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計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舊題解]家計者,保自家之計也,猶雲家業。
朱子(1)曰:“用兵先須立定家計。
”(2)名篇之義取此。
夫上篇謀先料己,則凡己之情實,辨之甚明,急當完備家計,使不可敗,然後圖敵之勝也。
故次于《本謀》為第二篇。
[注釋](1)朱子,即朱熹,南宋哲學家。
(2)見《朱子語類》卷一〇六《外任》。
原文是:“此等事須是素定家計。
” [譯文]家計是保全自家的計謀,如同說保全家業一樣。
朱子說:“用兵先要确定保全自家的計謀。
”本篇取名的意義就在這裡。
上篇提出了制定謀略必先判斷自己,那麼,對自己的真實情況,已經分辨得很清楚,就應當迅速作好“家計”,使自己立。
于不敗之地。
然後圖謀戰勝敵人。
所以把《家計》列于《本諜》之後為第二篇。
11.用兵之道,難保其必勝,而可保其必不敗。
不立于不敗之地,而欲求以勝人者,此僥幸之道也,而非得算之多也。
[譯文]用兵的法則,難子保證必定勝利,但可以保證必定不失敗。
不先立于不敗之地,而企圖戰勝敵人,這是一種僥幸的做法,而不是有了充分的勝利條件。
[舊注解]敵若有備,未必能勝,故為難保。
我若有備,自不至于敗,故為可保。
與上篇有不敗之道,而無必敗敵之道意同。
凡欲勝人,必先以敵不可勝我之事為之于己,而後乘隙以攻—之,此之謂多算勝。
反此者,雖欲自免于敗,且不可得,而況能圖非望或然之勝乎。
僥,求也。
幸,謂所不當得而得者。
12.夫兵有營陣,有戰守,有攻禦,有彼己。
善用兵者,審虛實之勢,校輕重之權(1),量緩急之宜,度先後之節。
不虛營而實降,不重.戰而輕守,不緩禦而急攻,不先彼而後己。
[注釋](1)權,稱錘,這裡是分量的意思。
[譯文]作戰有紮營和列陣,有野戰和守備,有進攻和防禦,有敵方和我方。
善于用兵的人,必須考察虛實的形勢,比較輕重的分量,衡量緩急的機宜,研究先後的關節。
不使營壘空虛而而把兵力都集中于戰陣,不偏重野戰而輕視守備,不放松防禦而急于進攻,不先料敵而後料己。
[舊注解]營陣、戰守、攻禦、彼己,乃兵冢之必有而當計者,故舉之。
審,詳察也。
校,兩相比也。
量,忖(1)量也。
度,推度也。
營陣之勢,各有攸當。
營實則敵難沖突,陣虛則人易展施,此己不敗而人可勝也,所以當審之。
若虛嘗.而實陣,則立于敗地矣,故不可。
下三句講法同。
輕戰則不妄動,重守則無疏虞,急禦則人難。
乘,緩攻則敵自服,後彼則不躁于謀人,先己則能首于自料,此皆己不敗而人可勝也。
若重戰而輕守,緩禦而急攻,先彼而後己,則必敗矣。
故善兵者,計于心而戒之如此。
[注釋](1)忖,底本作“付”,顯誤,今改正。
13.故行慮其邀,居虞其薄,進思其退,外顧其中。
我攻敵左,防敵襲右(1),我攻敵右,防敵襲左,而前後之變可知也。
[注釋](1)左和右,都以我方為準。
[譯文]所以,行軍要考慮敵人截擊,駐軍妥防備敵人逼近,前進要考慮退路,在國外作戰要照顧國内。
我攻敵人左翼,要防備敵人襲擊我軍右翼,我攻敵人右翼,要防備敵人襲擊我軍左翼,至于前後的變化,也就可以知道了。
[舊注解]此正是立家計(1)處。
行,在途也。
邀,伏兵阻截也。
居,屯止也。
薄,大衆逼壘也。
進,前趨也。
退,旋師也。
外,軍前也。
中,國内也。
攻,擊也。
襲,掩取也,即齊師襲莒(2)之襲。
變,推遷也。
行不慮邀,則有龐涓馬陵之刭;(3)故當憂慮,如充國常遠斥堠而行必為戰備。
(4)居不虞薄,則有秦師壓晉之危;(5)故當虞度,如德威力谏晉王而移軍于鄗南。
(6)進不思退,則有任福好水之陷:(7)故當深,如孔明不聽魏延而兵由子午。
(8)外不顧中,則有夫差姑蘇之栖;(9)故當返顧,如光武姑置隴蜀而車駕還洛陽。
(10)至于敵之左右前後,我雖欲攻之,而猶防其襲,則無時無處不備矣。
非善立家計者欤。
[注釋](1)計,底本作“許”,顯誤,今改正。
(2)周靈王二十二年(前5
朱子(1)曰:“用兵先須立定家計。
”(2)名篇之義取此。
夫上篇謀先料己,則凡己之情實,辨之甚明,急當完備家計,使不可敗,然後圖敵之勝也。
故次于《本謀》為第二篇。
[注釋](1)朱子,即朱熹,南宋哲學家。
(2)見《朱子語類》卷一〇六《外任》。
原文是:“此等事須是素定家計。
” [譯文]家計是保全自家的計謀,如同說保全家業一樣。
朱子說:“用兵先要确定保全自家的計謀。
”本篇取名的意義就在這裡。
上篇提出了制定謀略必先判斷自己,那麼,對自己的真實情況,已經分辨得很清楚,就應當迅速作好“家計”,使自己立。
于不敗之地。
然後圖謀戰勝敵人。
所以把《家計》列于《本諜》之後為第二篇。
11.用兵之道,難保其必勝,而可保其必不敗。
不立于不敗之地,而欲求以勝人者,此僥幸之道也,而非得算之多也。
[譯文]用兵的法則,難子保證必定勝利,但可以保證必定不失敗。
不先立于不敗之地,而企圖戰勝敵人,這是一種僥幸的做法,而不是有了充分的勝利條件。
[舊注解]敵若有備,未必能勝,故為難保。
我若有備,自不至于敗,故為可保。
與上篇有不敗之道,而無必敗敵之道意同。
凡欲勝人,必先以敵不可勝我之事為之于己,而後乘隙以攻—之,此之謂多算勝。
反此者,雖欲自免于敗,且不可得,而況能圖非望或然之勝乎。
僥,求也。
幸,謂所不當得而得者。
12.夫兵有營陣,有戰守,有攻禦,有彼己。
善用兵者,審虛實之勢,校輕重之權(1),量緩急之宜,度先後之節。
不虛營而實降,不重.戰而輕守,不緩禦而急攻,不先彼而後己。
[注釋](1)權,稱錘,這裡是分量的意思。
[譯文]作戰有紮營和列陣,有野戰和守備,有進攻和防禦,有敵方和我方。
善于用兵的人,必須考察虛實的形勢,比較輕重的分量,衡量緩急的機宜,研究先後的關節。
不使營壘空虛而而把兵力都集中于戰陣,不偏重野戰而輕視守備,不放松防禦而急于進攻,不先料敵而後料己。
[舊注解]營陣、戰守、攻禦、彼己,乃兵冢之必有而當計者,故舉之。
審,詳察也。
校,兩相比也。
量,忖(1)量也。
度,推度也。
營陣之勢,各有攸當。
營實則敵難沖突,陣虛則人易展施,此己不敗而人可勝也,所以當審之。
若虛嘗.而實陣,則立于敗地矣,故不可。
下三句講法同。
輕戰則不妄動,重守則無疏虞,急禦則人難。
乘,緩攻則敵自服,後彼則不躁于謀人,先己則能首于自料,此皆己不敗而人可勝也。
若重戰而輕守,緩禦而急攻,先彼而後己,則必敗矣。
故善兵者,計于心而戒之如此。
[注釋](1)忖,底本作“付”,顯誤,今改正。
13.故行慮其邀,居虞其薄,進思其退,外顧其中。
我攻敵左,防敵襲右(1),我攻敵右,防敵襲左,而前後之變可知也。
[注釋](1)左和右,都以我方為準。
[譯文]所以,行軍要考慮敵人截擊,駐軍妥防備敵人逼近,前進要考慮退路,在國外作戰要照顧國内。
我攻敵人左翼,要防備敵人襲擊我軍右翼,我攻敵人右翼,要防備敵人襲擊我軍左翼,至于前後的變化,也就可以知道了。
[舊注解]此正是立家計(1)處。
行,在途也。
邀,伏兵阻截也。
居,屯止也。
薄,大衆逼壘也。
進,前趨也。
退,旋師也。
外,軍前也。
中,國内也。
攻,擊也。
襲,掩取也,即齊師襲莒(2)之襲。
變,推遷也。
行不慮邀,則有龐涓馬陵之刭;(3)故當憂慮,如充國常遠斥堠而行必為戰備。
(4)居不虞薄,則有秦師壓晉之危;(5)故當虞度,如德威力谏晉王而移軍于鄗南。
(6)進不思退,則有任福好水之陷:(7)故當深,如孔明不聽魏延而兵由子午。
(8)外不顧中,則有夫差姑蘇之栖;(9)故當返顧,如光武姑置隴蜀而車駕還洛陽。
(10)至于敵之左右前後,我雖欲攻之,而猶防其襲,則無時無處不備矣。
非善立家計者欤。
[注釋](1)計,底本作“許”,顯誤,今改正。
(2)周靈王二十二年(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