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選舉考》十二卷,《學校考》七卷,《職官考》二十一卷,《郊社考》二十三卷,《宗廟考》十五卷,《王禮考》二十二卷,《樂考》二十一卷,《兵考》十三卷,《刑考》十二卷,《經籍考》七十六卷,《帝系考》十卷,《封建考》十八卷,《象緯考》十七卷,《物異考》二十卷,《輿地考》九卷及《四裔考》二十五卷。
此書以杜佑的《通典》做藍本,所以《田賦》等十九考,皆依《通典》而重加離析;惟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五考,則廣《通典》所未及。
章學誠評它“無别識,無通裁”,正因他不是創作的原故。
然其體制雖不及《通典》的簡嚴,而詳瞻則遠過于《通典》;所以它得與《通典》、《通志》并列為“三通”,到現在仍相沿不廢。
《通典》在“三通”中成書較前,故宋人已有續作。
《宋史·藝文志》有宋白《續通典》二十卷,系鹹平中奉诏所作;起唐至德初,止周顯德末,凡二百餘年。
其書今已亡佚。
乾隆時,勅諸臣撰續《續通典》一百四十四卷,起唐肅宗至德元年,終明崇祯末年;又勅撰《皇朝通典》一百卷,體制均依杜佑原書。
同時又勅撰《續通志》五百二十七卷,亦止于明末,其中列傳一門,較鄭樵原書,略有訂增;《皇朝通志》二百卷,省紀、傳、年譜不作,僅為二十略,為純粹的政書。
《文獻通考》的續作,先有明人王圻的《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其書今猶存。
清高宗以其“體例糅雜,颠舛叢生”,敕命群臣重撰,書成而王圻書幾廢。
敕撰的《續文獻通考》凡二百五十二卷,分門一依馬端臨原書,間取王圻所作,然所存不及十一。
同時又敕撰《皇朝文獻通考》二百六十六卷,分門初亦依馬氏原目,嗣增群廟、群祀二門,故為二十六目。
這二書與馬端臨原作合稱“三通考”。
上述“三通”、“續三通”及“皇朝三通”,總稱為“九通”。
研究的人或嫌其卷帙過繁,互多重複,乃有《三通考詳節》、《文獻通考節要》、《九通通》、《二十四史九通政典類要》等節本行世;但删節适當的可稱沒有。
“九通”之外,如各代《會要》、《會典》等書,亦為政書要籍。
但“九通”各方面皆叙到,而《會要》僅專屬一面,所以“九通”行,而其他諸書都可廢了。
〔問題〕 (1)政書的來源和内容怎樣? (2)《通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3)《通志》為何種體裁?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4)《文獻通考》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5)何謂“三通”? (6)《通典》有哪幾種續書? (7)《通志》有哪幾種續書? (8)《文獻通考》有哪幾種續書? (9)何謂“九通”? (10)“九通”外還有何種重要政書? 七 附——史評 史評一門,自來目錄家所著錄,都包含二種性質絕不相同的書籍:一種是批評史事的,一種是批評史書的。
批評史事的,專對于曆史上發生的事迹作評論,像《左傳》的“君子曰”、《史記》的“太史公曰”以下文字即屬此類。
後來各紀傳體史、編年體史皆沿用不廢。
也有著為專篇的,像賈誼《過秦論》、陸機《辨亡論》之類。
宋、明以來,文人專尚空談,于是又有史論專書,像呂祖謙的《東萊博議》、張溥的《曆代史論》、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及《宋論》一類書籍出世。
然均屬論辯文的一體,與史學無關。
至于批評史書的一類,不獨為研究曆史的基礎書籍,而且也為談史學的人所不可廢。
本文所述,即專主這一類。
梁啟超嘗說過:“自有史學以來二千年間,得三人焉:在唐則劉知幾,其學說在《史通》;在宋則鄭樵,其學說在《通志總叙》及《藝文略》、《校雠略》、《圖譜略》;在清則章學誠,其學說在《文史通義》。
”至于近代,有梁啟超的《中國曆史研究法》、顧颉剛的《古史辨》、何炳松的《通史新義》,對于史學尤有嶄新的供獻。
《史通》凡二十卷,計《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
《内篇》中《體統》、《纰缪》、《弛張》三篇,今已有目無書;但考《唐書》本傳,已稱知幾著《史通》四十九篇,可見三篇的佚失,遠在修《唐書》之前。
作者劉知幾,本名子元,官秘書監時,與蕭至忠、宗楚客等争論史事不合,故發憤著此書。
書中《内篇》皆論史家體例,辨别是非;《外篇》則述史籍源流,及雜評古人得失。
他自述他作《史通》的宗旨道:“《史通》之為書也,蓋傷當時載筆之士,其義不純;思欲辨其指歸,殚其體統。
其書雖以史為主,而餘波所及,上窮王道,下掞人倫。
……蓋談經者惡聞服、杜之嗤,論史者憎言馬、班之失;而此書多譏往哲,喜述前非,獲罪于時,固其宜矣。
”他對于作史主張,有與衆人不同者六點:一、史貴直書;二、應用當代方言;三、叙事尚簡;四、可以無表;五、天文、藝文可以不志;六、篇幅不必命題;七、文人不宜作史;八、煩省不必拘泥。
此種見解,頗與現代新史學家主張相近。
其書有清人浦起龍為作《通釋》,頗多臆改;紀昀删繁去複,成《削繁》四卷,流行頗廣。
《通志》凡二百卷,内容已見前述。
它的自述道:“凡著書者雖采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之言。
……臣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
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于此矣。
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
”又雲,“夫學術造詣,本乎心識,如人入海,一入一深。
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
”他的自負頗不淺。
章學誠評《通志》,謂“例有餘而質不足以副”。
可謂知言。
《文史通義》凡八卷,計《内篇》五卷,六十一篇;《外篇》三卷,亦六十一篇。
附《校雠通義》三卷,九篇。
作者章學誠,在書中自述他作書的旨趣說:“鄭樵有史識而未有史學,曾鞏具史學而不具史法,劉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義》所為作也。
”又雲:“拙撰《文史通義》,中間議論開辟,實有不得已而發揮,為千古史學開其榛蕪。
然恐驚世駭俗,為不知己者诟厲。
”又說:“吾于史學,自信發凡起例,多為後世開山。
而人乃拟吾于劉知幾;不知劉言史法,吾言史意;劉議館局纂修,吾議一家著述。
”學誠以為“六經皆史”,史外無文,故名其所作為《文史通義》;他的偏見,正與古文家主張“文以載道”相同。
然學誠生于二家之後,于學術大原,自有一種融會貫通的特别見地,故所論多與近代西方史學家言相暗合。
胡适為作《章實齋年譜》,多所推崇;姚名達複為之增訂,于他的學術更多發揮。
梁啟超所著《中國曆史研究法》,本是他拟作的《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卷,分為《史之意義及其範圍》、《過去之中國史學界》、《史之改造》、《說史料》、《史料之搜集與鑒别》及《史迹之論次》六章。
書中多新穎卓特的見解,而尤在肯以他自己治史的方法傳人。
顧颉剛的《古史辨》,現在已出至第四冊,内容多為主張或讨論關于古史的文章。
他的學術思想,來源于清崔述的《考信錄》,故于辨别古代史事真僞,獨有所見。
至何炳松的《通史新義》,更融會古今中外史學家說于一爐,于通史之學,尤特别有所貢獻。
此外如清人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等書,似專為考證紀傳諸史而作,實則與史評同屬一類。
惟彼等專門指定某種史籍發論,史評則泛論諸史短長而别抒己見,等于現代所謂史學概論,這就是他們不同的所在了。
〔問題〕 (1)史評可分幾種? (2)批評史事的有哪些著作? (3)批評史書的有哪幾種名作? (4)《史通》的作者為誰?作書的動機及内容怎樣? (5)《史通》對于作史的主張若何? (6)《通志》作者怎樣的自負? (7)《文史通義》的作者為誰?作書的旨趣怎樣? (8)《中國曆史研究法》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9)《古史辨》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10)《通史新義》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11)專考證紀傳諸史的有哪幾部著作?與史評有什麼不同?
此書以杜佑的《通典》做藍本,所以《田賦》等十九考,皆依《通典》而重加離析;惟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五考,則廣《通典》所未及。
章學誠評它“無别識,無通裁”,正因他不是創作的原故。
然其體制雖不及《通典》的簡嚴,而詳瞻則遠過于《通典》;所以它得與《通典》、《通志》并列為“三通”,到現在仍相沿不廢。
《通典》在“三通”中成書較前,故宋人已有續作。
《宋史·藝文志》有宋白《續通典》二十卷,系鹹平中奉诏所作;起唐至德初,止周顯德末,凡二百餘年。
其書今已亡佚。
乾隆時,勅諸臣撰續《續通典》一百四十四卷,起唐肅宗至德元年,終明崇祯末年;又勅撰《皇朝通典》一百卷,體制均依杜佑原書。
同時又勅撰《續通志》五百二十七卷,亦止于明末,其中列傳一門,較鄭樵原書,略有訂增;《皇朝通志》二百卷,省紀、傳、年譜不作,僅為二十略,為純粹的政書。
《文獻通考》的續作,先有明人王圻的《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其書今猶存。
清高宗以其“體例糅雜,颠舛叢生”,敕命群臣重撰,書成而王圻書幾廢。
敕撰的《續文獻通考》凡二百五十二卷,分門一依馬端臨原書,間取王圻所作,然所存不及十一。
同時又敕撰《皇朝文獻通考》二百六十六卷,分門初亦依馬氏原目,嗣增群廟、群祀二門,故為二十六目。
這二書與馬端臨原作合稱“三通考”。
上述“三通”、“續三通”及“皇朝三通”,總稱為“九通”。
研究的人或嫌其卷帙過繁,互多重複,乃有《三通考詳節》、《文獻通考節要》、《九通通》、《二十四史九通政典類要》等節本行世;但删節适當的可稱沒有。
“九通”之外,如各代《會要》、《會典》等書,亦為政書要籍。
但“九通”各方面皆叙到,而《會要》僅專屬一面,所以“九通”行,而其他諸書都可廢了。
〔問題〕 (1)政書的來源和内容怎樣? (2)《通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3)《通志》為何種體裁?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4)《文獻通考》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5)何謂“三通”? (6)《通典》有哪幾種續書? (7)《通志》有哪幾種續書? (8)《文獻通考》有哪幾種續書? (9)何謂“九通”? (10)“九通”外還有何種重要政書? 七 附——史評 史評一門,自來目錄家所著錄,都包含二種性質絕不相同的書籍:一種是批評史事的,一種是批評史書的。
批評史事的,專對于曆史上發生的事迹作評論,像《左傳》的“君子曰”、《史記》的“太史公曰”以下文字即屬此類。
後來各紀傳體史、編年體史皆沿用不廢。
也有著為專篇的,像賈誼《過秦論》、陸機《辨亡論》之類。
宋、明以來,文人專尚空談,于是又有史論專書,像呂祖謙的《東萊博議》、張溥的《曆代史論》、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及《宋論》一類書籍出世。
然均屬論辯文的一體,與史學無關。
至于批評史書的一類,不獨為研究曆史的基礎書籍,而且也為談史學的人所不可廢。
本文所述,即專主這一類。
梁啟超嘗說過:“自有史學以來二千年間,得三人焉:在唐則劉知幾,其學說在《史通》;在宋則鄭樵,其學說在《通志總叙》及《藝文略》、《校雠略》、《圖譜略》;在清則章學誠,其學說在《文史通義》。
”至于近代,有梁啟超的《中國曆史研究法》、顧颉剛的《古史辨》、何炳松的《通史新義》,對于史學尤有嶄新的供獻。
《史通》凡二十卷,計《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
《内篇》中《體統》、《纰缪》、《弛張》三篇,今已有目無書;但考《唐書》本傳,已稱知幾著《史通》四十九篇,可見三篇的佚失,遠在修《唐書》之前。
作者劉知幾,本名子元,官秘書監時,與蕭至忠、宗楚客等争論史事不合,故發憤著此書。
書中《内篇》皆論史家體例,辨别是非;《外篇》則述史籍源流,及雜評古人得失。
他自述他作《史通》的宗旨道:“《史通》之為書也,蓋傷當時載筆之士,其義不純;思欲辨其指歸,殚其體統。
其書雖以史為主,而餘波所及,上窮王道,下掞人倫。
……蓋談經者惡聞服、杜之嗤,論史者憎言馬、班之失;而此書多譏往哲,喜述前非,獲罪于時,固其宜矣。
”他對于作史主張,有與衆人不同者六點:一、史貴直書;二、應用當代方言;三、叙事尚簡;四、可以無表;五、天文、藝文可以不志;六、篇幅不必命題;七、文人不宜作史;八、煩省不必拘泥。
此種見解,頗與現代新史學家主張相近。
其書有清人浦起龍為作《通釋》,頗多臆改;紀昀删繁去複,成《削繁》四卷,流行頗廣。
《通志》凡二百卷,内容已見前述。
它的自述道:“凡著書者雖采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之言。
……臣今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
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于此矣。
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
”又雲,“夫學術造詣,本乎心識,如人入海,一入一深。
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
”他的自負頗不淺。
章學誠評《通志》,謂“例有餘而質不足以副”。
可謂知言。
《文史通義》凡八卷,計《内篇》五卷,六十一篇;《外篇》三卷,亦六十一篇。
附《校雠通義》三卷,九篇。
作者章學誠,在書中自述他作書的旨趣說:“鄭樵有史識而未有史學,曾鞏具史學而不具史法,劉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義》所為作也。
”又雲:“拙撰《文史通義》,中間議論開辟,實有不得已而發揮,為千古史學開其榛蕪。
然恐驚世駭俗,為不知己者诟厲。
”又說:“吾于史學,自信發凡起例,多為後世開山。
而人乃拟吾于劉知幾;不知劉言史法,吾言史意;劉議館局纂修,吾議一家著述。
”學誠以為“六經皆史”,史外無文,故名其所作為《文史通義》;他的偏見,正與古文家主張“文以載道”相同。
然學誠生于二家之後,于學術大原,自有一種融會貫通的特别見地,故所論多與近代西方史學家言相暗合。
胡适為作《章實齋年譜》,多所推崇;姚名達複為之增訂,于他的學術更多發揮。
梁啟超所著《中國曆史研究法》,本是他拟作的《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卷,分為《史之意義及其範圍》、《過去之中國史學界》、《史之改造》、《說史料》、《史料之搜集與鑒别》及《史迹之論次》六章。
書中多新穎卓特的見解,而尤在肯以他自己治史的方法傳人。
顧颉剛的《古史辨》,現在已出至第四冊,内容多為主張或讨論關于古史的文章。
他的學術思想,來源于清崔述的《考信錄》,故于辨别古代史事真僞,獨有所見。
至何炳松的《通史新義》,更融會古今中外史學家說于一爐,于通史之學,尤特别有所貢獻。
此外如清人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等書,似專為考證紀傳諸史而作,實則與史評同屬一類。
惟彼等專門指定某種史籍發論,史評則泛論諸史短長而别抒己見,等于現代所謂史學概論,這就是他們不同的所在了。
〔問題〕 (1)史評可分幾種? (2)批評史事的有哪些著作? (3)批評史書的有哪幾種名作? (4)《史通》的作者為誰?作書的動機及内容怎樣? (5)《史通》對于作史的主張若何? (6)《通志》作者怎樣的自負? (7)《文史通義》的作者為誰?作書的旨趣怎樣? (8)《中國曆史研究法》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9)《古史辨》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10)《通史新義》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11)專考證紀傳諸史的有哪幾部著作?與史評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