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議 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重視将領。
将領掌握着戰争指揮權,在危難的關頭決戰,進行厮殺。
如果指揮得當,則能受賞立功;如果指揮不當,就會身死國亡。
因此國家的存亡安危就在指揮上頭,怎能不重視将領呢!隻要有得力将領指揮部隊,進行戰鬥,國君以武力成就大功,我以為并非難事。
古人說:“沒有沖車而發起進攻,沒有鐵蒺藜而進行防守,就謂之不是善攻善守的軍隊。
”(戰士餓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由于國家沒有治理市場造成的。
所謂市場,就是管理百貨買賣的。
應該在物價便宜時買進來,物價昂貴時賣出去,以此限制商人漁利。
每天每人不過吃一鬥糧食,每匹馬不過吃三鬥豆料;可是(糧草不足)人餓得臉色發黃,馬餓得體形消瘦。
為什麼呢?是市場雖有糧食出售,而經營管理卻無人負責的緣故。
統率一國的軍隊,卻沒有經營市場的後勤支持,那就談不上他是能打仗的。
出兵直到士兵盔甲上都生了虱子,當然是為國家效勞用力了。
這就象鸢鷹追逐的小雀,有的撞到人的懷中,有的沖入人住的卧室,這不是出于本性,而是後面有着恐懼的緣故。
姜太公七十歲時,在朝歌宰牛,在盟津賣飯。
過了七年多,纣王還是不聽信他的主張,人人都說他是狂人。
等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他就統帥三萬軍隊,一次戰争就把天下平定了。
如果沒有文王、武王的軍事決策,他怎麼能有這樣施展才能的機會呢?所以說,好馬要有人鞭策,遙遠的地方才可到達;賢能之士要有好遭遇,高明的政治主張才能彰明。
周武王攻打商纣王,軍隊渡過盟津,右面排列着旗幟,左面排列着斧钺,有敢死的勇士三百人,善戰的士兵三萬人。
而纣王陳兵數十萬,大将飛廉,惡來身先士卒,擺開百裡陣勢。
但是,武王沒有疲憊軍民,也沒有進行血戰,就滅掉了商朝,殺掉了纣王。
這不是吉祥或不吉祥,而是人事治理得好與不好造成的。
現在的将領考察日辰,占蔔星象,對照龜兆,辨别吉兇,觀察星辰風雲的變化,想用這種辦法獲勝.立功,我認為難得辦到。
作為将領,應該上不受天時的牽制,下不受地理條件的牽制,中不受國君的牽制。
用兵是兇險的事,戰争是與德治相違背的,将領是出生入死的官吏,所以,隻有不得已時才用兵。
(一經用上了)那就上不顧忌天,下不顧忌地,後不顧忌國君,前不顧忌敵人。
将領一人全權統帥大軍,象虎狼那樣兇猛,象暴風雨那樣迅疾,象雷霆那樣暴烈,震天暗地,使天下都感到震驚。
打勝仗的軍隊就象流水那樣。
水是最柔弱的東西,然而所觸及到的丘陵一定會被它沖潰。
沒有别的原因,就是它的屬性專一而又沖擊不止的緣故。
如果現在使用莫邪劍那樣鋒利的武器,穿着犀牛皮做的堅實衣甲,有着三軍之衆的人馬,将帥用兵如神,那麼天下就沒有誰能戰勝他了。
所以說,選拔賢土任用能人,不擇吉日事情也能辦好;嚴明法令制度,不用占蔔也能獲得好結果;尊重和優待有功勞的人,不搞祈禱也能得福。
又可說,天時有利不如地理條件有利,地理條件有利不如人心齊一。
古代的聖人,最注重的就是人的作用而已。
當年吳起與泰國作戰,他的宿處不鏟平田垅,用樹枝搭在上面,僅以遮蔽霜露。
這樣做為了什麼呢?就是他不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的緣故。
勉勵戰士獻身,就不要苛求他在形式上尊重上級;要求戰士竭盡全力,就不能在繁瑣的禮節上對他責備求全。
所以古時候戴盔穿甲的戰士不行跪拜禮,就是向人們表示不需那些繁瑣的禮節。
如果麻煩戰土而又要他舍生忘死,竭盡全力,從古到今還沒聽說過。
作為将領,接受任務時要忘掉自己的家庭;行軍路上要忘掉自己的親人;臨陣指揮時要舍生忘死。
吳起臨戰時,左右侍從送上寶劍。
吳起說:“将領的專職是發号施令,在危急關頭解決疑難,指揮軍隊作戰,這才是将領的事情。
至于手提一劍與敵人格鬥,那就不是将領的事情了。
”三軍出征,開始走三十裡,接着走九十裡,九十裡之後,部隊的氣勢如同決堤的洪水不可阻擋。
看到敵人在前面,要根據它的特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敵人用的标志是白色,就用白色的标記去對付;敵人用的标志是紅色,就用紅色的标記去對付它。
吳起與秦國作戰,兩軍還沒有交鋒,一個戰士克制不住殺敵情緒,沖上前去斬獲兩個敵人腦袋回陣,吳起立刻下令殺掉他。
軍吏提出意見說:“這是一個很有材能的戰士,不要殺掉。
”吳起說:“是個有材能的戰士則不錯,但沒按我的命令去做,應該殺掉。
”
将領掌握着戰争指揮權,在危難的關頭決戰,進行厮殺。
如果指揮得當,則能受賞立功;如果指揮不當,就會身死國亡。
因此國家的存亡安危就在指揮上頭,怎能不重視将領呢!隻要有得力将領指揮部隊,進行戰鬥,國君以武力成就大功,我以為并非難事。
古人說:“沒有沖車而發起進攻,沒有鐵蒺藜而進行防守,就謂之不是善攻善守的軍隊。
”(戰士餓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由于國家沒有治理市場造成的。
所謂市場,就是管理百貨買賣的。
應該在物價便宜時買進來,物價昂貴時賣出去,以此限制商人漁利。
每天每人不過吃一鬥糧食,每匹馬不過吃三鬥豆料;可是(糧草不足)人餓得臉色發黃,馬餓得體形消瘦。
為什麼呢?是市場雖有糧食出售,而經營管理卻無人負責的緣故。
統率一國的軍隊,卻沒有經營市場的後勤支持,那就談不上他是能打仗的。
出兵直到士兵盔甲上都生了虱子,當然是為國家效勞用力了。
這就象鸢鷹追逐的小雀,有的撞到人的懷中,有的沖入人住的卧室,這不是出于本性,而是後面有着恐懼的緣故。
姜太公七十歲時,在朝歌宰牛,在盟津賣飯。
過了七年多,纣王還是不聽信他的主張,人人都說他是狂人。
等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他就統帥三萬軍隊,一次戰争就把天下平定了。
如果沒有文王、武王的軍事決策,他怎麼能有這樣施展才能的機會呢?所以說,好馬要有人鞭策,遙遠的地方才可到達;賢能之士要有好遭遇,高明的政治主張才能彰明。
周武王攻打商纣王,軍隊渡過盟津,右面排列着旗幟,左面排列着斧钺,有敢死的勇士三百人,善戰的士兵三萬人。
而纣王陳兵數十萬,大将飛廉,惡來身先士卒,擺開百裡陣勢。
但是,武王沒有疲憊軍民,也沒有進行血戰,就滅掉了商朝,殺掉了纣王。
這不是吉祥或不吉祥,而是人事治理得好與不好造成的。
現在的将領考察日辰,占蔔星象,對照龜兆,辨别吉兇,觀察星辰風雲的變化,想用這種辦法獲勝.立功,我認為難得辦到。
作為将領,應該上不受天時的牽制,下不受地理條件的牽制,中不受國君的牽制。
用兵是兇險的事,戰争是與德治相違背的,将領是出生入死的官吏,所以,隻有不得已時才用兵。
(一經用上了)那就上不顧忌天,下不顧忌地,後不顧忌國君,前不顧忌敵人。
将領一人全權統帥大軍,象虎狼那樣兇猛,象暴風雨那樣迅疾,象雷霆那樣暴烈,震天暗地,使天下都感到震驚。
打勝仗的軍隊就象流水那樣。
水是最柔弱的東西,然而所觸及到的丘陵一定會被它沖潰。
沒有别的原因,就是它的屬性專一而又沖擊不止的緣故。
如果現在使用莫邪劍那樣鋒利的武器,穿着犀牛皮做的堅實衣甲,有着三軍之衆的人馬,将帥用兵如神,那麼天下就沒有誰能戰勝他了。
所以說,選拔賢土任用能人,不擇吉日事情也能辦好;嚴明法令制度,不用占蔔也能獲得好結果;尊重和優待有功勞的人,不搞祈禱也能得福。
又可說,天時有利不如地理條件有利,地理條件有利不如人心齊一。
古代的聖人,最注重的就是人的作用而已。
當年吳起與泰國作戰,他的宿處不鏟平田垅,用樹枝搭在上面,僅以遮蔽霜露。
這樣做為了什麼呢?就是他不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的緣故。
勉勵戰士獻身,就不要苛求他在形式上尊重上級;要求戰士竭盡全力,就不能在繁瑣的禮節上對他責備求全。
所以古時候戴盔穿甲的戰士不行跪拜禮,就是向人們表示不需那些繁瑣的禮節。
如果麻煩戰土而又要他舍生忘死,竭盡全力,從古到今還沒聽說過。
作為将領,接受任務時要忘掉自己的家庭;行軍路上要忘掉自己的親人;臨陣指揮時要舍生忘死。
吳起臨戰時,左右侍從送上寶劍。
吳起說:“将領的專職是發号施令,在危急關頭解決疑難,指揮軍隊作戰,這才是将領的事情。
至于手提一劍與敵人格鬥,那就不是将領的事情了。
”三軍出征,開始走三十裡,接着走九十裡,九十裡之後,部隊的氣勢如同決堤的洪水不可阻擋。
看到敵人在前面,要根據它的特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敵人用的标志是白色,就用白色的标記去對付;敵人用的标志是紅色,就用紅色的标記去對付它。
吳起與秦國作戰,兩軍還沒有交鋒,一個戰士克制不住殺敵情緒,沖上前去斬獲兩個敵人腦袋回陣,吳起立刻下令殺掉他。
軍吏提出意見說:“這是一個很有材能的戰士,不要殺掉。
”吳起說:“是個有材能的戰士則不錯,但沒按我的命令去做,應該殺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