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經學的開始
關燈
小
中
大
》的。
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孔子講易時的筆記。
蔔官積累了豐富的人事經驗,假借鬼神來表達意思。
《易經》語意隐晦,文又極簡,可以作各種不同的解釋,能夠使人聽來似乎有道理。
例如《左傳》襄公九年,穆姜(國君夫人)行為不規,得罪季孫氏,被關進東宮,穆姜将往東宮請蔔官算卦,蔔官看卦象說她很快會出來。
穆姜說,不!看卦象我是出不去的,我必死在這裡面。
後來穆姜果然死在東宮了。
穆姜根據她的具體情況作出不吉利的解釋,似乎很靈驗,蔔官先作的判斷,似乎是錯了,其實任何一類,都可以作或吉或兇的判斷,靈驗與否,取決于蔔官的經驗和騙術。
孔子對于《周易》很有研究,他經常讀《易經》,以緻系在竹簡上的皮帶斷了三次。
《論語》也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可見孔子對《易》的重視。
《易》在六經中是最重要的,漢代以《易》為六經之首。
《漢書·藝文志》稱《易》為“六藝之原”。
封建時代學經首先學《易》。
《易》是哲學,是一切道理的根本。
漢人講《易經》不外象數,目的在于蔔筮,講災異。
三國時王弼注《易經》,講義理,推掉漢人的象數,應該說是一個進步。
《尚書》,這是最古的一部書。
一說是孔子取自史官,删訂成百篇。
秦始皇焚書,此書被焚,後來山東伏生自壁中取出29篇。
一說伏生沒有書,隻是口傳,朝廷派晁錯去學,伏生年老牙缺,口音難懂,由女兒代傳,故記錄下來錯誤甚多。
伏生傳的《尚書》,用隸書寫成,稱今文《尚書》。
漢武帝時,魯恭王拆孔子舊宅,于壁中得蝌蚪文《尚書》,稱古文《尚書》,多十六篇。
孔安國并作了注。
司馬遷是孔安國的學生,《史記》中還保存一些孔安國的古文《尚書》的材料。
《史記》講古史也大都根據古文《尚書》的材料。
古文《尚書》于西晉時亡失。
東晉梅頤(又作梅赜)造僞孔傳古文《尚書》,直到清代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才完全揭穿梅頤的僞造。
我們采用《尚書》的材料,必須注意它的真僞,這可參考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一書。
《詩經》。
太史公說,孔子自3000篇詩中删成305篇,去其十分之九。
這一說法不可靠。
春秋時,外交人員必須會說《詩》,所以孔子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
春秋時應用的詩不過300多篇,從《左傳》所引的詩看來,超出300篇以外的詩極少。
古文裡詩共311篇,其中六篇逸詩“有目無文”(有目錄,沒有文字)。
《詩》至漢分成三家:齊、魯、韓。
另有古文詩稱《毛詩》。
三家詩全亡失,今存的是《毛詩》。
《禮》,包括《儀禮》、《周禮》、《禮記》。
《儀禮》。
周時,詩、禮最重要。
孔子對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人的行動都要根據禮。
禮有天子之禮,諸侯之禮,卿大夫之禮,士禮等等。
庶人是沒有禮的,統治階級對庶人隻用刑,即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孔子所傳的禮是士禮。
因為孔子和他的學生都屬于士階層,必須懂得士禮。
孔子及其弟子對禮很有研究,以緻當時的國君、大夫都要向他問禮。
墨子罵儒者靠辦喪事混飯吃,是有道理的。
當時貴族人家有了喪事,儒者去替喪家主持喪禮,可以帶一大批人去吃酒飯。
還有前往觀禮的儒者,他們不曾被邀請,但可以指點批評,分些酒飯吃。
禮和儀是有區别的。
禮是規則,必須共同遵守。
儀是态度姿勢,各人修養不同。
有一次子貢和曾子前往季孫氏家吊喪,看門的人不許他們進去。
二人在馬房中修容,擺好姿态再去,看門人看見曾子就吓得逃走了,這就是儀。
《周禮》。
周公制禮作樂,此禮即周禮。
《周禮》是周公的舊典,《左傳》中常提及。
但它不一定是今日的《周禮》。
今日的《周禮》,大約在戰國時出現。
戰國時,儒家将商、周、春秋各時期官制彙編在一起,加上儒家的政治理想,形成《周禮》一書。
這些官制在很多甲骨文上都能見到,可見并不是儒家憑空捏造的。
但說它是周公所作是不可信的。
例如孟子、荀子都不講《周禮》,孟子的井田與《周劄》上講的溝洫制度不同。
可見造作《周禮》者在孟、荀之後。
《周禮》不是周公所作,它的作用卻很大。
後來的人想要解決土地問題,都從《周禮》找根據。
王莽是這樣,直到太平天國還是這樣。
封建社會的政治家、思想家,有的根據《周禮》去行動(如王莽),有的以《周禮》為理想(如張載)。
康有為《新學僞經考》說《周禮》是劉歆所僞造,其實劉歆沒有這麼大的本領。
王莽想要利用《周禮》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根據,劉歆便提倡《周禮》,并不是他所僞造。
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孔子講易時的筆記。
蔔官積累了豐富的人事經驗,假借鬼神來表達意思。
《易經》語意隐晦,文又極簡,可以作各種不同的解釋,能夠使人聽來似乎有道理。
例如《左傳》襄公九年,穆姜(國君夫人)行為不規,得罪季孫氏,被關進東宮,穆姜将往東宮請蔔官算卦,蔔官看卦象說她很快會出來。
穆姜說,不!看卦象我是出不去的,我必死在這裡面。
後來穆姜果然死在東宮了。
穆姜根據她的具體情況作出不吉利的解釋,似乎很靈驗,蔔官先作的判斷,似乎是錯了,其實任何一類,都可以作或吉或兇的判斷,靈驗與否,取決于蔔官的經驗和騙術。
孔子對于《周易》很有研究,他經常讀《易經》,以緻系在竹簡上的皮帶斷了三次。
《論語》也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可見孔子對《易》的重視。
《易》在六經中是最重要的,漢代以《易》為六經之首。
《漢書·藝文志》稱《易》為“六藝之原”。
封建時代學經首先學《易》。
《易》是哲學,是一切道理的根本。
漢人講《易經》不外象數,目的在于蔔筮,講災異。
三國時王弼注《易經》,講義理,推掉漢人的象數,應該說是一個進步。
《尚書》,這是最古的一部書。
一說是孔子取自史官,删訂成百篇。
秦始皇焚書,此書被焚,後來山東伏生自壁中取出29篇。
一說伏生沒有書,隻是口傳,朝廷派晁錯去學,伏生年老牙缺,口音難懂,由女兒代傳,故記錄下來錯誤甚多。
伏生傳的《尚書》,用隸書寫成,稱今文《尚書》。
漢武帝時,魯恭王拆孔子舊宅,于壁中得蝌蚪文《尚書》,稱古文《尚書》,多十六篇。
孔安國并作了注。
司馬遷是孔安國的學生,《史記》中還保存一些孔安國的古文《尚書》的材料。
《史記》講古史也大都根據古文《尚書》的材料。
古文《尚書》于西晉時亡失。
東晉梅頤(又作梅赜)造僞孔傳古文《尚書》,直到清代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才完全揭穿梅頤的僞造。
我們采用《尚書》的材料,必須注意它的真僞,這可參考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一書。
《詩經》。
太史公說,孔子自3000篇詩中删成305篇,去其十分之九。
這一說法不可靠。
春秋時,外交人員必須會說《詩》,所以孔子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
春秋時應用的詩不過300多篇,從《左傳》所引的詩看來,超出300篇以外的詩極少。
古文裡詩共311篇,其中六篇逸詩“有目無文”(有目錄,沒有文字)。
《詩》至漢分成三家:齊、魯、韓。
另有古文詩稱《毛詩》。
三家詩全亡失,今存的是《毛詩》。
《禮》,包括《儀禮》、《周禮》、《禮記》。
《儀禮》。
周時,詩、禮最重要。
孔子對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人的行動都要根據禮。
禮有天子之禮,諸侯之禮,卿大夫之禮,士禮等等。
庶人是沒有禮的,統治階級對庶人隻用刑,即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孔子所傳的禮是士禮。
因為孔子和他的學生都屬于士階層,必須懂得士禮。
孔子及其弟子對禮很有研究,以緻當時的國君、大夫都要向他問禮。
墨子罵儒者靠辦喪事混飯吃,是有道理的。
當時貴族人家有了喪事,儒者去替喪家主持喪禮,可以帶一大批人去吃酒飯。
還有前往觀禮的儒者,他們不曾被邀請,但可以指點批評,分些酒飯吃。
禮和儀是有區别的。
禮是規則,必須共同遵守。
儀是态度姿勢,各人修養不同。
有一次子貢和曾子前往季孫氏家吊喪,看門的人不許他們進去。
二人在馬房中修容,擺好姿态再去,看門人看見曾子就吓得逃走了,這就是儀。
《周禮》。
周公制禮作樂,此禮即周禮。
《周禮》是周公的舊典,《左傳》中常提及。
但它不一定是今日的《周禮》。
今日的《周禮》,大約在戰國時出現。
戰國時,儒家将商、周、春秋各時期官制彙編在一起,加上儒家的政治理想,形成《周禮》一書。
這些官制在很多甲骨文上都能見到,可見并不是儒家憑空捏造的。
但說它是周公所作是不可信的。
例如孟子、荀子都不講《周禮》,孟子的井田與《周劄》上講的溝洫制度不同。
可見造作《周禮》者在孟、荀之後。
《周禮》不是周公所作,它的作用卻很大。
後來的人想要解決土地問題,都從《周禮》找根據。
王莽是這樣,直到太平天國還是這樣。
封建社會的政治家、思想家,有的根據《周禮》去行動(如王莽),有的以《周禮》為理想(如張載)。
康有為《新學僞經考》說《周禮》是劉歆所僞造,其實劉歆沒有這麼大的本領。
王莽想要利用《周禮》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根據,劉歆便提倡《周禮》,并不是他所僞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