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青

關燈
【題解】 “青”是“平水韻”中下平聲的第九韻部。

     “青”在《廣韻》中作“倉經切”,平聲,青韻。

     《笠翁對韻》中所用到的韻腳字有丁、庭、屏、汀、鸰、星、鈴、青、甯、萍、亭、型、經、馨、婷等15個,《聲律啟蒙》所用到的有青、扃、經、翎、亭、星、醒、屏、霆、蜓、汀、銘、螢、鸰、萍、鈴、蓂等17字。

    其中兩書共用的有屏、汀、鸰、星、鈴、青、萍、亭、經9個字;僅《笠翁對韻》用的有丁、庭、甯、型、馨、婷等6個字;僅《聲律啟蒙》用的有8個,包括扃、翎、醒、霆、蜓、銘、螢、蓂。

     其一 庚對甲,巳對丁①。

     魏阙對彤庭②。

     梅妻對鶴子,珠箔對銀屏③。

     鴛浴沼,鹭飛汀④。

     鴻雁對鹡鸰⑤。

     人間壽者相,天上老人星⑥。

     八月好修攀桂斧,三春須系護花鈴⑦。

     江閣秋登,一水淨連天際碧;石欄曉倚,群山秀向雨餘青⑧。

     【注釋】 ①庚對甲,巳對丁:兩組詞都是幹支裡的項,古人以“甲、丙、戊、庚、壬”和“子、寅、辰、午、申、戌”相配,“乙、丁、己、辛、癸”和“醜、卯、巳、未、酉、亥”相配,排列組合成六十組,用以紀年、月、日,周而複始,循環使用。

    平仄上,“庚”“丁”是平聲,“甲”“巳”是仄聲。

    語法上,四個詞語皆是名詞。

     ②魏阙(què)對彤庭:魏阙,古代宮門外兩邊的樓觀,用來借指朝廷,《莊子&bull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彤庭,漢代宮廷,用朱漆塗飾,漢班固《西都賦》“于是玄墀扣砌,玉階彤庭”;後用來泛指皇宮,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平仄上,“魏阙”是仄仄,“彤庭”是平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指建築物的名詞;二者結構上不甚對仗,“魏阙”是同義并列結構,“彤庭”則是定中結構。

     ③梅妻對鶴子,珠箔對銀屏:梅妻、鶴子,指的是宋代隐逸詩人林逋的典故,清呂留良等《<和靖詩鈔>序》“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

    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緻之,因謂‘梅妻鶴子’雲”。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珠箔、銀屏,出自唐白居易的《長恨歌》“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逦開”。

    珠箔,珠簾;銀屏,鑲銀的屏風。

    平仄上,“梅妻”是平平,“鶴子”是仄仄;“珠箔”是平仄,“銀屏”是平平。

    箔,《廣韻》“傍各切”,入聲。

    語法上,四者都是定中結構。

     ④鴛浴沼,鹭飛汀:鴛浴沼,鴛鴦在水池中遊弋;沼,水池。

    汀,水洲,水邊平整的沙地。

    詩文中,白鹭經常在沙汀出沒,如唐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醉歌驚白鹭,半夜起沙灘”,唐賈島《送朱可久歸越中》“汀鹭潮沖起,船窗月過虛”。

    平仄上,“鴛浴沼”是平仄仄,“鹭飛汀”是仄平平。

    語法上,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

     ⑤鴻雁對鹡鸰(jílíng):鴻雁,即大雁,《孟子&bull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後常用來借指書信,“鴻雁往來”,指互相通信。

    鴻、雁,都是大雁的意思,《詩經&bull小雅&bull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毛亨傳曰“大曰鴻,小曰雁”。

    鹡鸰,鳥名,晉葛洪《抱樸子&bull守塉》“鹍鵬戾赤霄以高翔,鹡鸰傲蓬林以鼓翼”,還可寫作“脊令”“脊鸰”;常用來比喻兄弟,出自《詩經&bull小雅&bull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二者經常在詩中并提,比如宋黃庭堅《和答元明黔南贈别》“急雪脊令相并影,驚風鴻雁不成行”。

    平仄上,“鴻雁”是平仄,“鹡鸰”是仄平。

    鹡,《集韻》“資昔切”,入聲。

    語法上,二者都是指鳥的名詞,但其内部結構不甚相對,“鴻雁”是并列結構,“鹡鸰”是聯綿詞。

     ⑥人間壽者相,天上老人星:相,佛教稱一切事物的外觀形狀叫“相”;佛教有四相,《金剛經》曰“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壽者相,就是人之所謂壽命、所謂生命的期限。

    老人星,指的是南部天空一顆光度較亮的星,古人認為它象征長壽,故又名“壽星”。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仄仄仄,下聯是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上下聯都是定中結構。

     ⑦八月好修攀桂斧,三春須系護花鈴:攀桂,攀援或攀折桂枝,古代用來比喻科舉及第,又稱“蟾宮折桂”“折桂”,唐杜甫《同豆盧峰知字韻》“夢蘭他日應,折桂早年知”。

    《漢語大詞典》認為“攀桂”這個典故出自《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