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齊

關燈
【題解】 “齊”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八韻部。

     “齊”在《廣韻》中作“徂奚切”,平聲,齊韻。

     《笠翁對韻》“八齊”所用到的韻腳字有雞、西、倪、圭、藜、荑、栖、妻、啼、璃、犁、犀、蹊、奚、迷、齊、閨、梯、霓、畦、麑等21個;《聲律啟蒙》這一節所用到的韻腳字有17個,溪、堤、雞、西、霓、嘶、齊、啼、泥、圭、鼙、梯、栖、妻、犀、低、閨等。

    兩本書都用到的韻腳字有雞、西、圭、栖、妻、啼、犀、齊、閨、梯、霓共11個;《笠翁對韻》用到而《聲律啟蒙》未用的是倪、藜、荑、璃、犁、蹊、奚、迷、畦、麑等10個;《聲律啟蒙》用到而《笠翁對韻》裡未用的是溪、堤、嘶、泥、鼙、低等6個。

    其中《笠翁對韻》所用到的“璃”屬于“四支”韻部。

     其一 鸾對鳳,犬對雞①。

     塞北對關西②。

     長生對益智,老幼對旄倪③。

     頒竹策,剪桐圭④。

     剝棗對蒸藜⑤。

     綿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⑥。

     狡兔能穿三穴隐,鹪鹩權借一枝栖⑦。

     甪裡先生,策杖垂紳扶少主;於陵仲子,辟織屦賴賢妻⑧。

     【注釋】 ①鸾對鳳,犬對雞:鸾,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犬,狗。

    平仄上,“鸾”“雞”是平聲,“鳳”“犬”是仄聲。

    語法上,“鸾”“鳳”“犬”“雞”都是指稱動物的名詞:“鸾”“鳳”都是傳說中的神鳥名,“犬”“雞”都是家畜名。

     ②塞北對關西:塞北,又稱塞外,過去一般指外長城以北。

    關西,漢唐等時代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

    塞北與關西,在文學裡皆有粗犷、豪邁的風格。

    如有人評價蘇轼的詞:“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闆,唱‘大江東去’。

    ”(見《曆代詞話&bull卷五&bull宋二》引《吹劍錄》)平仄上,“塞北”是仄仄,“關西”是平平。

    語法上,兩個詞語均為方位短語。

     ③長生對益智,老幼對旄倪:長生,延長壽命,明鄧豁渠《南詢錄》有“順則生成,逆則丹成,此神仙之術,可以長生,與天地同悠久”的話。

    旄倪,老人和幼兒,《孟子&bull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趙岐注“旄,老耄也。

    倪,弱小倪倪者也”。

    平仄上,“長生”是平平,“益智”是仄仄;“老幼”是仄仄,“旄倪”是平平。

    語法上,“長生”與“益智”都是動賓結構:“長”這裡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延長”的意思;“益”是增加的意思。

    “老幼”“旄倪”都是反義詞構成的并列結構。

     ④頒竹策,剪桐圭:頒竹策,講的是楊素的典故。

    《北史&bull楊素傳》載:“及平齊之役,素請率麾下先驅,帝從之,賜以竹策曰:‘朕方欲大相驅策,故用此物賜卿。

    ’”武帝率軍攻北齊的時候,楊素請求率部下為先鋒,武帝應允,并賜他一條竹鞭,說:“我正要驅使天下,所以把這件東西賜給你。

    ”頒,賞賜。

    竹策,竹鞭。

    剪桐圭,典出《史記&bull晉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

    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

    ’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

    成王曰:‘吾與之戲耳。

    ’史佚曰:‘天子無戲言。

    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裡,故曰唐叔虞。

    ”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遊戲,剪桐葉為圭,送給叔虞,說:“我把這個封給你。

    ”史官于是請求選一個日期冊立叔虞。

    成王說:“我是開玩笑的。

    ”史官說:“天子沒有玩笑話。

    ”成王就把叔虞封在唐地。

    圭,亦作“珪”,是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尚書&bull禹貢》曰“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平仄上,“頒竹策”是平仄仄,“剪桐圭”是仄平平。

    竹,《廣韻》“張六切”,入聲。

    語法上,兩個都是動賓結構。

     ⑤剝棗對蒸藜:剝棗,出自《詩經&bull豳風&bull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剝,通“攴”,即“撲”,打、擊的意思。

    《宋人轶事彙編》卷十雲:“荊公《改正經義劄子》雲:‘臣近具劄子,奏乞改正經義。

    尚有《七月》詩“剝棗”者,剝其皮而進之養老也,亦合删去。

    取進止。

    ’毛傳解‘剝’為‘擊’,荊公不謂然,乃以養老解之。

    偶一日,到野老家問主人何在,曰:‘撲棗去矣。

    ’荊公怅然自失,歸而請刊去之。

    ”王安石把“剝棗”誤解為剝去棗子之皮來獻給老人,以表孝順之意,對毛詩的解釋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後來聽野老之言,方知“剝棗”為“撲棗”,即刻修正自己的見解。

    蒸藜,煮野菜。

    這個典故和孔子弟子曾參有關,《孔子家語》卷九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

    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

    齊嘗聘欲與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

    ’參後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及其妻以藜烝不熟,因出之。

    人曰:‘非七出也。

    ’參曰:‘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

    ’遂出之,終身不取妻。

    其子元請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後妻殺孝已,尹吉甫以後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曾參的妻子因為蒸藜不熟而被曾參休棄,後人常用以指代婦人的過失或作出妻的典故。

    琅環閣藏本作“蒸梨”,文獻亦常以“藜”為“梨”,誤。

    平仄上,“剝棗”是仄仄,“蒸藜”是平平。

    剝,《廣韻》“北角切”,入聲。

    語法上,二者都是動賓結構。

     ⑥綿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tí):這兩句是形容美女的腰和手之美。

    “綿腰如弱柳”,唐白居易喜歡用柳比喻美女之腰,比如他的《勸酒》“昨與美人對尊酒,朱顔如花腰似柳”。

    又有“小蠻腰”的典故,《七修類稿&bull詩文類》載:“後白居易有愛妓樊素善歌,小蠻善舞,故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的愛妾小蠻善于跳舞,且腰肢細而柔軟,白居易稱之“楊柳小蠻腰”。

    綿,是軟的意思。

    弱柳,因柳條柔軟故稱。

    下聯典故出自《詩經&bull衛風&bull碩人》,這首詩詳細描繪了“碩人”之美:“碩人其颀,衣錦褧衣。

    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