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魚

關燈
梅蕊放;輕陰清晝,淵明舊宅柳條舒:上聯說的是宋代隐逸詩人林逋的故事。

    和靖,是林逋的谥号。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終生不娶,喜歡種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疏影暗香”就是出自林逋《山園小梅》詩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下聯說的是東晉隐逸詩人陶淵明的典故。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私谥“靖節”。

    陶淵明有《五柳先生傳》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

    其《歸園田居》其一也說“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故下聯曰“舊宅柳條舒”。

    輕陰,疏淡的樹蔭,與“濃蔭”相對。

    清晝,白天,唐李白《秦女休行》“手揮白楊刀,清晝殺仇家”。

    平仄上,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宅”《廣韻》作“場伯切”,入聲。

    語法上,上下聯都是由一個表解釋、說明的句子組成的,“疏影暗香”乃“和靖孤山”的梅蕊在綻放,“輕陰清晝”正因“淵明舊宅”的柳條在舒展。

    “疏影暗香”“輕陰清晝”都是并列結構,“和靖孤山梅蕊放”“淵明舊宅柳條舒”都是主謂結構。

     【譯文】 羹和飯相對,柳和榆相對。

     短袖和長襟相對。

     雞冠花和鳳尾竹相對,芍藥與荷花相對。

     周代之有若,漢朝之相如。

     王屋山和匡廬山相對。

     明淨的月色映照下,山寺顯得缥缈遙遠;細細的清風吹拂中,水亭多麼涼爽怡人。

     壯士腰間挂着三尺長劍,男兒腹内藏有五車詩書。

     枝影稀疏,香氣清幽,這是林和靖隐居在孤山所種的梅花在綻放;樹蔭輕淡,晝日清涼,這是陶淵明舊居的宅院所栽的柳條在舒展。

     其二 吾對汝,爾對餘①。

     選授對升除②。

     書箱對藥櫃,耒耜對耰鋤③。

     參雖魯,回不愚④。

     閥閱對閻闾⑤。

     諸侯千乘國,命婦七香車⑥。

     穿雲采藥聞仙女,踏雪尋梅策蹇驢⑦。

     玉兔金烏,二氣精靈為日月;洛龜河馬,五行生克在圖書⑧。

     【注釋】 ①吾對汝,爾對餘:吾、餘,“我”的意思;汝、爾,相當于今天的“你”。

    平仄上,“吾”“餘”是平聲;“汝”“爾”是仄聲。

    語法上,吾、餘,第一人稱代詞;汝、爾,第二人稱代詞。

     ②選授對升除:選授,經過選定授以官職。

    升除,升遷就任新的官職。

    平仄上,“選授”是仄仄,“升除”是平平。

    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動詞,并列結構。

     ③書箱對藥櫃,耒耜(lěisì)對耰(yōu)鋤:書箱,琅環閣藏本作“書櫥”,今本多作“書箱”,二者皆可。

    耒、耜,皆為古代耕地翻土的農具,《周易&bull系辭下》“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

    耰鋤,猶鋤耰,泛指農具;耰,古代弄碎土塊、平整土地的農具;鋤,松土和除草用的農具。

    宋王安石《獨卧》:“誰有鋤耰不自操,可憐園地滿蓬蒿。

    ”平仄上,“書箱”“耰鋤”皆是平平,“藥櫃”“耒耜”都是仄仄。

    語法上,“書箱”“藥櫃”都是定中結構;“耒耜”“耰鋤”都是由農具名詞組成的并列結構。

     ④參雖魯,回不愚:參、回,指孔子弟子曾參、顔回,兩句皆化用《論語》裡的話。

    《論語&bull先進》有“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論語&bull為政》有“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皆為孔子對弟子的評價。

    平仄上,“參雖魯”是平平仄,“回不愚”是平仄平。

    語法上,兩句皆是主謂結構。

     ⑤閥閱對閻闾:閥、閱,仕宦人家自叙功狀而樹立在門外的柱子,《玉篇&bull門部》“在左曰閥,在右曰閱”;也可以指功績、功業,引申為祖先有功業的世家、巨室,如宋蘇轼《答曾學士啟》“而況圭璋之質,近生閥閱之家。

    固宜首膺寤寐之求,于以助成肅雍之化”。

    閻、闾,指裡巷内外的門,“閻”是裡巷的内門,“闾”是裡巷的大門;後引申為平民,如《資治通鑒&bull陳紀&bull長城公下》“(陳叔寶)恣溪壑之欲,劫奪閻闾,資産俱竭,驅逼内外,勞役弗已”。

    可見,“閥閱”“閻闾”,在表世家和平民的意義上,正好相對。

    平仄上,“閥閱”是仄仄,“閻闾”是平平;閥,《廣韻》“房越切”,入聲。

    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名詞,且都是同義并列結構。

     ⑥諸侯千乘(shèng)國,命婦七香車: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國君主。

    千乘,古以一車四馬為一乘,千乘指的是一千輛兵車;千乘國,指的是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春秋末期以後,千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