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計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敵人。
[舊注解]此又以深入敵境言之。
我雖客也,久則變主。
若不戒謹,恐蹈敵人掩襲之奇。
故不但敵衆與強當防之,雖或寡弱,未必非冒頓之,匿其精衆而示羸少也,(1)其防之尤宜加意。
未戰若見敵,則備之極其周。
已會若不勝,則慮之極其至。
既勝若初會,,則将不驕而卒不惰,故能益整其兵于殺敵之後,縱追而亦不入其伏。
此乃不因勝以弛防者也。
所以師出萬全,而無一失。
吳漢終日欽欽,有如對敵(2)似之。
[注釋](1)羸Iéi(雷),瘦弱。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首領冒頓mòdú(莫毒)率兵進攻漢地,漢高帝劉邦親率三十餘萬大軍迎戰。
冒頓把精兵壯馬隐匿起來,故意示弱。
劉邦中計,親率一部兵力,先到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随即被匈奴包圍,形勢危急。
後來采用陳平的計策;重賂冒頓的妻子,使單于退軍,才得解脫。
(見《漢書》卷一《高帝紀》,《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2)“吳漢終日欽欽,有如對敵”,按《後漢書&bull吳漢傳》隻有“及在朝廷,斤斤謹質,形于體貌”句。
但《三國志&bull朱然傳》有朱然“終日欽欽,常在戰場……”句,大意說,朱然終日苦思焦慮,平時也嚴格戰備,如臨戰場,因此,他經常取得勝利。
15.是以我未可戰,則謹守弗失,待敵之敝而勝之。
故甯不勝,毋或陷衆;甯久持,毋或欺(1)敵。
陷衆欺敵。
未有不敗者也。
[注釋](1)欺。
欺負,輕視的意思。
[譯文]因此,我軍還不能出戰時,就應嚴密防守,不要喪失陣地。
要等待敵人出現破綻再戰勝它。
所以甯肯不勝,也不要陷軍隊于被動。
甯可長期相持,也不要輕視敵人。
軍隊陷于被動和輕視敵人,是沒有不失敗的。
[舊注解]此又言不惟防敵,而亦不輕戰。
我未可戰者,時勢未利也。
待敵之敝者,俟其有隙也。
如越王苦心教訓,伺吳之輕銳、盡死于齊晉,争長黃(1)池,國内空虛,方潛師往伐之類。
(2)甯不勝、甯久持者,非真甘于曠日無功也。
恐躁動求勝,勝未必得,而自贻欺敵陷衆之敗。
故甯少忍一時,而不貪目前之勝也。
吳王驕肆而輕鄰國,卒為越所陷滅,(3)未知此義耳。
有國者,戒之戒之。
[注釋](1)黃,底本作“潢”,應為“黃”,故改。
(2)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王勾踐在會稽戰敗後,卧薪嘗膽。
苦心教訓,積極準備複仇。
前482年,乘吳王親率全國精銳。
北上黃池會盟,精銳盡死于齊晉。
國内空虛的時候,秘密進軍,攻占了吳都姑蘇。
(見《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3)見第13條“舊注解”注(9)。
16.凡敵誘吾以利者,我思其災。
激吾以怒者,我思其變。
此以有虞待不虞,不徒從人而忘自備也。
[譯文]凡是敵人用小利引誘我的,我應考慮它的禍害。
敵人激我發怒的,我應考慮它的詭計。
這是使自己有戒備以防意料不到的情況發生,不是跟着敵人轉而隻顧出擊忘掉自己的戒備。
[舊注解]利,便宜也,非專指貨利言。
害也。
變,機詐也。
誘利思災,如先主立營于平地,陸遜揣知其必有巧。
(1)激怒思變,如孔明辱魏以巾帼,司馬懿受之而不動。
(2)言敵雖誘之、激之,吾惟自備而不從,助非不虞者矣,烏至于敗。
彼趙軍空壁逐信于背水,(3)子玉忿不思難而遽戰,(4)其喪亡也允宜。
此又足上慎防而不輕出意。
[注釋](1)蜀漢章武二年(222年),蜀先主劉備率軍攻吳,進到彜陵(今湖北宜昌市東南),利用山險紮營與吳軍對壘,劉備為了引誘吳軍出擊,就派吳班率領一部兵力到平地立營,但吳将陸遜判斷他必有巧詐,仍然不肯出戰,劉備隻得收兵。
(見《三周志》卷五十八《陸遜傳》)(2)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孔明攻魏,進軍到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魏将司馬懿率軍渡渭水,築壘抵禦。
孔明幾次挑戰,司馬懿都堅守不出,孔明就派人送去婦女頭巾侮辱他,企圖借此激他出戰,但司馬懿卻始終按兵不動。
(見《晉書》卷一《宣帝
[舊注解]此又以深入敵境言之。
我雖客也,久則變主。
若不戒謹,恐蹈敵人掩襲之奇。
故不但敵衆與強當防之,雖或寡弱,未必非冒頓之,匿其精衆而示羸少也,(1)其防之尤宜加意。
未戰若見敵,則備之極其周。
已會若不勝,則慮之極其至。
既勝若初會,,則将不驕而卒不惰,故能益整其兵于殺敵之後,縱追而亦不入其伏。
此乃不因勝以弛防者也。
所以師出萬全,而無一失。
吳漢終日欽欽,有如對敵(2)似之。
[注釋](1)羸Iéi(雷),瘦弱。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首領冒頓mòdú(莫毒)率兵進攻漢地,漢高帝劉邦親率三十餘萬大軍迎戰。
冒頓把精兵壯馬隐匿起來,故意示弱。
劉邦中計,親率一部兵力,先到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随即被匈奴包圍,形勢危急。
後來采用陳平的計策;重賂冒頓的妻子,使單于退軍,才得解脫。
(見《漢書》卷一《高帝紀》,《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2)“吳漢終日欽欽,有如對敵”,按《後漢書&bull吳漢傳》隻有“及在朝廷,斤斤謹質,形于體貌”句。
但《三國志&bull朱然傳》有朱然“終日欽欽,常在戰場……”句,大意說,朱然終日苦思焦慮,平時也嚴格戰備,如臨戰場,因此,他經常取得勝利。
15.是以我未可戰,則謹守弗失,待敵之敝而勝之。
故甯不勝,毋或陷衆;甯久持,毋或欺(1)敵。
陷衆欺敵。
未有不敗者也。
[注釋](1)欺。
欺負,輕視的意思。
[譯文]因此,我軍還不能出戰時,就應嚴密防守,不要喪失陣地。
要等待敵人出現破綻再戰勝它。
所以甯肯不勝,也不要陷軍隊于被動。
甯可長期相持,也不要輕視敵人。
軍隊陷于被動和輕視敵人,是沒有不失敗的。
[舊注解]此又言不惟防敵,而亦不輕戰。
我未可戰者,時勢未利也。
待敵之敝者,俟其有隙也。
如越王苦心教訓,伺吳之輕銳、盡死于齊晉,争長黃(1)池,國内空虛,方潛師往伐之類。
(2)甯不勝、甯久持者,非真甘于曠日無功也。
恐躁動求勝,勝未必得,而自贻欺敵陷衆之敗。
故甯少忍一時,而不貪目前之勝也。
吳王驕肆而輕鄰國,卒為越所陷滅,(3)未知此義耳。
有國者,戒之戒之。
[注釋](1)黃,底本作“潢”,應為“黃”,故改。
(2)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王勾踐在會稽戰敗後,卧薪嘗膽。
苦心教訓,積極準備複仇。
前482年,乘吳王親率全國精銳。
北上黃池會盟,精銳盡死于齊晉。
國内空虛的時候,秘密進軍,攻占了吳都姑蘇。
(見《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3)見第13條“舊注解”注(9)。
16.凡敵誘吾以利者,我思其災。
激吾以怒者,我思其變。
此以有虞待不虞,不徒從人而忘自備也。
[譯文]凡是敵人用小利引誘我的,我應考慮它的禍害。
敵人激我發怒的,我應考慮它的詭計。
這是使自己有戒備以防意料不到的情況發生,不是跟着敵人轉而隻顧出擊忘掉自己的戒備。
[舊注解]利,便宜也,非專指貨利言。
害也。
變,機詐也。
誘利思災,如先主立營于平地,陸遜揣知其必有巧。
(1)激怒思變,如孔明辱魏以巾帼,司馬懿受之而不動。
(2)言敵雖誘之、激之,吾惟自備而不從,助非不虞者矣,烏至于敗。
彼趙軍空壁逐信于背水,(3)子玉忿不思難而遽戰,(4)其喪亡也允宜。
此又足上慎防而不輕出意。
[注釋](1)蜀漢章武二年(222年),蜀先主劉備率軍攻吳,進到彜陵(今湖北宜昌市東南),利用山險紮營與吳軍對壘,劉備為了引誘吳軍出擊,就派吳班率領一部兵力到平地立營,但吳将陸遜判斷他必有巧詐,仍然不肯出戰,劉備隻得收兵。
(見《三周志》卷五十八《陸遜傳》)(2)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孔明攻魏,進軍到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魏将司馬懿率軍渡渭水,築壘抵禦。
孔明幾次挑戰,司馬懿都堅守不出,孔明就派人送去婦女頭巾侮辱他,企圖借此激他出戰,但司馬懿卻始終按兵不動。
(見《晉書》卷一《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