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體例殊多不同。
其中志、表二類,或有或無,尤不一律。
後人就其所缺,為之補作,這種成就亦很可觀。
較為著名的有宋錢文子《補漢兵志》五卷;熊方《補後漢書年表》十卷;清錢大昭《後漢書補表》八卷;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四卷,《補三國藝文志》四卷;洪齮孫《三國職官表》三卷,《補梁疆域志》四卷;洪亮吉《三國疆域志》二卷,《東晉疆域志》四卷,《十六國疆域志》十六卷;錢儀吉《補晉兵志》一卷;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四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一卷,《食貨志》一卷;周嘉猷《南北史表》六卷;倪璠《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不分卷;錢大昕《元史氏族表》三卷,《補元史藝文志》四卷。
諸書或刊入叢書,或刊入作者全集,湖北官書局雖有《史學叢書》之刻,但所收不很完善。
如有人能擇精去蕪,都為一集,附刊于二十四史正本之後,那更于學者有益了。
〔問題〕 (1)《唐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2)《新唐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3)《五代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4)《五代史記》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5)《宋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6)《遼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7)《金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8)《元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9)《明史》著作的經過和它的内容怎樣? (10)增補二十四史所缺志、表的書有哪幾種? 四 編年 編年與紀傳的分别,焦竑以為“‘編年’者,以事系年,詳一國之治體,蓋本左氏。
‘紀傳’者,以人系事,詳一人之事迹,蓋本史遷”。
編年又稱古史,蓋欲别于紀傳的又稱為正史。
但劉知幾以為編年、紀傳都是正史,其說甚正;且古史的名稱,亦太廣泛,故本書用編年的名字,而不稱為古史。
編年為最古的史體,初時的文句大抵極簡,如晉人從汲冢所得的《竹書紀年》,可為其代表。
書為戰國時魏史官所記,起自夏禹,惜原書今複散佚,不能看到它的真相。
現存最古的編年史,當推《春秋》。
《春秋》乃孔子依據魯史而作,古代史官所用的體裁怎樣,可以從此書中窺見一斑。
書中文句極其簡短,每條最長不過四十餘字,最短僅一字;每條紀事,又不相聯屬,故梁啟超稱為“賬簿式的舊編年體”。
較有組織而内容豐富的新編年體,前人以為起于《左傳》。
但《左傳》的原有組織是否如今傳之本,已成為國學上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此問題未解決前,吾們不能遽加論定。
梁啟超則以為起于陸賈《楚漢春秋》,而深惜其書的不傳;殊不知《楚漢春秋》乃《新語》的别名,與《晏子春秋》等的以“春秋”題名同義,并非紀述楚、漢間事的編年史。
所以新編年體的第一部書,實始于荀悅的《漢紀》。
同為編年體,還可分為曆代的編年和一代的編年二體;前者屬于通史,後者為斷代史之流;前者始于《竹書紀年》,後者即始于《漢紀》,而以《春秋》為其濫觞。
《竹書紀年》原有十三篇,晉太康二年,盜發汲郡魏安釐王冢,得竹簡書數十車,《紀年》即在其中。
武帝诏付秘書校綴次第,寫以今文,始傳于世。
書中所記,最駭人聽聞的,如夏啟殺伯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等;又言夏的年祚,較殷為長。
凡此種種,均與儒家舊說不相容,故其書曆經删削,到宋代僅剩殘餘。
今本乃宋以後人竄補,愈失其真。
清朱右曾别輯《汲冢紀年存真》二卷,今人王國維因之,更成《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一卷,稍複本來面目。
然所輯僅四百二十八條,較之原書,不知還佚去多少呢! 除了《紀年》外,曆代的“編年”史,當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為最先,且又最著。
此書系續《左傳》,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千三百六十二年間大事,按年紀載,一氣銜接,凡二百九十四卷。
光于治平四年奉诏作書,元豐七年奏上,凡曆十九年而後畢。
其采用的書,正史之外,雜史多至三百二十二種。
其殘橐在洛陽的尚盈兩屋,故非掇拾殘剩者可比。
參修的人,又皆為通儒碩學,如漢以前及漢屬劉攽,三國至南北朝屬劉恕,唐及五代屬範祖禹,都能盡其所長。
光門人劉安世嘗為撰《音義》十卷,今已佚。
南宋時注者紛紛,頗多乖謬。
元胡三省彙合衆注,訂僞補漏,為作《音注》,曆三十年,稿經三失,始告成功。
他又将司馬光自著的《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散入各本文之下。
《考異》之作,本在參考各書同異,說明去取的原意,以祛後人的疑惑;其書本為單行,自後遂合為一。
三省又著《釋文辨誤》十二卷,以正史炤《通鑒釋文》之誤,附刊于全書之後。
清人陳景雲作《胡注舉正》十卷,今存一卷,參訂《音注》謬誤,尤多是正。
《通鑒》有《目錄》三十卷,《釋例》一卷,都為司馬光自撰。
相傳光晚年患原書浩大難讀,著《通鑒舉要曆》八十卷,又作《通鑒節文》六十卷,現已不傳。
光又有《稽古錄》二十卷,所紀上起伏羲,下至英宗治平之末,較《通鑒》為完備,最便于初學的檢閱。
同時有劉恕作《通鑒外紀》十卷,計《包羲以來紀》一卷,《夏紀》、《商紀》共一卷,《周紀》八卷;終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與《資治通鑒》相接。
又有《目錄》五卷,亦全仿《通鑒目錄》的例。
司馬光為之作序。
南宋朱熹就《資治通鑒》稍加點竄,作《通鑒綱目》五十九卷,竊比孔子的作《春秋》,其書不逮光作遠甚。
金履祥又病劉恕《外紀》失之好奇,乃作《通鑒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
明人陳桱複補《前編》之遺,兼續光書,叙遼宋史事,作《通鑒續編》二十四卷。
此外續光書的,有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叙北宋一祖八宗事迹。
劉時舉更續焘書作《續宋編年資治通鑒》十五卷,起高宗,訖甯宗嘉定十七年。
明薛應旗作《宋元資治通鑒》一百五十七卷,清徐乾學作《資治通鑒後編》一百八十四卷,畢沅作《續資治通鑒》三百二十卷,都是直接上續光書。
但畢沅書最為完備,所以最為通行,而其他二書皆廢。
《春秋》雖記魯國的史事,然原書系經而非史,故言一代的編年的開始,當推《漢紀》。
漢獻帝以《漢書》繁博難讀,诏荀悅為之删訂,悅乃撰《漢紀》三十卷。
他自述雲:“列其年月,比其時事。
撮要舉凡,存其大體,以副本書。
”又稱:“省約易習,無仿本書。
”他的動機,本在于節鈔舊書。
但結構既新,遂成為創作。
是書出後,學者稱便,自後仿作的遂很多。
著名的有張璠及袁宏的《後漢紀》各三十卷,孫盛的《魏氏春秋》二十卷,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四十七卷,幹寶的《晉紀》二十三卷,徐廣的《晉紀》四十五卷,裴子野的《宋略》二十卷,吳均的《齊春秋》三十卷,何之元的《梁典》三十卷等。
然除袁宏《後漢紀》外,皆不傳于世。
清陳鶴有《明紀》六十卷,亦為一代的編年,今尚流傳。
〔問題〕 (1)編年和紀傳的分别怎樣? (2)古代的編年體怎樣? (3)新編年體始于何人? (4)編年體可分哪幾種? (5)《竹書紀年》的來曆和内容怎樣? (6)《資治通鑒》的内容和著作的經過怎樣? (7)司馬光的著作除《資治通鑒》外尚有何書? (8)後人續《通鑒》的著作有哪幾種? (9)荀悅作《漢紀》的動機怎樣? (10)和《漢紀》同性質的一代編年史有哪幾種? 五 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與紀傳、編年的不同,在于紀傳以人為主,編年以時為主,而紀事本末則以事為主。
紀事本末的創始人為宋袁樞。
關萃祥謂“學者欲求一事之本末,原始而要終,則‘編年’者患其前後隔越,‘紀傳’者患其彼此錯陳。
……袁氏樞有見于此,乃作《通鑒紀事本末》,揭‘事’為題,類叙而條分,首尾詳備,巨細無遺”。
但考袁樞本意,不過欲省翻檢之勞,為自己研究謀一方便,故鈔《通鑒》,以事為起訖,将千三百六十餘年之書,約之為二百三十九事。
不意書成而成為一新體。
梁啟超以為“善鈔者可以成創作。
荀悅《漢紀》而後,又見之于宋袁樞之《通鑒紀事本末》”。
其言甚确。
《通鑒紀事本末》凡四十二卷,作者袁樞,為宋之建安人。
樞
其中志、表二類,或有或無,尤不一律。
後人就其所缺,為之補作,這種成就亦很可觀。
較為著名的有宋錢文子《補漢兵志》五卷;熊方《補後漢書年表》十卷;清錢大昭《後漢書補表》八卷;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四卷,《補三國藝文志》四卷;洪齮孫《三國職官表》三卷,《補梁疆域志》四卷;洪亮吉《三國疆域志》二卷,《東晉疆域志》四卷,《十六國疆域志》十六卷;錢儀吉《補晉兵志》一卷;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四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一卷,《食貨志》一卷;周嘉猷《南北史表》六卷;倪璠《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不分卷;錢大昕《元史氏族表》三卷,《補元史藝文志》四卷。
諸書或刊入叢書,或刊入作者全集,湖北官書局雖有《史學叢書》之刻,但所收不很完善。
如有人能擇精去蕪,都為一集,附刊于二十四史正本之後,那更于學者有益了。
〔問題〕 (1)《唐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2)《新唐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3)《五代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4)《五代史記》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5)《宋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6)《遼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7)《金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8)《元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9)《明史》著作的經過和它的内容怎樣? (10)增補二十四史所缺志、表的書有哪幾種? 四 編年 編年與紀傳的分别,焦竑以為“‘編年’者,以事系年,詳一國之治體,蓋本左氏。
‘紀傳’者,以人系事,詳一人之事迹,蓋本史遷”。
編年又稱古史,蓋欲别于紀傳的又稱為正史。
但劉知幾以為編年、紀傳都是正史,其說甚正;且古史的名稱,亦太廣泛,故本書用編年的名字,而不稱為古史。
編年為最古的史體,初時的文句大抵極簡,如晉人從汲冢所得的《竹書紀年》,可為其代表。
書為戰國時魏史官所記,起自夏禹,惜原書今複散佚,不能看到它的真相。
現存最古的編年史,當推《春秋》。
《春秋》乃孔子依據魯史而作,古代史官所用的體裁怎樣,可以從此書中窺見一斑。
書中文句極其簡短,每條最長不過四十餘字,最短僅一字;每條紀事,又不相聯屬,故梁啟超稱為“賬簿式的舊編年體”。
較有組織而内容豐富的新編年體,前人以為起于《左傳》。
但《左傳》的原有組織是否如今傳之本,已成為國學上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此問題未解決前,吾們不能遽加論定。
梁啟超則以為起于陸賈《楚漢春秋》,而深惜其書的不傳;殊不知《楚漢春秋》乃《新語》的别名,與《晏子春秋》等的以“春秋”題名同義,并非紀述楚、漢間事的編年史。
所以新編年體的第一部書,實始于荀悅的《漢紀》。
同為編年體,還可分為曆代的編年和一代的編年二體;前者屬于通史,後者為斷代史之流;前者始于《竹書紀年》,後者即始于《漢紀》,而以《春秋》為其濫觞。
《竹書紀年》原有十三篇,晉太康二年,盜發汲郡魏安釐王冢,得竹簡書數十車,《紀年》即在其中。
武帝诏付秘書校綴次第,寫以今文,始傳于世。
書中所記,最駭人聽聞的,如夏啟殺伯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等;又言夏的年祚,較殷為長。
凡此種種,均與儒家舊說不相容,故其書曆經删削,到宋代僅剩殘餘。
今本乃宋以後人竄補,愈失其真。
清朱右曾别輯《汲冢紀年存真》二卷,今人王國維因之,更成《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一卷,稍複本來面目。
然所輯僅四百二十八條,較之原書,不知還佚去多少呢! 除了《紀年》外,曆代的“編年”史,當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為最先,且又最著。
此書系續《左傳》,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千三百六十二年間大事,按年紀載,一氣銜接,凡二百九十四卷。
光于治平四年奉诏作書,元豐七年奏上,凡曆十九年而後畢。
其采用的書,正史之外,雜史多至三百二十二種。
其殘橐在洛陽的尚盈兩屋,故非掇拾殘剩者可比。
參修的人,又皆為通儒碩學,如漢以前及漢屬劉攽,三國至南北朝屬劉恕,唐及五代屬範祖禹,都能盡其所長。
光門人劉安世嘗為撰《音義》十卷,今已佚。
南宋時注者紛紛,頗多乖謬。
元胡三省彙合衆注,訂僞補漏,為作《音注》,曆三十年,稿經三失,始告成功。
他又将司馬光自著的《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散入各本文之下。
《考異》之作,本在參考各書同異,說明去取的原意,以祛後人的疑惑;其書本為單行,自後遂合為一。
三省又著《釋文辨誤》十二卷,以正史炤《通鑒釋文》之誤,附刊于全書之後。
清人陳景雲作《胡注舉正》十卷,今存一卷,參訂《音注》謬誤,尤多是正。
《通鑒》有《目錄》三十卷,《釋例》一卷,都為司馬光自撰。
相傳光晚年患原書浩大難讀,著《通鑒舉要曆》八十卷,又作《通鑒節文》六十卷,現已不傳。
光又有《稽古錄》二十卷,所紀上起伏羲,下至英宗治平之末,較《通鑒》為完備,最便于初學的檢閱。
同時有劉恕作《通鑒外紀》十卷,計《包羲以來紀》一卷,《夏紀》、《商紀》共一卷,《周紀》八卷;終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與《資治通鑒》相接。
又有《目錄》五卷,亦全仿《通鑒目錄》的例。
司馬光為之作序。
南宋朱熹就《資治通鑒》稍加點竄,作《通鑒綱目》五十九卷,竊比孔子的作《春秋》,其書不逮光作遠甚。
金履祥又病劉恕《外紀》失之好奇,乃作《通鑒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
明人陳桱複補《前編》之遺,兼續光書,叙遼宋史事,作《通鑒續編》二十四卷。
此外續光書的,有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叙北宋一祖八宗事迹。
劉時舉更續焘書作《續宋編年資治通鑒》十五卷,起高宗,訖甯宗嘉定十七年。
明薛應旗作《宋元資治通鑒》一百五十七卷,清徐乾學作《資治通鑒後編》一百八十四卷,畢沅作《續資治通鑒》三百二十卷,都是直接上續光書。
但畢沅書最為完備,所以最為通行,而其他二書皆廢。
《春秋》雖記魯國的史事,然原書系經而非史,故言一代的編年的開始,當推《漢紀》。
漢獻帝以《漢書》繁博難讀,诏荀悅為之删訂,悅乃撰《漢紀》三十卷。
他自述雲:“列其年月,比其時事。
撮要舉凡,存其大體,以副本書。
”又稱:“省約易習,無仿本書。
”他的動機,本在于節鈔舊書。
但結構既新,遂成為創作。
是書出後,學者稱便,自後仿作的遂很多。
著名的有張璠及袁宏的《後漢紀》各三十卷,孫盛的《魏氏春秋》二十卷,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四十七卷,幹寶的《晉紀》二十三卷,徐廣的《晉紀》四十五卷,裴子野的《宋略》二十卷,吳均的《齊春秋》三十卷,何之元的《梁典》三十卷等。
然除袁宏《後漢紀》外,皆不傳于世。
清陳鶴有《明紀》六十卷,亦為一代的編年,今尚流傳。
〔問題〕 (1)編年和紀傳的分别怎樣? (2)古代的編年體怎樣? (3)新編年體始于何人? (4)編年體可分哪幾種? (5)《竹書紀年》的來曆和内容怎樣? (6)《資治通鑒》的内容和著作的經過怎樣? (7)司馬光的著作除《資治通鑒》外尚有何書? (8)後人續《通鑒》的著作有哪幾種? (9)荀悅作《漢紀》的動機怎樣? (10)和《漢紀》同性質的一代編年史有哪幾種? 五 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與紀傳、編年的不同,在于紀傳以人為主,編年以時為主,而紀事本末則以事為主。
紀事本末的創始人為宋袁樞。
關萃祥謂“學者欲求一事之本末,原始而要終,則‘編年’者患其前後隔越,‘紀傳’者患其彼此錯陳。
……袁氏樞有見于此,乃作《通鑒紀事本末》,揭‘事’為題,類叙而條分,首尾詳備,巨細無遺”。
但考袁樞本意,不過欲省翻檢之勞,為自己研究謀一方便,故鈔《通鑒》,以事為起訖,将千三百六十餘年之書,約之為二百三十九事。
不意書成而成為一新體。
梁啟超以為“善鈔者可以成創作。
荀悅《漢紀》而後,又見之于宋袁樞之《通鑒紀事本末》”。
其言甚确。
《通鑒紀事本末》凡四十二卷,作者袁樞,為宋之建安人。
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