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

關燈
常美觀。

    老輩們都知道,說他是在兩翎尖上,各系一粒梧桐子,人都看不出來,可是如此則翎子之撲下揚起,都很利落快速,異常好看。

    雖然如此,仍靠用功,小香自己就說,此時之低頭揚頭,都要特别注意,雖然用力,而外邊不能顯露,才能好看。

    以上這段話,是幾位說的,足見諸事不但用功,還得用心,古人所謂良工心苦。

    民國以後的小生,也往往用此身段,但既不知翎子之辦法,而又不肯用功,把頭用力一低非常難看,而翎子更不會得樣,一點藝術的意思也沒有,隻是有些醜态就是了。

    小香所有的戲,都是費過一番心血,下過一番苦功,所以無戲不精,例如《八大錘》,從前也有此戲,但宋朝四将,不是都用錘,自小香重排,他才改用兩支雙頭槍,宋将都用雙錘,所以改名曰“八大錘”。

    這些錘都是小香自己花錢制造,不但不算平常兵器,且不算切末,隻算是彩頭,一直到宣統末年,戲箱中還不備此,誰演此戲,誰須自備。

    再如《借趙雲》一戲,他演來則異常精彩,極能叫座,後來之演者,沒有一個人可以得好,隻有張飛之做功,可以招人笑樂而已。

     在鹹豐同治年間,他與程長庚、胡喜祿号稱三傑,蓋各為本行之最好腳色也。

    光緒年間,北平有流傳最廣的一個戲《提調歌》,中有幾句雲,小香到,提調笑,喜祿病,提調跳,鎖得長庚跟免,到了轉彎仍放掉雲雲,即系指此。

     還有戲界老輩最愛傳說的一段小故事。

    就是程長庚在三慶班演唱太久,叫座能力稍差,于是想約小香搭班幫助,小香也很樂意加入,可是說,戲份多少好說,但是第一次露演,須演《借趙雲》一戲,意思是劉備因自己力不足,才借趙雲來幫助,老生借重小生也。

    長庚則說,戲份好說,但第一出須演《九龍山》,乃嶽飛收撫楊再興,老生收撫小生也。

    給果經人說和,另演了一戲,才算完事。

     李小珍 小珍在光緒初年,為很紅的小生,彼時徐小香已稍老,王桂官等還太年輕,隻有票友小生畫兒李及小珍二人最受歡迎。

    搭三慶班很久,能戲亦極多,如《鎮檀州》《泗州》等等,皆有獨到處。

    常與叫天、陳德林等,合演《禦碑亭》,與他二人同樣得好。

    惜光緒中葉以後,便不恒演,不久去世,知者少矣。

     陳桂亭 桂亭原籍蘇州,為名小生陳金爵之孫,亦工小生,然偏重昆腔,雖亦偶唱皮簧,但極少,例如光緒初年,昆腔便已衰落,然皮簧各班中,每日仍有三兩出昆腔,以後越來越少,最後四喜班每日仍有楊鳴玉朱蓮芬一出昆腔,可是戲碼總在第五六出。

    自楊朱二人謝絕舞台後,又添約旦腳諸秋芬(茹香之父),小生陳桂亭,因彼時堂會戲中,尚非有昆腔不可,故雖在戲園中不受觀衆歡迎,而班中則亦須備有昆腔腳色。

    自此之後,在戲園中每日便不是必有昆腔了,偶爾演一出而已,所以從前戲界人有的說,陳桂亭是末一個昆腔小生。

     王桂官 桂官号楞仙,順天府宛平縣人,工小生,專學徐小香,可以說得其神似,凡小香之戲,無不能演,一切唱功做功,雖不及小香之精,但小香之後,一直到民國以來,所有演小生者,可以說是都不及他。

    能戲極多,昆亂不擋,《叫關》《小顯》等戲,是其拿手,我看他最多的戲,是與陳德林演《奇雙會》,最精彩的戲是《八大錘》,他與黃潤甫、譚鑫培、張琪林等合演,真可以說是珠聯璧合。

     陸緯仙 緯仙亦寫薇仙,号小芬,生于鹹豐初年,乃名昆旦朱蓮芬之弟子,唱旦腳很有名,如三慶班排整本《三國演義》,糜夫人一腳,便歸他據任,《長坂坡》跑箭一場,極受歡迎,因其武功很好,乃時演武旦戲,最末乃改專演小生。

    改小生後,搭春台班頗久,恒與許蔭棠演《黃鶴樓》極精彩,與黃三維、田桂鳳合演《殺皮》亦好,《閨房樂》《奇雙會》《英傑烈》等戲,都是他的拿手戲。

     鮑福山 福山号蘭笙,生于鹹豐元年,為昆旦鮑秋文之子,工小生,演戲極為認真,無論何戲,無論正腳配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