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陽

關燈
結構。

    “蔀屋對岩廊”或作“雪牖對雲房”,即與注⑤對調,此從琅環閣藏本之序。

     ④香山社,晝錦堂:香山社,即香火社,因香山居士曾參與,故名;香山居士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别号。

    晝錦堂,宋代丞相韓琦曾建晝錦堂,歐陽修曾為之創作《晝錦堂記》,“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

    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

    海内之士聞下風而望餘光者,蓋亦有年矣”,韓琦少登高位,然不以此炫耀于人前,不願學那蘇秦和朱買臣做了高官回家鄉炫耀于嫂、妻之前,而以德澤百姓為己之志向,“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後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來治于相,乃作‘晝錦’之堂于後圃”,韓琦在治理相州的時候在後花園建了一座“晝錦堂”,還在石碑上刻詩贈送給當地的百姓,“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譽為可薄,蓋不以昔人所誇者為榮,而以為戒”。

    歐陽修盛贊韓琦的才能和品格,說“餘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

    于是乎書”。

    晝錦,《漢書&bull項籍傳》載項羽入函谷關以後,不願留在關中,而要回江東老家,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後稱富貴還鄉為“衣錦晝行”,省作“晝錦”。

    平仄上,“香山社”是平平仄,“晝錦堂”是仄仄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定中結構,“香山”“晝錦”修飾“社”“堂”。

    然而定語不相對仗:“香山”是一個名詞,定中結構,“晝錦”是狀中結構,“錦”在這裡用作動詞,穿錦繡之服的意思;從字面上看,形容詞“香”與時間名詞“晝”,“山”與“錦”亦不能說對仗工穩。

     ⑤雪牖(yǒu)對雲房:本指映着雪光的窗戶,形容貧窮的讀書人勤奮讀書的情景,唐顧雲《上池州庾員外啟》“披經閱史,無怠于光陰;雪牖螢窗,每加于懸刺”。

    這個典故又叫“映雪”或“映雪讀書”,《南史&bull範雲傳》曰:“孫伯翳,太原人,晉秘書監盛之玄孫。

    曾祖放,晉國子博士、長沙太守。

    父康,起部郎,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

    ”牖,窗戶,唐韓愈《東都遇春》“朝曦入牖來,鳥喚昏不醒”。

    雲房,僧道或隐者所居住的房屋,唐劉得仁《山中尋道人不遇》“石路特來尋道者,雲房空見有仙經”。

    二者也常并提,如唐姚鹄《題終南山隐者居》“夜吟明雪牖,春夢閉雲房”。

    平仄上,“雪牖”是仄仄,“雲房”是平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定中結構。

     ⑥芬椒塗内壁,文杏飾高梁:芬椒,指芬芳馥郁的花椒,古人一般叫“芳椒”,古人用之和泥塗抹在牆壁上,《楚辭&bull九歌&bull湘夫人》“荪壁兮紫壇,匊芳椒兮成堂”。

    漢代以花椒塗抹後宮的牆壁,取溫暖、芬芳、多子之義,謂之“椒房”,《三輔黃圖&bull未央宮》“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

    下聯出自漢司馬相如《長門賦》的“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

    文杏,就是銀杏,木質紋理堅密,古人用來建築房屋,此後用來指代文杏做的房梁,唐李商隐《越燕二首》之一“盧家文杏好,試近莫愁飛”。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主謂結構。

     ⑦貧女幸分東壁影,幽人高卧北窗涼:上聯典出《戰國策&bull秦策二&bull甘茂亡秦且之齊》:“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

    家貧無燭者将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

    何愛餘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與語以為然,而留之。

    ”有幾個沒出嫁的女子,其中一個家裡貧窮,晚上點不起蠟燭。

    有錢點蠟燭的女子想把她趕出去,不讓她分享自己的燭光。

    貧女說:“我因為沒有蠟燭,所以每次先到,打掃好房間,鋪好席子。

    我對你們是有益處的,你們為什麼要舍不得這一點照在四壁上的餘光呢?”下聯出自晉陶淵明《與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後常以“北窗高卧”形容閑散之人。

    幽人,隐居之士。

    北窗,北向的窗戶,一般比較涼快,古人夏日常在北窗下高卧納涼。

    詩人多愛化用此句,如唐李白《戲贈鄭溧陽》“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唐韋應物《夏景園廬》“群木晝陰靜,北窗涼氣多”。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兩句皆為主謂結構。

     ⑧繡閣探春,麗日半籠青鏡色;水亭醉夏,薰風常透碧筒香:繡閣,指女子的繡房,因女子的居室裝飾華麗如繡,故稱。

    探春,早春郊遊,唐宋風俗,都城士女在正月十五日收燈後争先至郊外宴遊,謂之探春,唐孟郊《長安早春》“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

    麗日,明媚的太陽,《清平山堂話本&bull洛陽三怪記》“這一年四季,無過是春天,最好景緻。

    日謂之‘麗日’,風謂之‘和風’”。

    青鏡,青銅做的鏡子,唐李峤《梅》“妝面回青鏡,歌塵起畫梁”。

    水亭,臨水的亭子,宋歐陽修《荷花賦》“況其晚浦煙霞,水亭風日”,因為臨水,故而比較涼快。

    薰風,和暖的風,或作“熏風”,皆可,明徐渭《憶潘公》詩“記得當時官舍裡,熏風已過荔枝紅”。

    碧筒,又作“碧筒杯”“碧桐”“碧桐杯”“碧筩”“碧筩杯”,一種用荷葉制成的飲酒器,故而帶有清香。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bull酒食》載:“曆城北有使君林。

    魏正始中,鄭公悫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避暑于此。

    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按,輪菌,盤曲的樣子)如象鼻,傳吸之,名為‘碧筩杯’。

    曆下學之,言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

    ”鄭悫(què)在曆城避暑時,把大荷葉放在硯格上,上面倒上二升酒,又用簪子刺穿葉子和柄相連接處,在葉莖下吸食。

    酒味摻雜着蓮葉的香氣,比喝水更加清涼可口。

    後人紛紛效法,宋馮取洽《金菊對芙蓉》有“夜深歡極忘歸去,錦江釀透碧筒香”。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閣,《廣韻》“古落切”,入聲。

    語法上,“繡閣探春”“水亭醉夏”相對,主語指人,已省略,二者皆為狀中結構。

    “麗日半籠青鏡色”對“薰風常透碧筒香”,都是主謂結構。

     【譯文】 臣和子相對,帝和王相對。

     日月和風霜相對。

     禦史台和仙人居相對,茅草之屋和高峻之廊相對。

     白居易參加的香山社,韓琦所建造的晝錦堂。

     雪窗和雲房相對。

     芬芳的花椒塗抹在宮廷的内牆上,文理漂亮的銀杏木用來裝飾房梁。

     貧女有幸與鄰家女子分得燭光,隐士夏日高卧于北邊窗下納涼。

     在繡閣中探春,看到明媚的日光照耀着房中的青銅鏡;在水亭内乘涼,陶醉于和煦的涼風中透出的荷葉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