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真
關燈
小
中
大
bull刑法一》載“明初法嚴,縣以千數,數傳之後,以萬計矣。
有丁盡戶絕,止存軍産者,或并無軍産,戶名未除者,朝廷歲遣禦史清軍,有缺必補。
每當勾丁,逮捕族屬、裡長,延及他甲,雞犬為之不甯”。
丁,舊時指到了服勞役年齡的人,《隋書&bull食貨志》“男女三歲已下為黃,十歲已下為小,十七已下為中,十八已上為丁”;也指成年男子。
補甲,補充兵員,過去常有“挑補甲缺”“頂補甲兵”“補甲缺”的說法。
“補”今本多作“甫”,“補”繁體作“補”,當因形近而訛。
赴卯,當為去辦公、去上班的意思。
赴,趕赴,前往,去。
卯,地支的第四位,古代用以紀年、月、日、時;可以表時辰,指早晨五時至七時;舊時官署辦公從卯時始,故點名稱點卯,簽到應名為畫卯、應卯。
同寅,就是同僚,語出《尚書&bull臯陶谟》“同寅協恭,和衷哉”,還常說“寅誼”“寅僚”。
寅,地支的第三位,和“卯”一樣,古代用以紀年、月、日、時;又為十二時辰之一,相當于今北京時間淩晨三點鐘至五點鐘。
平仄上,“勾丁”是平平,“補甲”是仄仄;“赴卯”是仄仄,“同寅”是平平。
語法上,“勾丁”“補甲”都是動賓結構。
“赴卯”“同寅”這兩個詞語對仗比較勉強:“赴卯”是動賓結構,“同寅”當屬定中結構。
④折桂客,簪花人:折桂,典故出自《晉書&bull郤诜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诜曰:‘卿自以為何如?’诜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晉武帝問郤诜:“你認為你自己怎樣?”郤诜說自己舉賢良對策是天下第一,好比桂樹林中的一枝花,昆山的一片玉。
後來就以“折桂”謂科舉及第。
比如《紅樓夢》第九回:“彼時黛玉才在窗下對鏡理妝,聽寶玉說上學去,因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
我不能送你了。
’”簪花,謂插花于冠,宋代皇帝還将各色花賜予百官佩戴,《宋史&bull輿服志》載:“簪戴。
幞頭簪花,謂之簪戴。
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銮,臣僚及扈從并簪花,恭謝日亦如之。
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栾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
羅花以賜百官,栾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将校以下。
太上兩宮上壽畢,及聖節、及錫宴、及賜新進士聞喜宴,并如之。
”平仄上,“折桂客”是仄仄仄,“簪花人”是平平平。
折,《廣韻》“旨熱切”,入聲。
語法上,兩個詞語都與古代的科舉取士有關,都是定中結構。
⑤四皓(hào)對三仁: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四人須眉皆白,故稱商山四皓。
《史記&bull留侯世家》載,漢高祖要廢長立幼,呂後向張良求計,張良說:“此難以口舌争也。
顧上有不能緻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張良提議讓人卑辭厚禮把隐匿在山中的四位老者請來輔助太子。
果然劉邦見了此四人,就放棄了廢太子的打算。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尚未稱此四人為“四皓”,到東漢班固的《漢書&bull外戚恩澤侯表》中就有“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求聘四皓,過魏則寵無忌之墓,适趙則封樂毅之後”,此當出自西漢揚雄的《解嘲》“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榮于南山”。
三仁,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啟、箕子和比幹,《論語&bull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平仄上,“四皓”是仄仄,“三仁”是平平。
語法上,“四皓”“三仁”都是定中結構。
⑥王喬雲外舄(xì),郭泰雨中巾:上聯典出《後漢書&bull方術列傳》所載:“王喬者,河東人也。
顯宗世,為葉令。
喬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台朝。
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
言其臨至,辄有雙凫從東南飛來。
于是候凫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
乃诏尚方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王喬有神仙之術,每次他從縣裡到朝廷,都沒有見到他乘車馬。
皇帝感到非常奇怪,就密令太史探查,發現每次都有兩隻水鳥(野鴨)從東南方飛來。
于是就用羅網捕下來,發現是一隻舄,正是四年中所賜的尚書官靴。
舄,古代一種以木為複底的鞋,也可以作為鞋的通稱。
郭泰雨中巾,語出《後漢書&bull郭太傳》:“嘗于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郭泰,亦作郭太,字林宗。
他有一次外出遇到下雨,頭巾的一個角因雨而折起來了。
當時的人就故意将頭巾的一角折起來,叫作“林宗巾”。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仄平平。
郭,《廣韻》“古博切”,入聲。
語法上,上下聯都是定中結構。
⑦人交好友來三益,士有賢妻備五倫:三益,《論語&bull季氏》曰:“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有益于人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講誠信的朋友,見多識廣的朋友。
孔子認為,和這樣的人交朋友是
有丁盡戶絕,止存軍産者,或并無軍産,戶名未除者,朝廷歲遣禦史清軍,有缺必補。
每當勾丁,逮捕族屬、裡長,延及他甲,雞犬為之不甯”。
丁,舊時指到了服勞役年齡的人,《隋書&bull食貨志》“男女三歲已下為黃,十歲已下為小,十七已下為中,十八已上為丁”;也指成年男子。
補甲,補充兵員,過去常有“挑補甲缺”“頂補甲兵”“補甲缺”的說法。
“補”今本多作“甫”,“補”繁體作“補”,當因形近而訛。
赴卯,當為去辦公、去上班的意思。
赴,趕赴,前往,去。
卯,地支的第四位,古代用以紀年、月、日、時;可以表時辰,指早晨五時至七時;舊時官署辦公從卯時始,故點名稱點卯,簽到應名為畫卯、應卯。
同寅,就是同僚,語出《尚書&bull臯陶谟》“同寅協恭,和衷哉”,還常說“寅誼”“寅僚”。
寅,地支的第三位,和“卯”一樣,古代用以紀年、月、日、時;又為十二時辰之一,相當于今北京時間淩晨三點鐘至五點鐘。
平仄上,“勾丁”是平平,“補甲”是仄仄;“赴卯”是仄仄,“同寅”是平平。
語法上,“勾丁”“補甲”都是動賓結構。
“赴卯”“同寅”這兩個詞語對仗比較勉強:“赴卯”是動賓結構,“同寅”當屬定中結構。
④折桂客,簪花人:折桂,典故出自《晉書&bull郤诜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诜曰:‘卿自以為何如?’诜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晉武帝問郤诜:“你認為你自己怎樣?”郤诜說自己舉賢良對策是天下第一,好比桂樹林中的一枝花,昆山的一片玉。
後來就以“折桂”謂科舉及第。
比如《紅樓夢》第九回:“彼時黛玉才在窗下對鏡理妝,聽寶玉說上學去,因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
我不能送你了。
’”簪花,謂插花于冠,宋代皇帝還将各色花賜予百官佩戴,《宋史&bull輿服志》載:“簪戴。
幞頭簪花,謂之簪戴。
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銮,臣僚及扈從并簪花,恭謝日亦如之。
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栾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
羅花以賜百官,栾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将校以下。
太上兩宮上壽畢,及聖節、及錫宴、及賜新進士聞喜宴,并如之。
”平仄上,“折桂客”是仄仄仄,“簪花人”是平平平。
折,《廣韻》“旨熱切”,入聲。
語法上,兩個詞語都與古代的科舉取士有關,都是定中結構。
⑤四皓(hào)對三仁: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四人須眉皆白,故稱商山四皓。
《史記&bull留侯世家》載,漢高祖要廢長立幼,呂後向張良求計,張良說:“此難以口舌争也。
顧上有不能緻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
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
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張良提議讓人卑辭厚禮把隐匿在山中的四位老者請來輔助太子。
果然劉邦見了此四人,就放棄了廢太子的打算。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尚未稱此四人為“四皓”,到東漢班固的《漢書&bull外戚恩澤侯表》中就有“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求聘四皓,過魏則寵無忌之墓,适趙則封樂毅之後”,此當出自西漢揚雄的《解嘲》“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榮于南山”。
三仁,三位仁人,指殷末之微子啟、箕子和比幹,《論語&bull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平仄上,“四皓”是仄仄,“三仁”是平平。
語法上,“四皓”“三仁”都是定中結構。
⑥王喬雲外舄(xì),郭泰雨中巾:上聯典出《後漢書&bull方術列傳》所載:“王喬者,河東人也。
顯宗世,為葉令。
喬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台朝。
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
言其臨至,辄有雙凫從東南飛來。
于是候凫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
乃诏尚方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王喬有神仙之術,每次他從縣裡到朝廷,都沒有見到他乘車馬。
皇帝感到非常奇怪,就密令太史探查,發現每次都有兩隻水鳥(野鴨)從東南方飛來。
于是就用羅網捕下來,發現是一隻舄,正是四年中所賜的尚書官靴。
舄,古代一種以木為複底的鞋,也可以作為鞋的通稱。
郭泰雨中巾,語出《後漢書&bull郭太傳》:“嘗于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郭泰,亦作郭太,字林宗。
他有一次外出遇到下雨,頭巾的一個角因雨而折起來了。
當時的人就故意将頭巾的一角折起來,叫作“林宗巾”。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仄平平。
郭,《廣韻》“古博切”,入聲。
語法上,上下聯都是定中結構。
⑦人交好友來三益,士有賢妻備五倫:三益,《論語&bull季氏》曰:“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有益于人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講誠信的朋友,見多識廣的朋友。
孔子認為,和這樣的人交朋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