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紀傳上
紀傳體的史,自《隋書·經籍志》稱為正史,與編年體的古史并立,曆代以來,相因不廢。
但劉知幾卻并舉紀傳、編年為正史。
晁公武以為:“‘編年’、‘紀傳’,各有所長,未易以優劣論,……而人皆以‘紀傳’便于披閱,獨行于世,号為‘正史’”。
殊屬不當。
章學誠亦雲:“‘編年’之書,出于《春秋》,本‘正史’也;乃班、馬之學盛,而史志著錄,皆不以‘編年’為‘正史’,……于義實為不安。
”所以本書沿用“紀傳”舊稱,而不取“正史”名目。
在唐代以前,最通行的紀傳體史,為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範晔的《後漢書》三種,其次為陳壽的《三國志》,就是所謂“四史”。
自唐以後,史目遞見增加,遂有所謂“十史”、“十三史”、“十七史”、“十八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及“二十四史”等許多名目。
唐代初年,以《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及《隋書》為“十史”。
唐代中葉,複加《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史,稱為“十三史”。
到了宋代,補入《南史》、《北史》二書;又改劉昫的《唐書》為《新唐書》,改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為《新五代史》,成為“十七史”。
元代則加《宋史》,為“十八史”。
明人更加入《遼》、《金》、《元》三史,成為“二十一史”。
清代複加入《明史》,稱為“二十二史”。
乾隆時,下诏令增劉昫的《唐書》為“二十三史”。
其後更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薛居正的《五代史》,與《五代史記》并存,是為“二十四史”。
自是以後,正史遂永定為紀傳體史之專名,而正史的名目,亦為這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所專有了。
這二十四部史書雖同為紀傳體,然有一大不同之處,就是《史記》為通史體裁,《漢書》以下二十三史為斷代史體。
而且《史記》為紀傳體的創始者,其他諸史雖例目有異,總不能超越《史記》的範圍。
《史記》用本紀以序帝王,用世家以記侯國,用十表以系時事,用八書以詳制度,用列傳以志人物。
其他諸史,帝王稱紀,人士稱傳,可稱都是一樣。
《晉書》改稱世家為載記,《宋史》仍稱世家,《遼史》則稱外紀;他史均無此目。
表則《後漢書》、《三國志》、《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及《五代史》都沒有;《五代史記》易稱為年譜。
諸史大都皆有志,惟名稱不一,《史記》本稱書,《五代史記》另立考,其餘諸史皆稱志,沒有的僅有《三國志》、《南史》、《北史》三書。
《史記》的作者為司馬遷。
他字子長,龍門人,是太史公司馬談的兒子。
《史記》,相傳是他繼承父志而作。
他曾循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然後吐而為書,故文章疏宕有奇氣。
他又因白李陵之冤而遭腐刑,下蠶室,于獄中完成此書,故書中多慨憤意氣之語。
全書的内容,他在《自序》裡說:“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
既科條之矣,并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禮樂損益,律數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變通,作八書。
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毂,運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義俶傥,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但其中十篇,《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将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相傳有錄無書,在元帝、成帝時,褚少孫為之補入。
劉知幾則以為十篇有缺佚而非全亡,褚少孫僅為之補綴成稿,其中仍多司馬遷手筆。
注者頗多,以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馬貞的《索隐》、張守節的《正義》為最著。
宋刻并三家為一本,尤見通行。
《漢書》為東漢時元武司馬班固,續其父彪之志而作。
固字孟堅,九歲能為文,長而博貫載籍。
明帝以為郎,典校秘書。
窦憲征匈奴兵敗,固為中護軍,被累入獄,瘐死。
《漢書》凡一百卷,中含十二本紀,八年表,十志及七十列傳。
起于高祖之世,終于王莽之誅,以二百三十九年之事,納于八十餘萬字之中。
相傳固著《漢書》,即瘐死,緻此書頗見散亂。
章帝時,下诏令固妹昭就東觀中校輯,續成其書。
所以《漢書》中八表及《天文志》幾篇,都是班昭所補。
是書為斷代史的第一部,鄭樵斥為浮華剽竊,而劉知幾又譽為精練赅密;價值高下,殊難斷定。
今本作一百二十卷,因其中有若幹篇析為子卷,如《五行志》分為五卷,其他或分上下二卷,或分上中下三卷的緣故。
唐顔師古為之注,清王先謙更為之補注,最通行于世。
《後漢書》的作者,為南朝宋宣城太守範晔。
他字蔚宗,能文善書,曉音律。
初為尚書郎,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作《後漢書》。
累遷太子左衛将軍,益不滿,卒與孔熙先謀反被誅。
《後漢書》系删取劉珍《東觀記》及謝承、薛瑩、司馬彪、劉義、華峤、謝沉、袁山諸家的《後漢書》而成。
其書僅有十帝紀、八十列傳,凡九十卷。
以較前史,缺年表及書志兩種。
今本作一百二十卷,也因其中有若幹篇分為子卷之故。
唐高宗時,令章懷太子賢與劉讷言、格希元作注,現在的通行本即為此本。
《三國志》的作者為晉人陳壽。
他字承祚,少好學,師事谯周。
仕蜀為觀閣令史;入晉,除著作郎,巴西中正。
所著《三國志》以魏為正統,頗為後代迂闊的儒家所譏。
其書凡六十五卷:《魏志》三十卷,分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志》十五卷,為十五列傳;《吳志》二十卷,為二十列傳。
書中無年表與書志,與《後漢書》同。
到了南北朝時,宋文帝嫌其太略,便命國子博士裴松之為之補注。
松之乃博采衆說,分入各傳中,所引的書,多至五十餘種。
其有訛謬乖違的地方,則出己意以辨正它。
材料的豐富,竟超過原書幾倍之多。
〔問題〕 (1)何謂正史? (2)正史目遞進的情形怎樣? (3)《史記》與《漢書》有何不同? (4)正史的體裁都仿何書? (5)正史的體制若何? (6)《史記》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7)《漢書》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8)《後漢書》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9)《三國志》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二 紀傳中 《晉書》的作者,在唐以前,有何法盛等十八家。
唐太宗以為都不完善,遂于貞觀中下诏命房喬與褚遂良、許敬宗等再加撰次。
諸人乃據臧榮緒的舊書,加以增損。
其後,又命李淳風、李義府、李延年等十三人,分掌各種著述;敬播等四人,考正類例。
參預其事的共二十一人。
是為史書衆修的開始。
全書有帝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及載記三十,凡一百三十卷。
總計西晉共四帝,凡五十四年;東晉共十一帝,凡一百〇二年。
又以胡、羯、氐、羌、鮮卑等五族,割據中原,分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與夏、蜀等十六國。
它的體例,較前史少年表而多載記一門。
今通行本附有唐何超《音義》。
《宋書》為梁文學家沈約所撰。
南齊武帝永明元年,約奉诏修撰此書,至次年二月,全書告成。
此書的材料,均取徐爰舊作。
惟徐作起于晉義熙之初,迄于宋武帝大明之末;永光以後至亡國時十餘年中之事,都為沈約所補。
全書有本紀十,志三十,列傳六十,凡一百卷。
據《梁書·沈約傳》,則當有表,但今本中沒有,想已散佚。
《南齊書》的作者為梁人蕭子顯。
原書《梁史》及《南史·蕭子顯本傳》均稱有六十卷,今僅存五十九卷,為紀八,志十一,列傳四十。
北宋時刻本尚載有《進書表》,今本亦佚去。
又,今本《文學傳》無叙,《州郡志》及《桂陽王傳》均有阙文,實非完善之本。
《梁書》共五十六卷,凡分本紀六,列傳五十。
唐貞觀三年,姚思廉奉诏與魏徵同撰。
《史通》則謂“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憑其舊稿,加以新錄,述為《梁書》五十六卷”。
故今本二十六卷之後,均題有“陳吏部尚書姚察”字樣
但劉知幾卻并舉紀傳、編年為正史。
晁公武以為:“‘編年’、‘紀傳’,各有所長,未易以優劣論,……而人皆以‘紀傳’便于披閱,獨行于世,号為‘正史’”。
殊屬不當。
章學誠亦雲:“‘編年’之書,出于《春秋》,本‘正史’也;乃班、馬之學盛,而史志著錄,皆不以‘編年’為‘正史’,……于義實為不安。
”所以本書沿用“紀傳”舊稱,而不取“正史”名目。
在唐代以前,最通行的紀傳體史,為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範晔的《後漢書》三種,其次為陳壽的《三國志》,就是所謂“四史”。
自唐以後,史目遞見增加,遂有所謂“十史”、“十三史”、“十七史”、“十八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及“二十四史”等許多名目。
唐代初年,以《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及《隋書》為“十史”。
唐代中葉,複加《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史,稱為“十三史”。
到了宋代,補入《南史》、《北史》二書;又改劉昫的《唐書》為《新唐書》,改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為《新五代史》,成為“十七史”。
元代則加《宋史》,為“十八史”。
明人更加入《遼》、《金》、《元》三史,成為“二十一史”。
清代複加入《明史》,稱為“二十二史”。
乾隆時,下诏令增劉昫的《唐書》為“二十三史”。
其後更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薛居正的《五代史》,與《五代史記》并存,是為“二十四史”。
自是以後,正史遂永定為紀傳體史之專名,而正史的名目,亦為這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所專有了。
這二十四部史書雖同為紀傳體,然有一大不同之處,就是《史記》為通史體裁,《漢書》以下二十三史為斷代史體。
而且《史記》為紀傳體的創始者,其他諸史雖例目有異,總不能超越《史記》的範圍。
《史記》用本紀以序帝王,用世家以記侯國,用十表以系時事,用八書以詳制度,用列傳以志人物。
其他諸史,帝王稱紀,人士稱傳,可稱都是一樣。
《晉書》改稱世家為載記,《宋史》仍稱世家,《遼史》則稱外紀;他史均無此目。
表則《後漢書》、《三國志》、《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及《五代史》都沒有;《五代史記》易稱為年譜。
諸史大都皆有志,惟名稱不一,《史記》本稱書,《五代史記》另立考,其餘諸史皆稱志,沒有的僅有《三國志》、《南史》、《北史》三書。
《史記》的作者為司馬遷。
他字子長,龍門人,是太史公司馬談的兒子。
《史記》,相傳是他繼承父志而作。
他曾循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然後吐而為書,故文章疏宕有奇氣。
他又因白李陵之冤而遭腐刑,下蠶室,于獄中完成此書,故書中多慨憤意氣之語。
全書的内容,他在《自序》裡說:“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
既科條之矣,并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禮樂損益,律數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變通,作八書。
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毂,運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義俶傥,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但其中十篇,《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将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相傳有錄無書,在元帝、成帝時,褚少孫為之補入。
劉知幾則以為十篇有缺佚而非全亡,褚少孫僅為之補綴成稿,其中仍多司馬遷手筆。
注者頗多,以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馬貞的《索隐》、張守節的《正義》為最著。
宋刻并三家為一本,尤見通行。
《漢書》為東漢時元武司馬班固,續其父彪之志而作。
固字孟堅,九歲能為文,長而博貫載籍。
明帝以為郎,典校秘書。
窦憲征匈奴兵敗,固為中護軍,被累入獄,瘐死。
《漢書》凡一百卷,中含十二本紀,八年表,十志及七十列傳。
起于高祖之世,終于王莽之誅,以二百三十九年之事,納于八十餘萬字之中。
相傳固著《漢書》,即瘐死,緻此書頗見散亂。
章帝時,下诏令固妹昭就東觀中校輯,續成其書。
所以《漢書》中八表及《天文志》幾篇,都是班昭所補。
是書為斷代史的第一部,鄭樵斥為浮華剽竊,而劉知幾又譽為精練赅密;價值高下,殊難斷定。
今本作一百二十卷,因其中有若幹篇析為子卷,如《五行志》分為五卷,其他或分上下二卷,或分上中下三卷的緣故。
唐顔師古為之注,清王先謙更為之補注,最通行于世。
《後漢書》的作者,為南朝宋宣城太守範晔。
他字蔚宗,能文善書,曉音律。
初為尚書郎,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作《後漢書》。
累遷太子左衛将軍,益不滿,卒與孔熙先謀反被誅。
《後漢書》系删取劉珍《東觀記》及謝承、薛瑩、司馬彪、劉義、華峤、謝沉、袁山諸家的《後漢書》而成。
其書僅有十帝紀、八十列傳,凡九十卷。
以較前史,缺年表及書志兩種。
今本作一百二十卷,也因其中有若幹篇分為子卷之故。
唐高宗時,令章懷太子賢與劉讷言、格希元作注,現在的通行本即為此本。
《三國志》的作者為晉人陳壽。
他字承祚,少好學,師事谯周。
仕蜀為觀閣令史;入晉,除著作郎,巴西中正。
所著《三國志》以魏為正統,頗為後代迂闊的儒家所譏。
其書凡六十五卷:《魏志》三十卷,分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志》十五卷,為十五列傳;《吳志》二十卷,為二十列傳。
書中無年表與書志,與《後漢書》同。
到了南北朝時,宋文帝嫌其太略,便命國子博士裴松之為之補注。
松之乃博采衆說,分入各傳中,所引的書,多至五十餘種。
其有訛謬乖違的地方,則出己意以辨正它。
材料的豐富,竟超過原書幾倍之多。
〔問題〕 (1)何謂正史? (2)正史目遞進的情形怎樣? (3)《史記》與《漢書》有何不同? (4)正史的體裁都仿何書? (5)正史的體制若何? (6)《史記》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7)《漢書》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8)《後漢書》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9)《三國志》的作者為誰?内容若何? 二 紀傳中 《晉書》的作者,在唐以前,有何法盛等十八家。
唐太宗以為都不完善,遂于貞觀中下诏命房喬與褚遂良、許敬宗等再加撰次。
諸人乃據臧榮緒的舊書,加以增損。
其後,又命李淳風、李義府、李延年等十三人,分掌各種著述;敬播等四人,考正類例。
參預其事的共二十一人。
是為史書衆修的開始。
全書有帝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及載記三十,凡一百三十卷。
總計西晉共四帝,凡五十四年;東晉共十一帝,凡一百〇二年。
又以胡、羯、氐、羌、鮮卑等五族,割據中原,分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與夏、蜀等十六國。
它的體例,較前史少年表而多載記一門。
今通行本附有唐何超《音義》。
《宋書》為梁文學家沈約所撰。
南齊武帝永明元年,約奉诏修撰此書,至次年二月,全書告成。
此書的材料,均取徐爰舊作。
惟徐作起于晉義熙之初,迄于宋武帝大明之末;永光以後至亡國時十餘年中之事,都為沈約所補。
全書有本紀十,志三十,列傳六十,凡一百卷。
據《梁書·沈約傳》,則當有表,但今本中沒有,想已散佚。
《南齊書》的作者為梁人蕭子顯。
原書《梁史》及《南史·蕭子顯本傳》均稱有六十卷,今僅存五十九卷,為紀八,志十一,列傳四十。
北宋時刻本尚載有《進書表》,今本亦佚去。
又,今本《文學傳》無叙,《州郡志》及《桂陽王傳》均有阙文,實非完善之本。
《梁書》共五十六卷,凡分本紀六,列傳五十。
唐貞觀三年,姚思廉奉诏與魏徵同撰。
《史通》則謂“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憑其舊稿,加以新錄,述為《梁書》五十六卷”。
故今本二十六卷之後,均題有“陳吏部尚書姚察”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