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虞

關燈
也是主謂結構,表原因。

     ⑦麥飯豆糜(mí)終創漢,莼羹鲈脍(kuài)竟歸吳:上聯的典故是指漢光武帝劉秀兵敗時,馮異獻豆糜麥飯的故事。

    《後漢書&bull馮異傳》載“光武對竈燎衣,異複進麥飯、菟肩”,又載曰:“诏曰:‘倉卒無蒌亭豆粥,虖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異稽首謝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願君無忘射鈎,臣無忘檻車。

    ”齊國賴之。

    臣今亦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麥飯,磨碎的麥煮成的飯。

    豆糜,用豆煮成的粥。

    麥飯、豆糜皆指農夫野人所吃的飯菜,形容劉秀當時條件極為艱苦,而馮異勸他不要放棄,也不要忘記艱難時日。

    劉秀後來終于渡過難關,創建了東漢王朝。

    下聯之典出自《世說新語&bull識鑒》:“張季鷹(張翰,字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意爾,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莼羹,琅環閣藏本作“蒪羹”,義同,莼菜做的羹。

    鲈脍,亦作“鲈鲙”,鲈魚脍。

    張翰大概是察覺齊王将敗,于是找了個思鄉的借口辭官而去。

    後人以此作為辭官歸鄉的典故。

    平仄上,上聯是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仄平平。

    語法上,前者表示後者的方式和手段。

    此兩句主語省略,意思大緻如下:(劉秀)(憑借)麥飯豆糜終創漢;(張翰)(假托)莼羹鲈脍竟歸吳。

    “麥飯豆糜”“莼羹鲈脍”相對,都是名詞性并列結構;“終創漢”“竟歸吳”相對,都是狀中結構。

     ⑧琴調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酒旗斜挂,杏花村裡共來沽:上聯所叙之事,古代文獻多有類似的記錄,《史記&bull司馬相如列傳》載:“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願以自娛。

    ’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

    ”叙述了司馬相如鼓琴,而卓文君偷聽,從而芳心暗許的故事。

    《後漢書&bull蔡邕傳》亦載“客有彈琴于屏,邕至門試潛聽之”。

    潛,秘密地,暗暗地。

    下聯典出唐杜牧的《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以及宋劉過《村店》“一塢鬧紅春欲動,酒簾正在杏花西”。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聽,《廣韻》有平、去兩個讀音,皆有“聆也”之義,此當讀去聲。

    語法上,“琴調輕彈”“酒旗斜挂”兩個相對,都是主謂結構,主語是動作的受事。

    “楊柳月中潛去聽”“杏花村裡共來沽”都是狀中結構,“楊柳月中”“杏花村裡”充當地點狀語,兩句的主語都是人,省略。

     【譯文】 紅和白相對,有和無相對。

     布谷鳥與提壺鳥相對。

     毛筆和羽扇相對,天宮和皇城相對。

     善于作蝴蝶詩的謝逸,以鹧鸪詩著稱的鄭谷。

     蹈海不屈與歸湖隐居相對。

     花瓣肥重隻因春雨的滋潤,竹身清瘦因為晚風的吹拂。

     劉秀憑借麥飯豆糜渡過難關,終究創立了東漢王朝;張翰假托思念家鄉莼羹鲈脍,最終棄官回到了吳地。

     明月下琴聲悠揚,有人在柳樹下暗暗聆聽;杏花村酒旗斜挂,大家打酒回來慢慢品嘗。

     其二 羅對绮,茗對蔬①。

     柏秀對松枯②。

     中元對上巳,返璧對還珠③。

     雲夢澤,洞庭湖④。

     玉燭對冰壺⑤。

     蒼頭犀角帶,綠鬓象牙梳⑥。

     松陰白鶴聲相應,鏡裡青鸾影不孤⑦。

     竹戶半開,對牖未知人在否;柴關深閉,停車還有客來無⑧。

     【注釋】 ①羅對绮(qǐ),茗(mínɡ)對蔬:羅,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绮,有文彩的絲織品。

    古代經常“羅”“绮”并稱,宋張俞《蠶婦》有“遍身羅绮者,不是養蠶人”。

    茗,茶。

    蔬,可做菜吃的植物。

    平仄上,“羅”“蔬”是平聲;“绮”“茗”是仄聲。

    茗,《廣韻》作“莫迥切”,上聲。

    語法上,“羅”“绮”都是指稱絲織品的名詞,“茗”“蔬”都是植物類名詞。

     ②柏秀對松枯:秀,茂盛。

    平仄上,“柏秀”是仄仄,“松枯”是平平。

    語法上,“柏秀”“松枯”都是主謂短語,“秀”“枯”是意義相對的形容詞充當謂語。

     ③中元對上巳,返璧對還珠:“中元”“上巳”都是古代的節日。

    中元,指農曆七月十五日,舊時道觀于此日作齋醮,僧寺作盂蘭盆會,民俗亦有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上巳,漢以前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後,定為三月三日。

    返璧,講的是戰國時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史記&bull廉頗蔺相如列傳》載,“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秦強趙弱,趙王無奈,隻能挑選使者送璧到秦國去。

    缪賢推薦了蔺相如,相如擔保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蔺相如送和氏璧到達秦國以後,發現秦王并不是真心要給趙國城池,于是以“璧有瑕,請指示王”為名把和氏璧騙回手中,要求秦王齋戒五日,以公平有禮的态度換取和氏璧,秦王不得已答應了。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相如估計秦王一定會背約,所以把和氏璧偷偷送回趙國,這個故事就叫“完璧歸趙”。

    還珠,來自“合浦珠還”的典故,《後漢書&bull孟嘗傳》:“(合浦)郡不産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先時宰守并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于交阯郡界。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于道。

    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曾未逾歲,去珠複還,百姓皆反其業。

    ”合浦郡盛産珍珠,而不産糧食。

    當地的官員非常貪婪,濫捕亂采,求之無度。

    珍珠就遷徙到别的地方去了。

    于是當地人就沒有收入了,很多窮人餓死。

    孟嘗到那裡做官以後,革除前弊,禁止濫捕,不到一年,離開的珍珠就回來了。

    後以“合浦珠還”比喻人去複歸或物歸舊主。

    平仄上,“中元”是平平,“上巳”是仄仄;“返璧”是仄仄,“還珠”是平平。

    語法上,“中元”“上巳”是表節日的名詞;“返璧”“還珠”都是動賓結構。

    對仗很工整。

     ④雲夢澤,洞庭湖:雲夢澤,古澤薮名,或單稱“雲”“夢”,或稱“雲夢”;澤,水彙聚處。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裡洞庭”之稱,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名句。

    平仄上,“雲夢澤”是平仄仄,“洞庭湖”是仄平平。

    澤,《廣韻》“場伯切”,入聲。

    語法上,“雲夢澤”和“洞庭湖”都是表示水域的專有名詞。

     ⑤玉燭對冰壺:玉燭,謂四時之氣和暢,形容太平盛世。

    《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