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經學的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禮記》。
這是孔子以後的儒者研究禮,選取講禮的文篇作參考材料。
漢時有131篇。
後來劉向增至214篇。
戴德從中選了85篇教學生,即《大戴記》。
他的侄子戴聖,選了49篇,比較簡要,即《小戴記》。
《小戴記》後來上升為經,《大戴記》地位反而較低。
《禮記》有《曲禮篇》,都是記日常行動的規則,其中有些很有些道理。
例如“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并坐不橫肱”等,在春秋時,諸侯經常互相攻襲,有人在城上指點大叫,可能引起城中人的驚擾;兩人并坐,一人橫肱,另一人活動就受妨礙。
這些雖然是小事,但也要注意,記這些小事的禮,叫做曲(小)禮。
《春秋》。
周代除了周天子有史官紀事外,諸侯也都有國史。
魯國的史書就叫作《春秋》。
春秋是按四季編年的意思。
孔子根據舊有的魯國史編為《春秋》。
《春秋》的文字很簡單,用字根據孔子的觀點,有褒有貶。
孔子修《春秋》一直到他死前二年止。
被寫在《春秋》上的都是魯國有權勢的人物,所以“定、哀之間多微詞”。
還有些事不敢明寫,就用“大義微言”口授弟子。
由于各個弟子領會不同,所以說法也就不同。
《左氏春秋》把春秋的事實寫出,《公羊》和《穀梁》根據師傳的“大義微言”寫下來,不講事實。
因此,《春秋》就分成了三傳。
《公羊》傳講大一統,複九世之仇,最能适合漢武帝的需要,故西漢時《公羊》最盛行。
孔子死後,他的學生各立門戶。
韓非子說,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即子張氏、子思氏、顔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
八派之中,孟、荀是明顯對立的兩派。
孟子學問出自《詩》《書》,荀子學問出自《禮》《樂》。
孟子的後學與陰陽五行家合流。
孟子的思想本來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例如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所以與陰陽五行家合流是很自然的。
荀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有根據。
荀子與名法合流。
禮,就是規矩,再推廣就是刑。
荀子講禮,他的學生必講名法,如韓非即是。
孟子講仁義,荀子講刑名,這兩派對立是很清楚的。
但是,儒家不論那一派,都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隻是各派政見不同,這反映封建地主階級内部的矛盾,故派系鬥争一直存在。
戰國時,封建領主制崩潰,地主階級興起,失去土地的人一天天多起來。
如何治理天下,對當前的政治問題如何解決,荀、孟二派意見很不同。
一個主張法後王,一個主張法先王。
孟子說要行仁政,行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就是将地劃分開,每人有百畝之地,大夫有祿田。
孟子認為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就不能行仁政。
暴君污吏必去其經界,而行仁政必使經界正,分田制祿;天下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即如此。
井田制是孟子想出來的,他以西周的授田制作為根據。
所以說要法先王。
荀子正相反,要法後王,即當代的王(戰國時期的王)。
荀子贊成秦國的作法,承認地主占領既有的土地,實行以刑名為主的新法。
孟子要農民不失土地,他的理想是行不通的,他反對土地的自由兼并,要改變現有的土地占有情況,但如何去作,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滕文公問他怎麼辦,他說不出來。
孟子學派與陰陽五行結合後,勢力大起來。
秦始皇時的博士儒生,大都是孟派。
荀派李斯在朝廷作大官,有權力。
孟派喜歡是古非今,否認現狀,自然引起秦始皇和李斯等人的厭惡,結果被秦始皇坑殺四百多人,孟派的重要人物大都死光了。
但孟派潛在勢力仍很大。
漢初荀派失勢,孟派與陰陽五行結合,很受統治者歡迎。
漢文帝時,《孟子》曾立博士(不久又取消)。
傳授五經的儒生,一般出于荀子之門,學風比較樸素,不講陰陽五行去迎合朝廷的好尚,始終與孟子學派對立。
西漢陰陽五行大盛,孟派與陰陽五行合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在漢代地位崇高,漢人把他看成是漢朝的孔子。
孔子以周公的繼承人自居,所以自稱常常夢見周公。
據說董仲舒也常常夢見孔子,他的學問是孔子在夢中親授給他的。
這當然是胡說,但也可見他的學問的正統性為漢儒所公認,連積極提倡古文的劉歆,也承認董仲舒是群儒之首的地位。
董仲舒是今文家,一生專治《春秋》,把春秋陰陽五行化了,其他各經也跟着陰陽五行化。
他在政治上主張用限田的辦法來解決西漢的土地問題和奴隸問題,但是都解決不了。
後來王莽主張将土地收歸國有,改成王田,重新分配給百姓。
王莽是以《周禮》作為改革的根據的,于是古文經就被提倡起來。
戰國至秦的荀、孟之争,也可以說是原始儒學中保守(法先王)、适時(法後王)兩個學派的鬥争。
從西漢後期開始就變成今、古文之争,這一鬥争直到唐朝才告一結束。
這是孔子以後的儒者研究禮,選取講禮的文篇作參考材料。
漢時有131篇。
後來劉向增至214篇。
戴德從中選了85篇教學生,即《大戴記》。
他的侄子戴聖,選了49篇,比較簡要,即《小戴記》。
《小戴記》後來上升為經,《大戴記》地位反而較低。
《禮記》有《曲禮篇》,都是記日常行動的規則,其中有些很有些道理。
例如“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并坐不橫肱”等,在春秋時,諸侯經常互相攻襲,有人在城上指點大叫,可能引起城中人的驚擾;兩人并坐,一人橫肱,另一人活動就受妨礙。
這些雖然是小事,但也要注意,記這些小事的禮,叫做曲(小)禮。
《春秋》。
周代除了周天子有史官紀事外,諸侯也都有國史。
魯國的史書就叫作《春秋》。
春秋是按四季編年的意思。
孔子根據舊有的魯國史編為《春秋》。
《春秋》的文字很簡單,用字根據孔子的觀點,有褒有貶。
孔子修《春秋》一直到他死前二年止。
被寫在《春秋》上的都是魯國有權勢的人物,所以“定、哀之間多微詞”。
還有些事不敢明寫,就用“大義微言”口授弟子。
由于各個弟子領會不同,所以說法也就不同。
《左氏春秋》把春秋的事實寫出,《公羊》和《穀梁》根據師傳的“大義微言”寫下來,不講事實。
因此,《春秋》就分成了三傳。
《公羊》傳講大一統,複九世之仇,最能适合漢武帝的需要,故西漢時《公羊》最盛行。
孔子死後,他的學生各立門戶。
韓非子說,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即子張氏、子思氏、顔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
八派之中,孟、荀是明顯對立的兩派。
孟子學問出自《詩》《書》,荀子學問出自《禮》《樂》。
孟子的後學與陰陽五行家合流。
孟子的思想本來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例如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所以與陰陽五行家合流是很自然的。
荀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有根據。
荀子與名法合流。
禮,就是規矩,再推廣就是刑。
荀子講禮,他的學生必講名法,如韓非即是。
孟子講仁義,荀子講刑名,這兩派對立是很清楚的。
但是,儒家不論那一派,都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隻是各派政見不同,這反映封建地主階級内部的矛盾,故派系鬥争一直存在。
戰國時,封建領主制崩潰,地主階級興起,失去土地的人一天天多起來。
如何治理天下,對當前的政治問題如何解決,荀、孟二派意見很不同。
一個主張法後王,一個主張法先王。
孟子說要行仁政,行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就是将地劃分開,每人有百畝之地,大夫有祿田。
孟子認為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就不能行仁政。
暴君污吏必去其經界,而行仁政必使經界正,分田制祿;天下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即如此。
井田制是孟子想出來的,他以西周的授田制作為根據。
所以說要法先王。
荀子正相反,要法後王,即當代的王(戰國時期的王)。
荀子贊成秦國的作法,承認地主占領既有的土地,實行以刑名為主的新法。
孟子要農民不失土地,他的理想是行不通的,他反對土地的自由兼并,要改變現有的土地占有情況,但如何去作,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滕文公問他怎麼辦,他說不出來。
孟子學派與陰陽五行結合後,勢力大起來。
秦始皇時的博士儒生,大都是孟派。
荀派李斯在朝廷作大官,有權力。
孟派喜歡是古非今,否認現狀,自然引起秦始皇和李斯等人的厭惡,結果被秦始皇坑殺四百多人,孟派的重要人物大都死光了。
但孟派潛在勢力仍很大。
漢初荀派失勢,孟派與陰陽五行結合,很受統治者歡迎。
漢文帝時,《孟子》曾立博士(不久又取消)。
傳授五經的儒生,一般出于荀子之門,學風比較樸素,不講陰陽五行去迎合朝廷的好尚,始終與孟子學派對立。
西漢陰陽五行大盛,孟派與陰陽五行合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在漢代地位崇高,漢人把他看成是漢朝的孔子。
孔子以周公的繼承人自居,所以自稱常常夢見周公。
據說董仲舒也常常夢見孔子,他的學問是孔子在夢中親授給他的。
這當然是胡說,但也可見他的學問的正統性為漢儒所公認,連積極提倡古文的劉歆,也承認董仲舒是群儒之首的地位。
董仲舒是今文家,一生專治《春秋》,把春秋陰陽五行化了,其他各經也跟着陰陽五行化。
他在政治上主張用限田的辦法來解決西漢的土地問題和奴隸問題,但是都解決不了。
後來王莽主張将土地收歸國有,改成王田,重新分配給百姓。
王莽是以《周禮》作為改革的根據的,于是古文經就被提倡起來。
戰國至秦的荀、孟之争,也可以說是原始儒學中保守(法先王)、适時(法後王)兩個學派的鬥争。
從西漢後期開始就變成今、古文之争,這一鬥争直到唐朝才告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