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
關燈
小
中
大
綸;愛睡覺,那是夢裡和周公、孔子會面呢。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
白,《廣韻》“傍陌切”,入聲。
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清宵”“白晝”兩個定中結構充當時間狀語。
⑦豪飲客吞杯底月,酣遊人醉水中天:“杯底月”出自宋蘇轼《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宋楊萬裡《月下傳觞》則有更詳細生動的描繪:“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
領取青天并入來,和月和天都蘸濕。
天既愛酒自古傳,月不解飲真浪言。
舉杯将月一口吞,舉頭見月猶在天。
老夫大笑問客道:月是一團還兩團?酒入詩腸風火發,月入詩腸冰雪潑。
一杯未盡詩已成,誦詩向天天亦驚。
焉知萬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團月。
”“酒落杯中月先入”“舉杯将月一口吞”正是“吞杯底月”的意思。
“酣遊人醉水中天”的典故出自唐杜甫《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水中天”化自唐代詩人賈島的聯詩,《詩人玉屑》卷一五載:“高麗使過海,有詩雲:‘水鳥浮還沒,山雲斷複連。
’賈島詐為梢人,聯下句雲:‘棹穿波底月,船壓水中天。
’麗使嘉歎久之,自此不複言詩。
”據說賈島有一次假裝自己是船夫,和高麗使者聯句,有“棹穿波底月,船壓水中天”的佳句,頗得使者的歎賞。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琅環閣藏本“豪飲”作“夜飲”,“酣遊”作“春遊”,皆可。
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
主語“豪飲客”“酣遊人”是定中結構;謂語動詞是“吞”“醉”相對;賓語“杯底月”“水中天”是定中結構。
⑧鬥草青郊,幾行寶馬嘶金勒;看花紫陌,十裡香車擁翠钿(tián):鬥草,就是鬥百草,一種古代遊戲,競采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今人又有鬥百草之戲。
”唐白居易《觀兒戲》詩:“弄塵複鬥草,盡日樂嬉嬉。
”青郊,指春天的郊野。
金勒,金飾的帶嚼口的馬絡頭;也可指騎馬的人,如《白雪遺音&bull馬頭調&bull餞别》“張生上馬,車兒東去,馬兒西行,金勒望小姐,莺莺望張生,凄凄涼涼心酸痛”。
此處當指後者。
紫陌,指京師郊野的道路,唐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十裡”或作“千裡”,唐薛逢《開元後樂》有“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國金車十裡香”,從典故和事理邏輯來看,“十裡”更恰當一些。
香車,“寶馬”“香車”常相對仗,香車是用香木做的車,泛指華美的車或轎。
翠钿,是用翠玉制成的首飾,也指佩戴翠钿首飾的佳人。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下聯是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十,《廣韻》“是執切”,入聲。
钿,今讀tián、diàn二音;按照王力《古漢語字典》,古亦有平、去二讀,平聲讀“徒年切”,意為形狀如花朵的首飾,用金銀寶石等鑲成,去聲讀“堂練切”,意思是“用金銀珠寶貝殼等鑲嵌的器物”。
“翠钿”之“钿”當讀平聲。
語法上,“鬥草青郊”對“看花紫陌”,是動補結構,蒙下省去了指人的主語;“草”“花”是賓語,“青郊”“紫陌”充當補語。
“幾行寶馬嘶金勒”與“十裡香車擁翠钿”相對,都是主謂結構。
【譯文】 輕和重相對,脆和堅相對。
碧玉和青錢相對。
孟郊清寒的詩風和賈島瘦硬的詩風相對,酒聖杜康和詩仙李白相對。
倚着玉樹臨風的人物,踏着雕金蓮花的地闆。
開鑿井水和耕種田地相對。
杜甫在清宵獨立,邊韶在白天高卧。
月亮将影子投入酒杯中,豪飲的酒客毫不猶豫吞下杯底之月;湖水倒映着藍藍的天空,迷醉的遊人不知不覺跌進水中之天。
貴族男子們在春天的郊外鬥草遊戲,他們的坐騎寶馬對着他們蕭蕭嘶鳴;戴着翠钿的佳人在京城的郊野賞花,排了十裡遠的香車把她們圍在中間。
其三 吟對詠,授對傳①。
樂矣對凄然②。
風鵬對雪雁,董杏對周蓮③。
春九十,歲三千④。
鐘鼓對管弦⑤。
入山逢宰相,無事即神仙⑥。
霞染武陵桃淡淡,煙荒隋苑柳綿綿⑦。
七碗月團,啜罷清風生腋下;三杯雲液,飲餘紅雨暈腮邊⑧。
【注釋】 ①吟對詠,授對傳:吟、詠同義,都是誦讀或者創作詩歌的意思。
授、傳也同義,把知識、技藝等教給他人。
平仄上,“吟”“傳”讀平聲,“詠”“授”讀仄聲。
語法上,四個詞語都是動詞。
②樂矣對凄然:樂矣,出自《左傳&bull昭公元年》“不憂何成,二子樂矣”。
矣,語氣詞,相當于今天的“了”。
凄然,悲傷的樣子,《莊子&bull漁父》“客凄然變容”。
平仄上,“樂矣”是仄仄,“凄然”是平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表情緒、心理活動的動詞帶一個虛字組合而成。
③風鵬對雪雁,董杏對周蓮:風鵬,典出《莊子&bull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鲲。
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筆下的大鵬,背都有幾千裡大,它要飛起來,必須依靠海上大風的力量,環繞着旋風沖上九萬裡之高。
宋李清照《漁家傲》有“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句子,亦化用此典,後以“風鵬”比喻得勢時有作為的人。
雪雁,羽毛潔白,故名。
董杏,指三國吳董奉的典故,據晉葛洪《神仙傳》載:“董奉者,字君異,侯官縣人也。
昔吳先主時,有年少作本縣長,見君異年三十餘,不知有道也。
罷去五十餘年,複為他職。
行經侯官,諸故吏人皆往見故長。
君異亦往,顔色如昔。
”董奉有長生不老之術,有人年少的時候見過他,過五十年再見,發現他容顔如舊。
董奉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
“又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
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他給人治病,不收取錢财,隻讓人栽種五棵杏樹。
後因以“杏林”代指良醫,并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稱頌醫術高明。
周蓮,指的是宋周敦頤的典故。
周敦頤,北宋哲學家。
他曾撰寫《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故此稱“周蓮”。
平仄上,“風鵬”是平平,“雪雁”是仄仄;“董杏”是仄仄,“周蓮”是平平。
語法上,四個詞都是定中結構。
④春九十,歲三千:春九十,是指春天有三個月,共九十天,明張适《雨窗獨酌》有“一春九十渾風雨,百裡桑麻苦戰争”。
歲三千,典故出自《漢武故事》:“東郡送一短人,長五寸,衣冠具足。
上疑其精,召東方朔至。
朔呼短人曰:‘巨靈,阿母還來否?’短人不對。
因指謂上:‘王母種桃,三千年一結子。
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失王母意,故被谪來此。
’上大驚,始知朔非世中人也。
短人謂上曰:‘王母使人來告陛下,求道之法,惟有清淨,不宜躁擾。
’言終弗見,上愈恨,召朔問其道。
朔曰:‘陛下自當知。
’上以其神人,不敢逼也。
”故事中說王母所種之桃,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而東方朔已經偷過三次,故而被貶谪到人間。
清梁章钜《楹聯叢話》中所搜集的廣濟寺牌坊上的對聯與此類似:“算永東華,若木光騰春九十;祥開南極,蟠桃花放歲三千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
白,《廣韻》“傍陌切”,入聲。
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清宵”“白晝”兩個定中結構充當時間狀語。
⑦豪飲客吞杯底月,酣遊人醉水中天:“杯底月”出自宋蘇轼《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宋楊萬裡《月下傳觞》則有更詳細生動的描繪:“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
領取青天并入來,和月和天都蘸濕。
天既愛酒自古傳,月不解飲真浪言。
舉杯将月一口吞,舉頭見月猶在天。
老夫大笑問客道:月是一團還兩團?酒入詩腸風火發,月入詩腸冰雪潑。
一杯未盡詩已成,誦詩向天天亦驚。
焉知萬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團月。
”“酒落杯中月先入”“舉杯将月一口吞”正是“吞杯底月”的意思。
“酣遊人醉水中天”的典故出自唐杜甫《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水中天”化自唐代詩人賈島的聯詩,《詩人玉屑》卷一五載:“高麗使過海,有詩雲:‘水鳥浮還沒,山雲斷複連。
’賈島詐為梢人,聯下句雲:‘棹穿波底月,船壓水中天。
’麗使嘉歎久之,自此不複言詩。
”據說賈島有一次假裝自己是船夫,和高麗使者聯句,有“棹穿波底月,船壓水中天”的佳句,頗得使者的歎賞。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琅環閣藏本“豪飲”作“夜飲”,“酣遊”作“春遊”,皆可。
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
主語“豪飲客”“酣遊人”是定中結構;謂語動詞是“吞”“醉”相對;賓語“杯底月”“水中天”是定中結構。
⑧鬥草青郊,幾行寶馬嘶金勒;看花紫陌,十裡香車擁翠钿(tián):鬥草,就是鬥百草,一種古代遊戲,競采花草,比賽多寡優劣,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今人又有鬥百草之戲。
”唐白居易《觀兒戲》詩:“弄塵複鬥草,盡日樂嬉嬉。
”青郊,指春天的郊野。
金勒,金飾的帶嚼口的馬絡頭;也可指騎馬的人,如《白雪遺音&bull馬頭調&bull餞别》“張生上馬,車兒東去,馬兒西行,金勒望小姐,莺莺望張生,凄凄涼涼心酸痛”。
此處當指後者。
紫陌,指京師郊野的道路,唐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十裡”或作“千裡”,唐薛逢《開元後樂》有“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國金車十裡香”,從典故和事理邏輯來看,“十裡”更恰當一些。
香車,“寶馬”“香車”常相對仗,香車是用香木做的車,泛指華美的車或轎。
翠钿,是用翠玉制成的首飾,也指佩戴翠钿首飾的佳人。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下聯是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十,《廣韻》“是執切”,入聲。
钿,今讀tián、diàn二音;按照王力《古漢語字典》,古亦有平、去二讀,平聲讀“徒年切”,意為形狀如花朵的首飾,用金銀寶石等鑲成,去聲讀“堂練切”,意思是“用金銀珠寶貝殼等鑲嵌的器物”。
“翠钿”之“钿”當讀平聲。
語法上,“鬥草青郊”對“看花紫陌”,是動補結構,蒙下省去了指人的主語;“草”“花”是賓語,“青郊”“紫陌”充當補語。
“幾行寶馬嘶金勒”與“十裡香車擁翠钿”相對,都是主謂結構。
【譯文】 輕和重相對,脆和堅相對。
碧玉和青錢相對。
孟郊清寒的詩風和賈島瘦硬的詩風相對,酒聖杜康和詩仙李白相對。
倚着玉樹臨風的人物,踏着雕金蓮花的地闆。
開鑿井水和耕種田地相對。
杜甫在清宵獨立,邊韶在白天高卧。
月亮将影子投入酒杯中,豪飲的酒客毫不猶豫吞下杯底之月;湖水倒映着藍藍的天空,迷醉的遊人不知不覺跌進水中之天。
貴族男子們在春天的郊外鬥草遊戲,他們的坐騎寶馬對着他們蕭蕭嘶鳴;戴着翠钿的佳人在京城的郊野賞花,排了十裡遠的香車把她們圍在中間。
其三 吟對詠,授對傳①。
樂矣對凄然②。
風鵬對雪雁,董杏對周蓮③。
春九十,歲三千④。
鐘鼓對管弦⑤。
入山逢宰相,無事即神仙⑥。
霞染武陵桃淡淡,煙荒隋苑柳綿綿⑦。
七碗月團,啜罷清風生腋下;三杯雲液,飲餘紅雨暈腮邊⑧。
【注釋】 ①吟對詠,授對傳:吟、詠同義,都是誦讀或者創作詩歌的意思。
授、傳也同義,把知識、技藝等教給他人。
平仄上,“吟”“傳”讀平聲,“詠”“授”讀仄聲。
語法上,四個詞語都是動詞。
②樂矣對凄然:樂矣,出自《左傳&bull昭公元年》“不憂何成,二子樂矣”。
矣,語氣詞,相當于今天的“了”。
凄然,悲傷的樣子,《莊子&bull漁父》“客凄然變容”。
平仄上,“樂矣”是仄仄,“凄然”是平平。
語法上,二者都是表情緒、心理活動的動詞帶一個虛字組合而成。
③風鵬對雪雁,董杏對周蓮:風鵬,典出《莊子&bull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鲲。
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筆下的大鵬,背都有幾千裡大,它要飛起來,必須依靠海上大風的力量,環繞着旋風沖上九萬裡之高。
宋李清照《漁家傲》有“九萬裡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句子,亦化用此典,後以“風鵬”比喻得勢時有作為的人。
雪雁,羽毛潔白,故名。
董杏,指三國吳董奉的典故,據晉葛洪《神仙傳》載:“董奉者,字君異,侯官縣人也。
昔吳先主時,有年少作本縣長,見君異年三十餘,不知有道也。
罷去五十餘年,複為他職。
行經侯官,諸故吏人皆往見故長。
君異亦往,顔色如昔。
”董奉有長生不老之術,有人年少的時候見過他,過五十年再見,發現他容顔如舊。
董奉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
“又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
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他給人治病,不收取錢财,隻讓人栽種五棵杏樹。
後因以“杏林”代指良醫,并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稱頌醫術高明。
周蓮,指的是宋周敦頤的典故。
周敦頤,北宋哲學家。
他曾撰寫《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故此稱“周蓮”。
平仄上,“風鵬”是平平,“雪雁”是仄仄;“董杏”是仄仄,“周蓮”是平平。
語法上,四個詞都是定中結構。
④春九十,歲三千:春九十,是指春天有三個月,共九十天,明張适《雨窗獨酌》有“一春九十渾風雨,百裡桑麻苦戰争”。
歲三千,典故出自《漢武故事》:“東郡送一短人,長五寸,衣冠具足。
上疑其精,召東方朔至。
朔呼短人曰:‘巨靈,阿母還來否?’短人不對。
因指謂上:‘王母種桃,三千年一結子。
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失王母意,故被谪來此。
’上大驚,始知朔非世中人也。
短人謂上曰:‘王母使人來告陛下,求道之法,惟有清淨,不宜躁擾。
’言終弗見,上愈恨,召朔問其道。
朔曰:‘陛下自當知。
’上以其神人,不敢逼也。
”故事中說王母所種之桃,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而東方朔已經偷過三次,故而被貶谪到人間。
清梁章钜《楹聯叢話》中所搜集的廣濟寺牌坊上的對聯與此類似:“算永東華,若木光騰春九十;祥開南極,蟠桃花放歲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