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誰?
(46)金詩人可以誰為代表?
(47)元代有哪幾個著名詩人?
(48)明代的著名詩人為誰?
(49)清初“江左三家”為誰?
(50)“南施北宋”為誰?
(51)“神韻說”倡于何人?
(52)和“神韻說”對壘的有哪幾說?
(53)“江左三大家”為誰?
(54)“三君”為誰?
(55)“同光派”的作者為誰?
(56)唐詩和唐以後詩有什麼不同?
二 賦
賦本是一種詩體,《周官》太師教六詩,賦即為其一。
所以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
”至于詩、賦的分别,《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
”由此可見詩可以歌,賦則僅可以誦。
至“賦”字的本義,正如《釋名》所雲:“‘賦’敷也;敷布其義謂之‘賦’。
”它亦為《詩經》六義之一,朱熹解作“敷陳其事而直陳之”。
後世稱作詩為“賦詩”,尤可見詩、賦關系的密切。
賦來源于《楚辭》,盛行于兩漢六朝,曆隋、唐而衰。
《漢志》分賦為四類:一為“屈原以下二十家賦”;二為“陸賈以下二十一家賦”;三為“孫卿以下二十五家賦”;四為“雜賦十二家”。
第一類為“言情之賦”,出自《楚辭》,盛行于兩漢。
第二類為“縱橫之賦”。
第三類為“效物之賦”,後來均不甚流行。
第四類為“雜賦”,盛行于六朝、隋、唐。
這種分類,大概以“賦”的效用為主。
至揚雄所雲:“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乃是指作者的态度而說。
正和現代學者分文學為人生的文學、藝術的文學二種一樣。
如以賦的演變來分,那就有古賦、骈賦、律賦、文賦等的分别。
古賦盛于漢代,雖麗而淫,尚不失古意;骈賦盛于六朝,重辭采而失情感;律賦盛于唐,以平仄諧和,對偶巧妙為工,置辭與情于不顧;文賦盛于宋,以散文之法作賦,專尚說理,不拘字句格律。
總之,賦自當以《楚辭》為正則,自漢以後,愈趨愈下,日向衰微的路上去了。
《楚辭》是一部賦集的名稱,為劉向所定,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等。
黃伯思以為:“屈、宋之文,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謂之《楚辭》。
”所以《楚辭》可以說是楚國的文學。
但是《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為什麼《國風》中沒有《楚風》呢?因為楚國在南方,南方文化晚開,故春秋時的楚國尚未有文學。
楚國有文學,實始于戰國時。
以作者論,可以謂始于屈原。
屈原的著作,《漢志》著錄二十五篇,今所傳僅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蔔居》、《漁父》等篇。
《離騷》全篇,以十四節四十七章組成,所寫都為“離别之憂愁”。
《九歌》十一篇,以楚國固有的樂章潤色而成。
《天問》一篇,乃作者在楚先王廟題壁的文字,殊多今人不可解的神話。
《九章》九篇,作于放逐之後,故其中《哀郢》、《懷沙》二篇,尤見沉痛。
《遠遊》一篇,多出世思想。
《招魂》題屈原作;或以為宋玉作,以招屈原之魂,未知孰是?《蔔居》、《漁父》各一篇,因文中作者自設問答的口氣,故或以為後人所追記。
在《楚辭》中,尚有《九辯》九篇,宋玉作。
《大招》一篇,景差作;或亦作屈原作。
王逸本更附錄漢人拟《騷》的作品,故今本《楚辭》,有賈誼的《惜誓》一篇,淮南《小山招隐士》一篇,東方朔《七谏》七篇,嚴忌《哀時命》一篇,王褒《九懷》九篇,劉向《九歎》九篇及王逸《九思》九篇。
漢代為賦的黃金時代,不過是就數量而說。
其實漢賦已失去自然的情緻,以鋪張雕飾為貴,雖有幾分古賦氣息,比六朝為勝,但總較《楚辭》為退化。
因為賦在漢代,是人主萬幾之暇的消遣物,與俳優一樣,所以多務谄媚誇張。
成帝時進禦之賦有千餘首,量雖可驚,實質已不可知。
漢初作者,有陸賈與賈誼。
較後,有枚乘。
武帝愛重《楚辭》,尤禮待賦家。
其時有司馬相如作賦二十九篇,東方朔作賦若幹篇,嚴忌作賦二十四篇,忌族子助作賦三十五篇,劉安作賦八十二篇,吾丘壽王作賦十五篇,司馬遷作賦八篇,朱買臣作賦三篇,枚臯作賦百二十篇。
武帝後著名的賦家有:劉向作賦三十三篇,王褒作賦十六篇,揚雄作賦十二篇。
同時又有崔骃與馮衍,亦以能賦名。
東漢時,班固以作《兩都賦》著,張衡傑作,有《西京賦》、《東京賦》、《南都賦》等,李尤著有《函谷關》等賦,馬融以作《笛賦》著,祢衡的傑作為《鹦鹉賦》,王粲的傑作為《登樓賦》,大詩人曹植所作,以《感甄》一賦最為動人,後來改名為《洛神賦》。
此外賦家,尚有王逸、王延壽、傅毅、李尤、蔡邕等。
舉之不盡。
六朝的賦,日進于骈。
晉初竹林七賢中,阮籍著有《首陽山》等賦,嵇康有《長笛賦》等,向秀有《感笛賦》。
陸機有《歎逝賦》、《文賦》,潘嶽有《秋興》、《懷舊》、《寡婦》等賦,左思以《三都賦》著名,賦出時,洛陽為之紙貴,郭璞有《江賦》、《南郊》等賦,大詩人陶潛有《閑情賦》、《歸去來辭》等。
南北朝時,謝惠連以《雪賦》著稱,謝莊著有《月賦》等,鮑照著有《蕪城》等賦,江淹著有《恨賦》等,庾信的傑作為《哀江南賦》。
其他如張融、徐陵、沈約、任昉、邱遲、蕭衍父子,莫不以能賦擅名。
唐初仍風行骈體,但已不限于賦,故亦稱骈文。
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所作,都為此體。
蕭穎士、李華、陸摯亦以善骈文名。
及韓、柳倡古文,骈文中衰。
唐末,溫庭筠、李商隐、段成式的“三十六體”興,純粹的四六文始成立,也就有了真正的律詩。
宋人以散文法著賦,且尚說理,就賦的立場說,已不複有賦存在。
但其中如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轼的《前後赤壁賦》,尚為雞中之鶴。
此外,王安石亦擅賦名。
南宋賦家,有汪藻、洪邁弟兄、孫觌等。
元、明人專仿古作,故一無足稱。
清初陳其年、毛西河,以工骈文著名。
至尤侗,尤好以骈體為遊戲文章。
後來的大家,有胡天遊、洪亮吉、汪中等。
總之,由辭賦變為骈文,正和古詩變為律詩一樣,已走上了最後的路途了。
〔問題〕 (1)何謂“賦”? (2)賦的來源怎樣? (3)《漢書·藝文志》分賦為哪幾類? (4)賦的體裁有哪幾種? (5)賦的演變大勢怎樣? (6)漢代著名賦家為誰?有何名作? (7)六朝著名賦家為誰?有何名作? (8)唐代著名骈賦家為誰? (9)北宋著名賦家為誰? (10)南宋賦家有哪幾人? (11)清代著名賦家為誰? 三 詞 詞一名“詩餘”,又名“長短句”,本是樂府的變體。
“詞”字的本義,為“意内言外”;後人以“調有定格,句有定言,韻有定聲”的詩歌叫做詞,乃由引申的意義借用,以示和古今體詩的不同。
它本為詩歌的一體,由詩歌進化而成;所以有的書上把它并在詩歌一起,而系之于近體詩之後。
詞的來源,共有二說,一以為“詩餘”,一以為“新聲”。
這二說似相背而實相成。
因為詞的起源,确因由于五七言詩的不自由,而長短其詞。
又因為唱時散聲的難記,遂填以實字。
那麼“詩餘”一說,當然不差。
但增改舊體詩調以填新詞,仍受束縛,故又另創新調。
新調愈多,舊體逐漸少用,甚至廢棄不用。
故“新聲”之說,亦屬不謬。
詞,先有小令,後有中調,最後有長調。
《填詞名解》以為:“五十八字以内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長調。
”或以為詞初有小令;其後引長小令,叫做引詞,又叫近詞;更引而愈長,乃為慢詞。
所謂慢,乃“曼聲而歌”的意思。
照此說法,那麼小令、中調、長調的劃分,已是多事。
如更限以字數,那更毫無意思了。
最早的詞,可推蕭衍的《江南弄》、沈約的《六噫》、楊廣的《望江南》,不過那時還沒有引起他人的注意。
中唐以後,因詩體日蔽,所以試作詞的日多。
前此被稱為李白作的《憶秦娥》與《菩薩蠻》,那是赝品。
專作詞的詞家,可說始于溫庭筠。
但他所作的詞,沒有編入他的别集,卻賴《花間集》以傳。
到五代時,韋莊有《浣花詞》,馮延巳有《陽春詞》,詞的專集始有行世。
同時著名詞家,有牛峤、毛文錫、歐陽炯等,作品均見《花間集》。
南唐主李璟與李煜的詞,尤享盛名。
煜詞以哀感頑豔,更為人所稱道。
宋代的詞,和唐代的詩一樣,不愧稱為極盛時代。
北宋名作家有:作《珠玉詞》的晏殊,作《小山詞》的晏幾道,他們本是父子,所作詞均以情緻纏綿勝。
政治家兼古文家的歐陽修,也著有《六一居士詞》,詞多豔蕩,幾令人不信出于他的筆下。
柳永著有《樂章集》,在西夏,凡有
所以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
”至于詩、賦的分别,《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
”由此可見詩可以歌,賦則僅可以誦。
至“賦”字的本義,正如《釋名》所雲:“‘賦’敷也;敷布其義謂之‘賦’。
”它亦為《詩經》六義之一,朱熹解作“敷陳其事而直陳之”。
後世稱作詩為“賦詩”,尤可見詩、賦關系的密切。
賦來源于《楚辭》,盛行于兩漢六朝,曆隋、唐而衰。
《漢志》分賦為四類:一為“屈原以下二十家賦”;二為“陸賈以下二十一家賦”;三為“孫卿以下二十五家賦”;四為“雜賦十二家”。
第一類為“言情之賦”,出自《楚辭》,盛行于兩漢。
第二類為“縱橫之賦”。
第三類為“效物之賦”,後來均不甚流行。
第四類為“雜賦”,盛行于六朝、隋、唐。
這種分類,大概以“賦”的效用為主。
至揚雄所雲:“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乃是指作者的态度而說。
正和現代學者分文學為人生的文學、藝術的文學二種一樣。
如以賦的演變來分,那就有古賦、骈賦、律賦、文賦等的分别。
古賦盛于漢代,雖麗而淫,尚不失古意;骈賦盛于六朝,重辭采而失情感;律賦盛于唐,以平仄諧和,對偶巧妙為工,置辭與情于不顧;文賦盛于宋,以散文之法作賦,專尚說理,不拘字句格律。
總之,賦自當以《楚辭》為正則,自漢以後,愈趨愈下,日向衰微的路上去了。
《楚辭》是一部賦集的名稱,為劉向所定,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等。
黃伯思以為:“屈、宋之文,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謂之《楚辭》。
”所以《楚辭》可以說是楚國的文學。
但是《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為什麼《國風》中沒有《楚風》呢?因為楚國在南方,南方文化晚開,故春秋時的楚國尚未有文學。
楚國有文學,實始于戰國時。
以作者論,可以謂始于屈原。
屈原的著作,《漢志》著錄二十五篇,今所傳僅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蔔居》、《漁父》等篇。
《離騷》全篇,以十四節四十七章組成,所寫都為“離别之憂愁”。
《九歌》十一篇,以楚國固有的樂章潤色而成。
《天問》一篇,乃作者在楚先王廟題壁的文字,殊多今人不可解的神話。
《九章》九篇,作于放逐之後,故其中《哀郢》、《懷沙》二篇,尤見沉痛。
《遠遊》一篇,多出世思想。
《招魂》題屈原作;或以為宋玉作,以招屈原之魂,未知孰是?《蔔居》、《漁父》各一篇,因文中作者自設問答的口氣,故或以為後人所追記。
在《楚辭》中,尚有《九辯》九篇,宋玉作。
《大招》一篇,景差作;或亦作屈原作。
王逸本更附錄漢人拟《騷》的作品,故今本《楚辭》,有賈誼的《惜誓》一篇,淮南《小山招隐士》一篇,東方朔《七谏》七篇,嚴忌《哀時命》一篇,王褒《九懷》九篇,劉向《九歎》九篇及王逸《九思》九篇。
漢代為賦的黃金時代,不過是就數量而說。
其實漢賦已失去自然的情緻,以鋪張雕飾為貴,雖有幾分古賦氣息,比六朝為勝,但總較《楚辭》為退化。
因為賦在漢代,是人主萬幾之暇的消遣物,與俳優一樣,所以多務谄媚誇張。
成帝時進禦之賦有千餘首,量雖可驚,實質已不可知。
漢初作者,有陸賈與賈誼。
較後,有枚乘。
武帝愛重《楚辭》,尤禮待賦家。
其時有司馬相如作賦二十九篇,東方朔作賦若幹篇,嚴忌作賦二十四篇,忌族子助作賦三十五篇,劉安作賦八十二篇,吾丘壽王作賦十五篇,司馬遷作賦八篇,朱買臣作賦三篇,枚臯作賦百二十篇。
武帝後著名的賦家有:劉向作賦三十三篇,王褒作賦十六篇,揚雄作賦十二篇。
同時又有崔骃與馮衍,亦以能賦名。
東漢時,班固以作《兩都賦》著,張衡傑作,有《西京賦》、《東京賦》、《南都賦》等,李尤著有《函谷關》等賦,馬融以作《笛賦》著,祢衡的傑作為《鹦鹉賦》,王粲的傑作為《登樓賦》,大詩人曹植所作,以《感甄》一賦最為動人,後來改名為《洛神賦》。
此外賦家,尚有王逸、王延壽、傅毅、李尤、蔡邕等。
舉之不盡。
六朝的賦,日進于骈。
晉初竹林七賢中,阮籍著有《首陽山》等賦,嵇康有《長笛賦》等,向秀有《感笛賦》。
陸機有《歎逝賦》、《文賦》,潘嶽有《秋興》、《懷舊》、《寡婦》等賦,左思以《三都賦》著名,賦出時,洛陽為之紙貴,郭璞有《江賦》、《南郊》等賦,大詩人陶潛有《閑情賦》、《歸去來辭》等。
南北朝時,謝惠連以《雪賦》著稱,謝莊著有《月賦》等,鮑照著有《蕪城》等賦,江淹著有《恨賦》等,庾信的傑作為《哀江南賦》。
其他如張融、徐陵、沈約、任昉、邱遲、蕭衍父子,莫不以能賦擅名。
唐初仍風行骈體,但已不限于賦,故亦稱骈文。
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所作,都為此體。
蕭穎士、李華、陸摯亦以善骈文名。
及韓、柳倡古文,骈文中衰。
唐末,溫庭筠、李商隐、段成式的“三十六體”興,純粹的四六文始成立,也就有了真正的律詩。
宋人以散文法著賦,且尚說理,就賦的立場說,已不複有賦存在。
但其中如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轼的《前後赤壁賦》,尚為雞中之鶴。
此外,王安石亦擅賦名。
南宋賦家,有汪藻、洪邁弟兄、孫觌等。
元、明人專仿古作,故一無足稱。
清初陳其年、毛西河,以工骈文著名。
至尤侗,尤好以骈體為遊戲文章。
後來的大家,有胡天遊、洪亮吉、汪中等。
總之,由辭賦變為骈文,正和古詩變為律詩一樣,已走上了最後的路途了。
〔問題〕 (1)何謂“賦”? (2)賦的來源怎樣? (3)《漢書·藝文志》分賦為哪幾類? (4)賦的體裁有哪幾種? (5)賦的演變大勢怎樣? (6)漢代著名賦家為誰?有何名作? (7)六朝著名賦家為誰?有何名作? (8)唐代著名骈賦家為誰? (9)北宋著名賦家為誰? (10)南宋賦家有哪幾人? (11)清代著名賦家為誰? 三 詞 詞一名“詩餘”,又名“長短句”,本是樂府的變體。
“詞”字的本義,為“意内言外”;後人以“調有定格,句有定言,韻有定聲”的詩歌叫做詞,乃由引申的意義借用,以示和古今體詩的不同。
它本為詩歌的一體,由詩歌進化而成;所以有的書上把它并在詩歌一起,而系之于近體詩之後。
詞的來源,共有二說,一以為“詩餘”,一以為“新聲”。
這二說似相背而實相成。
因為詞的起源,确因由于五七言詩的不自由,而長短其詞。
又因為唱時散聲的難記,遂填以實字。
那麼“詩餘”一說,當然不差。
但增改舊體詩調以填新詞,仍受束縛,故又另創新調。
新調愈多,舊體逐漸少用,甚至廢棄不用。
故“新聲”之說,亦屬不謬。
詞,先有小令,後有中調,最後有長調。
《填詞名解》以為:“五十八字以内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長調。
”或以為詞初有小令;其後引長小令,叫做引詞,又叫近詞;更引而愈長,乃為慢詞。
所謂慢,乃“曼聲而歌”的意思。
照此說法,那麼小令、中調、長調的劃分,已是多事。
如更限以字數,那更毫無意思了。
最早的詞,可推蕭衍的《江南弄》、沈約的《六噫》、楊廣的《望江南》,不過那時還沒有引起他人的注意。
中唐以後,因詩體日蔽,所以試作詞的日多。
前此被稱為李白作的《憶秦娥》與《菩薩蠻》,那是赝品。
專作詞的詞家,可說始于溫庭筠。
但他所作的詞,沒有編入他的别集,卻賴《花間集》以傳。
到五代時,韋莊有《浣花詞》,馮延巳有《陽春詞》,詞的專集始有行世。
同時著名詞家,有牛峤、毛文錫、歐陽炯等,作品均見《花間集》。
南唐主李璟與李煜的詞,尤享盛名。
煜詞以哀感頑豔,更為人所稱道。
宋代的詞,和唐代的詩一樣,不愧稱為極盛時代。
北宋名作家有:作《珠玉詞》的晏殊,作《小山詞》的晏幾道,他們本是父子,所作詞均以情緻纏綿勝。
政治家兼古文家的歐陽修,也著有《六一居士詞》,詞多豔蕩,幾令人不信出于他的筆下。
柳永著有《樂章集》,在西夏,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