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元
關燈
小
中
大
’。
習,重也;坎,險也”,後人因此用“習坎”表險阻之意。
“疊坎”“習坎”義同,從用典上考慮,“習坎”更佳。
平仄上,“承乾”是平平,“出震”是仄仄;“習坎”是仄仄,“重坤”是平平。
出,《廣韻》“赤律切”,習,《廣韻》“似入切”,皆為入聲字。
語法上,四個詞語都是動賓結構。
⑦志士報君思犬馬,仁王養老察雞豚:志士,有遠大志向的人,《孟子&bull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犬馬,即狗和馬,舊時用于臣子對君上的自卑之稱,《漢書&bull孔光傳》:“書奏,上說,賜光束帛,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位次丞相。
诏光舉可尚書令者封上,光謝曰:‘臣以朽材,前比曆位典大職,卒無尺寸之效,幸免罪誅,全保首領,今複拔擢,備内朝臣,與聞政事。
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臷(耋),誠恐一旦颠仆,無以報稱……’”孔光唯恐自己智謀短少,自己年紀又大了,怕萬一有不測,不能報答皇帝對他的提拔。
仁王,指的是實行仁政之君王,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倡仁政,主張實行王道,《孟子&bull梁惠王上》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而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勸谏梁惠王施行仁政,建議君主不要違背農時,讓老百姓可以從容養生喪死。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察,《廣韻》“初八切”,入聲。
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主語“志士”“仁王”都是定中結構,二者是古代人倫關系的臣與君,正好相對;謂語“報君思犬馬”“養老察雞豚”相對,其中“報君”對“養老”,“思犬馬”對“察雞豚”,都是動賓結構。
⑧遠水平沙,有客放舟桃葉渡;斜風細雨,何人攜榼(kē)杏花村:遠水平沙,形容江邊廣闊的風景,唐白居易《雜曲歌辭&bull浪淘沙》有“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放舟,開船、行船,宋梅堯臣《鬼火賦》有“放舟于颍水之上,夜憩于項城之野”。
今本多作“泛舟”,從典故和意境來看,“放舟”更佳,“泛舟”亦無不可。
桃葉渡,渡口名,在今江蘇南京秦淮河畔,相傳因晉王獻之在此送其愛妾桃葉而得名。
《隋書&bull五行志》:“陳時,江南盛歌王獻之《桃葉》之詞曰:‘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度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斜風細雨,出自唐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杏花村,典出唐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榼,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唐皎然《酬秦山人出山見呈》詩有“手攜酒榼共書帏,回語長松我即歸”的句子。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榼,《廣韻》“苦盍切”,入聲。
語法上,“遠水平沙”“斜風細雨”兩個并列結構描寫環境;“有客泛舟桃葉渡”“何人攜榼杏花村”兩句從今天的語法角度看是不大對仗的,不過古人卻常用來對仗。
“有客泛舟桃葉渡”是兼語結構,“何人攜榼杏花村”是主謂結構。
【譯文】 卑和長相對,弟和兄相對。
永巷和長門相對。
山上的亭子和臨水的樓閣相對,旅客寄居之房舍和軍隊駐紮之戍所相對。
楊子渡,謝公墩。
德高和年長相對。
承乾和出震相對,習坎和重坤相對。
有志之士希望對君上效犬馬之勞,仁德之王善于養老不違雞豚之時。
遠水迢迢,平沙漫漫,有人駕着船從桃葉渡出發;清風斜吹,細雨綿綿,是誰帶着酒器來到杏花村? 其二 君對相,祖對孫①。
夕照對朝暾②。
蘭台對桂殿,海島對山村
習,重也;坎,險也”,後人因此用“習坎”表險阻之意。
“疊坎”“習坎”義同,從用典上考慮,“習坎”更佳。
平仄上,“承乾”是平平,“出震”是仄仄;“習坎”是仄仄,“重坤”是平平。
出,《廣韻》“赤律切”,習,《廣韻》“似入切”,皆為入聲字。
語法上,四個詞語都是動賓結構。
⑦志士報君思犬馬,仁王養老察雞豚:志士,有遠大志向的人,《孟子&bull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犬馬,即狗和馬,舊時用于臣子對君上的自卑之稱,《漢書&bull孔光傳》:“書奏,上說,賜光束帛,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位次丞相。
诏光舉可尚書令者封上,光謝曰:‘臣以朽材,前比曆位典大職,卒無尺寸之效,幸免罪誅,全保首領,今複拔擢,備内朝臣,與聞政事。
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臷(耋),誠恐一旦颠仆,無以報稱……’”孔光唯恐自己智謀短少,自己年紀又大了,怕萬一有不測,不能報答皇帝對他的提拔。
仁王,指的是實行仁政之君王,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倡仁政,主張實行王道,《孟子&bull梁惠王上》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而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勸谏梁惠王施行仁政,建議君主不要違背農時,讓老百姓可以從容養生喪死。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察,《廣韻》“初八切”,入聲。
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主語“志士”“仁王”都是定中結構,二者是古代人倫關系的臣與君,正好相對;謂語“報君思犬馬”“養老察雞豚”相對,其中“報君”對“養老”,“思犬馬”對“察雞豚”,都是動賓結構。
⑧遠水平沙,有客放舟桃葉渡;斜風細雨,何人攜榼(kē)杏花村:遠水平沙,形容江邊廣闊的風景,唐白居易《雜曲歌辭&bull浪淘沙》有“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放舟,開船、行船,宋梅堯臣《鬼火賦》有“放舟于颍水之上,夜憩于項城之野”。
今本多作“泛舟”,從典故和意境來看,“放舟”更佳,“泛舟”亦無不可。
桃葉渡,渡口名,在今江蘇南京秦淮河畔,相傳因晉王獻之在此送其愛妾桃葉而得名。
《隋書&bull五行志》:“陳時,江南盛歌王獻之《桃葉》之詞曰:‘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度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斜風細雨,出自唐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杏花村,典出唐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榼,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唐皎然《酬秦山人出山見呈》詩有“手攜酒榼共書帏,回語長松我即歸”的句子。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榼,《廣韻》“苦盍切”,入聲。
語法上,“遠水平沙”“斜風細雨”兩個并列結構描寫環境;“有客泛舟桃葉渡”“何人攜榼杏花村”兩句從今天的語法角度看是不大對仗的,不過古人卻常用來對仗。
“有客泛舟桃葉渡”是兼語結構,“何人攜榼杏花村”是主謂結構。
【譯文】 卑和長相對,弟和兄相對。
永巷和長門相對。
山上的亭子和臨水的樓閣相對,旅客寄居之房舍和軍隊駐紮之戍所相對。
楊子渡,謝公墩。
德高和年長相對。
承乾和出震相對,習坎和重坤相對。
有志之士希望對君上效犬馬之勞,仁德之王善于養老不違雞豚之時。
遠水迢迢,平沙漫漫,有人駕着船從桃葉渡出發;清風斜吹,細雨綿綿,是誰帶着酒器來到杏花村? 其二 君對相,祖對孫①。
夕照對朝暾②。
蘭台對桂殿,海島對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