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之老學
關燈
小
中
大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
何以論之?有形則有短長,有短長則有小大,有小大則有方圓,有方圓則有堅脆,有堅脆則有輕重,有輕重則有黑白。
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黑白,之謂理。
理定而物易割也。
故議于大庭而後言則立,權議之士知之矣;故成方圓而随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
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
聖人盡随于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則事無不事,功無不功,而議必蓋世,欲無處大官,其可得乎?處大官之謂成事長。
故曰:“(原“故”上有“是以”字,據王先慎校删)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成事長,今《老子》作“成器長”,異文也) 慈于子者,不敢絕衣食;慈于身者,不敢離法度;慈于方圓者,不敢舍規矩。
故臨兵而慈于士吏,則戰勝敵;慈于器械,則城堅固。
故曰:“慈于戰則勝,以守則固。
” 此解釋《老子》則純然刑名家之論調矣。
夫老子之慈,所以勇于愛人也,而韓非引而申之,則以謂見必成之功,行不疑之事。
老子之儉,所以為愛人之資也,而韓非引而申之,則以謂重戰則民衆,民衆則國廣,則所以儉者乃所以為侵略之資矣。
老子之不敢為天下之先,恐先則近于争,而為愛人之累,而韓非引而申之,以法度為盡萬物之規矩。
而其《五蠹》篇雲: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是境内之民,其言談者必軌于法,動作者必歸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
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
此之謂王資。
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亹,超五帝、侔三王,必此法也。
此其論恉固與老子大殊,然苟以韓非《解老》篇對勘,則可知其為本于老子之言,而變本加厲者矣。
夫老子之言,太史公歎其深達,豈一端而已哉?而韓非則因其性之所近,與環境之所迫,憤而趨于極端矣。
蓋老子明人之詐,所以使天下之人知所防;而韓非則處于詐僞之環境,知天下之詐防無可防,而遂不得以詐僞之心待人,如上所引計數之說是也。
老子則教人為善,而韓非則處惡毒之環境,知天下人無可教,而不得不以不肖之心待人。
故《六反》篇雲: 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于足之外者,老聃也。
今以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為皆如老聃也。
故桀為天下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而不足于寶。
君人者雖足民,不能足使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為足也,則雖足民,何可以為治也。
故明主之治國也,适其時事,以緻财物;論其稅賦,以均貧富;厚其爵祿,以盡賢能;重其刑罰,以禁奸邪。
使民以力得富,以事緻貴,以過受罪,以功緻賞,而不念慈惠之賜。
此帝王之政也。
既以不肖待人,則道德亦非所尚矣。
故其《顯學》篇雲: 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
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
恃人之為吾善也,竟内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
為治者用衆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
斯則與老子道德之恉大相反矣。
蓋韓非之于老子學說,往往得其反面,故不覺始合而終分,皆個人之天性與環境之壓迫使然也。
又況身當戰國之末,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翟之兼愛,楊朱之為我,戰國諸子之以學術争鳴于天下者,不可勝數。
高者雖心乎生民,而手無斧柯,虛言不足救國;卑者且以空談取寵,無裨實用。
則韓非之于老學,又安得不遠離其宗乎?于是韓非乃易老子之三寶而自有其三道矣。
《詭使》篇雲: 聖人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
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道也。
非此三者,雖有不急矣。
夫“非此三者,雖有不急”,則老子之三寶,蓋已非所急,而易以利、威、名三者為其三寶矣。
于是與老子政治之宗旨乃大相倍戾。
《老子》三十七章雲: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定。
老子欲鎮天下以無欲,而韓非則欲召天下以多欲矣。
欲者何?名利是也。
《老子》七十二章雲: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七十四章雲: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蓋老子乃深疾當時之政府威吓民衆,而韓非則欲以威劫天下矣。
以此可以見人之思想,關于所學者固甚小,而關于天性及環境者乃甚大也。
世之以書本教育、學校教育為萬能者,可以憬然悟矣。
何以論之?有形則有短長,有短長則有小大,有小大則有方圓,有方圓則有堅脆,有堅脆則有輕重,有輕重則有黑白。
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黑白,之謂理。
理定而物易割也。
故議于大庭而後言則立,權議之士知之矣;故成方圓而随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
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
聖人盡随于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則事無不事,功無不功,而議必蓋世,欲無處大官,其可得乎?處大官之謂成事長。
故曰:“(原“故”上有“是以”字,據王先慎校删)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成事長,今《老子》作“成器長”,異文也) 慈于子者,不敢絕衣食;慈于身者,不敢離法度;慈于方圓者,不敢舍規矩。
故臨兵而慈于士吏,則戰勝敵;慈于器械,則城堅固。
故曰:“慈于戰則勝,以守則固。
” 此解釋《老子》則純然刑名家之論調矣。
夫老子之慈,所以勇于愛人也,而韓非引而申之,則以謂見必成之功,行不疑之事。
老子之儉,所以為愛人之資也,而韓非引而申之,則以謂重戰則民衆,民衆則國廣,則所以儉者乃所以為侵略之資矣。
老子之不敢為天下之先,恐先則近于争,而為愛人之累,而韓非引而申之,以法度為盡萬物之規矩。
而其《五蠹》篇雲: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是境内之民,其言談者必軌于法,動作者必歸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
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
此之謂王資。
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亹,超五帝、侔三王,必此法也。
此其論恉固與老子大殊,然苟以韓非《解老》篇對勘,則可知其為本于老子之言,而變本加厲者矣。
夫老子之言,太史公歎其深達,豈一端而已哉?而韓非則因其性之所近,與環境之所迫,憤而趨于極端矣。
蓋老子明人之詐,所以使天下之人知所防;而韓非則處于詐僞之環境,知天下之詐防無可防,而遂不得以詐僞之心待人,如上所引計數之說是也。
老子則教人為善,而韓非則處惡毒之環境,知天下人無可教,而不得不以不肖之心待人。
故《六反》篇雲: 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于足之外者,老聃也。
今以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為皆如老聃也。
故桀為天下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而不足于寶。
君人者雖足民,不能足使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為足也,則雖足民,何可以為治也。
故明主之治國也,适其時事,以緻财物;論其稅賦,以均貧富;厚其爵祿,以盡賢能;重其刑罰,以禁奸邪。
使民以力得富,以事緻貴,以過受罪,以功緻賞,而不念慈惠之賜。
此帝王之政也。
既以不肖待人,則道德亦非所尚矣。
故其《顯學》篇雲: 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
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
恃人之為吾善也,竟内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
為治者用衆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
斯則與老子道德之恉大相反矣。
蓋韓非之于老子學說,往往得其反面,故不覺始合而終分,皆個人之天性與環境之壓迫使然也。
又況身當戰國之末,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墨翟之兼愛,楊朱之為我,戰國諸子之以學術争鳴于天下者,不可勝數。
高者雖心乎生民,而手無斧柯,虛言不足救國;卑者且以空談取寵,無裨實用。
則韓非之于老學,又安得不遠離其宗乎?于是韓非乃易老子之三寶而自有其三道矣。
《詭使》篇雲: 聖人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
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道也。
非此三者,雖有不急矣。
夫“非此三者,雖有不急”,則老子之三寶,蓋已非所急,而易以利、威、名三者為其三寶矣。
于是與老子政治之宗旨乃大相倍戾。
《老子》三十七章雲: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将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定。
老子欲鎮天下以無欲,而韓非則欲召天下以多欲矣。
欲者何?名利是也。
《老子》七十二章雲: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七十四章雲: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蓋老子乃深疾當時之政府威吓民衆,而韓非則欲以威劫天下矣。
以此可以見人之思想,關于所學者固甚小,而關于天性及環境者乃甚大也。
世之以書本教育、學校教育為萬能者,可以憬然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