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令上 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說明]本篇是講述列陣交鋒的内容和要求。作者贊成本于“仁義”、讨伐暴亂的統一戰争,反映了要求統一的進步願望。
兵者兇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亂①,本仁義焉。戰國則以立威抗敵相圖,而不能廢兵也②。
兵者,以武為植③,以文為種④。武為表,文為裡。能審此二者,知勝敗矣。文所以視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強敵、力攻守也。專一則勝⑤,離散則敗。
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⑥。卒畏将甚于敵者勝,卒畏敵甚于将者敗。所以知勝敗者,稱将于敵也,敵與将猶權衡焉。安靜則治,暴疾則亂。
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先後之次有适宜。常令者,非追北襲邑攸用也⑦。前後不次則失也,亂先後斬之。常陳皆向敵,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陳,有坐陳。夫内向所以顧中也,外向所以備外也,立陳所以行也,坐陳所以止也。立坐之陳,相參進止⑧,将在其中。坐之兵劍斧,立之兵戟弩⑨,将亦居中。善禦敵者,正兵先合⑩,而後扼之?,此必勝之術也。
陳之斧钺,飾之旗章,有功必賞,犯令必死,存亡死生,在袍之端。雖天下有善兵者,莫能禦此矣。矢射未交,長刃未接,前噪者謂之虛,後噪者謂之實,不噪者謂之祕。虛、實、[祕]者?,兵之體也。
注釋
①王者——稱王于天下的君主,即進行統一戰争的君主。
②廢兵——指結束戰争。
③植——柱。《考工記匠人》賈公彥疏:“植即柱也。”
④種——根基,根本。
⑤專——這裡指文武合一。
⑥疏——疏松。這裡指前鋒隊形宜稍疏松,避免擁擠,便于戰鬥。
⑦攸(yōu優)——所。
⑧相參——相配合。
⑨戟(jí紀)——古代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金屬槍尖,旁邊有月牙形鋒刃。如圖:
⑩合—一戰鬥,交鋒。
?扼(è)——控制要害。
?祕——原本脫,從鄂局本補。
譯文
刀槍是殺人的兇器,戰争是違背德治的。什麼事情必有個根本,所以進行統一事業的君主讨伐暴亂,是本着仁義出發的。現在各諸侯交戰國隻是單純的武力相伐,就不能結束戰争。
用兵這件事,以武力為骨幹,以文德為根基。武力是表象,文德是實質。能夠考察到這兩方面,就可預知勝敗了。文德是觀察利害,辨别安危的;武力是沖擊強敵、緻力于攻守的。這二者統一則勝利,離散則失敗。
列陣以周密則牢固,前鋒隊形以疏松則便于戰鬥。士兵畏懼将領超過敵人的就勝利。士兵畏懼敵人超過将領的就失敗。所以預知勝敗的人,就在衡量将領的威望與敵人的威風,敵人與己方将領的關系好比衡量輕重的秤砣一樣。将領沉着鎮靜則部隊.秩序井然,将領急躁冒失則部隊混亂。
行軍擺陣有正常的條令,隊形疏密有正常的法則,前前後後的次序應該适宜。正常的條令,就不是追殲逃敵、奔襲敵城所用的。前後隊伍不按次序就會失利,破壞先後次序的要殺掉。正常擺的陣都面向敵人,也有面向内的,有面向外的,有立陣,有坐陣。面向内是為了保護陣中安全,面向外是為了防備敵人突襲,立陣是為了行軍,坐陣是為了安營。立坐并行之陣,是考慮行軍與安營兩相配合的需要,将領居于陣中。坐陣用的兵器是劍和斧,立陣用的兵器是戟和弓弩,将領也居于陣中。善于抗擊敵人的将領,以正面部隊先進行戰鬥,而後用奇兵扼塞敵人的退路,這是必勝的戰術。
部隊配備斧钺等兵器,裝飾着旗幟和徽章,立了功的必定獎賞,違犯軍令的必定處死,生死存亡,就在将領得力指揮。雖然天下有會用兵的人,也不能抵禦這樣的軍隊。當兩軍對陣還未交鋒時,先呼噪的是虛張聲勢,後呼噪的是表現殺敵情緒,如果一聲不響的必有密謀。虛,實、秘三種表現,就是戰場交兵的體态。
兵者兇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亂①,本仁義焉。戰國則以立威抗敵相圖,而不能廢兵也②。
兵者,以武為植③,以文為種④。武為表,文為裡。能審此二者,知勝敗矣。文所以視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強敵、力攻守也。專一則勝⑤,離散則敗。
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⑥。卒畏将甚于敵者勝,卒畏敵甚于将者敗。所以知勝敗者,稱将于敵也,敵與将猶權衡焉。安靜則治,暴疾則亂。
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先後之次有适宜。常令者,非追北襲邑攸用也⑦。前後不次則失也,亂先後斬之。常陳皆向敵,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陳,有坐陳。夫内向所以顧中也,外向所以備外也,立陳所以行也,坐陳所以止也。立坐之陳,相參進止⑧,将在其中。坐之兵劍斧,立之兵戟弩⑨,将亦居中。善禦敵者,正兵先合⑩,而後扼之?,此必勝之術也。
陳之斧钺,飾之旗章,有功必賞,犯令必死,存亡死生,在袍之端。雖天下有善兵者,莫能禦此矣。矢射未交,長刃未接,前噪者謂之虛,後噪者謂之實,不噪者謂之祕。虛、實、[祕]者?,兵之體也。
注釋
①王者——稱王于天下的君主,即進行統一戰争的君主。
②廢兵——指結束戰争。
③植——柱。《考工記匠人》賈公彥疏:“植即柱也。”
④種——根基,根本。
⑤專——這裡指文武合一。
⑥疏——疏松。這裡指前鋒隊形宜稍疏松,避免擁擠,便于戰鬥。
⑦攸(yōu優)——所。
⑧相參——相配合。
⑨戟(jí紀)——古代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金屬槍尖,旁邊有月牙形鋒刃。如圖:
⑩合—一戰鬥,交鋒。
?扼(è)——控制要害。
?祕——原本脫,從鄂局本補。
譯文
刀槍是殺人的兇器,戰争是違背德治的。什麼事情必有個根本,所以進行統一事業的君主讨伐暴亂,是本着仁義出發的。現在各諸侯交戰國隻是單純的武力相伐,就不能結束戰争。
用兵這件事,以武力為骨幹,以文德為根基。武力是表象,文德是實質。能夠考察到這兩方面,就可預知勝敗了。文德是觀察利害,辨别安危的;武力是沖擊強敵、緻力于攻守的。這二者統一則勝利,離散則失敗。
列陣以周密則牢固,前鋒隊形以疏松則便于戰鬥。士兵畏懼将領超過敵人的就勝利。士兵畏懼敵人超過将領的就失敗。所以預知勝敗的人,就在衡量将領的威望與敵人的威風,敵人與己方将領的關系好比衡量輕重的秤砣一樣。将領沉着鎮靜則部隊.秩序井然,将領急躁冒失則部隊混亂。
行軍擺陣有正常的條令,隊形疏密有正常的法則,前前後後的次序應該适宜。正常的條令,就不是追殲逃敵、奔襲敵城所用的。前後隊伍不按次序就會失利,破壞先後次序的要殺掉。正常擺的陣都面向敵人,也有面向内的,有面向外的,有立陣,有坐陣。面向内是為了保護陣中安全,面向外是為了防備敵人突襲,立陣是為了行軍,坐陣是為了安營。立坐并行之陣,是考慮行軍與安營兩相配合的需要,将領居于陣中。坐陣用的兵器是劍和斧,立陣用的兵器是戟和弓弩,将領也居于陣中。善于抗擊敵人的将領,以正面部隊先進行戰鬥,而後用奇兵扼塞敵人的退路,這是必勝的戰術。
部隊配備斧钺等兵器,裝飾着旗幟和徽章,立了功的必定獎賞,違犯軍令的必定處死,生死存亡,就在将領得力指揮。雖然天下有會用兵的人,也不能抵禦這樣的軍隊。當兩軍對陣還未交鋒時,先呼噪的是虛張聲勢,後呼噪的是表現殺敵情緒,如果一聲不響的必有密謀。虛,實、秘三種表現,就是戰場交兵的體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