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
《梁書》前此已有沈約、周興嗣、鮑行、謝炅等相承撰錄,但均佚亡于梁亡之際。
思廉撰此書,曆時在七載以上,用力可稱勤且笃了。
《陳書》的作者,亦為姚思廉。
在姚書以前,有顧野王、傅縡、陸瓊均作《陳書》。
姚察就諸書加以删改,未成而死。
思廉時為著作郎,适奉诏撰《梁》、《陳》二史,于是依據他父親的舊稿,複加入新材料,始告成功。
全書共三十六卷,計本紀六,列傳三十。
其二三兩卷後,亦題“陳吏部尚書姚察”字樣,知為察的原稿。
其餘大概都出于思廉之手。
《魏書》為北齊時尚書右仆射魏收所撰。
全書原有本紀十二,志十,列傳九十二,凡一百十四卷。
至宋時,其中有二十九篇,亡佚不全。
今本分為一百三十卷,為宋人劉恕、範祖禹等所校定。
在魏收以前,魏史官崔浩、鄧淵、高允等已作編年書,但都不傳。
其後李彪、崔光、邢巒、崔鴻、王遵業續有所作。
收奉诏修《魏書》,乃博訪百家的《譜狀》,搜采朝野間的遺聞轶事,故包舉甚廣。
但此書黨齊毀魏,論述頗多不平,向有“穢史”之目。
《北齊書》為唐太子通事舍人李百藥所撰,凡本紀八,列傳四十二,共五十卷。
百藥父德林,在北齊的時候,嘗著述紀傳。
及唐太宗下诏令群臣分修諸史,百藥乃續父志,輯成此書。
書的體制,略仿範晔的《後漢書》,如卷後《論贊》,句極整齊,與範書很相像。
但此書自北宋以後,日見散佚。
現在的通行本,其缺失已經後人取《北史》補足,不是李書之舊了。
《周書》為唐國子祭酒令狐德棻所撰。
唐太宗貞觀中,分修《梁》、《陳》、《齊》、《周》、《隋》五史,其議即發自德棻。
德棻卻專領《周書》,與岑文本、崔仁師、陳叔達、唐儉諸人同修。
全書共五十卷,凡本紀八,列傳四十二。
北宋時尚有全本。
今本多殘阙,亦已經後人取《北史》補綴。
《隋書》亦為唐代官修史的一種。
唐貞觀三年,下诏命魏徵等修《隋史》,曆七年,成本紀、列傳凡五十五卷。
至其書志,則由長孫無忌續撰。
《史通》則稱:“撰紀傳者,為顔師古、孔穎達,撰志者,為于志甯、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令狐德棻。
”此外尚有許敬宗同修紀傳,敬播同修志之說。
書中亦間有題“褚遂良撰”的。
可見參修是書的人很多。
全書共八十五卷,凡本紀五,列傳五十,志三十。
其中經籍一志,在目錄學上有極大的權威。
《南史》與《北史》,均為唐崇文館學士李延壽所撰。
《南史》共八十卷,分本紀十,列傳七十;自劉宋起,盡陳代為止,凡一百七十年。
《北史》共一百卷,分本紀十二,列傳八十八;自北魏起,盡隋代為止,凡二百四十二年。
二書《南史》先成,嘗糾正于令狐德棻;其有乖誤缺失之處,都經德棻的改定。
然作者心力,似專緻于《北史》;故《南史》多因仍四史舊文,而《北史》則叙事詳密,首尾典贍。
〔問題〕 (1)《晉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2)《宋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3)《南齊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4)《梁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5)《陳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6)《魏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7)《北齊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8)《周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9)《隋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10)《南史》與《北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三 紀傳下 《唐書》為五代後晉時劉昫、張昭遠等奉勅所撰。
全書凡二百卷,計帝紀二十,志三十,列傳一百五十,約一百九十萬言。
自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此書便廢而不用。
然其本流傳人間,曆世不絕。
或因欲别于《新唐書》,故稱為《舊唐書》,實則不通之至。
至清乾隆時,始取以與《新唐書》并列于二十四史中,成為正史之一。
《唐書》之作,實始于令狐德棻。
他撰有武德、貞觀兩朝的《國史》八十卷。
至吳兢撰《唐史》,則自開國至開元,凡一百十卷。
其後韋述又就吳作筆削,成一百十二卷。
自後史官于休烈、令狐峘等加以增輯,成《唐書》一百三十卷。
劉昫所作,即用此書為藍本。
《新唐書》為北宋時歐陽修、宋祁等奉勅所撰,而監修的人為曾公亮。
書中列傳,皆題祁名。
本紀、表志,皆題修名。
《宰相世系表》的作者,《宋史》以為呂夏卿,今亦題修名。
與《舊唐書》的不同處,在于“事增于前,文省于舊”。
全書凡二百二十五卷,計本紀十,志五十,表十五,列傳一百五十;約一百七十萬言。
《五代史》為北宋時薛居正奉勅所撰。
全書凡一百五十卷,計本紀六十一,志十二,列傳七十七,無年表。
當時共與其事的,有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等;而居正實為監修。
自歐陽修《五代史記》出,學者乃不專治此書。
及金章宗下诏隻準用《五代史記》,此書遂見廢棄。
曆元、明至清,書漸湮沒,乾隆時,令諸臣就《永樂大典》各韻中輯出,為之排纂,尚得十之八九;又考核宋人書中所引,加以摘錄,遂得依照原本卷數,勒成一編。
今本稱《舊五代史》,蓋欲别于歐陽修《五代史記》稱《新五代史》的緣故。
《新五代史》是《五代史記》的異名,為北宋時歐陽修所私撰。
修在世時,珍藏于家;及修死,始诏取其書,付國子監刻印。
書的體制,和他史微有不同。
全書凡七十四卷,計有本紀十二,家人傳八,梁臣傳三,唐臣傳五,晉、漢、周臣傳各一,死節、死事、一行傳各一,唐六臣傳一,義兒、伶官、宦官傳各一,雜傳十九,司天考二,職方考一,世家十;又十國年譜一,四夷錄三。
今通行本有注,為徐無黨所作。
《宋史》為元代中書右丞相脫脫,亦稱托克托等所撰。
全書共四百九十六卷,為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世家二百五十五卷。
實際執筆者為歐陽圭齊、虞集、揭傒斯諸人;而脫脫、阿魯圖等僅為總裁監修。
是書為自來諸史中篇幅最巨之作,然行文淺薄,叙事繁猥,與他史相比,真有霄壤的分别。
《遼史》的撰人亦為脫脫。
全書凡一百十五卷,計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一卷,表八卷,列傳四十六卷;末又附國語解一卷,合之共一百十六卷。
遼時書禁甚嚴,國人著述如流入鄰境,竟至死罪,故一經亡國,典章便澌滅無遺。
當時所據,隻有耶律俨及陳大任二家的書;且草草成功于一年之中,無暇旁搜博采,以緻很多疏略。
所附國語解體例殊善,惜多訛舛。
自清乾隆時與《金》、《元》二史的國語解均重為改譯,于是始不失其真。
《金史》亦稱脫脫撰。
全書凡一百三十五卷,計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
末附金國語解一卷,乃清乾隆時所補。
是卷多取材于劉祁的《歸潛志》及元好問的《壬辰雜志》,故在同稱為脫脫撰的三史中,号為最良。
《元史》為明初翰林學士亞中大夫宋濂等所撰。
全書凡二百十卷,計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列傳九十七卷。
明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實錄》一稿,便下诏修《元史》,以宋濂及王袆為總裁。
自二月開局,八月而書成。
但尚缺順帝一朝,乃命歐陽佑等往北平采集遺事。
明年二月,重開史局,閱六月而全書告成。
書出後,即紛紛竊議;太祖更命解缙改修,竟未成功。
《明史》為清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等奉勅所撰。
全書凡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
又附目錄四卷,共三百三十六卷。
清康熙十七年,用“博學宏詞”諸臣,分别纂修《明史》,以張玉書、葉方藹二人總裁其事。
繼又以湯斌、徐乾學、王鴻緒、陳廷敬、張英等諸人,先後為總裁官。
當時纂修者,都是博學能文、論古有識之士。
其後張玉書任撰志書和年表,陳廷敬任撰本紀,王鴻緒任撰列傳。
康熙五十三年,鴻緒的列傳稿成,但他人的稿均未成就。
鴻緒又加纂輯,至雍正元年始脫稿,表上之。
雍正複命張廷玉為總裁,就鴻緒的原本,選詞臣再加訂正。
直至乾隆初年,始得正式進呈。
綜計前後,曆時六十年之久,才告成功。
所以《明史》在二十四史中以完善見稱,并不是偶然的事。
二十四史非成于一人,亦非成于一時,故
《梁書》前此已有沈約、周興嗣、鮑行、謝炅等相承撰錄,但均佚亡于梁亡之際。
思廉撰此書,曆時在七載以上,用力可稱勤且笃了。
《陳書》的作者,亦為姚思廉。
在姚書以前,有顧野王、傅縡、陸瓊均作《陳書》。
姚察就諸書加以删改,未成而死。
思廉時為著作郎,适奉诏撰《梁》、《陳》二史,于是依據他父親的舊稿,複加入新材料,始告成功。
全書共三十六卷,計本紀六,列傳三十。
其二三兩卷後,亦題“陳吏部尚書姚察”字樣,知為察的原稿。
其餘大概都出于思廉之手。
《魏書》為北齊時尚書右仆射魏收所撰。
全書原有本紀十二,志十,列傳九十二,凡一百十四卷。
至宋時,其中有二十九篇,亡佚不全。
今本分為一百三十卷,為宋人劉恕、範祖禹等所校定。
在魏收以前,魏史官崔浩、鄧淵、高允等已作編年書,但都不傳。
其後李彪、崔光、邢巒、崔鴻、王遵業續有所作。
收奉诏修《魏書》,乃博訪百家的《譜狀》,搜采朝野間的遺聞轶事,故包舉甚廣。
但此書黨齊毀魏,論述頗多不平,向有“穢史”之目。
《北齊書》為唐太子通事舍人李百藥所撰,凡本紀八,列傳四十二,共五十卷。
百藥父德林,在北齊的時候,嘗著述紀傳。
及唐太宗下诏令群臣分修諸史,百藥乃續父志,輯成此書。
書的體制,略仿範晔的《後漢書》,如卷後《論贊》,句極整齊,與範書很相像。
但此書自北宋以後,日見散佚。
現在的通行本,其缺失已經後人取《北史》補足,不是李書之舊了。
《周書》為唐國子祭酒令狐德棻所撰。
唐太宗貞觀中,分修《梁》、《陳》、《齊》、《周》、《隋》五史,其議即發自德棻。
德棻卻專領《周書》,與岑文本、崔仁師、陳叔達、唐儉諸人同修。
全書共五十卷,凡本紀八,列傳四十二。
北宋時尚有全本。
今本多殘阙,亦已經後人取《北史》補綴。
《隋書》亦為唐代官修史的一種。
唐貞觀三年,下诏命魏徵等修《隋史》,曆七年,成本紀、列傳凡五十五卷。
至其書志,則由長孫無忌續撰。
《史通》則稱:“撰紀傳者,為顔師古、孔穎達,撰志者,為于志甯、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令狐德棻。
”此外尚有許敬宗同修紀傳,敬播同修志之說。
書中亦間有題“褚遂良撰”的。
可見參修是書的人很多。
全書共八十五卷,凡本紀五,列傳五十,志三十。
其中經籍一志,在目錄學上有極大的權威。
《南史》與《北史》,均為唐崇文館學士李延壽所撰。
《南史》共八十卷,分本紀十,列傳七十;自劉宋起,盡陳代為止,凡一百七十年。
《北史》共一百卷,分本紀十二,列傳八十八;自北魏起,盡隋代為止,凡二百四十二年。
二書《南史》先成,嘗糾正于令狐德棻;其有乖誤缺失之處,都經德棻的改定。
然作者心力,似專緻于《北史》;故《南史》多因仍四史舊文,而《北史》則叙事詳密,首尾典贍。
〔問題〕 (1)《晉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2)《宋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3)《南齊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4)《梁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5)《陳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6)《魏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7)《北齊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8)《周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9)《隋書》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10)《南史》與《北史》的作者為誰?内容怎樣? 三 紀傳下 《唐書》為五代後晉時劉昫、張昭遠等奉勅所撰。
全書凡二百卷,計帝紀二十,志三十,列傳一百五十,約一百九十萬言。
自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此書便廢而不用。
然其本流傳人間,曆世不絕。
或因欲别于《新唐書》,故稱為《舊唐書》,實則不通之至。
至清乾隆時,始取以與《新唐書》并列于二十四史中,成為正史之一。
《唐書》之作,實始于令狐德棻。
他撰有武德、貞觀兩朝的《國史》八十卷。
至吳兢撰《唐史》,則自開國至開元,凡一百十卷。
其後韋述又就吳作筆削,成一百十二卷。
自後史官于休烈、令狐峘等加以增輯,成《唐書》一百三十卷。
劉昫所作,即用此書為藍本。
《新唐書》為北宋時歐陽修、宋祁等奉勅所撰,而監修的人為曾公亮。
書中列傳,皆題祁名。
本紀、表志,皆題修名。
《宰相世系表》的作者,《宋史》以為呂夏卿,今亦題修名。
與《舊唐書》的不同處,在于“事增于前,文省于舊”。
全書凡二百二十五卷,計本紀十,志五十,表十五,列傳一百五十;約一百七十萬言。
《五代史》為北宋時薛居正奉勅所撰。
全書凡一百五十卷,計本紀六十一,志十二,列傳七十七,無年表。
當時共與其事的,有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等;而居正實為監修。
自歐陽修《五代史記》出,學者乃不專治此書。
及金章宗下诏隻準用《五代史記》,此書遂見廢棄。
曆元、明至清,書漸湮沒,乾隆時,令諸臣就《永樂大典》各韻中輯出,為之排纂,尚得十之八九;又考核宋人書中所引,加以摘錄,遂得依照原本卷數,勒成一編。
今本稱《舊五代史》,蓋欲别于歐陽修《五代史記》稱《新五代史》的緣故。
《新五代史》是《五代史記》的異名,為北宋時歐陽修所私撰。
修在世時,珍藏于家;及修死,始诏取其書,付國子監刻印。
書的體制,和他史微有不同。
全書凡七十四卷,計有本紀十二,家人傳八,梁臣傳三,唐臣傳五,晉、漢、周臣傳各一,死節、死事、一行傳各一,唐六臣傳一,義兒、伶官、宦官傳各一,雜傳十九,司天考二,職方考一,世家十;又十國年譜一,四夷錄三。
今通行本有注,為徐無黨所作。
《宋史》為元代中書右丞相脫脫,亦稱托克托等所撰。
全書共四百九十六卷,為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世家二百五十五卷。
實際執筆者為歐陽圭齊、虞集、揭傒斯諸人;而脫脫、阿魯圖等僅為總裁監修。
是書為自來諸史中篇幅最巨之作,然行文淺薄,叙事繁猥,與他史相比,真有霄壤的分别。
《遼史》的撰人亦為脫脫。
全書凡一百十五卷,計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一卷,表八卷,列傳四十六卷;末又附國語解一卷,合之共一百十六卷。
遼時書禁甚嚴,國人著述如流入鄰境,竟至死罪,故一經亡國,典章便澌滅無遺。
當時所據,隻有耶律俨及陳大任二家的書;且草草成功于一年之中,無暇旁搜博采,以緻很多疏略。
所附國語解體例殊善,惜多訛舛。
自清乾隆時與《金》、《元》二史的國語解均重為改譯,于是始不失其真。
《金史》亦稱脫脫撰。
全書凡一百三十五卷,計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
末附金國語解一卷,乃清乾隆時所補。
是卷多取材于劉祁的《歸潛志》及元好問的《壬辰雜志》,故在同稱為脫脫撰的三史中,号為最良。
《元史》為明初翰林學士亞中大夫宋濂等所撰。
全書凡二百十卷,計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列傳九十七卷。
明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實錄》一稿,便下诏修《元史》,以宋濂及王袆為總裁。
自二月開局,八月而書成。
但尚缺順帝一朝,乃命歐陽佑等往北平采集遺事。
明年二月,重開史局,閱六月而全書告成。
書出後,即紛紛竊議;太祖更命解缙改修,竟未成功。
《明史》為清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等奉勅所撰。
全書凡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
又附目錄四卷,共三百三十六卷。
清康熙十七年,用“博學宏詞”諸臣,分别纂修《明史》,以張玉書、葉方藹二人總裁其事。
繼又以湯斌、徐乾學、王鴻緒、陳廷敬、張英等諸人,先後為總裁官。
當時纂修者,都是博學能文、論古有識之士。
其後張玉書任撰志書和年表,陳廷敬任撰本紀,王鴻緒任撰列傳。
康熙五十三年,鴻緒的列傳稿成,但他人的稿均未成就。
鴻緒又加纂輯,至雍正元年始脫稿,表上之。
雍正複命張廷玉為總裁,就鴻緒的原本,選詞臣再加訂正。
直至乾隆初年,始得正式進呈。
綜計前後,曆時六十年之久,才告成功。
所以《明史》在二十四史中以完善見稱,并不是偶然的事。
二十四史非成于一人,亦非成于一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