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庚

關燈
月上對雲行②。

     乘龍對附骥,阆苑對蓬瀛③。

     春秋筆,月旦評④。

     東作對西成⑤。

     隋珠光照乘,和璧價連城⑥。

     三箭三人唐将勇,一琴一鶴趙公清⑦。

     漢帝求賢,诏訪嚴灘逢故舊;宋廷優老,年尊洛社重耆英⑧。

     【注釋】 ①功對業,性對情:“功”“業”意義相近,都是功業、功績的意思。

    “性”“情”意義也相類,表示人的禀性、氣質。

    平仄上,“功”“情”是平聲,“業”“性”是仄聲。

    語法上,四者都是名詞。

     ②月上對雲行:月上,月亮上升,唐戴叔倫《對月答袁明府》“山下孤城月上遲,相留一醉本無期”,宋歐陽修《生查子&bull元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雲行,浮雲在天空飄移,《周易&bull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平仄上,“月上”是仄仄,“雲行”是平平。

    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主謂結構。

     ③乘龍對附骥(jì),阆(làng)苑對蓬瀛:乘龍,比喻趁時而動,如《周易&bull乾》“時乘六龍以禦天”,王弼注“升降無常,随時而用,處則乘潛龍,出則乘飛龍,故曰‘時乘六龍’也”。

    後來也用以比喻得佳婿,今人常說“乘龍快婿”。

    附骥,附骥尾的意思,即蚊蠅附在駿馬的尾巴上,從而達到遠行千裡的目的,一般用來比喻依附先輩或名人之後而成名,《史記&bull伯夷列傳》“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司馬貞《索隐》“按:蒼蠅附骥尾而緻千裡,以譬顔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骥,駿馬,《荀子&bull勸學》有“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的話。

    “乘”“附”兩個動詞在這裡都有騎或附着在某物身上以達到行進或上升目的的意思,動作對象“龍”“骥”都是神勇的動物,能飛躍或奔馳很遠的距離。

    前者褒義,後者貶義,語義正相對。

    阆苑,阆風之苑,傳說中仙人的住處;阆風,山名,在昆侖之上。

    《紅樓夢》中的《枉凝眉》有“一個是阆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蓬瀛,蓬萊和瀛洲,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晉葛洪《抱樸子&bull對俗》“(得道之士)或委華驷而辔蛟龍,或棄神州而宅蓬瀛”。

    “阆苑”“蓬瀛”相類,都是表仙人之所。

    平仄上,“乘龍”“蓬瀛”是平平,“附骥”“阆苑”是仄仄。

    語法上,“乘龍”“附骥”都是動賓結構;“阆苑”“蓬瀛”都是名詞,結構上不甚相對,前者是定中結構,後者是并列結構。

     ④春秋筆,月旦評:春秋筆,相傳孔子據史實修《春秋》,字寓褒貶,不佞不谀,使亂臣賊子懼,後來人們就以“春秋筆”指據事直書的史筆。

    春秋,指的是五經之一的《春秋》,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史書,據說經過了孔子的編定。

    月旦評,出自《後漢書&bull許劭傳》“初,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也可以省作“月評”。

    月旦,農曆的每月初一叫月旦,“旦”是第一天的意思。

    “春秋筆”與“月旦評”經常并提,宋劉辰翁《讀杜拾遺百憂集行有感》“毀譽都忘月旦評,姓名不上《春秋》筆”。

    平仄上,“春秋筆”是平平仄,“月旦評”是仄仄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定中結構。

    不過定語“春秋”是并列結構,“月旦”是定中結構。

     ⑤東作對西成:兩詞皆出自《尚書&bull堯典》:“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孔安國傳“歲起于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平秩西成”,孔穎達疏“秋位在西,于時萬物成熟”。

    春天色青,五行屬木,對應東方;秋天色白,五行屬金,對應西方。

    故而“東作”指春耕,“西成”指秋天莊稼成熟,農事完成。

    平仄上,“東作”是平仄,“西成”是平平。

    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狀中結構,“東”“西”是表方位的名詞,又暗指春季和秋天兩個時間,用作狀語。

     ⑥隋珠光照乘,和璧價連城:此聯化自宋陸遊《書宛陵集後》“趙璧連城價,隋珠照乘明”。

    隋珠,隋侯之珠,是稀世珍寶,出自《淮南子&bull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高誘注曰:“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

    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

    後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

    ”據說隋侯曾經遇到一隻受傷的蛇,于是為它敷藥治療。

    後來蛇銜來一顆大珠報答,這顆珠子就叫“隋侯之珠”。

    照乘,過去有所謂“照乘珠”,光亮能照明車輛,唐高适《漣上别王秀才》“何意照乘珠,忽然欲暗投”。

    下聯出自《史記&bull廉頗蔺相如列傳》記載,“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蔺相如擔當了送和氏璧到秦國交換十五座城市的艱巨任務,後來雖未得到城池,他終究做到了完璧歸趙,和氏璧“價值連城”的典故也因此流傳下來。

    和璧即和氏璧,由和氏發現,出自《韓非子&bull和氏》的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和氏發現了一塊玉璞,知道它的價值,獻給厲王、武王,都被認為是在撒謊,被先後砍掉了左腳和右腳。

    文王即位時,和氏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淚流幹了,眼睛就流出血來。

    文王找玉匠雕琢這塊玉璞,果然是一塊難得的寶玉,因此命名為和氏璧。

    連城,連成一片的許多城池,即指《史記&bull廉頗蔺相如列傳》中秦王交換和氏璧的十五座城池。

    “隋侯珠”與“和氏璧”經常并提,《漢書&bull鄒陽傳》“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随珠、和璧,隻怨結而不見德”。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上下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