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經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認為是出行不利的日子。
[譯文]雖然遇到星辰隐沒或彗星出現,也不能成為我軍的災害。
疾雷閃電,也不能引起我軍的恐懼。
凄風苦雨,也不能增加我軍的憂慮。
寒暑霧雪的急劇變化,“甲子往亡”的不利日子,也不能阻障我軍的行動。
這些。
都是把災害變為吉祥,解除人們的疑慮,順應事物的發展,使我軍取得勝利的條件。
[舊注解]此承上惟能變通,故無災害也。
彗孛不能為妖,如楚将公子心與齊人戰,時有彗星出,柄在齊,柄所在勝,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鬥者,固倒而勝焉。
”明日與齊戰,大破之。
(1)雷電不能為懼,如太公佐武王伐纣,雷雨暴至,毀折旗鼓,群公盡懼,太公強之乃行,卒破纣如林之師,而定周鼎。
(2)風雨不能為憂,如司馬宣王讨公孫文懿,諸将因雨久,平地水深,欲移營解圍,司馬斬犯令者而止,卒擒懿以定遼東。
(3)寒暑霧雪,甲子往亡,不能為阻。
如孔明五月渡泸,七擒孟獲;(4)李愬雪夜入蔡,元濟就擒;(5)魏王珪欲攻慕容麟,太史鼌崇,以甲子為纣亡日不吉,珪曰:“纣以甲子亡,武王不以甲子興乎?”果大破麟。
(6)宋武帝以往亡日起兵,軍吏以為不可,帝曰:“我往彼亡。
”果遂克燕。
(7)若此之類,皆能不以災害動其心,而惟以祥利為主,民無疑而事機順,故戰則必勝。
否則,幾何而不惑于天時,以自喪其功哉。
[注釋](1)見第141條“舊注解”注(4)。
(2)見《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3)見《晉書》卷一《宣帝紀》。
(4)見第39條“舊注解”注(1)。
(5)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将李愬率軍襲擊蔡州(今河南汝南)的吳元濟。
他利用風雪連夜進軍,乘吳軍不備,進入蔡州,生擒了吳元濟。
(見《舊唐書》卷一三三《李愬傳》)(6)見《魏書》卷二《太祖紀》。
(7)見《資治通鑒&bull晉紀》卷一一五。
147.雖然,此乃人謀也,亦有自然之天命焉。
戰于睢水(1)而風大起,渡于滹沱(2)而冰乍合,馬涉混同(3)而水及腹,兵駐江沙而潮不至。
則又天命之不可違,而非人謀之所能為也。
善兵者。
盡吾人謀之可為,以聽天命之不可違而已。
至于成敗利鈍,有所不計也。
[注釋](1)睢水,即睢河.此處指安徽宿縣西北一段。
(2)滹沱。
即滹沱河,此處指河北深澤縣東南一段。
(3)混同,即混同江。
[譯文]雖然,這些都是人謀劃的,但也有自然的天命存在.如(劉邦)在睢水作戰,突然刮起大風;(劉秀)在滹沱渡河,河水忽然結冰;(阿骨打)乘馬徒涉混同江,水深隻到馬腹;(伯顔)的軍隊進駐于錢塘江沙灘上,而潮水不至。
這些又是不可違抗的天命,而不是人的計謀街能辦到的。
善于用兵的人,應當盡到自己的計謀所能做到的,以聽憑不可違抗的天命罷了,至于成敗利鈍就在所不計了。
[舊注解]已前俱論天道,及吾人因天變通之方,此則言自然之天也。
昔漢高被項羽敗于睢水,圍已三匝,若非大風之起,窈冥晝晦,安得遁去而王關中?(1)光武被王郎追及滹沱,無船可濟,若非河冰之合,王霸護渡,安能複振而興漢業?(2)金主伐遼,次混同江,無舟以渡,使人導前,乘赭白馬經涉,諸軍随之,水及馬腹,既濟而測,不得其底,若非水及馬腹,則不得速過,安能滅遼耶?(3)元伯顔伐宋,兵入臨安,分駐錢塘江沙之上,杭人方幸之,潮汐三日不至,若應期至,則皆漂去,宋安至滅耶?(4)此興亡之大數,乃天意所在,誠非人謀所及也。
知天達士,亦盡其可為而聽之耳,成敗利鈍,何庸心哉! [注釋](1)漢高帝二年(前205年),項羽追擊劉邦到達睢水,把劉邦包圍起來。
劉邦正在危急的時候,忽然刮起了大風,項羽軍大亂,劉邦趁機突圍逃走。
(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2)漢更始二年(24年),漢光武帝被王郎追到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
聽說河裡有流冰而沒有船,但光武帝到達河岸時。
冰就凍結起來了,他就在王霸掩護下渡過了河。
(見《後漢書》卷二十《王霸傳》)(3)見《金史》卷二《太祖本紀》。
(4)見《宋史》卷四十七《瀛國公本紀》。
[譯文]雖然遇到星辰隐沒或彗星出現,也不能成為我軍的災害。
疾雷閃電,也不能引起我軍的恐懼。
凄風苦雨,也不能增加我軍的憂慮。
寒暑霧雪的急劇變化,“甲子往亡”的不利日子,也不能阻障我軍的行動。
這些。
都是把災害變為吉祥,解除人們的疑慮,順應事物的發展,使我軍取得勝利的條件。
[舊注解]此承上惟能變通,故無災害也。
彗孛不能為妖,如楚将公子心與齊人戰,時有彗星出,柄在齊,柄所在勝,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鬥者,固倒而勝焉。
”明日與齊戰,大破之。
(1)雷電不能為懼,如太公佐武王伐纣,雷雨暴至,毀折旗鼓,群公盡懼,太公強之乃行,卒破纣如林之師,而定周鼎。
(2)風雨不能為憂,如司馬宣王讨公孫文懿,諸将因雨久,平地水深,欲移營解圍,司馬斬犯令者而止,卒擒懿以定遼東。
(3)寒暑霧雪,甲子往亡,不能為阻。
如孔明五月渡泸,七擒孟獲;(4)李愬雪夜入蔡,元濟就擒;(5)魏王珪欲攻慕容麟,太史鼌崇,以甲子為纣亡日不吉,珪曰:“纣以甲子亡,武王不以甲子興乎?”果大破麟。
(6)宋武帝以往亡日起兵,軍吏以為不可,帝曰:“我往彼亡。
”果遂克燕。
(7)若此之類,皆能不以災害動其心,而惟以祥利為主,民無疑而事機順,故戰則必勝。
否則,幾何而不惑于天時,以自喪其功哉。
[注釋](1)見第141條“舊注解”注(4)。
(2)見《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3)見《晉書》卷一《宣帝紀》。
(4)見第39條“舊注解”注(1)。
(5)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将李愬率軍襲擊蔡州(今河南汝南)的吳元濟。
他利用風雪連夜進軍,乘吳軍不備,進入蔡州,生擒了吳元濟。
(見《舊唐書》卷一三三《李愬傳》)(6)見《魏書》卷二《太祖紀》。
(7)見《資治通鑒&bull晉紀》卷一一五。
147.雖然,此乃人謀也,亦有自然之天命焉。
戰于睢水(1)而風大起,渡于滹沱(2)而冰乍合,馬涉混同(3)而水及腹,兵駐江沙而潮不至。
則又天命之不可違,而非人謀之所能為也。
善兵者。
盡吾人謀之可為,以聽天命之不可違而已。
至于成敗利鈍,有所不計也。
[注釋](1)睢水,即睢河.此處指安徽宿縣西北一段。
(2)滹沱。
即滹沱河,此處指河北深澤縣東南一段。
(3)混同,即混同江。
[譯文]雖然,這些都是人謀劃的,但也有自然的天命存在.如(劉邦)在睢水作戰,突然刮起大風;(劉秀)在滹沱渡河,河水忽然結冰;(阿骨打)乘馬徒涉混同江,水深隻到馬腹;(伯顔)的軍隊進駐于錢塘江沙灘上,而潮水不至。
這些又是不可違抗的天命,而不是人的計謀街能辦到的。
善于用兵的人,應當盡到自己的計謀所能做到的,以聽憑不可違抗的天命罷了,至于成敗利鈍就在所不計了。
[舊注解]已前俱論天道,及吾人因天變通之方,此則言自然之天也。
昔漢高被項羽敗于睢水,圍已三匝,若非大風之起,窈冥晝晦,安得遁去而王關中?(1)光武被王郎追及滹沱,無船可濟,若非河冰之合,王霸護渡,安能複振而興漢業?(2)金主伐遼,次混同江,無舟以渡,使人導前,乘赭白馬經涉,諸軍随之,水及馬腹,既濟而測,不得其底,若非水及馬腹,則不得速過,安能滅遼耶?(3)元伯顔伐宋,兵入臨安,分駐錢塘江沙之上,杭人方幸之,潮汐三日不至,若應期至,則皆漂去,宋安至滅耶?(4)此興亡之大數,乃天意所在,誠非人謀所及也。
知天達士,亦盡其可為而聽之耳,成敗利鈍,何庸心哉! [注釋](1)漢高帝二年(前205年),項羽追擊劉邦到達睢水,把劉邦包圍起來。
劉邦正在危急的時候,忽然刮起了大風,項羽軍大亂,劉邦趁機突圍逃走。
(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2)漢更始二年(24年),漢光武帝被王郎追到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
聽說河裡有流冰而沒有船,但光武帝到達河岸時。
冰就凍結起來了,他就在王霸掩護下渡過了河。
(見《後漢書》卷二十《王霸傳》)(3)見《金史》卷二《太祖本紀》。
(4)見《宋史》卷四十七《瀛國公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