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大略
關燈
小
中
大
。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複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将,封于段幹。
”此蓋漢人以老子之學為神仙之術,而傅會為之說;史公采以入傳,而諷刺之意甚顯,觀其“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二語,可知矣。
而于其下複大書特書老子為隐君子,有子名宗,為魏将,則其非神仙可知。
下又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邛太傅。
”則老子之後嗣,曆曆可見如此,則儋倘果為老子,老子之後嗣,豈不知之,而遽數典忘祖,待後人之疑其是非邪?是知儋決非老子,史公之意蓋見乎言外矣。
後人不善讀史文,妄自誤會,而起紛紛之辨,亦可謂作繭自縛者矣。
至著書上下篇之老子,與孔子問禮之老子,一謹于禮,一薄于禮,言雖相乖,理實無謬。
蓋唯深知禮之意,而後能深知禮之失;亦猶其精研于學,而後言“學不學”也。
汪氏之說,豈盡然哉?若夫,《論語·述而》篇之“老彭”,鄭康成以為:老,老聃;彭,彭祖;包鹹以為老彭,殷大夫;皇侃以為老彭,彭祖年八百歲。
如包、皇說,則“老彭”為彭祖一人,與著《道德經》之老子無涉;如鄭說,則“老彭”是二人,一為老聃,即著《道德經》之老子,一為彭祖;然彭在老先,何以經不稱彭老?簡朝亮據此駁難,不為無見也。
近人馬叙倫雲: 彭祖、老彭非一人,《漢書·古今人表》分之,是也。
殷賢大夫之老彭與老子非一人,以其年相距甚遠也。
至于《論語》之老彭是老子,知者。
孔子之言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商之老彭,其事見于《大戴禮》者不相吻合;而老子五千文中,谷神不死四語,僞《列子》引為黃帝書,黃帝雖無書,而古來傳有此說,後人仰錄為書則許有之,故《呂氏春秋》、賈誼《新書》皆有引也。
又“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此《周書》之辭也;“強梁者不得其死”,此周廟《金人銘》之辭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郎顗上便宜七事,以為《易》之辭;則老子蓋張前人之義而說之,不自創作也。
又《漢書·藝文志》道家前有伊尹、太公、辛甲、鬻子四家,則道德之旨,不始老子,而有所承。
又《禮·會子問》記四事,則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證也。
此皆事據灼然。
若彭之與聃,證之音讀,自可通假,《說文》彭從壴彡聲,則聲歸侵類。
然證之甲文作,或作,則段玉裁删其聲字,是也。
壴邊之彡,所以表鼓聲之彭彭,于聲類宜歸陽部。
《說文》、祊為一字。
《春秋》成十八年:《左傳》士鲂,《公羊傳》作士彭;并可證也。
聃聲談類,談、陽之通,若《國策》更羸虛發而鳥下,僞《列子·湯問》篇更作甘,而《說文》重文作,《詩·桑柔》瞻、相、臧、腸、狂協音,并其證矣。
然使彭如舊說,從壴,彡聲,則侵、談相通,古亦有征:《少牢禮》有司徹乃燅,古文燅作尋;《儀禮·士冠禮》執以待于西坫,古文坫為襜;《周禮·鐘氏》以朱湛丹秫,注讀如漸車帷裳之漸,亦并其例矣。
然則老子之字聃,而《論語》作彭者,弟子以其方言記之耳。
若此事據,古籍多有,《春秋》哀十年:《左傳》薛伯夷卒,《公羊傳》夷作寅;其一例也。
又《論語》加“我”字于“老彭”上,前儒以為親之之辭,是 也。
蓋老子宋人而子姓,孔子之同姓,故然。
馬說頗為近之。
今按《老子》上、下篇中稱述古聞者,頗為不少,略錄如下: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四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十五章)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二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三十九章)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過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五十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六十五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六十九章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複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将,封于段幹。
”此蓋漢人以老子之學為神仙之術,而傅會為之說;史公采以入傳,而諷刺之意甚顯,觀其“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二語,可知矣。
而于其下複大書特書老子為隐君子,有子名宗,為魏将,則其非神仙可知。
下又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邛太傅。
”則老子之後嗣,曆曆可見如此,則儋倘果為老子,老子之後嗣,豈不知之,而遽數典忘祖,待後人之疑其是非邪?是知儋決非老子,史公之意蓋見乎言外矣。
後人不善讀史文,妄自誤會,而起紛紛之辨,亦可謂作繭自縛者矣。
至著書上下篇之老子,與孔子問禮之老子,一謹于禮,一薄于禮,言雖相乖,理實無謬。
蓋唯深知禮之意,而後能深知禮之失;亦猶其精研于學,而後言“學不學”也。
汪氏之說,豈盡然哉?若夫,《論語·述而》篇之“老彭”,鄭康成以為:老,老聃;彭,彭祖;包鹹以為老彭,殷大夫;皇侃以為老彭,彭祖年八百歲。
如包、皇說,則“老彭”為彭祖一人,與著《道德經》之老子無涉;如鄭說,則“老彭”是二人,一為老聃,即著《道德經》之老子,一為彭祖;然彭在老先,何以經不稱彭老?簡朝亮據此駁難,不為無見也。
近人馬叙倫雲: 彭祖、老彭非一人,《漢書·古今人表》分之,是也。
殷賢大夫之老彭與老子非一人,以其年相距甚遠也。
至于《論語》之老彭是老子,知者。
孔子之言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商之老彭,其事見于《大戴禮》者不相吻合;而老子五千文中,谷神不死四語,僞《列子》引為黃帝書,黃帝雖無書,而古來傳有此說,後人仰錄為書則許有之,故《呂氏春秋》、賈誼《新書》皆有引也。
又“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此《周書》之辭也;“強梁者不得其死”,此周廟《金人銘》之辭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郎顗上便宜七事,以為《易》之辭;則老子蓋張前人之義而說之,不自創作也。
又《漢書·藝文志》道家前有伊尹、太公、辛甲、鬻子四家,則道德之旨,不始老子,而有所承。
又《禮·會子問》記四事,則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證也。
此皆事據灼然。
若彭之與聃,證之音讀,自可通假,《說文》彭從壴彡聲,則聲歸侵類。
然證之甲文作,或作,則段玉裁删其聲字,是也。
壴邊之彡,所以表鼓聲之彭彭,于聲類宜歸陽部。
《說文》、祊為一字。
《春秋》成十八年:《左傳》士鲂,《公羊傳》作士彭;并可證也。
聃聲談類,談、陽之通,若《國策》更羸虛發而鳥下,僞《列子·湯問》篇更作甘,而《說文》重文作,《詩·桑柔》瞻、相、臧、腸、狂協音,并其證矣。
然使彭如舊說,從壴,彡聲,則侵、談相通,古亦有征:《少牢禮》有司徹乃燅,古文燅作尋;《儀禮·士冠禮》執以待于西坫,古文坫為襜;《周禮·鐘氏》以朱湛丹秫,注讀如漸車帷裳之漸,亦并其例矣。
然則老子之字聃,而《論語》作彭者,弟子以其方言記之耳。
若此事據,古籍多有,《春秋》哀十年:《左傳》薛伯夷卒,《公羊傳》夷作寅;其一例也。
又《論語》加“我”字于“老彭”上,前儒以為親之之辭,是 也。
蓋老子宋人而子姓,孔子之同姓,故然。
馬說頗為近之。
今按《老子》上、下篇中稱述古聞者,頗為不少,略錄如下: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四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十五章)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二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三十九章)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過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五十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六十五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六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