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真
關燈
小
中
大
樓人”,把楊玉環比作花,指楊玉環醉倒了唐玄宗,使得他無心政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平仄上,上聯是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兩個句子都是主謂結構,謂語“迎金埒馬”“醉玉樓人”都是動賓結構。
“醉”在這裡是使動用法,可帶賓語“玉樓人”。
⑦巢燕三春嘗喚友,塞鴻八月始來賓:上聯的典故出自《詩經&bull小雅&bull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嘤嘤。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嘤其鳴矣,求其友聲。
”後人将“求其友聲”化為“喚友”,比如宋李之儀《踏莎行》有“紫燕銜泥,黃莺喚友”。
巢燕,燕子喜歡在人家房檐下築巢,故謂燕為“巢燕”。
三春,即指春天。
每個季節包括三個月,春季三個月是農曆正月(孟春)、農曆二月(仲春)、農曆三月(季春)。
塞鴻,塞外的鴻雁,塞鴻秋季南來,春季北去,古人把鴻雁到南方過冬視為“作賓”,則其飛回北方就是“歸家”。
《禮記&bull月令》有“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
其日庚辛。
……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
八月,指農曆的八月,已經是秋天。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平仄仄仄平平。
八,《廣韻》“博拔切”,入聲。
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
“巢燕”“塞鴻”充當主語。
“三春嘗喚友”“八月始來賓”是狀中結構充當謂語:狀語是時間名詞“三春”與“八月”、副詞“嘗”與“始”相對;謂語中心“喚友”“來賓”表面上都是動詞和名詞的組合,但在結構上不完全對仗,因為“喚友”是動賓結構,“來賓”是連謂結構,前來作賓的意思,“賓”用作動詞。
⑧古往今來,誰見泰山曾作砺;天長地久,人傳滄海幾揚塵:上聯出自《史記&bull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
國以永甯,爰及苗裔。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明高啟《唐昭宗賜錢武肅王鐵券歌》詩曰:“人生富貴知幾時,泰山作砺徒相期。
”意思是,人生富貴沒有多少時間,期待泰山變成砺石是徒然的,所以說“古往今來,誰見泰山曾作砺”,沒人見過泰山變成砺石。
砺,砺石,可作磨刀石和石磨的一種粗石。
下聯出自東晉葛洪《神仙傳&bull王遠》:“麻姑來,來時亦先聞人馬之聲,既至,從官當半于方平也。
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于頂中作髻,餘發散垂至腰。
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
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
……麻姑自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昔,會時略半也,豈将複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複揚塵也。
’”麻姑說已經看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而蓬萊的水又在變淺,少了一半,不知道是不是要變成丘陵陸地呢。
方平(即王遠)說聖人都在說,海中又在揚起塵土了。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古往今來”“天長地久”都是并列結構,是整個句子的時間狀語。
“誰見泰山曾作砺”“人傳滄海幾揚塵”都是主謂結構:“誰”“人”充當主語,“見泰山曾作砺”“傳滄海幾揚塵”是動賓結構充當謂語,其賓語“泰山曾作砺”“滄海幾揚塵”又是主謂結構。
上下聯結構複雜而對仗工穩,語義上時間與空間、高山與大海兩相對偶,境界闊大,充滿邈遠的哲思。
【譯文】 蓮和菊相對,鳳和麟相對。
不義之富貴和清廉的貧寒相對。
漁村和蠏舍相對,如同傘蓋的松樹和用作坐墊的落花相對。
月下藤蘿拂衣的老人,傳說中葛天氏的百姓。
國寶和家珍相對。
草地迎來曾在銅錢圍築的跑馬場上奔跑過的駿馬,美麗的鮮花使得玉樓上的人們都忍不住為它陶醉。
屋檐下的燕子在春天嘤嘤鳴叫呼喚朋友,塞外鴻雁從秋天八月開始飛到南方作客。
古往今來,誰也沒見過泰山變成磨刀石;天長地久,人們說起滄海曾幾度變桑田。
其二 兄對弟,吏對民①。
父子對君臣②。
勾丁對補甲,赴卯對同寅③。
折桂客,簪花人④。
四皓對三仁⑤。
王喬雲外舄,郭泰雨中巾⑥。
人交好友來三益,士有賢妻備五倫⑦。
文教南宣,武帝平蠻開百越;義旗西指,韓侯扶漢卷三秦⑧。
【注釋】 ①兄對弟,吏對民:平仄上,“兄”“民”是平聲,“弟”“吏”是仄聲。
語法上,四個詞語都是名詞。
②父子對君臣:“父子”是家庭關系詞,“君臣”是國家政府機構裡的地位關系詞。
二者都是古代倫理關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論語&bull顔淵》曰:“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孔子認為國家想要管理得好,必須君行君之事,臣行臣之事,父行父之道,子行子之道。
平仄上,“父子”是仄仄,“君臣”是平平。
語法上,這一組都是并列式名詞結構。
③勾丁對補甲,赴卯對同寅:勾丁,征調到了服役年齡的男子,《明史&bull志第六十九&
平仄上,上聯是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兩個句子都是主謂結構,謂語“迎金埒馬”“醉玉樓人”都是動賓結構。
“醉”在這裡是使動用法,可帶賓語“玉樓人”。
⑦巢燕三春嘗喚友,塞鴻八月始來賓:上聯的典故出自《詩經&bull小雅&bull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嘤嘤。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嘤其鳴矣,求其友聲。
”後人将“求其友聲”化為“喚友”,比如宋李之儀《踏莎行》有“紫燕銜泥,黃莺喚友”。
巢燕,燕子喜歡在人家房檐下築巢,故謂燕為“巢燕”。
三春,即指春天。
每個季節包括三個月,春季三個月是農曆正月(孟春)、農曆二月(仲春)、農曆三月(季春)。
塞鴻,塞外的鴻雁,塞鴻秋季南來,春季北去,古人把鴻雁到南方過冬視為“作賓”,則其飛回北方就是“歸家”。
《禮記&bull月令》有“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虛中,旦柳中。
其日庚辛。
……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
八月,指農曆的八月,已經是秋天。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平仄仄仄平平。
八,《廣韻》“博拔切”,入聲。
語法上,兩句都是主謂結構。
“巢燕”“塞鴻”充當主語。
“三春嘗喚友”“八月始來賓”是狀中結構充當謂語:狀語是時間名詞“三春”與“八月”、副詞“嘗”與“始”相對;謂語中心“喚友”“來賓”表面上都是動詞和名詞的組合,但在結構上不完全對仗,因為“喚友”是動賓結構,“來賓”是連謂結構,前來作賓的意思,“賓”用作動詞。
⑧古往今來,誰見泰山曾作砺;天長地久,人傳滄海幾揚塵:上聯出自《史記&bull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
國以永甯,爰及苗裔。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明高啟《唐昭宗賜錢武肅王鐵券歌》詩曰:“人生富貴知幾時,泰山作砺徒相期。
”意思是,人生富貴沒有多少時間,期待泰山變成砺石是徒然的,所以說“古往今來,誰見泰山曾作砺”,沒人見過泰山變成砺石。
砺,砺石,可作磨刀石和石磨的一種粗石。
下聯出自東晉葛洪《神仙傳&bull王遠》:“麻姑來,來時亦先聞人馬之聲,既至,從官當半于方平也。
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于頂中作髻,餘發散垂至腰。
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
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
……麻姑自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昔,會時略半也,豈将複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複揚塵也。
’”麻姑說已經看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而蓬萊的水又在變淺,少了一半,不知道是不是要變成丘陵陸地呢。
方平(即王遠)說聖人都在說,海中又在揚起塵土了。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古往今來”“天長地久”都是并列結構,是整個句子的時間狀語。
“誰見泰山曾作砺”“人傳滄海幾揚塵”都是主謂結構:“誰”“人”充當主語,“見泰山曾作砺”“傳滄海幾揚塵”是動賓結構充當謂語,其賓語“泰山曾作砺”“滄海幾揚塵”又是主謂結構。
上下聯結構複雜而對仗工穩,語義上時間與空間、高山與大海兩相對偶,境界闊大,充滿邈遠的哲思。
【譯文】 蓮和菊相對,鳳和麟相對。
不義之富貴和清廉的貧寒相對。
漁村和蠏舍相對,如同傘蓋的松樹和用作坐墊的落花相對。
月下藤蘿拂衣的老人,傳說中葛天氏的百姓。
國寶和家珍相對。
草地迎來曾在銅錢圍築的跑馬場上奔跑過的駿馬,美麗的鮮花使得玉樓上的人們都忍不住為它陶醉。
屋檐下的燕子在春天嘤嘤鳴叫呼喚朋友,塞外鴻雁從秋天八月開始飛到南方作客。
古往今來,誰也沒見過泰山變成磨刀石;天長地久,人們說起滄海曾幾度變桑田。
其二 兄對弟,吏對民①。
父子對君臣②。
勾丁對補甲,赴卯對同寅③。
折桂客,簪花人④。
四皓對三仁⑤。
王喬雲外舄,郭泰雨中巾⑥。
人交好友來三益,士有賢妻備五倫⑦。
文教南宣,武帝平蠻開百越;義旗西指,韓侯扶漢卷三秦⑧。
【注釋】 ①兄對弟,吏對民:平仄上,“兄”“民”是平聲,“弟”“吏”是仄聲。
語法上,四個詞語都是名詞。
②父子對君臣:“父子”是家庭關系詞,“君臣”是國家政府機構裡的地位關系詞。
二者都是古代倫理關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論語&bull顔淵》曰:“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孔子認為國家想要管理得好,必須君行君之事,臣行臣之事,父行父之道,子行子之道。
平仄上,“父子”是仄仄,“君臣”是平平。
語法上,這一組都是并列式名詞結構。
③勾丁對補甲,赴卯對同寅:勾丁,征調到了服役年齡的男子,《明史&bull志第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