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為蘭台令史,但他的著《漢書》,卻并非以史官資格,所以他曾因此下獄。
《漢書》今雖與《史記》并列為二十四史之一,而體例不同,蓋一為斷代史而一屬通史。
他因此大受鄭樵的譏诋。
古代惟史官能作史,故孔子亦僅删訂《尚書》,筆削《春秋》,而非創作。
私家作史,實始班固。
漢代革世官之制,學術可由私家傳授,前此史官專有的智識,漸為社會所公有。
又因文化工具的日新,史料容易搜集,故自班固以後,私家作史,靡然成風。
三國時,吳中即以專産史家著名。
如謝承、韋昭、薛瑩、袁晔、張溫等,都被稱為史才。
韋昭曾著《吳書》五十五卷和《洞紀》三卷;《洞紀》是記庖犧以至建安二十五年事,可見已是一部先于《通鑒》、《通志》的創作。
兩晉及南北朝的文化,疊遭外族的摧殘,但治史之盛,卻卓越前代。
晉代名著,有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彪的《續漢書》與袁宏的《後漢紀》。
他若陸機、束晳、王隐父子等,亦均有編著。
宋代則有範晔的《後漢書》、裴松之的《補注三國志》、何法盛的《晉中興書》與孫沖之的《國史》等。
齊則有臧榮緒的《晉書》、江淹的《十志》及沈約的《宋書》等。
梁則有蕭子顯的《齊書》、吳均的《齊史》與何之元的《梁典》等。
北魏有崔鴻的《十六國春秋》。
北齊有魏收的《魏書》。
北周有史家柳虬。
隋開皇初,文帝勅正《魏書》,至炀帝又令群臣别撰。
又诏修《齊史》。
今存諸史,唐代以前,皆為私撰而成于一人之手;唐代以後,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
唐太宗一方命史臣别修《晉書》,一方又勅姚思廉撰《梁書》及《陳書》,李百藥撰《北齊書》,令狐德棻撰《周書》,魏征等撰《隋書》,皆大開史局,廣置人員,而以上述五人主其事。
但私家所撰,尚有李延壽的《南史》與《北史》。
又有史學家劉知幾,著《史通》一書,為吾國曆史學的名著。
其後有杜佑,考曆代的典章,成《通典》二百卷。
五代晉時,劉昫因韋述舊作,增損以成《唐書》。
至宋時,命歐陽修等重為編修,撰《新唐書》。
又修因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繁猥失實,重加修定,名曰《新五代史》。
及宋中葉,司馬光荟萃前史,分年排比,以十九年之力,成《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為編年的巨著。
其後袁樞依據此書,以事為綱,成《通鑒紀事本末》一書,特創一新史體。
更有大史家鄭樵,博覽古籍,多所發明,著《通志》二百卷,尤多創見。
元代史學,有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後人合《通典》、《通志》,号為“三通”。
又有托克托等修《宋》、《遼》、《金》三史。
明初官修《元史》,雖由宋濂、王袆主其事,然倉猝撰成,最為草略。
到明末時,私人撰史又漸多。
清代因種族的禁忌,學者對于史學都不敢輕于創作;所以清代史學,卻以用力于整理、考訂、輯佚、纂集著名。
如《戰國紀年》、《左傳紀事本末》等,均為整理舊史之作。
考訂的書,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劄記》、《廿二史考異》,群推精審。
因輯佚而得見大凡的,以《世本》及《竹書紀年》二史為最著。
纂集的最有價值的書,為圖表一類,如《曆代史表》、《曆代紀元編》、《曆代沿革圖》、《曆代地理志韻編今釋》、《曆代疆域圖》、《史姓韻編》等,都給與研究史學者以不少的便利。
新史的創作,有馬骕的《繹史》,自成一體。
張廷玉等所撰的《明史》,則依王鴻緒《明史稿》剪裁而成,被推為二十四史中最精詳的一部。
更有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及全祖望續成的《宋元學案》,實為學術史的創始。
它如《皇朝三通》、《會典》、《東華錄》一類,尤為研究清史所必需的資料。
史學家有章學誠,所著的《文史通義》,對史學尤多特别創見。
〔問題〕 (1)《春秋》和《尚書》有何不同? (2)《世本》的内容若何? (3)西漢于何時始置史官?有何名著? (4)私家作史始于何人? (5)斷代史始于何書? (6)三國時著名史家有哪幾人? (7)兩晉南北朝的史學怎樣? (8)唐宋元明四代的史學怎樣? (9)清人的史學怎樣?
《漢書》今雖與《史記》并列為二十四史之一,而體例不同,蓋一為斷代史而一屬通史。
他因此大受鄭樵的譏诋。
古代惟史官能作史,故孔子亦僅删訂《尚書》,筆削《春秋》,而非創作。
私家作史,實始班固。
漢代革世官之制,學術可由私家傳授,前此史官專有的智識,漸為社會所公有。
又因文化工具的日新,史料容易搜集,故自班固以後,私家作史,靡然成風。
三國時,吳中即以專産史家著名。
如謝承、韋昭、薛瑩、袁晔、張溫等,都被稱為史才。
韋昭曾著《吳書》五十五卷和《洞紀》三卷;《洞紀》是記庖犧以至建安二十五年事,可見已是一部先于《通鑒》、《通志》的創作。
兩晉及南北朝的文化,疊遭外族的摧殘,但治史之盛,卻卓越前代。
晉代名著,有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彪的《續漢書》與袁宏的《後漢紀》。
他若陸機、束晳、王隐父子等,亦均有編著。
宋代則有範晔的《後漢書》、裴松之的《補注三國志》、何法盛的《晉中興書》與孫沖之的《國史》等。
齊則有臧榮緒的《晉書》、江淹的《十志》及沈約的《宋書》等。
梁則有蕭子顯的《齊書》、吳均的《齊史》與何之元的《梁典》等。
北魏有崔鴻的《十六國春秋》。
北齊有魏收的《魏書》。
北周有史家柳虬。
隋開皇初,文帝勅正《魏書》,至炀帝又令群臣别撰。
又诏修《齊史》。
今存諸史,唐代以前,皆為私撰而成于一人之手;唐代以後,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
唐太宗一方命史臣别修《晉書》,一方又勅姚思廉撰《梁書》及《陳書》,李百藥撰《北齊書》,令狐德棻撰《周書》,魏征等撰《隋書》,皆大開史局,廣置人員,而以上述五人主其事。
但私家所撰,尚有李延壽的《南史》與《北史》。
又有史學家劉知幾,著《史通》一書,為吾國曆史學的名著。
其後有杜佑,考曆代的典章,成《通典》二百卷。
五代晉時,劉昫因韋述舊作,增損以成《唐書》。
至宋時,命歐陽修等重為編修,撰《新唐書》。
又修因薛居正的《舊五代史》繁猥失實,重加修定,名曰《新五代史》。
及宋中葉,司馬光荟萃前史,分年排比,以十九年之力,成《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為編年的巨著。
其後袁樞依據此書,以事為綱,成《通鑒紀事本末》一書,特創一新史體。
更有大史家鄭樵,博覽古籍,多所發明,著《通志》二百卷,尤多創見。
元代史學,有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後人合《通典》、《通志》,号為“三通”。
又有托克托等修《宋》、《遼》、《金》三史。
明初官修《元史》,雖由宋濂、王袆主其事,然倉猝撰成,最為草略。
到明末時,私人撰史又漸多。
清代因種族的禁忌,學者對于史學都不敢輕于創作;所以清代史學,卻以用力于整理、考訂、輯佚、纂集著名。
如《戰國紀年》、《左傳紀事本末》等,均為整理舊史之作。
考訂的書,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劄記》、《廿二史考異》,群推精審。
因輯佚而得見大凡的,以《世本》及《竹書紀年》二史為最著。
纂集的最有價值的書,為圖表一類,如《曆代史表》、《曆代紀元編》、《曆代沿革圖》、《曆代地理志韻編今釋》、《曆代疆域圖》、《史姓韻編》等,都給與研究史學者以不少的便利。
新史的創作,有馬骕的《繹史》,自成一體。
張廷玉等所撰的《明史》,則依王鴻緒《明史稿》剪裁而成,被推為二十四史中最精詳的一部。
更有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及全祖望續成的《宋元學案》,實為學術史的創始。
它如《皇朝三通》、《會典》、《東華錄》一類,尤為研究清史所必需的資料。
史學家有章學誠,所著的《文史通義》,對史學尤多特别創見。
〔問題〕 (1)《春秋》和《尚書》有何不同? (2)《世本》的内容若何? (3)西漢于何時始置史官?有何名著? (4)私家作史始于何人? (5)斷代史始于何書? (6)三國時著名史家有哪幾人? (7)兩晉南北朝的史學怎樣? (8)唐宋元明四代的史學怎樣? (9)清人的史學怎樣?