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庚

關燈
兩句都是主謂結構,主語皆為受事,賓語皆是工具。

    其實際意思是:(以)玉杵舂玄霜,(用)金莖貯白露。

     ⑦賈(gǔ)客君山秋弄笛,仙人缑(gōu)嶺夜吹笙:上聯的典故出自唐谷神子《博異志&bull呂卿筠》的記載,據說洞庭有個商人名叫呂卿筠,“常以貨殖販江西雜貨,逐什一之利”,如果掙的錢有餘,就“施貧親戚,次及貧人,更無餘貯”。

    卿筠“善吹笛,每遇好山水,無不維舟探讨,吹笛而去。

    嘗于中春月夜,泊于君山側,命樽酒獨飲,飲一杯而吹笛數曲”,結果有一位須眉皆白的老人乘漁舟而來,老人跟他說,“聞君笛聲嘹亮,曲調非常,我是以來”。

    卿筠請他一起喝酒,老人說自己從小就以吹笛為業,願意教他吹笛。

    他拿出三支笛子,“其一大如合拱,其次大如常人之蓄者,其一絕小,如細筆管”。

    卿筠拜請老人吹一曲,老人說“其大者不可發”,卿筠卻說“願聞其不可發者”。

    老人說:“其第一者在諸天,對諸上帝,或元君,或上元夫人,合上天之樂而吹之。

    若于人間吹之,人消地坼,日月無光,五星失次,山嶽崩圯,不暇言其餘也。

    第二者對諸洞府仙人、蓬萊姑射、昆丘王母及諸真君等,合仙樂而吹之。

    若于人間吹之,飛沙走石,翔鳥墜地,走獸腦裂,五裡内稚幼振死,人民僵踣,不暇言其餘也。

    其小者,是老身與朋侪所樂者,庶類雜而聽之,吹的不安,未知可終一曲否?”說完,抽出笛子吹了三聲,果然“湖上風動,波濤沆瀁,魚鼈跳噴”,卿筠和童仆吓得悚然變色;吹了五六聲之後,“君山上鳥獸叫噪,月色昏昧。

    舟楫大恐”。

    老人于是停了笛聲,喝酒數杯,與卿筠約了第二年秋天再會,就搖船而去,“隐隐漸沒于波間”。

    “至明年秋,卿筠十旬于君山伺之,終不複見也”。

    賈客,就是指商人,古代商人叫商或賈。

    君山,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北魏郦道元《水經注&bull湘水》“湖(洞庭湖)中有君山……湘君之所遊處,故曰君山矣”。

    下聯的典故出自漢劉向《列仙傳&bull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

    好吹笙作鳳凰鳴。

    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三十餘年後,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

    ’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王子喬好吹笙,後來得道。

    遇到故人桓良,就跟他說:“告訴我家裡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頂等我。

    ”屆時果然見到王子喬騎着白鶴停留于山頭。

    缑嶺,缑氏山,一般指修道成仙之處。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笛,《廣韻》“徒曆切”,入聲。

    語法上,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謂語部分“君山秋弄笛”“缑嶺夜吹笙”皆為狀中結構,“君山”“缑嶺”為地點狀語,“秋”“夜”為時間狀語。

     ⑧帝業獨興,盡道漢高能用将;父書空讀,誰言趙括善知兵:上聯是漢高祖劉邦的典故,出自《史記&bull淮陰侯列傳》:“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将能不,各有差。

    上問曰:‘如我能将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将十萬。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劉邦曾經與韓信讨論各位将領的才能,韓信說自己帶兵是多多益善。

    劉邦笑說,那你為什麼被我所擒呢。

    韓信說,陛下雖然不能帶兵,但善于帶将領。

    下聯說的是戰國時候趙國将領趙括的故事。

    趙括是趙國名将趙奢的兒子,《史記&bull廉頗蔺相如列傳》載,秦趙長平之戰時期,“時趙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趙使廉頗将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于是秦國施行反間計,說“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将耳”。

    趙王于是以趙括為将,取代廉頗。

    蔺相如勸谏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意思是趙括雖然能熟讀他父親的兵書,卻不知道靈活運用。

    趙王沒有采納蔺相如的建議。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趙奢雖然不能在書本上難倒趙括,但并不認為他的兵法學得好,他生前曾跟自己的夫人說,将來害得趙國軍隊大敗的一定是趙括。

    趙括被命為将領的時候,他的母親上書進言說“趙括不能做将領”,趙王還是沒聽。

    後來果然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國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

    後有“紙上談兵”一詞,說的就是趙括的事。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獨、讀,《廣韻》皆為“徒谷切”,入聲。

    語法上,“帝業獨興”對“父書空讀”,是主謂結構。

    “盡道漢高能用将”與“誰言趙括善知兵”相對,二者語法上不相對仗。

    前者是狀中結構,後者為主謂結構,因為“盡”是副詞,“誰”是代詞。

    不過,“盡”有全、都的意思,上聯表示大家都認為漢高祖善用将;“誰”在此表反問,意即沒有人認為趙括真的會用兵。

    二者語義上恰好構成對比。

     【譯文】 外形和相貌相對,顔色和聲音相對。

     夏代的城邑和周代的京師相對。

     長江上的白雲和渭水邊的樹木相對,玉磬和銀筝相對。

     别人尊敬老人,我們夫妻恩愛。

     曉燕和春莺相對。

     玄霜由玉杵舂成,白露用金莖收集。

     商人呂卿筠秋夜在君山遇仙人吹笛,周王子喬在缑山之巅吹笙給家人聽。

     劉邦建立漢朝基業,皆因他善于任用将才;趙括空讀滿腹兵書,誰說他善于用兵打仗? 其二 功對業,性對情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