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虞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虞”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七韻部。
“虞”在《廣韻》中作“遇俱切”,平聲,虞韻。
《笠翁對韻》這一節用到的韻腳字有無、壺、都、鸪、湖、疏、吳、沽、蔬、枯、珠、梳、孤、奴、凫、垆、鋤、蒲、符、呼、圖等21個,《聲律啟蒙》用到的有珠、烏、凫、朱、沽、愚、壺、雛、廚、梧、垆(爐)、株、吳、夫、榆、晡、狐、須、都、衢等20個。
其中壺、都、吳、沽、珠、凫、垆7個字是兩本書都用到的;僅《笠翁對韻》用到的有無、鸪、湖、疏、蔬、枯、梳、孤、奴、鋤、蒲、符、呼、圖等14個字,僅《聲律啟蒙》用到的有烏、朱、愚、雛、廚、梧、株、夫、榆、晡、狐、須、衢等13個字。
《笠翁對韻》中用到的疏、蔬、梳、鋤皆屬于“六魚”韻部。
其一 紅對白,有對無①。
布谷對提壺②。
毛錐對羽扇,天阙對皇都③。
謝蝴蝶,鄭鹧鸪④。
蹈海對歸湖⑤。
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疏⑥。
麥飯豆糜終創漢,莼羹鲈脍竟歸吳⑦。
琴調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酒旗斜挂,杏花村裡共來沽⑧。
【注釋】 ①紅對白,有對無:紅、白,兩個都是顔色詞,常用來借指桃花、梨花,唐韓愈《寒食日出遊》“迩來又見桃與梨,交開紅白如争競”;又用來借指人事上的喜事和喪事,俗稱紅白喜事。
二者常常用于表示對立的意義。
平仄上,“紅”和“無”都是平;“白”和“有”都是仄。
白,《廣韻》“傍陌切”,入聲。
語法上,“紅”“白”是顔色名詞相對,“有”“無”是動詞相對。
②布谷對提壺:布谷,鳥名,又名“勃姑”“撥谷”“獲谷”“擊谷”“鸤鸠”“桑鸠”等,因為它的叫聲像“布谷”,又是在播種的時候鳴叫,所以被人們稱為勸耕之鳥,唐杜甫《洗兵行》“田家望望惜雨幹,布谷處處催春種”。
提壺,也是鳥名,又叫“提壺蘆”“鹈鹕”等,“提壺”也是模拟其叫聲,也因為其名稱的緣故,古人認為它可以勸人飲酒,唐李頻《送陸肱歸吳興》“勸酒提壺鳥,乘舟震澤人”。
“布谷”和“提壺”也常并列,明湯顯祖《牡丹亭&bull勸農》“提壺叫,布谷喳”。
平仄上,“布谷”是仄仄,“提壺”是平平。
語法上,“布谷”“提壺”本為指鳥的名詞,皆為聯綿詞;但作者亦從二者的字面意思着眼,則二者又諧“布谷勸農”“提壺勸酒”之意,從這個角度看,又皆可分析為動賓結構。
可見,此聯從字音字義、表面結構、詞性類别各個角度看,皆對仗工整,頗見巧思。
③毛錐對羽扇,天阙對皇都:毛錐,即毛錐子,毛筆的别稱,因其形如錐,束毛而成,故名。
《舊五代史&bull史弘肇傳》:“弘肇又厲聲言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羽扇,用長羽毛制成的扇子,宋蘇轼《念奴嬌&bull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天阙,天上的宮阙或天子的宮阙,亦指朝廷或京都。
皇都,京城、國都。
平仄上,“毛錐”是平平,“羽扇”是仄仄;“天阙”是平仄,“皇都”是平平。
“阙”《廣韻》作“去月切”,入聲。
語法上,兩組都是定中結構。
④謝蝴蝶,鄭鹧(zhè)鸪:謝蝴蝶,北宋詩人謝逸的别号,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載:“謝學士吟蝴蝶詩三百首,人呼為‘謝蝴蝶’。
其間絕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又曰‘江天春晚暖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
古詩有‘陌上斜飛去,花間倒翅回’,又雲‘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
終不若謝句意深遠。
”因為謝逸曾作三百多首蝴蝶詩,時有佳句,故被時人稱為“謝蝴蝶”。
鄭鹧鸪,指唐代詩人鄭谷,《唐才子傳》卷九載:“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父史,開成中為永州刺史。
谷幼穎悟絕倫,七歲能詩。
司空侍郎圖與史同院,見而奇之,問曰:‘予詩有病否?’曰:‘大夫《曲江晚望》雲:“村南斜日閑回首,一對鴛鴦落渡頭。
”此意深矣。
’圖拊谷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也。
’光啟三年,右丞柳玭下第進士,授京兆鄠縣尉,遷右拾遺、補阙。
乾甯四年,為都官郎中,詩家稱‘鄭都官’。
又嘗賦《鹧鸪》警絕,複稱‘鄭鹧鸪’雲。
”鄭谷年少時即有才名,詩歌評論家司空圖一見之下,就說他“當為一代風騷主”。
因為其《鹧鸪》詩非常有名,故人稱“鄭鹧鸪”。
平仄上,“謝蝴蝶”是仄平仄,“鄭鹧鸪”是仄仄平。
蝶,《廣韻》“徒協切”,入聲。
語法上,人物名号相對,都是名詞。
對仗工整。
⑤蹈海對歸湖:蹈海,投海自盡。
《史記&bull魯仲連鄒陽列傳》中魯仲連奉勸辛垣衍不要奉秦為帝,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晉書&bull甘卓傳》亦曰:“昔魯連匹夫,猶懷蹈海之志,況受任方伯,位同體國者乎。
”後來就用魯仲連蹈海之志來比喻甯死不屈的氣節。
歸湖,指範蠡的故事。
據《吳地記》載:“縣南一百裡有語兒亭,勾踐令範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于路與範蠡潛通,三年始達于吳,遂生一子。
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
《越絕書》曰:‘西施亡吳國後,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
’”傳說越王勾踐讓範蠡選取越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讓他沉溺于美色之中一蹶不振。
但範蠡卻愛上了西施,吳國被越國所滅後,範蠡攜西施歸隐而去,泛舟五湖之中。
平仄上,“蹈海”是仄仄,“歸湖”是平平。
語法上,二詞都是動賓結構。
⑥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疏:上聯所描繪的是一幅雨後花朵飽滿滋潤的景象,古人的很多詩句中都有類似的意境描寫,比如唐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韓愈《山石》的“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栀子)肥”,以及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用“肥”“重”等來形容雨水滋潤後花瓣吸飽了水的樣子,非常生動。
竹瘦,在文人筆下,竹子顯得非常清瘦,成為有節操、有骨氣的象征,如宋辛棄疾《清平樂》“眉裡陰功早見,十分竹瘦松堅”。
明洪自誠《菜根譚》“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疏”用于使動,表示風的吹拂使得竹葉稀疏,讓竹子顯得更瘦了,這應該就是下聯“竹瘦晚風疏”的典故來源。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仄平平。
“竹”《廣韻》作“張六切”,入聲。
語法上,上下聯皆由因果複句構成,表達“花肥隻因春雨潤,竹瘦皆因晚風疏”的含義。
“花肥”“竹瘦”都是主謂結構,表結果;“春雨潤”“晚風疏”
“虞”在《廣韻》中作“遇俱切”,平聲,虞韻。
《笠翁對韻》這一節用到的韻腳字有無、壺、都、鸪、湖、疏、吳、沽、蔬、枯、珠、梳、孤、奴、凫、垆、鋤、蒲、符、呼、圖等21個,《聲律啟蒙》用到的有珠、烏、凫、朱、沽、愚、壺、雛、廚、梧、垆(爐)、株、吳、夫、榆、晡、狐、須、都、衢等20個。
其中壺、都、吳、沽、珠、凫、垆7個字是兩本書都用到的;僅《笠翁對韻》用到的有無、鸪、湖、疏、蔬、枯、梳、孤、奴、鋤、蒲、符、呼、圖等14個字,僅《聲律啟蒙》用到的有烏、朱、愚、雛、廚、梧、株、夫、榆、晡、狐、須、衢等13個字。
《笠翁對韻》中用到的疏、蔬、梳、鋤皆屬于“六魚”韻部。
其一 紅對白,有對無①。
布谷對提壺②。
毛錐對羽扇,天阙對皇都③。
謝蝴蝶,鄭鹧鸪④。
蹈海對歸湖⑤。
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疏⑥。
麥飯豆糜終創漢,莼羹鲈脍竟歸吳⑦。
琴調輕彈,楊柳月中潛去聽;酒旗斜挂,杏花村裡共來沽⑧。
【注釋】 ①紅對白,有對無:紅、白,兩個都是顔色詞,常用來借指桃花、梨花,唐韓愈《寒食日出遊》“迩來又見桃與梨,交開紅白如争競”;又用來借指人事上的喜事和喪事,俗稱紅白喜事。
二者常常用于表示對立的意義。
平仄上,“紅”和“無”都是平;“白”和“有”都是仄。
白,《廣韻》“傍陌切”,入聲。
語法上,“紅”“白”是顔色名詞相對,“有”“無”是動詞相對。
②布谷對提壺:布谷,鳥名,又名“勃姑”“撥谷”“獲谷”“擊谷”“鸤鸠”“桑鸠”等,因為它的叫聲像“布谷”,又是在播種的時候鳴叫,所以被人們稱為勸耕之鳥,唐杜甫《洗兵行》“田家望望惜雨幹,布谷處處催春種”。
提壺,也是鳥名,又叫“提壺蘆”“鹈鹕”等,“提壺”也是模拟其叫聲,也因為其名稱的緣故,古人認為它可以勸人飲酒,唐李頻《送陸肱歸吳興》“勸酒提壺鳥,乘舟震澤人”。
“布谷”和“提壺”也常并列,明湯顯祖《牡丹亭&bull勸農》“提壺叫,布谷喳”。
平仄上,“布谷”是仄仄,“提壺”是平平。
語法上,“布谷”“提壺”本為指鳥的名詞,皆為聯綿詞;但作者亦從二者的字面意思着眼,則二者又諧“布谷勸農”“提壺勸酒”之意,從這個角度看,又皆可分析為動賓結構。
可見,此聯從字音字義、表面結構、詞性類别各個角度看,皆對仗工整,頗見巧思。
③毛錐對羽扇,天阙對皇都:毛錐,即毛錐子,毛筆的别稱,因其形如錐,束毛而成,故名。
《舊五代史&bull史弘肇傳》:“弘肇又厲聲言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羽扇,用長羽毛制成的扇子,宋蘇轼《念奴嬌&bull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天阙,天上的宮阙或天子的宮阙,亦指朝廷或京都。
皇都,京城、國都。
平仄上,“毛錐”是平平,“羽扇”是仄仄;“天阙”是平仄,“皇都”是平平。
“阙”《廣韻》作“去月切”,入聲。
語法上,兩組都是定中結構。
④謝蝴蝶,鄭鹧(zhè)鸪:謝蝴蝶,北宋詩人謝逸的别号,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載:“謝學士吟蝴蝶詩三百首,人呼為‘謝蝴蝶’。
其間絕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又曰‘江天春晚暖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
古詩有‘陌上斜飛去,花間倒翅回’,又雲‘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
終不若謝句意深遠。
”因為謝逸曾作三百多首蝴蝶詩,時有佳句,故被時人稱為“謝蝴蝶”。
鄭鹧鸪,指唐代詩人鄭谷,《唐才子傳》卷九載:“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父史,開成中為永州刺史。
谷幼穎悟絕倫,七歲能詩。
司空侍郎圖與史同院,見而奇之,問曰:‘予詩有病否?’曰:‘大夫《曲江晚望》雲:“村南斜日閑回首,一對鴛鴦落渡頭。
”此意深矣。
’圖拊谷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也。
’光啟三年,右丞柳玭下第進士,授京兆鄠縣尉,遷右拾遺、補阙。
乾甯四年,為都官郎中,詩家稱‘鄭都官’。
又嘗賦《鹧鸪》警絕,複稱‘鄭鹧鸪’雲。
”鄭谷年少時即有才名,詩歌評論家司空圖一見之下,就說他“當為一代風騷主”。
因為其《鹧鸪》詩非常有名,故人稱“鄭鹧鸪”。
平仄上,“謝蝴蝶”是仄平仄,“鄭鹧鸪”是仄仄平。
蝶,《廣韻》“徒協切”,入聲。
語法上,人物名号相對,都是名詞。
對仗工整。
⑤蹈海對歸湖:蹈海,投海自盡。
《史記&bull魯仲連鄒陽列傳》中魯仲連奉勸辛垣衍不要奉秦為帝,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晉書&bull甘卓傳》亦曰:“昔魯連匹夫,猶懷蹈海之志,況受任方伯,位同體國者乎。
”後來就用魯仲連蹈海之志來比喻甯死不屈的氣節。
歸湖,指範蠡的故事。
據《吳地記》載:“縣南一百裡有語兒亭,勾踐令範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于路與範蠡潛通,三年始達于吳,遂生一子。
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
《越絕書》曰:‘西施亡吳國後,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
’”傳說越王勾踐讓範蠡選取越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讓他沉溺于美色之中一蹶不振。
但範蠡卻愛上了西施,吳國被越國所滅後,範蠡攜西施歸隐而去,泛舟五湖之中。
平仄上,“蹈海”是仄仄,“歸湖”是平平。
語法上,二詞都是動賓結構。
⑥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疏:上聯所描繪的是一幅雨後花朵飽滿滋潤的景象,古人的很多詩句中都有類似的意境描寫,比如唐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韓愈《山石》的“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栀子)肥”,以及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用“肥”“重”等來形容雨水滋潤後花瓣吸飽了水的樣子,非常生動。
竹瘦,在文人筆下,竹子顯得非常清瘦,成為有節操、有骨氣的象征,如宋辛棄疾《清平樂》“眉裡陰功早見,十分竹瘦松堅”。
明洪自誠《菜根譚》“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疏”用于使動,表示風的吹拂使得竹葉稀疏,讓竹子顯得更瘦了,這應該就是下聯“竹瘦晚風疏”的典故來源。
平仄上,上聯是平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仄平平。
“竹”《廣韻》作“張六切”,入聲。
語法上,上下聯皆由因果複句構成,表達“花肥隻因春雨潤,竹瘦皆因晚風疏”的含義。
“花肥”“竹瘦”都是主謂結構,表結果;“春雨潤”“晚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