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計第二

關燈
50年),齊莊公攻晉後,軍隊沒有回國,就去襲擊莒國(今山東莒縣一帶)。

    (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3)勁,底本作“頸”,疑誤,故改。

    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魏将龐涓正在攻韓時,齊軍為了救韓,直向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

    龐涓見腹地受到威脅,急忙回師。

    齊軍以“減竈”示之,龐涓誤認為齊軍怯弱,僅率輕銳部隊兼程急追,日暮進至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突遇伏擊,兵敗自殺。

    (見《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4)漢宣帝時,趙充國對西羌(古代部族)作戰,他經常派出遠方偵察,行軍一定作好戰鬥準備,宿營一定修好營壘,因此,在長期作戰中,從來沒有遭受過襲擊。

    (見《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5)周靈王十年(前562年),秦國派庶長(官名)鮑、武兩人率兵攻晉。

    鮑部先進入晉國。

    晉國派土鲂抵禦,士鲂見秦軍較少,就輕視它而不加戒備。

    後來,武部又從輔氏(今陝西大荔東)渡河,在栎(今山西永擠西南)與鮑部夾擊晉軍,晉軍戰敗。

    (見《左傳》襄公十一年)(6)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晉軍與梁将王景仁軍在柏鄉(今河北柏鄉縣)隔野河對峙。

    晉王李存勖急于進攻,晉将周德威認為梁軍兵力強盛,晉軍主力都是騎兵,不宜進攻營壘,因而力勸晉王退守鄗(今河北柏鄉北),誘敵來攻,再用騎兵擊破它。

    晉王采納了他的建議,終于戰勝了梁軍。

    (見《舊五代史》卷五十六《周德威傳》)(7)宋慶曆元年(1041年),夏李元昊攻渭州(今甘肅平涼),宋将任福率精騎數千向夏軍後方前進,企圖截斷夏軍歸路,但他在前進中,為夏軍所誘,輕敵冒進,沿好水川(今甯夏隆德西)西行至羊牧隆城(今甯夏隆德縣西北)附近,陷入夏軍包圍圈,宋軍潰敗,任福力戰而死。

    (見《宋史》卷三二五《任福傳》)(8)蜀漢建興六年(228年),孔明準備攻魏。

    蜀将魏延建議:由他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由今陝西西安市南子午鎮至洋縣東子午河東的山谷),北取長安;由孔明率主力出斜谷(由今陝西眉縣至太白的山谷),直取鹹陽以西的地域。

    孔明認為這個計劃很冒險,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9)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後,因勝而驕,輕視鄰國。

    于前482年,不顧國内空虛,、親率全國精銳,北上黃池(今河南封邱南)會盟,與晉争霸,緻使越國乘機襲占了姑蘇(今江蘇蘇州市),國勢從此不振。

    終于在前473年,被越軍圍困于姑蘇山(今蘇州市西),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見《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10)洛陽,底本作“長安”。

    顯誤,今根據《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改正。

    漢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劉秀為了兼并隴蜀地區的隗嚣、公孫述集團,率兵圍攻上邽(今甘肅天水市西南)和西城(今甘肅天水市)。

    這時穎川郡(今河南禹縣一帶)民衆和河東郡(今山西運城一帶)守兵反抗劉秀,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動亂。

    劉秀為了安定後方,急忙返回京師洛陽,進行鎮壓。

    (見《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 14.深入敵疆,以客為主(1),相持曠日,防敵出奇。

    是以敵雖寡,我亦舉衆以待之。

    敵雖弱,我亦堅陣以迎之。

    其未戰也若見敵,已會也若不勝,既勝也若初會。

    故殺敵者,常整其兵;追奔者,不過其舍(2)。

    由是觀之,不惟敗防敵,勝亦防敵也。

     [注釋](1)主客,古代常用的軍事術語。

    一般指在本國作戰的軍隊為主軍,出國作戰的軍隊為客軍。

    也常含有防禦進攻,主動被動,我軍敵軍、靜和動等意思。

    (2)舍,古時行軍以三十裡為一舍。

     [譯文]軍隊深入敵境,由客軍變為主軍,與敵長期相持,須要防敵奇襲。

    所以敵人雖少,我也應當用全力對付它。

    敵人雖弱,我也應當以堅固的陣勢迎擊它。

    未戰以前,要象遇見敵人那樣戒備。

    已經與敵接觸,要象難以取勝那樣小心。

    打了勝仗,要象初戰那樣謹慎。

    所以殲滅敵人,要經常整頓軍隊;追擊敵人,不要超過三十裡。

    由此看來,不僅敗了要防備敵人,就是勝了也要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