,諸臣所行故事舊典,于是法則之”。
新型,新的類型、式樣。
平仄上,“舊典”是仄仄,“新型”是平平。
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
⑥騎牛閑讀史,牧豕(shǐ)自橫經:上聯典故與唐李密有關。
據《新唐書&bull李密傳》載,“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遼東襄平人”,“(李密)聞包恺在缑山,往從之。
以蒲鞯乘牛,挂《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越國公楊素适見于道,按辔蹑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
’因與語,奇之”。
李密聽說包恺在缑山,就去找尋;他騎在牛上,把《漢書》挂在牛角上,且行且讀。
下聯說的是漢公孫弘的故事。
《漢書&bull公孫弘傳》載:“公孫弘,菑川薛人也。
少時為獄吏,有罪,免。
家貧,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
”公孫弘少年時候曾以給人放豬為生。
豕,豬。
橫經,橫陳經籍,指受業或讀書,清丁耀亢《蚺蛇膽》有“長歌自反,挂角橫經歌夜旦。
我想古人多少牧豕飯牛,後來發迹,做了一代名臣,何況俺楊椒山”。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仄平平。
讀,《廣韻》“徒谷切”,入聲。
語法上,“騎牛”與“閑讀史”、“牧豕”與“自橫經”,皆表示兩個同時進行的行為,是并列的動詞結構關系。
⑦秋首田中禾穎重,春餘園内菜花馨:秋首,就是首秋,指農曆七月,南朝梁元帝《纂要》“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
禾穎,谷物帶芒的穗,唐太宗《幸武功慶善宮》“芸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
春餘,春天将盡未盡之時,唐孟浩然《山中逢道士雲公》“春餘草木繁,耕種滿田園”。
馨,芳香。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兩句對仗工整,都是狀中結構:“秋首”“春餘”是時間狀語,“田中”“園内”是地點狀語;“禾穎重”“菜花馨”是主謂結構。
⑧旅次凄涼,塞月江風皆慘淡;筵前歡笑,燕(yān)歌趙舞獨娉(pīng)婷:旅次,旅遊居住的所在;次,宿處,《周易&bull旅》“旅即次,懷其資,得童仆貞”,王弼注“次者,可以安行旅之地也”。
旅居總是孤獨凄清的,故曰“旅次凄涼”,如唐杜甫《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老夫轉不樂,旅次兼百憂”。
塞月,邊塞上所看到的月,一般也是給人帶來思鄉、凄涼的感受,唐白居易《聽李士良琵琶》“聲似胡兒彈舌語,愁如塞月恨邊雲”。
筵,宴席。
燕歌趙舞,古燕趙人擅長歌舞,後以此泛指美妙的歌舞。
娉婷,姿态美好之貌。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燕,今讀平、去二聲,地名讀平聲。
獨,《廣韻》“徒谷切”,入聲。
語法上,“旅次凄涼”對“筵前歡笑”,都是狀中結構;“塞月江風皆慘淡”與“燕歌趙舞獨娉婷”相對,都是主謂結構,其謂語中心“慘淡”是并列結構,“娉婷”是聯綿詞。
上下聯整體結構對仗,細節略有不工整之處。
【譯文】 危和亂相對,泰和甯相對。
納陛之賜和快步過庭相對。
鑲金的盤子和玉雕的筷子相對,漂泊的桃木和浮生的萍草相對。
群玉圃,衆芳亭。
舊的制度和新的式樣相對。
李密騎在牛背上讀史書,公孫弘邊放豬邊學經書。
秋天到來的時候,田裡的谷穗沉甸甸的;春天将盡的時刻,園内的菜花香噴噴的。
旅居在外心境凄涼,塞上的月光、江上的清風讓人感到悲傷;筵席之上心情歡快,燕地的歌聲、趙地的舞蹈格外動人心扉。
”後來就用“泛梗”比喻漂泊。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種草本植物,用來比喻漂泊不定的人或身世,唐杜甫《巴西驿亭觀江漲呈窦使君》“相看萬裡外,同是一浮萍”。
平仄上,“金盤”是平平,“玉箸”是仄仄;“泛梗”是仄仄,“浮萍”是平平。
語法上,四者都是定中結構。
“泛梗”“浮萍”二詞表示浮遊之梗、漂泊之萍的意思。
④群玉圃,衆芳亭:群玉,《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
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謂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
唐李白《清平調》有“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以此形容楊玉環之絕世容貌。
衆芳,本指百花,如宋林逋《山園小梅》“衆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古有修衆芳亭者,如元王恽《秋澗集》有《題李巨川衆芳亭》,曰“主人襟韻有餘馨,俯仰乾坤一草亭”。
平仄上,“群玉圃”是平仄仄,“衆芳亭”是仄平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定中結構。
⑤舊典對新型:舊典,舊的制度、規則,《尚書&bull君牙》“君牙,乃惟由先正舊典時式”,孔穎達疏“惟當奉用先世正官之法,諸臣所行故事舊典,于是法則之”。
新型,新的類型、式樣。
平仄上,“舊典”是仄仄,“新型”是平平。
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
⑥騎牛閑讀史,牧豕(shǐ)自橫經:上聯典故與唐李密有關。
據《新唐書&bull李密傳》載,“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遼東襄平人”,“(李密)聞包恺在缑山,往從之。
以蒲鞯乘牛,挂《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越國公楊素适見于道,按辔蹑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
’因與語,奇之”。
李密聽說包恺在缑山,就去找尋;他騎在牛上,把《漢書》挂在牛角上,且行且讀。
下聯說的是漢公孫弘的故事。
《漢書&bull公孫弘傳》載:“公孫弘,菑川薛人也。
少時為獄吏,有罪,免。
家貧,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
”公孫弘少年時候曾以給人放豬為生。
豕,豬。
橫經,橫陳經籍,指受業或讀書,清丁耀亢《蚺蛇膽》有“長歌自反,挂角橫經歌夜旦。
我想古人多少牧豕飯牛,後來發迹,做了一代名臣,何況俺楊椒山”。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仄平平。
讀,《廣韻》“徒谷切”,入聲。
語法上,“騎牛”與“閑讀史”、“牧豕”與“自橫經”,皆表示兩個同時進行的行為,是并列的動詞結構關系。
⑦秋首田中禾穎重,春餘園内菜花馨:秋首,就是首秋,指農曆七月,南朝梁元帝《纂要》“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
禾穎,谷物帶芒的穗,唐太宗《幸武功慶善宮》“芸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
春餘,春天将盡未盡之時,唐孟浩然《山中逢道士雲公》“春餘草木繁,耕種滿田園”。
馨,芳香。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兩句對仗工整,都是狀中結構:“秋首”“春餘”是時間狀語,“田中”“園内”是地點狀語;“禾穎重”“菜花馨”是主謂結構。
⑧旅次凄涼,塞月江風皆慘淡;筵前歡笑,燕(yān)歌趙舞獨娉(pīng)婷:旅次,旅遊居住的所在;次,宿處,《周易&bull旅》“旅即次,懷其資,得童仆貞”,王弼注“次者,可以安行旅之地也”。
旅居總是孤獨凄清的,故曰“旅次凄涼”,如唐杜甫《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老夫轉不樂,旅次兼百憂”。
塞月,邊塞上所看到的月,一般也是給人帶來思鄉、凄涼的感受,唐白居易《聽李士良琵琶》“聲似胡兒彈舌語,愁如塞月恨邊雲”。
筵,宴席。
燕歌趙舞,古燕趙人擅長歌舞,後以此泛指美妙的歌舞。
娉婷,姿态美好之貌。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燕,今讀平、去二聲,地名讀平聲。
獨,《廣韻》“徒谷切”,入聲。
語法上,“旅次凄涼”對“筵前歡笑”,都是狀中結構;“塞月江風皆慘淡”與“燕歌趙舞獨娉婷”相對,都是主謂結構,其謂語中心“慘淡”是并列結構,“娉婷”是聯綿詞。
上下聯整體結構對仗,細節略有不工整之處。
【譯文】 危和亂相對,泰和甯相對。
納陛之賜和快步過庭相對。
鑲金的盤子和玉雕的筷子相對,漂泊的桃木和浮生的萍草相對。
群玉圃,衆芳亭。
舊的制度和新的式樣相對。
李密騎在牛背上讀史書,公孫弘邊放豬邊學經書。
秋天到來的時候,田裡的谷穗沉甸甸的;春天将盡的時刻,園内的菜花香噴噴的。
旅居在外心境凄涼,塞上的月光、江上的清風讓人感到悲傷;筵席之上心情歡快,燕地的歌聲、趙地的舞蹈格外動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