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衡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陽(今河南荥陽)。
漢王劉邦見情勢危急,就用女子二千人乘夜出東門,并把紀信裝扮成漢王,大呼“漢王投降”,吸引楚軍,自己卻率領騎兵數十名乘機從西門出走。
(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37.且亡奴多至降虜,必有洩機之災,攻之當慮也。
奸民易于導寇,此為室中之患,守之當防也。
[譯文]逃兵多去投降敵人,必有洩密的危險,是進攻時應當考慮的。
内奸容易引導敵人,這是内部的禍患,是防禦時應當防範的。
[舊注解]此與下節,又攻守者所當防慮。
軍機不可世,洩之緻敗,故攻當慮。
内患不可養,養之禍大,故守當防。
亡奴降虜洩機,如李陵之軍候降匈奴,言無後救,且矢食将盡,遂被浚稽之圍。
(士)奸民導寇為患,如韓世忠用海舟邀截兀朮,有閩人姓王者,教以海舟無風不動,遂債金人之績。
(2) [注釋](1)漢天漢二年(前99年),漢将李陵率步兵五千出擊匈奴,在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南戈壁省境内),被匈奴包圍,經過幾次激列戰鬥,殺敵萬餘,匈奴已準備撤退。
适逢李陵軍中一個軍候(主管偵察的軍官)投降匈奴,将漢軍孤立無援,矢食将盡等情況洩露于敵。
于是,匈奴再度集中兵力圍攻,李陵戰敗投降。
(見《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列傳》)(2)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朮領兵到江南攻宋。
宋将韓世忠率水師在鎮江(今江蘇鎮江)截擊他的歸路。
宋軍利用海船攔擊金兵小船。
金兀朮征求破海船的方法,有一姓王的個福建人告訴他,海舟無風不動,金兵可趁無風渡江。
金兀朮采用這個方法,打破了宋軍的截擊,渡江北去。
(《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38.故攻者懼突兵,守者懼久困,攻者懼敵和,守者懼圍阙(1)。
突兵則不虞,久困則力盡,敵和則難取,圍阙則易散。
此兵之變,不可不圖者,舍衡何以也。
[注釋](1)阙,通“缺”。
[譯文]所以,進攻的軍隊怕敵人突然襲擊,防禦的軍隊怕敵人長期圍困;進攻的軍隊怕敵人團結一心,防禦的軍隊怕敵人圍而不合。
遭受突然襲擊就會措手不及,遭受長期圍困就會精疲力竭,敵人團結一心就難于攻克,敵人圍而不合守軍就容易逃散。
這都是用兵的變通之法,是不可不考慮的,除了權衡利害以外,還有什麼辦法呢。
[舊注解]攻太急,則有突然之出,每防之不及而反敗。
守太弱,則有日久之困,每不能劃禦而有失。
敵情和同,則協心共效,安能取之。
敵圍阙(1)一,則人思求出,安能固之。
四者,皆兵之變,故可懼。
欲免夫懼,必以之時警于心,而如衡之較,斯可也。
[注釋](1)阙,見本條原文注(1)。
39.然此特論其形與機變耳,攻守實要于無形也。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氣,則不滞于形,而神于機變,此持衡之至要也。
[譯文]但這些隻是就攻防的形式和随機應變來論述的,攻防的問題主要還在于無形的精神因素。
進攻的要瓦解敵人的鬥意,防禦的要保持軍隊的士氣.這樣,就不會拘泥于戰法,而能巧妙地随機應變,這是權衡利害時最重要的問題。
[舊注解]此總通篇之意而結之。
攻至于攻心,則如孔明之七擒七縱而服南蠻。
(1)守至于守則如王霸之軍士斷發而方奮戰。
(2)所以稱攻守之善,持衡者莫是過矣。
[注釋](1)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攻建甯(今雲南曲靖)孟獲(彜族領袖之一),冒暑進軍,于五月間渡過泸水(即今雅砻江下遊,及其與金沙江會合以後一段)。
他對孟獲采取攻心的辦法,七擒七縱,終于使孟獲心服。
(見《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2)東漢建武四年(28年)九月,漢将馬武、王霸圍攻周建于垂惠(今安徽蒙城西北)。
五年二月,周建得到援兵後,反擊馬武。
馬武退至王霸營前求救,王霸堅壁不出。
馬武隻得獨立抗拒,激戰很久,王霸軍中數十人斷發請戰。
王霸見士氣昂揚,敵軍疲憊,就率軍出擊,與馬武合力夾攻,大破周建軍。
(見《後漢書》卷二十《王霸傳》)
漢王劉邦見情勢危急,就用女子二千人乘夜出東門,并把紀信裝扮成漢王,大呼“漢王投降”,吸引楚軍,自己卻率領騎兵數十名乘機從西門出走。
(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37.且亡奴多至降虜,必有洩機之災,攻之當慮也。
奸民易于導寇,此為室中之患,守之當防也。
[譯文]逃兵多去投降敵人,必有洩密的危險,是進攻時應當考慮的。
内奸容易引導敵人,這是内部的禍患,是防禦時應當防範的。
[舊注解]此與下節,又攻守者所當防慮。
軍機不可世,洩之緻敗,故攻當慮。
内患不可養,養之禍大,故守當防。
亡奴降虜洩機,如李陵之軍候降匈奴,言無後救,且矢食将盡,遂被浚稽之圍。
(士)奸民導寇為患,如韓世忠用海舟邀截兀朮,有閩人姓王者,教以海舟無風不動,遂債金人之績。
(2) [注釋](1)漢天漢二年(前99年),漢将李陵率步兵五千出擊匈奴,在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南戈壁省境内),被匈奴包圍,經過幾次激列戰鬥,殺敵萬餘,匈奴已準備撤退。
适逢李陵軍中一個軍候(主管偵察的軍官)投降匈奴,将漢軍孤立無援,矢食将盡等情況洩露于敵。
于是,匈奴再度集中兵力圍攻,李陵戰敗投降。
(見《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列傳》)(2)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朮領兵到江南攻宋。
宋将韓世忠率水師在鎮江(今江蘇鎮江)截擊他的歸路。
宋軍利用海船攔擊金兵小船。
金兀朮征求破海船的方法,有一姓王的個福建人告訴他,海舟無風不動,金兵可趁無風渡江。
金兀朮采用這個方法,打破了宋軍的截擊,渡江北去。
(《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38.故攻者懼突兵,守者懼久困,攻者懼敵和,守者懼圍阙(1)。
突兵則不虞,久困則力盡,敵和則難取,圍阙則易散。
此兵之變,不可不圖者,舍衡何以也。
[注釋](1)阙,通“缺”。
[譯文]所以,進攻的軍隊怕敵人突然襲擊,防禦的軍隊怕敵人長期圍困;進攻的軍隊怕敵人團結一心,防禦的軍隊怕敵人圍而不合。
遭受突然襲擊就會措手不及,遭受長期圍困就會精疲力竭,敵人團結一心就難于攻克,敵人圍而不合守軍就容易逃散。
這都是用兵的變通之法,是不可不考慮的,除了權衡利害以外,還有什麼辦法呢。
[舊注解]攻太急,則有突然之出,每防之不及而反敗。
守太弱,則有日久之困,每不能劃禦而有失。
敵情和同,則協心共效,安能取之。
敵圍阙(1)一,則人思求出,安能固之。
四者,皆兵之變,故可懼。
欲免夫懼,必以之時警于心,而如衡之較,斯可也。
[注釋](1)阙,見本條原文注(1)。
39.然此特論其形與機變耳,攻守實要于無形也。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氣,則不滞于形,而神于機變,此持衡之至要也。
[譯文]但這些隻是就攻防的形式和随機應變來論述的,攻防的問題主要還在于無形的精神因素。
進攻的要瓦解敵人的鬥意,防禦的要保持軍隊的士氣.這樣,就不會拘泥于戰法,而能巧妙地随機應變,這是權衡利害時最重要的問題。
[舊注解]此總通篇之意而結之。
攻至于攻心,則如孔明之七擒七縱而服南蠻。
(1)守至于守則如王霸之軍士斷發而方奮戰。
(2)所以稱攻守之善,持衡者莫是過矣。
[注釋](1)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攻建甯(今雲南曲靖)孟獲(彜族領袖之一),冒暑進軍,于五月間渡過泸水(即今雅砻江下遊,及其與金沙江會合以後一段)。
他對孟獲采取攻心的辦法,七擒七縱,終于使孟獲心服。
(見《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2)東漢建武四年(28年)九月,漢将馬武、王霸圍攻周建于垂惠(今安徽蒙城西北)。
五年二月,周建得到援兵後,反擊馬武。
馬武退至王霸營前求救,王霸堅壁不出。
馬武隻得獨立抗拒,激戰很久,王霸軍中數十人斷發請戰。
王霸見士氣昂揚,敵軍疲憊,就率軍出擊,與馬武合力夾攻,大破周建軍。
(見《後漢書》卷二十《王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